城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 胡长龙版

更新时间:2024-03-18 20: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城市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规划(总体布局),近期建设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园林绿地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环卫设施规划,抗震规划,给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电力工程规划、电讯工程规划。

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1,控制性规划;2,修建性规划),建筑设计。城市总体规划方法和步骤:资料调查;方案比较;征询意见;审批分级审批 。{直辖市 、省会指定城市(国务院审批);地县级市(省人大审批);县 政府所在地(省人大审批(非市管县)(市人大审批(市管县));镇(县人大审批). 城市详细规划:是城市的近期规划(5年)比例尺(1/2000,1/500,1/1000) 两种文明与两种城市体系:海洋文明城市体系,,内陆文明城市体系.

城市公园运动:17世纪,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新兴资产阶级没收了封建领主和皇室的财产,把大小宫苑和新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公园”,如伦敦海德公园、意大利废墟园、雕塑园等。19世纪中叶,美国一些专家在看到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城市的可能性时,也思考着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问题,由此开展了一场关于建造城市公园的大讨论。马尔什通过研究看到了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正确地合作。他的理论在美国得到重视,许多城市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 1851年,在美国近代第一个造园家唐宁的积极倡导下,纽约市开始规划第一个公园,即后来的纽约中央公园。1858年,通过了由景观建筑师奥姆斯特德主持的公园设计方案(位于市中心约3.4km2)。建成后,受到高度赞扬,认为中央公园改善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继而纷纷效仿,在全美掀起了一场“城市公园运动”。Olmsted 又先后设计了旧金山、布法罗、底特律、芝加哥、波士顿、蒙特利尔等城市公园,1870年写成《公园与城市扩建〉一书,提出城市要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要为后人考虑,应不断更新和为全体居民服务。 田园城市: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设想: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每个城市人口限制在3.2万。城乡结合首先是城市本身为农业用地包围,农田面积应比城市大5倍,城市直径不超过2km,这样,外围绿地可步行通达.除外围绿带,市区也布满绿地:中心有多达20公顷的中心公园,有宽阔的林荫

道、住宅花园等(人均公共绿地35平,每栋房有20平绿地),在霍华德倡导下,1904年离伦敦35英里的莱齐华斯建设了第一个田园城市(1514公顷);1919年,建了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

带形城市:1882年由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提出。主张城市沿一条40米宽的交通干道发展,干道上设有轨电车线、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地方道路,城市建筑用地总宽约500米,每隔300米设一条20米宽的横向道路,联系两侧用地。与主干道平行的次干道宽10米,用地两侧各100米,布局不规则的公园和林地。这种用绿地夹着城市建筑用地并随之不断延伸的规划方法,体现了索里亚的一个主要思想,即:使城市居民“回到自然中去”,让大规模的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1884-1904年间,马德里规划建设了第一段带状城市,约5km,1912年有居民2000人。至今,它的绿化比周围地区强得多,因此,有学者坚持认为马塔的“带状城市”应称为第一代花园城市(或田园城市)。

卫星城镇:卫星城市理论是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1922年,霍华德的追随者雷蒙.恩温出版了《卫星城镇的建设〉一书。1927年,雷蒙在作大伦敦规划时,建议用一圈绿带把现有的城区圈住,不让其再往外发展,而把多余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散到一连串的“卫星城镇”中去,卫星城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有机疏散理论:为缓解因城市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提出这一城市发展与布局结构学说。他在1942年写成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作了系统

阐述。沙里宁认为: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城市作为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聚成一大块,应将人口和岗位分散到中心以外地域,腾出大面积用地来开辟绿地。对日常生活区域可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场所则作分散布置。“有机疏散”理论追求的是现代城市社区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交往的效率与生活的安宁“.1918年,

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作了大赫尔辛基规划。这一理论对二战后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旧城改造、城市扩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雷德伯恩体系与绿带城:1929年,建筑师斯泰因和规划师莱特在美国新泽西州规划雷德伯恩新城,1933年开始建设。雷德伯恩新城是按照“邻里单位”理论,以交通和绿地为主导的规划模式。特点是: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布置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为尽端式,相应配置公共建筑,这种规划布局模式被称为“雷德伯恩体系”。30年代,斯泰因又将“雷德伯恩体系”运用到美国的其他新城建设,如森纳赛田园城以及位于马里兰、俄亥俄、威斯康星和新泽西的四个绿带城。

广亩城市:这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他在1932年发表的著作《正在消灭的城市〉以及随后发表的《广阔的田地〉中有较详细的阐述。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人左右,每个独户家庭周围有一英亩土地(约4047平),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用汽车、飞机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公路布置。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人左右,每个独户家庭周围有一英亩土地(约4047平),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用汽车、飞机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公路布置。

绿色城市:早期的绿色城市理论:绿色城市这个提法,最早由现代建筑运动大师勒.柯布西埃在1930年布鲁塞尔展出的“光明城”规划里作出。他设计的绿色城市以高层建筑为主,底层透空,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5米高处布置交通干道,居住建筑充分考虑“阳光热轴线”,形成宽敞、开阔的空间。他对自然美很有情感,竭力反对城市居民与自然环境割裂;他激烈批评赖特的“水平的花园城”,主张“垂直的花园城”,每公顷的居住密度高达3000人,并希望房屋之间能看到树木、天空和太阳。柯布西埃的“垂直的花园城市”思想,被后人认为是另一种“城市集中主义”。

绿色城市运动的新发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全球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入,“绿色革命”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绿色城市”运动,把保护城市绿地的活动扩大到保全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范围,并将生态学、社会学原理与城市规划和绿地建设相结合,形成了富有新意的理论。其中以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所著的《生态学与人类聚居学〉影响深远。

按研究对象空间尺度的不同,可将我国园林学科的发展分为三个层次:传统园林学(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性规划,美国称“大地景观规划”(城市农业、城市森林、自然化公园、其他开敞空间等).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1)绿地用地范围和性质必须以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2)绿地规划的位置应沿城市的主干道或次干道红线设置(3)处理好绿地与城市标高的关系(切忌垂直与等高线)(3)绿地的道路、水系及其景观应与该城市的总体风貌相协调(4)尽量避免城市架空电线和市政管线。

红线——规划道路红线;绿线——绿地控制线;蓝线——水体控制线;紫线——文物保护控制线。

总体规划期限:20年 城市的四大功能:

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的性质定义: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职能。即城市的个性、特点、作用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组成城市的基本因素所决定。 城市的类型分类依据:行政建制、人口规模、性质功能等。

我国城市分为以下三类:(1)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综合职能的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2)以某种经济职能为主的城市(黄石,鞍山,番禺,北海,宝鸡)(3)具有某种特殊职能是城市(洛阳、桂林、张家界、延安)。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城市的人口规模: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人口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广州)。 城市人口的现状调查:人口的年龄构成;人口的性别构成;城市人口劳动结构;流动人口;城市人口历年变动情况。

城市用地规模和用地功能划分:城市用地范围、城市用地类别、城市用地选择、城市用地标准。

城市用地范围:中小城市(市区、郊区);大城市(市区、郊区、近郊工人镇、远郊工人镇、市辖县)。

城市用地类别:建成区用地,非建成区用地。

城市用地选择原则:(1)满足各项建设对用地的地质、水文、地形等条件的要求(2)具有足够数量适合建设需要的用地(3)有利于城市总体布局(4)注意对城镇现有设施的利用(5)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特别是高产农田)。

城市用地选择的步骤和方法:1,综合评定。2,估算适宜进行建设的用地满足城市建设需要的程度(100-120M2/人)3,功能分区4,综合比较,选定方案。

城市规划用地标准(M2/人):60.1-75.0;75.1-90.0;90.1-105.0 ;105.1-120.0。

城市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定每一城市居民占有:生活居住用地18-28M2、工业用地9-22 M2、道路广场用地8-15 M2 、城市公共绿地近期3-5 M2 、远期7-11 M2(绿地每

人不得少于9 M2 )。

规定城市各项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22-32%);工业用地 (15-25%);道路广场用地(9-14%);绿化用地(8-15%)。 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对下述概念的规定:(1)城市(城镇)— — “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与镇。”(2)市域—— ”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3)城市规划区—— “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4)城市建成区—— “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1)“ 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2)“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应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 概念: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城市人口结构: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按照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构成状况。

城市人口年龄:一定时间城市人口按年龄的自然顺序排列的数列所反映的年龄状况,以年龄的基本特征划分的各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城市人口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的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的变动现象。

城市人口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城市人口预测 :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测算。

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冬天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 :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仓储用地 :城市中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馐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计的建设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城市对外联系的铁路、公路、管道运输设施、港口、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城市中道路、广场和公共停车场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生活及生产服务的各项基础设计的建设用地,包括:供应设施、交通设施、邮电设施、环境卫生设施、施工与维修设施、殡葬设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用地。 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特殊用地:一般指军事用地、外事用地及保安用地等特殊性质的用地。

