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3-09-04 10: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中的应用

宋志扬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3”教学实际,从案例教学的概念、案例教学在“必修

3”教学实践中的关键点、教学的实施过程几个方面,初步阐述了地理案例教学法在“必修3”教学中的

有效应用。

【关键词】 “必修3” 案例教学 概念 关键 实施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地理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而达成这一目标,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案例教学。“课程标准”要求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即从同类知识内容中选取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从个别的知识向同类的知识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

1.案例教学的概念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事物、现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2.案例教学的关键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通过对这两个模块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必修3”,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因此,对于地理“必修3”的教学,如何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与学十分关键,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的把握:“必修3”的教学,必须是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作为前提展开;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

2.1案例的选编和课前的组织

首先要有效、正确的选编案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的选取应当以课本案例为主适当扩充。比如在人教版的“必修3”教材中,探求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防治”和以“亚马孙热带雨林开发和保护”为例;探求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是以“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探求区域经济发展是以“我国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和“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例等等。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身边的事情,应该选取学生关心的事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可选择不同的乡土案例,体现地方特色、要因地制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收集和整理身边的地理案例,加强地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例如必修3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可调查3S技术在泉州市各行业的运用状况;第三章河流的综合治理可以泉州的母亲河晋江的综合治理为例:晋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晋江现状问题分析、晋江未来发展与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研究等为案例。

其次课前准备也十分重要,主要包括学生的准备和老师的准备两方面:学生的准备主要是搜集材料、整理案例并分析其在案例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即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老师的准备应从内容的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着手,其中教学的组织最重要,如学生任务、时间安排、活动设计等。

2.2学生抽取地理原理和规律能力的培养

“必修3”案例教学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必须以“必修1”和“必修2”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加以支撑论证。因此,在分析具体案例时,要加强学生正确而有效地抽取相应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关键所在。只有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抽取,学生才能在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时,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例如,在“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转移”一节,要分析影响东亚产业转移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在发生“变化”这一关键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劳动力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该产业往往是选择在具有丰富、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方布局。所以,当劳动力这个因素在迁出地发生变化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企业必然要进行新的区位选择,从而就形成了产业的转移。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其他因素如: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环境因素、地价因素等等,只要其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发生“变化”,都可能是引起产业发生转移的动力。学生只有抽取了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地理原理,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之间联系,才能够达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了东亚产业转移后,教师可进一步要求分析珠江三角洲企业大量迁往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

份的原因,特别是最近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引发的产业转移事件,学生就应该能够从珠江三角洲这个区域分析哪些因素发生变化而使企业变得不利,而粤北和江西、湖南、广西等省份有哪些对企业有利的因素存在,就能够很好地分析出企业发生迁移的原因,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真正得到提升,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

3.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有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描述、电教手段、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学生表演等。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兼顾,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烘托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以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3.2设疑指导──自主探究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和盘托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本阶段教师应加强巡回检查、指导及课堂纪律调控。

3.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果,小组的规模应以4~6人为最佳,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百家争鸣,允许不同意见,无须非达成

共识不可。在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4组织交流──展示互补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形式可以采用辨论会、角色扮演、现场考察等,学生在展示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学习成果的同时,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要尽量做到人人参与、有效参与。

3.5总结评价──能力提升

这是对前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一般由教师来完成。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做出评价,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地理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地理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陈澄等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2]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夏志芳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3]《案例教学指南》 郑金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胡永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y7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