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共性问题及解决办法

更新时间:2023-09-20 01:18: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学生目前出现的心理共性问题:

第一,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

第二,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第三,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4、针对学生心里方面出现的问题,学校采取的措施(任课教师) 第一,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利用课堂向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但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心理不但有共性,还有个性,我们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团体辅导上,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

第二,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问题。

利用家访或电话沟通的形式,了解孩子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分析孩子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与家长共同努力,矫正孩子的行为。

5、实施教学过程中,在“三轻”“三重”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课体现“三重”“三轻”的特点。 “一重”:重学生的内心体验

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大多为“填鸭式”,教师只需将知识点讲清楚,再辅以考查的形式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即可。而心理健康教育课采取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授课方式。理论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内心体验、悉心揣摩,最终让学生熟记于心。这种注重学生内心体验过程的教学在传统教学中则是不讲究的。例如,在讲授“挑战自卑”的内容时,要求学生掌握自卑的概念,自卑的形式等理论知识应当不成问题。但要让学生体验自卑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利,正确认识自卑以及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克服自卑就不那么容易了。这一“易”一“难”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注重学生“内心体验”这个环节。因为它将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阶梯。 “二重”:重学生的整体参与

参与,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参与,能使教师通过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洞察学生隐蔽的内心世界;参与,还有助于形成一种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我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注重课程的设计,在每一课的设计上最大程度地考虑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时空,即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参与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如,填写测试题,小组讨论,自我陈述,表演小品,听音乐等。

当然,重视参与并非是让学生“放羊”,滔滔不绝,海阔天空,无边无际。参与是为了

各抒己见,“发散思维”,即让学生打开思路,放开眼界,最终目的应是教师高水平的“收敛思维”,即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将学生发散的思路引回,师生之间形成全面的、综合的共识。如“小学生,中学生”这一课是为了帮助刚升人中学的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而设计的。这“一课我是这样引入的:进人中学,会感到很多方面和小学时不同,你体会到的不同有哪些?您可以从课本数量、课程内容、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特点、作业、班主任和自身的变化等方面来讲述。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待学生兴奋地议论完后,教师引导其总结出“一高一多一少”的规律,即要求学生的思维水平高,课业多,管理少。 “三重”:重学生的实际运用

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可体现出它的价值。

一般来讲,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将所讲述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即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学习活动。所进行的情境设计都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及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能够及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一轻”:轻理论传授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政治思想课、文化课,它重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亲身实践,教会学生自助。若教师在课堂上对那些玄妙高深的心理学知识过多讲授的话,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并失去兴趣。若教师对学生面临的问题一一去解答的话,则会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困难时依然不知所措。理论传授、问题解答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理论讲多少,问题解答到什么程度。其实,在理论方面,讲明基础概念和基本框架即可,再深的部分则由学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体会、理解;在问题解答方面应着眼于问题的普遍性和解决时应把握的大致原则,至于具体的问题解答则有赖于学生自己做出抉择。 “二轻”:轻即时评价 所谓“即时评价”,即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马上做正确与否的评价。对于文化课而言,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或许会一目了然,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则无这样泾渭分明的答案。若教师即时对某个学生的回答作出结论,则易使其他学生对自己的答案失去信心,从而放弃回答,而教师也会因此失去了解学生不同想法的机会。教师应在抛出问题后,促使学生各抒己见,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讲授“好人缘”这一课时,教师引出“什么样的人有好人缘儿”?顿时,学生七嘴八舌,“聪明”“漂亮”“豁达”“善解人意”“幽默”等脱口而出,教师此时不作判断,可根据学生所说内容归纳几个方面,智力方面、相貌方面、人格方面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具备以上特点的学生可获得好人缘儿?”“以上方面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样,学生的思维由纷乱走向集中,并会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轻”:轻求全责备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出一种愉快、轻松的氛围,因为求全责备易造成紧张气氛,使师生关系对立,而且还易使学生怯懦,对自己的见解产生怀疑,丧失信心。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一些奇谈怪论亦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加以理解,而对于平时在学习方面较落后,有强烈自卑心理的学生更应加以鼓励,使其获得信心。同时,教师的宽容心理亦可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之间彼此谦让、包容,而非敌视、对立。 如谈到“我所崇拜的人”时,有学生说到记者,立即就有学生对此大加鞭鞑,说记者不公正,报道不实;说记者为追求新闻效应,没有道德准则。当然,这些见解失之偏颇,但教师若立即求全责备,则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教师若反问:“是所有的记者都是这样吗?”由此引申道:其他行业是否也存在不足,我们可否由于某个行业存在的不足就否定这一行业呢?这样做的结果可使学生的心情由亢奋到平静,从而理智地思考这些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授课,学生们普遍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课对他们帮助很大,自信心提高了,

胆量增加了,能够正确评价自我了。我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由衷的喜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yg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