水域和其它用地 :城市范围内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露天矿用地和弃置地,以及江、河、湖、海、水库、苇地、滩涂和渠道等常年有水或季节性有水的全部水域。 保留地:城市中留待未来开发建设的或禁止开发的规划控制用地。 城市用地评价:根据城市发展的要求,对可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和开发的区位条件所进行的工程评估及技术经济评价。 城市用地平衡: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和实际需要,对各类城市用地的数量和比例所作的高速和综合平衡。

四线”的含义如下:1、红线为按照国家规范和相关法规确定的武汉市城市道路规划控制线,即城市规划道路控制的路幅边界线,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立交用地。 2、紫线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的103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界线(具体名单见附表《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表》)。图例1为文物保护单位实体界限,仅供参考,最终以实地和法定资料记录为准;图例2为紫线;图例3为历史风貌集中保护区界限。3、蓝线为自然湖泊水域规划控制范围线。此次蓝线以中心城区内湖泊为主,最终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实地界碑桩为准。4、绿线为规划的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依照城市绿线分批次划定、分批次公布的原则,此次网上查询的是首批绿线的技术文件,具体的绿线管理应以市政府批准的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章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接地逆温层凝聚污染;离地逆温层反射污染。

城市用地的评价:一类用地:自然条件优越,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不需加工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城市建设用地;二类用地:需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原条件后才能做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大气污染污染源:生活用热、工业生产、

汽车燃料的消耗。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防止污染源过;分集中;合理布置工业;注意盛行风向的影响;注意地形地貌的影响;设立必要的卫生防护带;改革燃料结构,开展区域供热;采用先进工艺及除尘设备;绿化城市(污染源附近选择抗性树种)。 水污染源:工业生产及生活废水。 管理标准:(1)饮用水源和风景游览区(水质清洁,严禁污染)(2)农业灌溉、养殖鱼池及 其他水生生物的水源(保证动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3)工业用水源(符合工业生产的要求)。 防治措施:(1)改革有污染源工矿的工艺,节约用水,综合利用,减少排污(2)加强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废水排放管理(3)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4)充分利用自然净化能力,积极慎重发展污水灌溉(5)建立水源保护地带。

噪声污染源:交通噪声、工厂噪声 、市政和建筑施工噪声。防治措施: 合理选择工厂厂址;合理布置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利用地形、绿地和人工构筑物的阻隔作用;合理进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废渣污染源:城市生活垃圾、工矿企业废渣。防治措施:废渣的综合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对渣物堆放地点合理布局。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环境现状调查级评价、预断评价、环境污染监测规划。 环境目标: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 健康性。 第四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定义: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对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进行合理布置,使园林绿地能够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我国目前提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得低于城市总用地面积的25~35%的定额指标。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发展:(1)形式:古典——现代——后现代;(2)内容:简单—— 复杂——“简单”。(3)类型:单一 ——多元 { 生态型 (区域间隔离带、山地风景林、林荫带);福利型(公园 广场);经营型}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是指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场建筑运动,它的首要原则是建筑应该重视功能,并根据实用功能的要求做出理性设计。因为简洁的平面,简洁的立面,流动而开阔的空间,良好的视野、通风和采光等等,这些建筑的基本要求,正是解决现代社会由于人口急剧膨胀所带来得的人类的居住问题的方法。但是,现代建筑尽管有效地解决了人类居住的基本功能需要,却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片恐怖的白色方盒子景观。(美国建筑家、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

解构主义: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将一切既定的设计规律加以颠倒。 极简主义:极简结构、线条和同样抽象的几何图形;形式的简单纯净和简单重复;非人格化,客观化,表现的只是一个存在的物体,而非精神,摒弃任何具体的内容、反映和联想;使用工业材料,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工业文明的时代感;形式简约、明晰,多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具有纪念碑式的风格;颜色尽量简化。

城市绿地的功能:保护城市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噪音、防灾减灾、保持水土);使用功能(日常游憩活动,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美化城市(丰富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美化市容、衬托建筑,增加建筑艺术效果)。

影响城市景观的五大要素:道路、区域 、边界、结点、标志物。

具体改善城市景观的措施:创造新的公共广场和市场;建立滨水公园;街道种植遮荫、开花的树木;增设城市的街道小品;采用美观的人行道铺装;合理安排和组织停车场地;限定商业招标的放置;实行规划控制。

城市开敞空间:城市边界范围内的非建设用地空间,主体是城市绿地。

城市开敞空间用地规划的生态机理:(1)氧源及氧平衡机理:当一个城市居民用地约100

平米的时候,大约需要10倍于城市面及的农田来维持大环境的氧平衡。(10倍面积论)若其中一部分是林地,则折算率可以减低;若全是森林,可减低为2倍面积论。(2)城市组团的生态化规划布局模式:城市的绿地总量应为城市总用地的35-45%,布局模式呈“绿网+绿心” 格局。绿地集中布局原则:“大疏大密,集中布局”。

城市绿地分类与定额:到2005年,全国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m2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m2以上。到2010年,上述四项指标分别达到35%、40%、10m2和6m2以上。要大力推进城郊绿化,特别是要在特大城市和风沙侵害严重的城市周围形成较大的绿化隔离带和城郊一体的城市绿化体系。

城市绿地分类:按服务对象分: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按位置分:城区绿地、郊区绿地;按规模分:大型绿地(大于50公顷)、中型绿地(5至50公顷)、小型绿地(小于5公顷)按功能系统分: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年前的绿地分类: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

新版绿地分类的要求:绿地应按主要功能进行分类,并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绿地分类应有利于城市绿地计算口径的统一。绿地分类应用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绿地类别应采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码表示。

以绿地功能为主要分类依据: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 城市绿地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

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园,其他专类公园。

公园绿地: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公园绿地与城市的居住,生活密切相关,使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绿地: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和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它是城市绿化苗木的重要来源,对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防护绿地:是指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作用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道路防护绿地、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附属绿地:是指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其它绿地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该标准的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其他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娱乐条件较好或亟须改善的区域”,这类绿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它的统计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一致”。

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规定:(1)城市绿地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在该标准的条文说明中有进一步的说明:”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2)风景林地 “具有一定景观价值,对城市整体风貌和环境起改善作用,但尚没有完善的游览、休息、娱乐等设施的林地。”

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绿

地面积\\城市中心区绿地率\\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城市绿地面积计算公式:Ag=Ag1+Ag2+Ag3+Ag4

Ag——城市绿地面积 Ag1 ——公园绿地面积 Ag2 ——生产绿地面积 Ag3 ——防护绿地面积 Ag4 ——附属绿地面积.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城市公园绿地的面积. Ag1m=Ag1/Np

Ag1m——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 Ag1——公园绿地面积(㎡) Np——城市人口总量 人均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城市绿地的面积.

Agm=(Ag1+ Ag2 + Ag3 + Ag4)/Np Agm——人均绿地面积(㎡/人) 城市绿地率: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比率。 λg=[(Ag1+Ag2+Ag3+Ag4)/Ac]×100%

λg——城市绿地率(%) Ac——城市的用地面积(㎡)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绿化种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环境容量:C=(A/Am) ×K

A :绿地面积 Am:人均占有绿地面积 K :周转系数 K=每日可游时间/游人平均逗留时间

人均占有绿地面积(Am):大型公园60M2 中小型公园20~30M2.

几种绿地指标的计算方法:(1)公园绿地:按总用地100%计算面积。(2)居住绿地:公共绿地、

宅旁绿地、配套公共建筑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新建居住区绿地率 30%;旧城区改造绿地率(25%)中心公共绿地绿化面积率(70%)(含水面);人均公共指标:居住小区(1M2/人);居住区( 1~2M2/人).(3)附属绿地:工业企业内部绿化面积率20%;事业单位绿化面积率40~70% .

绿地系统规划指标定位:(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3%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 M2以上;(2)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3)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不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自给率达到80%以上;(4)全民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5)城市道路绿地率的规划指标: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之间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在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绿地指标的作用:(1)可以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与绿化效果,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是评价规划方案经济性、合理性的数据。(3)可以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定工作,如推算城市公园及苗圃的合理规模,以及估算城建投资计划。(4)可以统一全国的计算口径,为城市规划的各种分析提供数据。

影响绿地指标的因素:国民经济水平,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自然条件.

