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城乡结合部体育生态现状与优化对策

更新时间:2023-06-02 09: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桂林市城乡结合部体育生态现状与优化对策

张亢亢1,龙晓卫2,郭李亮3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541004)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桂林市城乡结合部体育生态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城乡结合部体育生态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提出优化对策: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村委会为居民建立体能档案,定期测查居民体能,对达标者予以奖励,定期举办居民运动会等。

关键词:桂林市;城乡结合部;体育生态;现状;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1.4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规模也在迅速延伸扩展。城乡结合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也不同于城市。是有着自身鲜明特点的新型居民聚居区。作为体育工作者,及时对城乡结合部体育生态现状进行研究,提出优化对策,对于社区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而现实的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以桂林市周边六个乡镇作为研究对象

1 .2 研究方法

1 .2 .1 问卷调查法

通过委托学生、邮寄、走访调查等形式,对每个乡镇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其中男性195人占54 .1﹪,女性165人,占45 .9﹪。

1 .2 .2 访谈法

对部分村干部,村中有威望的村民,乡镇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2 城乡结合部体育生态现状

2 .1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意识与客观条件

2 .1 .1 居民成份

城乡结合部居民以失地农民为主。他们脱离了土地,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多了起来,但由于文化较低,体育意识淡薄,丰富的闲暇时间几乎全用在了闲聊和打牌上,缺乏锻炼在加上晒太阳少,骨质疏松、腰腿疼痛成了这一群体的常见病。

2.1.2 经济状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是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调查显示,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和以前当农民种地相比,家庭年收入增加达5倍以上的占80﹪。他们的家庭年收入平均在6万元以上。经济收入增长的原因,除年轻人的打工收入之外,居民大多在自家宅基地盖起了高层出租房,对外出租收取租金,挣钱远比以前种地来的快而且容易。但体育消费人年均仅为180元。体育消费方式也主要为购买运动服、运动鞋,为小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羽毛球拍,很少直接用于体育活动消费,消费人群主要是35岁以下的男青年,占70﹪,其它人群占消费的30﹪。从消费量和消费方式看,体育消费处于低水平,低层次,这显然不是经济收入低造成的,而主要源于居民体育意识发展的不成熟。

2 .1 .3 参与意识

体育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基础。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体育锻炼。不锻炼的原因,他们认为自己是农民出身,出过大力,流过大汗,现在条件好了,应该享受一下,没有必要去搞体育锻炼。他们的余暇时间,生活安排的顺序是看电视、闲聊、睡觉、打麻将,有1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参加了体育锻炼,他们有散步的习惯。但他们的散步多是闲坐久了出外走一下,缓解久坐的疲乏,没有做到定时定量,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锻炼。

由于城乡结合部居民体育知识﹑观念方面的局限,体育意识发展普遍不成熟。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只停留在运动场上的竞争表演意识中,缺乏自觉投入和参与意识,不懂如何健身,缺乏体育娱乐和健身强体意识,基本上沿袭旧的生活方式。不仅存在因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体质下降的问题,更有因闲暇时间丰富导致打牌﹑打麻将无度引发了赌博﹑酗酒等治安问题。

2 .1 .4 体育知识与技能

体育知识与技能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有70﹪的受访者把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归结为缺乏足够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居民的体育技能显现明显的年龄﹑学历特征,在问卷中选择因缺乏体育技能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40岁以上的占80﹪,30至40岁占60﹪,30岁以下的占19﹪,年龄越大选择率越高。从学历看,小学﹑初中、高中以上缺乏体育技能的选择率分别为75﹪﹑52﹪﹑30﹪,学历越低选择率越高。可见,随着年轻人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体育技能水平也会逐步提高,目前的当务之急在于提高中老年人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水平。

2 .2 社区体育环境

2 .2 .1 组织管理与指导

城乡结合部现行行政领导机构仍沿袭以前农村的设置。最基层为村委会,以上是乡镇。目前在乡镇一级,没有设立专门的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体育得不到重视,乡镇的集体体育活动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发展与体育发展呈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普遍现象。有关体育的发展规划﹑活动计划等方面基本空白。调查显示,受访者中认为乡镇政府对体育不够重视的占90﹪,10﹪的人说不清,另外,上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如省、市体育局的体育三下乡活动,以及固本强基工程等多侧重于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因此,就体育环境而言,城乡结合部不仅与城市无法相比,就是与农村相比,似乎也已经被边缘化了。

2.2.2 宣传教育

调查显示,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城乡结合部体育生态下滑的原因之一。受访者中,对于慢跑对身体有何益处的选题,有60﹪的中老年人说不清楚。70﹪的受访者不知道《体育法》和《农村体育工作暂行条例》。选择知道的,也不能够对这两部法规进行简单描述,只是知道名称。

