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综合自测题(二)

更新时间:2023-04-23 18: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三语文综合自测题(二)

一、积累与运用

1.默写,或按要求填空。

(1)可怜身上衣正单,。

(2)吾视其辙乱,,故逐之。

(3)陈胜在发动起义前分析天下形势说:“。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里宜多应者的意思,如果用孟子的话说是“”。2.下面是一位学生写的题为《学习语文要下苦功夫》的作文片断,读后按要求评改。

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学习语文非下苦功夫不可。大家知道,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宗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学习语文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步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鲁迅年轻时为了改变国民精神,决心弃医从文。他在学生时代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多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作文得心应手。……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可见,凡是善于驾驭语言的人,无不经过一番刻苦的磨炼。谁能否认不下功夫就能学好语文呢?

(1)第一段中有两个别字,找出来改正。

①改为②改为

(2)第二、三段各有一个病句,请在文中改正。

(3)就本文的事实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的排列顺序这两个方面各写一句评语:

二、现代文阅读

(一)

①反向心理是一种社会现象。②指个体和群体在一定情境下,表现出与之相反的态度或行为,③亦称逆反心理。④反向心理是个体对外界影响的一种心理反抗。⑤其形式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反抗,它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反向性方式,令其肯定偏要否定,令其否定偏要肯定,抑或从结论出发给以否定或肯定。⑥反向发心理与强烈的情绪瓜有关,对个体来说,它是一种自我防御;就群体而言,则是一种大众心理现象。⑦反向心理有双向性,既在宣传禁止某事时可能产生,也在提倡某事时可能出现。

产生反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他人提出要求或命令时,态度生硬,方法简单,使个体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从而表现出反向心理。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受到阻碍时,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反向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一种观点认为,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体觉察到在某些方面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利被剥夺时,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个体越重要,则心理上的抵抗就越大。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朱丽叶效应”。被禁止的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与吸引力,简单、生硬地禁止则会增添其神秘性,于是效果适得其反,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一方面,他们

有强烈的自尊心,不愿受成人摆布;另一方面,他们怀着强烈的探究心理与好奇心理;他们单纯、幼稚,认为越是被否定、禁止的事物,内容肯定是新奇的、独特的、有魅力的。上述种种原因,反而使他们想要了解它、占有它。电影、文学作品宣传中产生的副作用就是这种情况。宣传者本身的形象或行为表现与所宣传要求相悖,使被宣传者产生不信任感,也会增加心理阻抗。3.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

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写的词应是()

A 命令要求建议

B 命令建议要求

C 建议要求命令

D 建议命令要求

5.概括第⑤⑥⑦句所说明的内容(不超过35字)

6.“上述种种原因,反而他们想要了解它、占有它”中的“种种原因”是什么?说明正确的两项是()

A 个体的自尊心由于提出要求或命令的对方态度生硬、方法简单而受到伤害。

B 儿童、青少年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受到阻碍,容易引起强烈的情绪体验。

C 被禁止的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诱惑力与吸引力,越是简单生硬地禁止越会增添其神秘性。

D 青少年单纯、幼稚,认为越是被否定、禁止的事物,其内容越是新奇、独特。

E 为了确保行动的自由,人体自身激发出一种动机状态,从而享有自由行动的权利。

7.“电影、文学作品宣传中产生的副作用就是这种情况”这句话中的“这种”是指

(二)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那么是不是就空留浩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就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决非耻辱之事。”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致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他的名著《焚书》和《藏书》是先后在64岁和73岁时完成的。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

后来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大画家。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8.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9.为什么说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的那句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请简要回答。

10.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11.本文举了哪几个人的事例?举例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12.“这无疑是正确的”中“这”具体指什么?

(三)

①你正望着我呢,年轻的朋友——虽然,你与我并没有促膝而对,可我觉得出,你正望着我的额头,鬓角,端详着岁月留在那上面的痕迹……

②你的眼睛仿佛正在询问我:“记忆,是什么?”