国内外的几个指标现行标准:联合国的要求:人均绿地面积60米2/人。美国、德国的规划要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0米2;英国25米2;日本为10米2;我国到2010年6-8米2。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30%,2010年≥35%。我国城市绿地率2000年≥25%,2010年≥30%。

规划的基本原则:地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规划实施原则。 城市总体规划图层次:比例尺1:10000~1:25000。点:图纸上面积在1cm2的小型绿地(1hm2)线:图纸上呈线状的绿地(带状绿地);面:图纸上的块状绿地(>1hm2)。

进入绿地的体验层次:点:花园和小游园;线:滨河绿地或没有机动车行驶的林荫道;面: 大中型公园。

绝对数值层次:大型绿地(>50hm2);中型绿地(5~50hm2) ;小型绿地(<5hm2)。航空照片层次:点:块状公共绿地;线:道路绿化,滨河绿地。面: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 绿点:满足城市对其专项要求,使人与城市生物能够休息与停留。绿线:满足城市对其生态走廊的综合要求,使人与城市生物能够运动和迁徙。绿面:满足城市对其综合要求,使人与城市生物能够聚集和繁衍。城市绿地的布局形式:块状绿地,带状绿地,楔状绿地,网状绿地。布局的目:满足游览和休息的要求;满足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安全的要求;满足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满足城市艺术面貌的要求。

基本要求:布局要合理,指标要先进,质量要良好,要能显著的改善城市自然环境。 各类用地的特征及城市绿化用地的选择: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 树种选择原则:尊重自然规律,以地带性植物树种为主,选择抗性强的树种;速生树与慢长树相结合,考虑近期与远期效果;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城市绿化中的植物多样性。

树种规划方法:调查研究和现状分析;确定骨干树种;制定主要树种比例(乔木/灌木,落叶树/常绿树)。 “树单位”是“百平方米树木量”的简称,指每100平方米绿地拥有“乔木单位”的量,尤其是优势树种所覆盖的地面。包括乔木、灌木、绿篱所覆盖的地面。

“树单位”用T(英文Tree)表示,“乔木单位”是指一株成年乔木树冠所覆盖地面的面积。1株乔木相当于1个“乔木单位”;3株灌木相当于1个“乔木单位”;50株月季相当于1个“乔木单位”;10延米绿篱相当于1个“乔木单位”。

植物丰富度是指每个完整绿地拥有的植物种类。植物丰富度用S(英文Species)表示,植物丰富度和绿地的面积有一定的正比关系,绿地面积大,植物种类就应该多,反之,则少。 城市绿地规划的基础资料及文件编制:一,基础资料工作:自然资料(地形图1:5000 1:10000 、气象资料、土壤资料);现状资料;技术经济资料;植物资料。二,文件编制工作:图纸部分(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道路 植被 建筑 竖向 总体);城市绿地近期规划图(2—10年)远期15年以上;城市绿地分期实施图 1:1000 、1:5000、 1:10000、1:25000);文字部分(城市概况,绿地现状,规划布局形式,规划后的各项指标 ,定额,投资估算,分期实施规划)。城市绿线(城市绿线:是指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绿地边界控制线。城市绿线的管理对象是城市规划区内已经规划和建成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生态景观绿地等各类城市绿地。) 第五章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工业企业的分类:加工工业(冶金、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电力、轻纺);采掘工业。工厂规模(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工业企业在城市中的布局:远离城市或生活居住用地;布置在城市边缘; 设在居住区中。 工厂企业绿化的意义: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生态平衡;反映企业形象,宏扬企业文化;创造物质财富,产生经济效益。

工厂企业绿化的特征:1、用地特征(用地紧张、土质差、必须预留用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绿化环境复杂)2使用特征(使用对象稳定、功能要求复杂)

工厂企业绿化的原则和要求:满足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重视绿化树种的选择;处理好绿化布置与管线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提高绿地率;有自己的风格,形成具有特色的“工业景观”;绿化结合生产;充分利用空地和不适于进行建设的用地进行绿化;合理布局使之成为有机的绿化系统。

工厂企业绿化用地组成:厂前区绿化;生产区绿化;道路绿化;生活区绿化;仓库、露天堆料场绿化;重点绿化地带(小游园 防护林);水源区绿化。

工厂企业绿化设计

生产区绿化:有严重污染的车间周围以防护为主,注意选择抗性树种;间、厂房出入口作为绿化重点地段;充分进行垂直绿化,重视攀缘植物的运用;满足生产、检修、运输等方面的要求;满足职工生理、心理要求充分发挥植物色彩、质地给人的不同感受。 生活区绿化:细致、复层植物构成、休闲娱乐场所 道路绿化

1厂区道路绿化:满足厂内道路运输的安全视距的要求;处理好绿化与管线的关系:满足夏季对遮荫、冬季对阳光的要求,合理选择树种,确定合理种植密度(4~5米 6~8米);确定树种比例;空气污染严重的企业,道路绿化种植方式以疏林草地为好;满足生产有特殊要求的工厂对绿化的特殊要求。

2厂区铁路绿化:沿铁路种植乔木时,离标准外轨最小距离为8米,离轻便窄轨不小于5米,前排先种灌木,再种乔木。铁路与道路交叉口每边留出50米空地,种植低于1米的植物弯道内侧200米视距范围内不种植遮挡视线的乔灌木。铁路边装卸场地种植乔木要加大距离(7~10米),不种植灌木。 防护林的形式

断面形状: 矩形 三角形 马鞍形。结构:通透结构/半通透结构/紧密结构/复合式结构 工厂—通透结构—半通透结构—紧密结构—居住区。 防护林的设置:主林带+辅林带。 厂内游憩性绿地的布置

目的:给职工提供休息和娱乐场所.布局形式:规则式 自然式 混合式

位置设置:结合厂前区布置;结合厂内水体布置;车间附近布置;结合厂内公共设施布置. 面积:25% 、40~60M2/人、6~8M2/人 城市后工业景观设计

“后工业景观”源自英文直译“post-industrial landscape”。也有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基本含义是指在先前作为工业生产用途而后废置的场地上重建的景观.后工业景观不仅是以工业废弃地为基础的景观,而且新建的景观必须延续工业景观的文脉,以某种方式保留和延续场地的工业元素和工业特质,对工业元素加以重新阐释的新景观。

工业废弃地指曾经用于工业生产及其相关用途,而现在已经不再作为工业用途的场地。主要包括工业采掘场地、工业制造场地、交通运输设施、工业或者商用仓储设施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场地及设施。

工业废弃地的种类

按照工业生产的类别来划分:1. 工业原料采掘场:矿场、采石场;2. 工业原料制造厂:钢铁厂、煤气厂、砖瓦厂等;3. 工业装配制造厂:汽车厂、造船厂等;4. 交通运输设施:工业码头、铁路站场等;5. 工业仓储设施:仓库、栈房及其场地6. 工业废物处理设施: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

按照规模大小来划分1. 衰败工业区域:十几到十几平方公里,如德国鲁尔区、埃姆舍河谷;2. 城市旧工业区:几十公顷到几百公顷,如伦敦码头区、格兰威尔岛;3. 城市废弃工厂:几公顷到几十公顷不等,如西雅图煤气厂

按照与城市的关系划分:1. 旷野工业废弃地:位于远离城市的空旷地带,多为矿场、采石场2. 城郊工业废弃地:在城市外围,或相对分散的居住区之间,多为大型工厂和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场等废弃物处理场地3. 城区工业废弃地:大部分位于城市旧区或城市中心,是城市早期工业化的产物,如内河港口、交通枢纽、以及小型其他传统制造工厂

工业废弃地的特征:景观特征;生态特征;文化特征.

工业遗产-Industrial Heritage:在近代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建设的工厂、仓库、市政、公用

事业等生产性房屋及其附属的办公、居住、服务等功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城市后工业公园景观模式1. 西雅图模式(Seattle Pattern):以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为代表,对工业遗迹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古迹陈列式的保留,工业景观在公园作成为地段的历史记忆和一座工业纪念碑,工业遗迹的再利用方式有限;2. 杜伊斯堡模式(Duisburg Pattern):以杜伊斯堡公园为代表,融合了建筑设计、大地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理念和手法,依靠生态技术的新发展,充分保留工业场地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元素,通过有限的新元素对工业景观进行重新阐释,更新和改造集中在设施内部的功能转换;3. 雪铁龙模式(Citroen Pattern):以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为代表,处理工业景观的方法是全部移除,在拆除废旧建筑和清除场地污染以后,重新塑造全新的景观。新景观完全排斥工业废弃地的场地痕迹,代之以全新的具有工业气息景观元素。

第六章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公园系统:主要以分布合理的各类公园为重点绿地,再根据城市的特点设置带状绿地、环状绿带或楔形绿地,用绿化道路串联公园和公共绿地,使之成为覆盖整个城市的绿化网络 带状公园与绿地

各类呈带状分布的绿化道路,包括城市中的一般道路绿化,林荫道景观(Boulevard),以及滨河、滨水的带状游憩园等等。

将穿越城市的公路、铁路、高速干道的绿化向城郊,甚至更远的区域延伸;城市外围的防护林带、城市以外的景观道路(Parkway)也可以被纳入城市带状绿地的范畴

城市带状公园的特征:空间形态呈线性带状;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城市带状公园的类型:生态保护型;休闲游憩型;历史文化型; 城市带状公园的功能特性

生态功能: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栖所功能、通道功能、阻隔功能、过滤功能、资源功能、导入功能)

社会功能:提供休闲游憩场所;增强城市景观美感;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提供教育机会。 经济功能:防灾减灾、绿地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城市土地价值;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城市道路系统的确定原则:在城市规划中统筹考虑,满足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和交通的要求。主次分明,功能明确,组成城市合理的交通网;正确规划街道的宽度和道路网的密度;道路的走向有利于城市通风、防风、日照、排水及街道绿化,配合城市管道的布置;满足城市建筑艺术的要求。

街道的总宽度及内容:车行道(快车道 慢车道)分车带(线) 交通岛。

路幅宽度:道路红线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用地的宽度。

城市街道的功能分类:高速交通干道;快速交通干道;交通性干道;区干道;区支道;专用道路。

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类型:放射环形道路系统;方格形道路系统;方格对角线道路系统;混合式道路系统;自由式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绿化的内容:建筑红线间的绿化 ;人行道绿化带 防护绿带 基础绿带 分车绿带 广场和公共建筑前的绿化地带 街头休息绿地 绿化停车场 立体交叉绿化 高速公路 滨河路 花园林荫路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防护功能;美化功能;组织交通;联系纽带.