2.2.3 体育场地、器材建设

随着近几年居民房屋的大规模拆迁重建,以及村委会办公楼、临街铺面的建设等,原有的健身场地已被挤占,健身器材不复存在。在前几年的农村时期,农民的自家庭院可作为锻炼场地,此外还有田间小路、池塘、成片空地,现在都已消失。自家庭院虽然存在,但和以前相比已是小了许多,且已放满了租房客的摩托车、电动车,无法再作为锻炼场地。笔者走访发现,在建设工程已完成的地段,

有些街角空地可以摆放健身器材,作为居民的健身场地用。只是目前基层领导正全身心投入经济工作,健身器材暂时还无法排上他们的议事日程。

3 城乡结合部体育生态优化对策

3.1 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特别是农村基层政府承担着农村体育发展的管理、引导﹑发展规划的重任,是农村体育由盲目﹑无序发展向有秩序﹑科学地发展转化的主导力量[2‐3]。现阶段的城乡结合部正处于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过渡期,基层政府的体育行政职能呈弱化趋势,具体表现为管理和引导不到位,指导缺乏,资金和场地器材不足。

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政府应重新审视自己在体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承担城乡结合部体育组织管理与建设的重任,通过宏观政策导向﹑经济导向﹑宣传导向等,促进城乡结合部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2 加大宣传力度,唤醒居民的健身意识

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黑板报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城乡结合部,尤其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而言,黑板报的作用不可低估。调查显示,街道黑板报、宣传栏的内容,比如计生条例、乡规民约等,他们都能说得清楚,原因在于耳濡目染,每天出门就看得到。而电视上有关锻炼﹑保健的节目内容,受访者却全然不了解,原因在于他们看电视、听广播的内容选择形成定势,一般为新闻﹑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其它节目很少主动去看去听。

因此,村委会要把体育工作搞上去,还要充分利用黑板报的传播作用,在街道两旁多设立黑板报,宣传体育锻炼知识,居民了解到锻炼的好处,就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调查发现,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并不能说明他们缺乏参与意识,例如合心村去年重阳节举行了一次老年人才艺比赛,60岁以上的老人,报名参加的达到75﹪,没有参加表演的也是因为身体不好的原因,不能上台的,就到场观看,加油助威。表演者提前月余训练彩排,节后仍热情不减,着实红火了两三个月。但因缺乏后续举措,重又归于沉寂。

居民不乏参与意识,关键在于引导,引导正确,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体育工作定能开展的轰轰烈烈,形成良性循环。让居民离开麻将桌走进体育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可低估。

3.3 确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体育锻炼各项制度

体育工作关系到居民健康,关系到社区和谐社会建设大局。村委会对此要长抓不懈,要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活动计划。在领导班子内,体育工作各项具体工作要落实到人,分工明确。体育工作成绩的好坏,要和个人工作业绩考评相联系。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尊重甚至追捧,这也是大家总是那么羡慕明星的主要原因。因此,激励机制是开展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法宝。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体育明星,但对居民而言,体能达标不是什么难事,体育活动积极分子的称号也比较容易获得。若村委会采取新举措,为村民建立体能档案,对村民的体能各项指标每年定期测查,记入档案,凡通过体育锻炼体能达标的,和通过锻炼取得进步的,颁发奖状并给予适量物质奖励。相信此举定能调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居民知道了锻炼的好处,锻炼就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形成良性循环。当然,这需要长效机制,村委会领导不能对此忽冷忽热,要像抓其它工作一样长抓不懈。除建立居民体能档案之外还应定期举办居民运动会。乡镇政府对村委会进行工作成绩考评时,要把体育列入考评范围。

3.4 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推进体育工作开展

优化城乡结合部社区体育生态,培养强化居民体育意识是重头戏。村委会除做足做好此方面文章之外,还应充分整合其他方面可利用资源,推进社区体育工作快速、健康、全面开展。在资金方面,单纯依靠行政拨款显然是不够的,可适当考虑企业家的赞助,村民集资也是可行的选择。再不影响城市规划绿化的前提下,有些街角空地可以放置健身器材,开辟为健身场地。不常利用的会议室,大型会所,可放置乒乓球台和桌球台,供居民锻炼使用。

4 结论

城乡结合部处于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过渡阶段,居民的生活环境在改变,收入在参加,社区体育生态却在退化。居民缺乏体育参与意识,原有的健身场地和体育设施也随着居民房屋的大规模拆迁重建不复存在。基层领导部门对基层体育

管理不到位,指导缺乏。

优化体育生态是和谐社会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政府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唤醒居民的健身意识,运用建立体能档案、奖励体能达标者等激励措施,培育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开创社区体育工作新局面,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城乡结合部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2︰11—16

[2] 陈梦周,李实.农村体育与农村体育发展关系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5(4):66—68

[3] 周君华,原丽英,解毅飞.中国中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4—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xz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