③医学家说:“健忘症是大脑走向衰亡的征兆。”

④道德家说:“忘恩是负义之母。”

⑤佛学家说:“置一切忧喜于心外者得大自在。”

⑥而革命家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⑦“这说的都是忘却;记忆呢?”你的眼睛,还在问我。

⑧哦,你知道,记忆么,没有重量,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⑨记忆没有体积。它却既可以让人敞开襟怀去拥抱整个世界,又可以使人的心眼儿狭隘得芥蒂难容。

⑩记忆没有色彩。它却既可以使人的心灵苍白、幽暗,又可以让人的内心世界绚丽、辉煌。

○11记忆没有标价,它却既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又可以使另一个人的灵魂贬值到零以下。

○12……而你,朋友,却执拗地望着我,那微启着的双唇,似乎就要吐出一句:“记忆究竟是什么?”

○13“记忆么,是灰烬。”有人曾这样说,“它燃烧过,可总归要熄灭的。”

14记忆是流水。”有人也曾这样说,“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

15记忆是落花。”有人还曾这样说,“它喷吐过芳香,焕发过光彩,却总不免无可奈何地同春天永别。”

16其实呢,即使是灰烬,不也尽可以化入泥土,去催发新芽么?即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

么?即使是落花,纷纷飘散之间,不恰好透露果实正在孕育的消息么?

17有个阴谋家,作孽之余,用刑罚和药物毁了所有知情者的记忆力。可他自己,却恐怖得昼夜大睁着一双眼睛。一天夜○

半,他被自己的影子吓疯了。后来,有位哲学家说:“罪证可以被罪人摆脱——正像他不能扔掉自己的影子那样。”

18嗯,记得个人忧患的,是庸人。

19记忆了人民疾苦的,是叛徒。

20把记忆中的荣耀当做冠冕,顶在头上的,是蠢货。

21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的,是智者。

22让不幸记忆压得双膝着地的,是懦夫。

23而那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的人,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

24哦,年轻的朋友,不知我匆匆写下的这些杂乱的意思,可接触到了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了么?

13.第3至6自然段的内容范围可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句话是

14.第16自然段的三个分句分别和第、、段照应,是对这三段的分析。

15.本文以三问三答结构全文。面对第一问“”,“我”用“记忆”的反面来回答;面对第三问,“我”用来回答。

16.文中的“我”认为人应该记着什么?

17.第17自然段的内容可用第1至10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概括?

18.你对记忆还有什么其他看法?请写出来。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19-23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这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19.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布衣:(2)卑鄙:

(3)不效:(4)不毛:

20.翻译划线句子。

21.作者“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是:(用原句回答)

22.第2段,作者指出“出师”的战略目标是:(用原句回答)

四、作文

按题目和要求作文。

题目:月夜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500字以上;

(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否则扣分。

【附加题】

1.仿例句,以“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作开头,写一句话。

例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仿写: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

2.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①,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②,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③,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④,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①溉汲:洗涤,打水②穿井:打井。③道之:说这件事。④使:使用。

(1)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2)读了短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

一、1.(1)心忧炭贱愿天寒(2)望其旗靡(3)天下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得道者多助 2.(1)①“宗.合”改为“综.合”②“按步.就班”改为“按部.就班”(2)①“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多万字的宝贵财富”去掉“大约”

或“多”。②“谁能否认不下功夫就能学好语文吗?”将“否认”改为“说”(3)①“鲁迅弃医从文“这一事例不能论证中心论点。②鲁迅下苦功学语文事例应放在马克思下苦功学语言事例的后面。

二、(一)3.指出反向心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并阐述其产生的主要原因。4.C 5.反向心理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其双向性。 6.C

D 7.青少年想要了解,占有被禁止的对象。

(二)8.学习永远不晚。9.刘向只是说出一学习对于人生各阶段所起的作用,而佐藤一斋则进一步阐明了学习与人生各阶段发展的关系,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10.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或:讲道理、摆事实)11.马援、苏询、李贽、齐白石等。举例是按照从古到今的先后顺序排列的,顺序不能调换。12.“这”是指: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13.这说的都是忘却。14. 13 14 15 15.记忆,是什么?忘却这说的都是忘却;记忆呢?记忆没有什么记忆究竟是什么?记忆是什么16.他人的艰辛,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17.(第8自然段)“它却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18.(开放性题)例:我对别人有了恩情,尽量忘却,别人对我有了因德,时刻想着报答。

三、19.(1)平民(2)身份低微,出身鄙野。(3)不能实现(4)不长庄稼(的地方)20.后来遇到严重挫折,在兵败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22.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附加题】2.(1)丁氏打井而省出一个人力来使用,却被传言为打井时从井中发现一个人。(2)不可轻信传闻(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y5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