城市道路绿化的断面布置形式: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其它. 城市道路绿化的种植设计

行道树:有规律的种植在道路两侧,造成浓荫的乔木。

种植方式:树池式/树带式.;树种选择;定干高度;与工程管线的关系;街道的宽度、走向与绿化的关系.交叉路口的绿化种植设计:交叉路口;安全岛;交通岛;方向岛;安全视距:发觉对方汽车立即刹车而刚够停车的距离。分车带的绿化种植设计:人车分流 ,宽度4~5m >1.5m长度75~100m/段,草坪或70cm以下的灌木 第七章 7 城市广场设计 广场的定义 古代:广场是为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仪式等活动的广而空的场地。 城市广场:是指在城市(镇)总平面布置上,一般未被房屋所占用,而与城市道路相连接的社会公共用地部分。广场的定义:广场是强调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

一个名副其实的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该具备四个条件: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铺装面只到广场的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协调和统一,D/H有良好的比例;

从现代城市广场的功能和作用分析,若对城市广场作较全面的定义,应把握以下儿个方面: 1.广场必须是位于城市之中,且不被建筑物所占用的露天场所,以吸引、组织人们进行休憩、交往、娱乐、集会等各种室外活动。为此,广场应有较为集中的铺装场地面积。建议在广场总用地面积中,绿化用地的比例应在35-65%,铺装场地面积的比例应在30-60%,人可进入活动的面积应占40 -70%。2.广场必须有明确的边界范围和空间围合,较好地协调周围建筑物、道路、绿化、水体的关系。3.广场要配置一定的设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成为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体现场所。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的分类

按广场性质划分: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娱乐广场;

按广场平面组合划分:单一形态广场;规整形广场(正方形 长方形 梯形 圆形和椭圆形广场);自由形广场;复合形态广场; 按广场剖面形式划分:平面型广场; 立体型广场; 欧洲城市广场的历史演进

古希腊时期(Agora):基本用建筑群组成封闭的空间、广场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不求平整对称,没有几何轴线。

古罗马时期(Forum)利用一组比例关系,使建筑本身的各组成部分相互达到协调,不需要或不考虑人的尺度。整体的各个部分相互协调,善于用规整的空间突出广场的形象,具有严格的轴线关系,体现政治力量和组织性。 中世纪时期(Market plane):封闭构图 平面不规则;建筑群组合、纪念物布置与广场道路铺;装等构图各有特色;道路网常以广场为中心向外放射出去,形成网状的放射环形道路系统。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Market plane):周围建筑布置自由, 空间多封闭 ,将广场最大限度的与城市道路体系连成一个整体。 我国城市广场的历史演进

两种城市和两种广场:布局方正规整的新建城市,由院落空间发展而形成的轴线对称广场,布局灵活多变的扩建城市,不规整的广场。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趋势:多功能复合;空间多层次; 对地方特色,历史文脉的继承;注意广场文化内涵的建设.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原则;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突出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人的主体地位,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 ,个体活动,成组活动,群体活动,休息,观赏,交往, 锻炼,表演

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原则:位于城市中心的广场;位于街道空间序列或城市轴线节点的广场;位于城市入口的广场;位于自然体边缘的广场;位于居住区内部的广场。 外部空间要素的辨证关系:视觉、尺度与模数20~25米;心理承受力与距离 500米 城市景观规划的空间尺度

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有三个基本尺度将景观空间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分别与空间、场所、领域相对应.创造景观空间感的尺度 20-25米。场所感尺度 超过110米。领域感尺度 390米左右。广场空间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四角开敞;四角封闭;三面封闭,一面开敞;作为主要建筑舞台设置。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要素的设计:绿化,色彩,水体。地面铺装 第八章 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美观。居住区环境的内容:自然 、人工、社会精神。生活环境(住宅内部环境 基础设施环境 区域经济环境 文化教育环境 绿化环境 游憩环境 治安环境)心理环境(风景优美 生活气息 安定宁静)。舒适: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和臭气;安静,没有噪音;丰富多彩的绿化;与水景亲近;有适于人们散步的空间和场所;具有文化历史古迹;街景美丽而整洁;有游乐设施。

居住密度: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建筑的密集程度。居住建筑面积密度(m2/1×104m2) 我国与1980年规定,居住区公共绿地指标为2~4m2/人。

方便:居住区内外交通的方便程度。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 。服务方式与服务时间、服务项目的方便程度。

居住庭院对道路的功能和要求:道路为步行者提供和自行车安全便利地通行的场所;儿童可以在道路上游嬉;是与邻里熟人交谈的场所;自行车和汽车可以停在自家门口;道路不仅使交通方便,还可以作为生活空间。

居住区规划:对居住区的布局结构,住宅群体布置,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各种绿地和游憩场地,市政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等各个系统进行综合、具体的安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

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10000~16000户,30000~50000人),配建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3000~5000户,10000~15000人),配建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被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300~1000户,1000~3000人),配建有居民生活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街坊:城市中由街道所包围的面积比居住小区小的供生活居住使用的地段。 容积率:即建筑面积密度,一片城市开发用地内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m2/hm2)。 住宅容积率:即住宅建筑面积密度,居住区、居住小区或住宅组团内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建筑用地面积之比(m2/hm2)。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间距。

日照间距用计算方法求取:D=(H-H1)/tgh。h—— 太阳高度角 H——房屋高度 H1——后排房屋底层窗台距地面的高度D——日照间距

建筑面积:建筑各层面积的总和,包括主要使用面积,辅助使用面积和结构面积三项。 主要使用面积:起居室、餐室、卧室等。辅助使用面积: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结构面

积:墙、柱等结构物所占面积总和。

建筑的高度:低层(3层以下(含3层));多层(4—6层( 含6层));中高层(7—9层( 含9层));高层(10层及10层以上);超高层(40层以上)。

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台阶、橱窗)靠临街面的界线。沿街建筑不得超过红线。

居住面积标准:城市规划中每个居民平均占用的居住面积的数量指标。(单位m2/人)居住面积主要指居民的主要使用面积,是城市居住水平的基本标志。千人指标: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居住区以道路为界线,属城市干道则以干道红线为界,属居住区干道是,以道路中心线为界,属公路时,以公路红线为界。同其它用地相邻时,以用地边界为界同天然障碍物或人工障碍物相邻时,以障碍物边线为界。居住区内部的非居住用地或居住区级以上的公共建筑用地应扣除。

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住宅邻公共绿地,没有道路或其它明确界线时,住宅长边以住宅高度的1/2计算。两侧按3—6M计算。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明确划定建筑基地的界线的公共服务设施均按基地界线划定。未明确划定建筑基地界线的公共设施按建筑基底占用土地和建筑物四周所需利用的土地划定界线。

底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当公共服务设施位于住宅底层时,将其建筑基底及建筑周围用地按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各占该幢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分别计入住宅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当底层公共服务设施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地或院落时,突出部分的建筑基底用地计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

道路用地范围的确定:城市道路不计入居住区的道路用地,居住区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边界时,以道路红线的一半计算。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路面宽度计算,其中包括人行便道。公共停车场以设计的占地面积计入道路用地,宅前宅后小路不计入内。公共建筑用地界限以外的人行道或车行道均按道路用地计算,属于公共建筑专用的道路不计入。

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公共绿地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住宅组团绿地。不包括满足日照条件的住宅间距之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非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地。

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院落式组团绿地、开敞式组团绿地的用地的用地界限划定为距房屋墙脚1.5m、距道路1.0m划定范围。

居住区规划的内容:选择、确定用地的范围;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拟定住宅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及分布布置方式;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及分布布置方式;拟定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拟定公共绿地、户外活动场地的数量、分布及布置方式;拟定有关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居住区的组成:(按功能划分):居住建筑用地(住宅用地),公共建筑公用设施用地(公建用地),道路及广场用地,绿化用地,其他用地。居住区的规模: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50~100hm2);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经营的经济性影响;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自然条件的 影响;城市大小的影响;住宅层数的影响。

居住区的规模:居住区合理的规模为3~5万人。50~100万m2。居住区用地选择:与其他用地组成的关系;结合自然条件,争取优美的自然风光;集中紧凑,人口密度不要过大;充分利用原有居住区,改造不合理部分;非常时期的安全需要。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居住小区——居住区;居住单元——居住区;居住单元——居住小区——居住区。住宅类型的选择:居住建筑的标准,居民的户型结构,住宅层数,本地区的自然条

件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城市建筑面貌和住宅建筑组群的组合构思的需要。 居住区建筑的布局型式: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点群式、庭院式。 道路的类型:车行道;步行道。

道路的分级: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组团级道路;宅间小路。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道路要分级,使主次分明;道路系统布局顺应地形,减少工程量;过境车辆和城市车辆不穿越居住区;满足居民日常出行以及区内商店货车、消防车、救护车、垃圾车和市政工程车辆通行的要求,并且考虑居民小汽车通行需要;满足地下工程管线埋设的需要;区内道路布置应有利于寻访,识别不同的门栋和居住单元。 居住区道路设计技术要求:居住区的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当沿街建筑长度超过160m时,应增设洞口尺寸不少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居住区的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地带与城市道路相连。当居住区内部行道坡度超过6%时必须铺设防滑设施,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台阶并在梯步旁边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每段台阶不少于3级,每隔15级应设长度不小于1.5米的缓冲平台;居住区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要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通道,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小于2.5米,纵坡不大于2.5%,坡长不超过250米。车道应通到住宅入口。在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新建住宅区,应设有为居住区专用的公交线路。公交站点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为居民小汽车配建车位,同时必须考虑自行车停车场及设施。

居住区道路的基本形式: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内环式,风车式,混合式。居住区公共建筑及公共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其他;经常性使用项目;非经常性使用项目。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布置:居住区级(专业性服务设施,服务半径800—1000米);居住小区级:(中小学、小商店、菜市场,服务半径400—500米);居住组团级:(活动室、居委会,服务半径150—200米)。

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布置方式:集中成片布置。沿街布置。位于居住区主要出入口。分散布置。居住区绿化的功能:绿地的生态功能,绿地的心理功能,绿地的物理功能,绿地的美学功能,绿地的经济效益。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公共绿地;宅旁庭院绿地;公共建筑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的指标:我国衡量居住区绿地的指标:居住区绿地面积—1×104m2;居住区人均绿地面积—m2/人;居住区公共绿地率—%。 居住区绿地的指标: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用地平衡的控制指标中规定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造绿地率不宜少于25%。游人活动面积率:在公共绿地中提供游人自由活动的面积比例。包括道路、游戏场及铺装面积。

居住区公园最小规模1×104m2;服务半径800—1000m。居住小区级公园最小规模0.4×104m2;服务半径400—500m。组团绿地最小规模0.04×104m2;服务半径100m。

居住区绿化的基本要求:保证每个居民的绿地指标,形成以公共绿地为中心,道路绿化为网络,宅旁绿化为基础的点线面绿化系统,充分利用现状,尽量利用不适合建筑的坡地、洼地及水体作为绿化用地;绿化设计以植物为主布局,考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发展阳台、窗台与墙面绿化或建设屋顶花园,形成立体绿化,空中绿化。

居住区各类绿地的规划布局:绿地的布局形式,规则式(对称规则式、不对称规则式) ,自然式,混合式。

规则式也称几何式、整形式。从整个平面布局上、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的种植等都要求严整对称。规则具有庄严、雄伟和整齐的效果,但在面积不大的公园应用这种形式,往往使人一览无余,这种形式不够活泼、自然。

自然式,又称风景式,自有式、不规则式,不要求严整对称。居住区公共绿地普遍采用自然式的布置形式,采用曲折流畅的弧线型道路,有时结合地形起伏变化。这种形式较易表现我

国传统的造园艺术和手法,使有限的面积中,取得理想的景观效果。植物配置也模仿自然

群落,与建筑、山石、水体融为一体,体现自然美。

居住区各类绿地的规划布局(按绿地对居民的使用功能分类):开放式、半开放式 、 封闭式。

开放式绿地可以供居民入其内游憩和观赏。游人可以亲近,参与。居住区绿地以开放式的布置较为受居民欢迎,因此多数小区都是采用这种布局方式,如常州清潭小区的“兰园”,梅园、竹园、菊园四个组团绿地均采用开放式布局。开放式也称开敞式,多采用自然式布局,一般地面铺装、设施良好。封闭式,一般这种形式绿地居民不可以进入活动和游憩,便于养护管理,但游人活动面积少,居民不希望过多的采用这种形式,使用效果较差。半开放式,也可以称为半封闭式。绿地周围有小游步道,可以出入,设有花坛,封闭树丛等,多采用规则式布局。

居住区公园主要为全居住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居民可以就近使用。服务半径不超过800-1000米。便于居民步行十分钟即可到达。最好与居住区的公共建筑,社会服务设施结合布置,形成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这种布置方式可以提高公园与服务设施的使用率,有利于节约用地。一般将此公园设在居住区几何中心的位置。日本居住区设置类似我国居住区公园的地区公园,即社区公园,其面积标准为4×104m2,步行10-15分钟即可到达,大约为1000户以上的居民服务。

城市居住区用途:城市居住区在城市用地中一般占到40—50%的用地面积,其绿地面积应占小区面积的30%以上,故其绿地面积对城市的影响很大。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生活在居住区的居民日常活动(特别是老人和儿童的24小时的大部分时间)大多都是在居住区里度过的,故而居住区的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很大。分布最广,使用频率最高;对居住建筑本身有要求,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遍绿化 艺术布局 崭新的建筑,优美的空间环境,居民日常生活+园林观赏、游憩。

住宅规划容积率——又称“住宅毛容积率”,“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每公顷居住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住宅建筑容积率——又称“住宅净容积率”,“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是指每公顷住宅建筑基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解决日照问题的对策:我国有关部门为了改善城市居住区的日照质量,出台了国家强制性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以下简称规范。1994年颁布至今已经整整 10 年,规范中关于日照标准的有关规定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居住区,特别是南方城市居住区日照水平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在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推行遇到了很大阻力,理应得到全面推行的规范中的日照标准实际上不但未得到大面积推广,连小范围的试点都很难找到。较之 10 年前的日照间距,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倒退。 诚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还是实施的经济性。 这些地区没有充足的财力来实施规范中的日照标准。另一方面从技术政策角度看,现行日照标准的局限性也应加以探讨。 居住建筑用地(住宅用地) 住宅基底占有面积和住宅前后必须留出的间距,包含通向住宅入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在整个居住区中占总用地比例最大,通常占到建筑用地的50%左右。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居住区公园):与居住区的公共建筑、社会服务设施结合布置,形成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一般设在居住区的几何中心位置;明确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休息漫步游览区;游乐区;运动健身区;儿童游戏区 ;服务网点;管理区。 沿街布置:主要供小区居民就近使用。按小区规定人口约10000人计算,小区公园的面积至少在104m2服务半径300-500米,步行3-5分钟即可到达。小区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人和青少年,提供休息,观赏、游玩、交往及文娱活动场所。小区公园位置设置,在规模较小的小区中,公园常在小区的一侧临街布置,如北京二里沟居住区在西侧设绿地公园,北京西

八间房、石家庄市平安实验小区等规划在沿街一侧。这种公共绿地的布置形式使绿化空间从居住小区引向“外向空间”,与城市街道绿地相连,既是街道绿地的一部分,也是居住小区的公共绿地,其优点是:1) 既为小区居民服务,也面向城市市民开放,因此利用率高。位于小区中心得北京和平里小区与位于沿街的北京二里沟小区绿地比起来,两者面积均为0.4公顷,但二里沟绿地的游人一般比和平里小区绿地的游人多一倍以上。2)由于这类绿地沿街布置,不仅为居民游憩所用,而且美化城市,丰富街景。3)沿街布置绿地,以绿地分隔居住建筑和城市道路,具有可降低尘埃、减低噪音、防风、调节温度、湿度等生态功能,使小区形成幽静的环境。

在居住小区中心布置:另一种公园布置在小区中心,使其成为内向的绿化空间。其优点是:1)小区公园至小区各个方向上的服务距离均等,便于居民使用;2)居于小区中心的游园,在建筑群环抱之中,形成的空间环境比较安静,受居住小区的外界人流,交通影响少,使居民增强领域感和安全感;3)小区中心的绿化空间与四周的建筑群产生明显的虚实对比,软硬对比,使小区的空间有疏有密,层次变化丰富;4)公园位于几何中心位置,公园绿色空间的生态效益等各种效益可以供居民充分享有。

我国居住小区游园的类型:广场式。开敞草坪式。组景式。

我国第一批实验小区:沁园新村、川府新村、燕子山小区。注重公共绿地的设置,构成3-4级绿地系统。

无锡沁园新村以扩大小河支流近端形成水面和堆筑的土山为主体构成小区公园,采取自然式布局,利用水面、土山与建筑、树丛等组织空间,增加层次。公园位于小区中部,以植物景观为主,在水景区种植睡莲、荷花,沿岸边种植垂柳、桃花、与迎春、杜鹃等花灌木形成春景,桃红柳绿,生意盎然。公园分为四个区:中部为水景区,东部树林草坪区,北部室内活动区,西北角为安静休息区。公园中适当建造亭台,花架和曲桥等小品。以水景区为空间的中心,文化站和青年老年活动室设在室内活动区。草坪区土坡上方方亭为全园制高点,与水景区遥相呼应。公园总面积约0.9×104m2,其中绿地0.47×104m2,水面0.12×104m2。

我国第二批实验小区:苏州三元小区、常州红梅西村、无锡卢庄新村、南通学田小区。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点在方案中体现更为明显,规划中利用自然河流引入小区公园,或结合入口将公共建筑沿河集中布置,并将水面引入建筑,使水与建筑融会贯通,充分体现江南水乡特色。

组团绿地是结合居住建筑组团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又一级公共绿地,使随着组团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的变化,其大小,位置和形状相应变化的绿地。面积不大,靠近住宅,供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使用方便。其规划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

组团绿地用途:组团绿地供本组团居民集体使用,为组团居民提供室外活动,邻里交往,儿童游戏,老人聚集等良好的条件。组团绿地面积小,投资少,见效快。用地规模约为0.1-0.2×104m2,服务半径为100m左右,居民步行1-2分钟即可到达。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 (组团绿地):为本住宅组团居民就近服务的绿地;设置供老人聊天、休息的座椅及少量供儿童活动;健身的设施;适当铺装场地和道路(可采用铺装上留穴种树的方法);不宜多建园林建筑小品。

布置类型:周边式住宅中间,行列式住宅的山墙之间,扩大住宅建筑的间距之间,住宅组团的一角,两个组团之间,临街布置,向市民敞开。

根据组团绿地在居住组团的位置,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集中形式:1)周边式住宅中间,这种组团绿地有封闭感。由于将楼与楼之间的庭院绿地集中组成,因此在相同的建筑密度,这种形式可以获得较大面积的绿地。有利于居民从窗户内看管在绿地玩耍的儿童。2)行列式住宅山墙之间,行列式布置得住宅对居民干扰小,但空间缺乏变化,比较单调。适当增加山墙

之间的距离开辟为绿地,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阳光充足的半公共空间,打破行列式布置得山墙间所形成的狭长胡同的感觉。这种组团绿地的空间与它前后庭院绿地空间相互渗透,丰富了空间变化,如天津体院北居住区。3)扩大住宅建筑的间距,在行列式布局的住宅之间,适当扩大间距达到原间距的1.5-2倍,即可以在扩大的建筑间距中开辟组团绿地。在北方,北京,天津的居住区常采取这种形式布置绿地,天津南苑居住区住宅组团以此形式形成绿地。 4)住宅组团一角,组团内利用不规则的场地,不宜建造住宅的空地布置绿地,如天津柳州路片和丁字沽居住区小游园,天津体院北居住区紫金南里小绿地,贵阳路三角绿地,被利用起来,可以充分利用土地,避免出现消极空间。5)两个组团之间-在组团内用地有限时,为争取较大的绿地面积,有利于布置活动场地和设施,采用这种布置方法,如天津真理道位于两个组团之间的绿地。6)临街组团绿地-由于临街布置,既可以为居民使用,也可以向市民开放,既是组团的绿化空间,也是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与建筑产生高低、虚实的对比,构成街景 。如天津万新村环秀中里和东里的组团绿地,东西侧临街,组团向市民开敞。 住宅庭院:是住宅建筑围合的空间。庭院绿地包括宅前、宅后、住宅之间和建筑本身的绿化用地。住宅庭院绿地紧密结合住宅建筑的规划布局,住宅类型、层数、间距及建筑的组合形式、建筑平面等因素考虑。

住宅庭院绿地是居住区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居住区建筑用地的一部分。在居住小区总用地中,宅间绿地面积约占35%左右,其面积不计入小区公共绿地的指标中,在小区用地平衡表中只反映公共绿地的面积和百分比。一般说来,宅间绿化面积比小区公共绿地指标大2-3倍,人均达到4-6平米。

宅旁庭院绿地的特点:多功能,不同的邻有(私人邻有、集体邻有、公共邻有),时空性,识别性,制约性。 居住区宅旁庭院绿地设计:在居住小区用地中,宅间绿地面积约占35%左右,其面积不计入居住小区公共绿地指标中宅间绿化面积比小区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大2-3倍,人均绿地可达4-6m2。 宅旁庭院绿地的类型:树林型,花园型,草坪型,棚架型,篱笆型,庭园型,园艺型。住宅建筑布局与宅间绿地的布置形式:行列式,周边式,自由式,散点式。儿童游戏场的基本特点:不同年龄的聚集性,季节性,时间性,“自我中心”性。儿童游戏场的类型:住宅庭院内的儿童游戏场,住宅组团内的儿童游戏场,小区级儿童游戏场,居住区中心儿童游戏场。

儿童游戏场的规划设计位置:规模中等,用地0.1*104m2以下。居住楼间:行列式布置的住宅楼山墙之间。设置一定儿童游戏器械。最小型的低幼儿游戏场地:两栋建筑之间或居住建筑围合的院落内。

儿童游戏场的规划设计基本设计原则:游戏设备要丰富多样,场地要宽阔,与住宅入口就近位置和出入口设置要恰当,避免交通车辆穿越,引起的不安全,年龄分区。

儿童游戏场植物选择:儿童游戏场所的植物选择应该掌握如下几个原则。(树种举例以北方地区为准)1.通过外围隔离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于设置在城市生活区内的大多数儿童游戏场来说,环境条件大多不理想, 所以外围宜用树、树篱与外界环境相隔离,乔木可选用雄株毛白杨、馒头柳、银杏等树种。灌木宜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金叶女贞等树种。2.园内点植高大的庭荫树有利于夏季遮荫:宜采用高大荫浓的树种作为庭荫树,分枝点不宜低于1.8米。可考虑的树种有栾树、悬铃木、白蜡等。3.各分区间用花灌木隔离:分区间的花灌木宜用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树种,这种树种生存能力强,占地面积小,不会影响儿童的游戏活动。可考虑海棠、红瑞木、紫薇等树种。4.选用特型树设置在显著位置:特型树是指有独特外型的树木,其树干或扭曲、或多瘤节、或缠绕,特殊型植物极易引起儿童对植物的好奇心和浓郁的兴趣,是吸引他们热爱大自然的一种有效手段。最常用的特型树种有龙爪槐。5.有条件的儿童游戏场所可布置花坛与植物角:儿童对鲜艳的花朵天生喜爱,花卉的色彩将激发孩子们的情趣,同时也能增加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条件

的儿童游戏场所可在草地上栽植成片的花丛、花境,或修建小型花坛,尽量做到四季都能看到花朵。此外还可设置植物角,将其设计成以观赏植物的花、叶、果或者闻香味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让大自然千姿百态的植物,丰富孩子们的植物学知识,培养他们热爱树木,保护树木、花草的良好习惯。6.忌用植物:由于儿童年龄偏小,好奇心较强,活泼好动,但缺乏有关植物的科学性知识,且抵抗力较弱,为安全起见,还须特别注意要避免采用如下植物: 1.有刺激性,有异味或引起过敏性反应的植物,如漆树。2.有毒植物,如夹竹桃。3.有刺植物易刺伤儿童皮肤和刺破儿童衣服,如刺槐、蔷薇等。4.有过多飞絮的植物。5.易生病虫害及结浆果的植物。

儿童游戏场的绿化设计选择合适的树种:儿童游戏场四周应种植浓密的乔木和灌木,形成封闭场地;绿化面积不应小于50%。应用树种不宜过多,配置方式适合儿童心理,色彩鲜艳,体态活泼,便于儿童记忆和辨认。

室内绿化的作用:组织空间。装饰美化。增添色彩。室内绿化的形式:盆栽,悬挂式栽培,盆景,插花。室内绿化的植物材料的选择与布置:根据室内环境的具体条件选择能适应室内生态环境的种类或品种;室内绿化布置要与植物的形状、大小相宜;考虑色彩给人的感受;室内绿化布置要与室内环境协调。阳台绿化设计:阳台绿化以攀援或蔓生植物为主,同时可在花槽中采用一年或多年生草花以及其他低矮木本花卉。阳台绿化还需要注意建筑设计时安置绿化的花槽花架使绿化有可能实施的条件。

适用植物:木本攀援植物(地锦,长春藤,葡萄 ,金银花,凌霄,十姊妹,叶子花)草本攀缘植物(牵牛,茑萝,扁豆,香豌豆)一年或多年生草花(天竺葵,金盏菊,半枝莲,矮牵牛)水平根系发达的浅根性植物。

植物的牵引方式:用建筑材料做成简易的棚架形式牵引攀援能力弱的植物;用铁丝或绳牵引攀援能力强的植物。

窗台绿化:窗下安置种植池(轻质材料)。人工配置的混合土肥,种植池底部有排水孔。 墙面绿化植物材料:自身缠绕植物(牵牛,紫藤)依附攀缘植物(葡萄,豌豆,铁线莲,爬山虎)。墙面绿化种植形式:墙面材料越粗糙越有利于植物的蔓延与生长。墙面朝向:朝南朝东光线较充足可选择爬山虎、凌霄等;朝北墙面可选择长春藤、霹雳、扶芳藤。墙面绿化的种植形式:地栽。容器种植。屋顶花园(绿化): 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草的统称。 屋顶花园(绿化)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草的统称。它与露地造园和植物种植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植物种植于人工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之上,种植土壤不与大地土壤相连?。欧美称屋顶花园为“Roof garden”: 日本除命名其为屋顶花园之外,还有屋顶绿化、特殊绿化以及建筑空间绿化等名称;我国与屋顶花园相近的名词还有屋顶绿化、立体绿化。 屋顶花园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屋顶花园的发展简史:1古代的屋顶花园:屋顶花园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我们只能从点滴的古代文献记载与不多的考古发现中推测古代屋顶花园的概。(1)亚述古庙塔: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即现在的伊拉克)的古代苏美尔人最古老的名城之一—— 乌尔城,曾建造了雄伟的亚述古庙塔,或称“大庙塔”,此塔被后人称为屋顶花园的发源地。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发掘这个建筑物遗址时,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伦德·伍利爵士,发现该塔3层台面上有种植过大树的痕迹。这些金字塔式的人工山是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典型特征。亚述古庙塔主要是一个大型的宗教建筑,其次才是用于美化的“花园”,它包括层层叠进并种有植物的花台、台阶和顶部的一些庙宇。然而后来这些古代文明的遗产被蒙古骑兵彻底摧毁了。花园式的亚述古庙塔并不是真正的屋顶花园,因为塔身上仅有的一些植物并不是栽植在“顶”上。而被人们称为真正屋顶花园的是继亚述古庙塔1500

余年以后在新巴比伦出现的“空中花园”。(2)新巴比伦“空中花园:该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在现伊拉克巴格达城的郊区,它被认为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公元前604—562年),因他的妻子谢米拉密得出生于伊朗,习惯于山林生活,而下令建造的。此园是在两层屋顶上做成的阶梯状平台,并于平台上栽植植物。据希腊人希罗多德描写,它总高50m。有的文献还认为此园为金字塔型多层露台,在露台四周种植花木,整体外观恰似悬空,故称“Hanging Garden”(悬空园) 。“屋顶花园”实际上是一个构筑在人工土石之上,具有居住、娱乐功能的园林建筑群。从“空中花园”上乌瞰,城市、河流和充满东西方商旅的街景尽收眼底。这个2 500多年前的实例,对于我们今后建筑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3)古希腊阿多尼斯花园:阿多尼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美少年,被“爱和美女神”阿佛洛狄忒,即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所爱。阿多尼斯在狩猎中被野猪咬死,由于阿佛洛狄忒的爱感动了冥王哈得斯,哈得斯允许阿多尼斯一年中有6个月可以回到光明的大地与爱人相聚。每年春季,雅典的妇女都集会庆祝阿多尼斯节,届时在屋顶上竖起阿多尼斯的雕像,周围环以土钵,钵中种植发了芽的莴苣、茴香、大麦、小麦等。这种利用盆栽植物进行屋顶绿化美化的方法也属于屋顶绿化的一种。目前在日本被广泛用于难以种植植物的屋顶绿化,被称为屋顶容器绿化。(4)庞培的迷宫:公元前79年,维苏威火山(Mount Vesuvius)的爆发埋没了庞培城。近代考古学者对庞培城遗址进行了发掘,从其中保存完好的建筑遗存中可以推测当时屋顶花园的概况。在庞培古城西北门的不远处,也就是在通往赫库兰尼姆的路上,发掘出仍保留完整的3处豪华别墅。其中最大的一处是神秘别墅(根据希腊神话中祭奠狄俄尼索仪式的壁画Mysteries命名)。在由建筑的北面、西面、南面所围成的U形平台上,种植有花草树木。3面平台下是用石头砌成的柱廊,是人们乘凉的场所。当火山爆发时,柱廊成为绝望的逃生者的坟墓。在慎重地发掘后,往缝隙中注入水泥使原有建筑得以恢复,栽植于原来花园中的植物种类被研究清楚。有关人员已经为重新栽植这些植物做了一些工作,同时,他们也正在试图恢复庞培城中的其他花园。2中世纪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屋顶花园:法国的圣米歇尔山;意大利的屋顶花园。3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的屋顶花园4德国的拉比茨屋顶花园5挪威的草坪屋顶6 ,20世纪初到二战前的屋顶花园。7美国的宾馆屋顶花园 我国屋顶花园的发展:我国自20世纪6O年代才开始研究屋顶花园和屋顶绿化技术。开展最早的是四川省,60年代初,成都、重庆等一些城市的工厂车间、办公楼、仓库等建筑,利用平屋顶的空地开展农副生产,种植瓜果、蔬菜。2O世纪7O年代,我国第一个屋顶花园在广州东方宾馆屋顶建成。它是我国建造最早,并按统一规划设计,与建筑物同步建成的屋顶花园。1983年,北京修建了五星级宾馆—— 长城饭店。在饭店主楼西侧低层屋顶上,建起我国北方第一座大露天屋顶花园?。近1O年来,屋顶花园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发展很快。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建成区中绿地面积不足的现象日益明显,建设屋顶花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屋顶花园与露地造园的主要区别:屋顶花园建造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楼层、屋顶之上,种植不与大地土壤相接;种植土厚度受到结构承重力的限制。

屋顶花园的营造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施工中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设计要点:1减轻顶荷载.2.植物的种植和设计.3水景照明用电工程. 二面层结构: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2.找平层3.保温隔热层4.防水层5.排水层6.过滤层7.人工种植喷灌设施层8.种植层 。

屋顶花园植物的选择: 屋顶自然环境与地面、室内差异很大,高屋楼顶风大,夏季炎热而冬季又寒冷,阳光充足,易造成干旱。因此,一般应选择阳性的、耐旱、耐寒的浅根性植物,还必须属低矮、抗风、耐移植的品种。常见的有黑松、罗汉松、瓜子黄杨、大叶黄杨、雀舌黄杨、锦熟黄杨、珊瑚树、棕榈、蚊母、丝兰、栀子花、巴茅、龙爪槐、紫荆、紫薇、海棠、腊梅、寿星桃、白玉兰、紫玉兰、天竺、杜鹃、牡丹、茶花、含笑、月季、橘子、金橘、茉

莉、美人蕉、大丽花、苏铁、百合、百枝莲、鸡冠花、枯叶菊、桃叶珊瑚、海桐、构骨、葡萄、紫藤、常春藤、爬山虎、六月雪、桂花、菊花、麦冬、葱兰、黄馨、迎春、天鹅绒草坪、荷花等。可因时因地区确定使用材料。

屋顶花园的植物装饰设计: 屋顶花园植物装饰,可以利用檐口、两篷坡屋顶、平屋顶、梯形屋顶进行。根据种植形式的不同,常有用观花、观叶及观果的盆栽形式,如盆栽月季、夹竹桃、火棘、桂花、彩叶芋等等,也可利用空心砖做成25厘米高的各种花槽,用厚塑料薄膜内衬,高至槽沿,底下留好排水孔,花槽内填入培养介质,栽植各类草木花卉,如一串红、凤仙花、翠菊、百日草、矮牵牛等,也可以栽种各种木本花卉,还可用木桶或大盆栽种木本花卉点缀其中,在不影响建设物的负荷量的情况下,也可以搭设荫棚栽种葡萄、紫藤、凌霄、木香等藤本植物。在平台的墙壁上、篱芭壁上可以栽种爬山虎、常春藤等。 根据屋顶花园承栽力及种植形式的配合和变化,可以使屋顶花园产生不同的特色。承载力有限的平屋顶,可以种植地被或其它矮型花灌木,如垂盆草、半支莲及爬蔓植物,如爬山虎、紫藤、五叶地锦、凌霄、薜苈等直接覆盖在屋顶,形成绿色的地毯。对于条件较好的屋顶,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的花园,参照园林式的布局方法,可以做成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但总的原则是要以植物装饰为主,适当堆叠假山、石舫、棚架、花墙等等,形成现代屋顶花园。我们要特别注意在城市的屋顶花园中,应少建或不建亭、台、楼、阁等建筑设施,而注重植物的生态效应。

屋顶花园的设置,为人们开辟了新的休息、娱乐活动场所,同时也加强了屋顶的隔热、隔声效果,起到了吸附飘尘和产生氧气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屋顶造园的优势:屋顶花园一般高出地面几米或几十米,光照强,植物接收日辐射多,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屋顶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生长;屋顶上气流流畅清新,污染减少,受外界人为交通干扰少,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管理条件。

屋顶造园不利限制:植物不能从自然土中吸取水分,必须人工浇灌;种植土受到建筑承重的限制,土层厚度浅薄;种植土热容量小,土温变化大,不利于植物生长;屋顶风力大应选择抗风,浅根的植物种类;园林小品,假山,水体及较大的种植池位置要与建筑的结构梁相配合。 屋顶花园作用:不但降温隔热效果优良,而且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局部小气候,还能丰富城市的俯仰景观,能补偿建筑物占用的绿化地面,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屋面形式。防水处理的成败直接影响屋顶花园的的使用效果及建筑物的安全,一旦发现漏水,就得部分或全部返工。所以防水层的处理是屋顶花园的技术关键,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1 做防水实验和保证良好的排水系统 2 不损伤原防水层 3 重视防水层的施工质量 4 注意材料质量和节点构造。

屋顶花园的效益: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减少屋顶眩光,舒适视觉;高效能净化空气;绿化屋顶蓄水,减少雨水排放量;夏季隔热,冬季保温;保护屋顶防水层和结构。

屋顶花园绿化应遵循的设计原则:适用(屋顶上的绿化覆盖率不得低于屋顶面积的60%) ;精美;安全。

屋顶花园的分类:1按照使用要求进行分类:公共游憩型(该类屋顶花园为国内外主要形式之一,除有绿化效益外,其主要目的是为工作和生活在该建筑物内的人们提供室外活动的场所。);营利型(该类屋顶花园多用于涉外和星级宾馆、酒店,为顾客增设游乐环境,提供夜生活场所,开办露天舞会、茶会,以招揽游客、取得经济利益为宗旨。这类花园一般设备繁杂、功能多、投资大、档次高。)家庭型(该类屋顶花园多用于阶梯式住宅和别墅式居住场所,在自己的天台或露台上建造小型花园,一般不设园林小品,仅以养花种草为主。)科研型(该类屋顶花园以科学生产、研究为主要目的,多用于科学研究以及进行瓜果蔬菜的栽培试验。)2按照建造形式与使用年限进行分类:长久型(在较大屋顶空间进行直接种植的长

久性园林绿化。)容器(临时)型(对屋顶空间进行简易的容器绿化,可以随时对绿化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根据容器绿化是否具备配套性而又进一步分为配套设置型与简易设置型。)3依照绿化方式与造园内容进行分类:屋顶绿化可以分为屋顶花园(屋顶上建造花园)、屋顶栽植(对屋项进行绿化)与斜面屋顶绿化3种。4按照屋顶绿化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类:屋顶草坪、屋顶菜园、屋顶果园、屋顶稻田、屋顶花架、屋顶运动广场、屋顶花园、屋顶盆栽盆景园、屋顶水池、屋顶生态型园林、斜坡屋顶绿化等。另外,日本近几年还出现了屋顶茶道园林、屋顶宗教园林、屋顶墓园等新型的屋项花园(绿化)形式。

屋顶花园的类型:按使用要求分:游览性屋顶花园 ,赢利性屋顶花园,科研生产的屋顶花园。按绿化形式分:整片地毯式绿化,分散花坛式绿化,立体空间式绿化。按空间位置分:开敞式,封闭式,半开敞式。

屋顶花园的构造做法和要求:种植区屋面剖面分层:花卉和树木——地被——种植土层——过滤层——排水层——防水层——保温隔热层——结构楼盖层。屋顶花园种植材料的选配: 地被:选种易生长,景观效果好,能抗旱、抗风又能露地越冬的草种。花卉:生长旺盛,花期长,傍晚能开花的芳香花卉。少量中小型浅根抗风树种。人工合成的种植土:目前常用轻质材料:蛭石,锯木屑,炭渣,腐叶土,珍珠岩,泡沫有机树脂。容重:1000—1600kg/m3。种植植物的栽培介质厚度:草坪与地被植物0.1—0.15m 一二年生草花 0.15—0.2m 小灌木0.25m大灌木0.5m中乔木0.5m 。

屋顶花园的活荷载:上人平屋顶(150kg/m2)可供集体活动的大型公共建筑屋顶(250—350kg/m2)。 屋顶花园的静荷载:按实际重量计算:静荷载包括植物种植土、排水层、防水层、屋顶保温隔热层及结构自重、屋顶花园中设置的山石、水体、廊架等重量。

道路绿化有助于行人的遮荫,保护路基,美化街景,增加居住区植物覆盖面积,能发挥绿化多方面的作用。在居住区内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道路一般可以分为3-4级。道路绿地应该按不同情况进行绿化布置。

第一级:居住区主要道路,是联系居住区内外的主要通道,有的还通行公共汽车。绿化布置时,在道路交叉口及转弯处种植树木要注意不影响行驶车辆的视距。行道树要考虑行人的遮荫及不妨碍车辆的交通。道路与居住建筑之间可以考虑用绿化防尘和阻隔噪声。在公共汽车的停靠点,考虑乘客等车时的遮荫要求。第二级:居住区次级道路,使联系居住区个部分之间的道路,行驶的车辆虽然较主干道少,但绿化布置时,仍要考虑交通的要求。但道路与居住建筑较近时,要注意防尘隔噪。居住区道路应灵活布置,在有地形起伏的地区,道路断面可在不同的高度上。第三级:居住小区内主要道路,是联系住宅组团之间的道路,一般以通行非机动车和人行为主,其绿化布置与建筑关系很密切,可以丰富建筑的面貌,。道路还需要满足救护,消防货运、清除垃圾及搬运家具等车辆行驶的要求,当车道为尽端式道路是,绿化还需要与回车场结合,使活动空间自然优美。第四级 :住宅小路,使联系各个住户或者居住单元前的小路,主要供人行,绿化布置时,道路两侧的种植宜时当退后,以便必要时急救车和搬运车等可以驶入。有的步行道交叉口可以适当放宽,与休息活动场地结合。路旁植树不必行道树的方式来种植 ,可以断续、成丛的灵活布置,与宅旁绿地、公共绿地的布置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居住区道路绿化是空气流的通道,种植位置适宜可以导风、遮荫、影响小气候的变化,阻挡噪声及防尘,保持居住区环境的安宁清洁,并有利于居民户外散步及户外活动。

居住区道路树种选择原则:生长健壮,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选用具有多种效益的树种;选用管理简易的果树;根据卫生要求选择无飞絮、无毒、无刺激性和无污染物的树种;选用耐荫树种;尽量保存原有树木,古树名木。

居住区道路植物配置原则: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乔灌木结合,常绿

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搭配力求丰富有变化;培植传统性植物,创造居住环境的地方特点;考虑种植位置与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距离;尽量保存原有树木,古树名木。 第九章 城市公园设计 城市公园: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共游憩、观赏、娱乐的场所,同时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科普教育的场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绿地的 一种类型,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防灾减灾、美化城市的作用 城市公园的类型:综合性公园(市级、区级);专类性和主题性公园;花园 在城市中按服务范围分类

全市性公园:服务半径2—3km 中小城市设1—2处 区级公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 服务服务半径1—1.5km

综合性公园的面积:不少于10km2,节假日游人容纳量为服务范围内居民人数的15—20%,每个游人在公园中的活动面积为10—50m2/人。

综合性公园用地选择: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确定;与城市道路系统有明确的联系;充分利用城市的现有自然地形和水系来丰富公园景观;选择不宜作为工程建设及农业生产的破碎地带.选择现有植被丰富及有古树名木的地段;对有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历史遗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地方加以改造和利用;为公园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综合性公园的内容

影响综合性公园内容安排的因素:公园在城市中的位置及服务对象;公园面积的大小;公园附近的城市文化娱乐设施情况;公园的自然条件; 综合性公园的总体规划

公园出入口的确定(位置及数量的选择)

主要入口;次要入口;专用入口;公园与城市总规的关系;公园内部的地形地貌;公园内部的景区安排;公园内部的道路系统;

公园容量的计算 C=A/Am C—公园游人容量A—公园总面积Am—公园游人平均占有面积。市区级公园游人平均占有面积 60m2/人。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游园 30m2/人。风景名胜区公园>100m2/人。

公园容量的计算当公园内部只作为视域面积的水面和坡度大于50%时,游人可利用的活动面积很小,为保持游人在园中的一定的舒适程度和安全,应加大游人占有公园面积的指标。 公园用地比例:园路及铺装场地 5—15%管理建设用地<1%游览休憩服务公用设施占地3.0—4.5%绿化用地>75%

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分区:安静休息区、文化娱乐区 、儿童活动区、体育活动区、老人活动区、公园管理区。

综合性公园的种植规划:园路、广场绿化、公园小品建筑绿化、安静休息区、文化娱乐区、儿童活动区、体育活动区、老人活动区、公园管理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yv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