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沟”理论与贫富差距

更新时间:2024-06-10 10: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知沟”理论与贫富差距

【摘要】

最早的“知沟”假说建立在以报纸、电视为主要大众媒介的时代基础上上,反驳了当时普遍认为大众媒介的发展能够消弭由社会经济地位造成的信息获取差异的观点。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进入数字化的发展阶段。在如今这个被普遍认为能够加快信息流动,促进信息平等的互联网时代,“知沟”的存在更加加剧了社会的贫富不均现象。

【关键词】

科技发展 信息分化 贫富差距 知沟 大众传媒

【正文】

一、关于“知沟”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媒体介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这样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随着传播方式的变化,传播的效果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同时,传播效果影响着人们对传播的执行。“知沟”(know l edge gap,也称“知识沟”)则理论是传播效果中非常重要的理论。

(一)“知沟” 理论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是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前没有钱请家庭教师,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进入小学后,二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差距。有关研究证明,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

(二)“知沟” 理论的提出

面对上述情况,一股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在这种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条件,于是制作了儿童电视系列片《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然而,在对该系列片播放后的实际效果的研究中发现,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该片播出后虽然对贫富儿童都

1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总的实际效果却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距。因为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 基于此背景,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等人在1970 年发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沟”的概念: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 因此, 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 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三) 导致 “知沟” 的原因分析

蒂诺奇认为,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外, 造成 “知沟” 扩大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2)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3)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4)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5)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质上的差异———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知沟理论”认为,当上述五大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起作用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在有利的地位,这是造成“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知沟”也就尤为明显。因此,当大众媒介媒介流量继续增加时,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态度性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知沟”也随之加深。

二、我国的“知沟”现状探析

“知沟”的现象古已有之。每个人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不同,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们的消息灵通程度显然高于山野农夫,但那时尚处于农业社会阶段,每个人只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至少能保证生存下来,“知沟”现象对于社会贫富不均的影响不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兴媒介的不断出现,信息的流通显得越来重要。尤其当世界进入第三次浪潮,科技引领着传播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播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硬件(通讯技术、基础网络、媒介设施)还是软件(媒介体制、节目内容),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总体上显著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以四大媒体和网络为主的多层次的覆盖全国城乡的传播网络,信息流通能力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飞跃。但仅靠数字并不能说明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相反,经济发展水平的迥异导致了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极不平衡,“知沟”现象较为突出。

用知沟理论来考察我国的贫富现状,发现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信息分化,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与其所掌握的信息量成正比,从而形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状况。

2

(一)我国“知沟”现状表现

首先是东西部之间的“知沟”巨大。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在媒介产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大量质量高、管理好的媒体均以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人口稠密的东部作为据点。媒体之间的竞争一方面促进当地大众传播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又使当地民众能享受较为先进的信息服务,良性循环地促进媒体的发展。而西部由于其地理及经济条件的限制,既留不住人才,又难以改革体制,从而缺乏必需的竞争力。同时,信息渠道不畅通又反过来制约着西部传播业的提升,如此恶性循环,难脱窠臼。 其次是城乡“知沟”显著。城乡之间差别较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是构成“知沟”的主要推动因素。据了解70% 以上的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对信息经济及电脑、全球化等新事物或者新概念知之甚少。虽然现在的农村已经在电视广播等硬件上得到逐步普及,大力改善了传播设备条件。但充斥于媒体的内容却大多宣扬都市生活、“白领”价值观,与农村受众的实际生活联系不上来。同时,就全国范围来看,针对农村的节目或选题普遍偏少,无法真实反映农村生活的概貌。电视剧或娱乐节目更是少之又少。据统计,我国省级电视尚有一半没有开设农村栏目,全国已注册的各类电视台只有上千家,开办农村栏目的只占1 %。

再次是同一地域的不同人群“知沟”差异大。即使没有东西差别,不算城乡迥异,在同一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沟”也存在着。以城市为例,财富阶层、高学历高收入者可以算的上是强势群体,而农民工、低学历低收入者算是弱势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因为文化程度、生活压力等不同造成了接触媒介的不同。强势群体有更多的时间并且能够更加快捷地接触媒体,并且能够主动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信息,例如,使用3G手机,笔记本电脑,浏览股票行情等等。二弱势群体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和生活压力的逼迫,不会使用互联网,或者没有时间接触媒介。这就造成了信息流通的分化,在这个“得信息者得财富”的社会,人群中的“知沟”造成了更大的贫富差距。 最后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知沟”。个人与个人之见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构成又进一步决定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境遇及接触媒介的兴趣。

(二)合拢“知沟”的尝试

“知沟” 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等,我国政府正在加大力度发展西部,促进农村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在积极为农村和城镇之间建立跨越 “知沟” 的桥梁。对此,笔者提供几种合拢“知沟”的尝试。 第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所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所以他们在教育、新媒介的使用、信息化社会的享用等方面所获得的满足感相对较少。因此可以通过政策保障,降低弱势群体接触大众传媒及公共信息资源的门槛,保障弱势群体的信息知晓权与言论自由权利,保障他们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减轻他们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负担与阻碍,更多地享用信息资源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第二、重视教育,关怀弱势群体。改革教育收费体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强奖学金、助学金制度的监督与执行,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开展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增强他们的竞争、适应能力,降低或减小弱势群体在信息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程度。

3

第三,改变传媒业“精英人群”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是社会公器,应当为社会大众所共享,为全体公众服务。所以,传媒业应改变对“精英人群”的情有独钟,发挥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根据不同受众的特点形式多样、合理高效地传递信息,力求公正合理地分配信息资源和媒介使用机会,真正做到传媒、受众、社会间的充分互动。

三、结语

在走向信息化的进程中,知识就是力量,信息就是财富。而“知沟”的扩大化无疑是科技与社会发展下衍生的现象,极有可能导致不良社会问题的出现。但是,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在分析“知沟”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企图解决的时候,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知沟”,造成“一沟未平,一沟又起”的现象。所以说,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究竟如何使用好这把剑,则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摸索!

【参考文献】

[1]陈瑶. “知沟”与我国的贫富差距关系分析[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2]徐雪高,李靖. “知沟”假设理论研究综述[J]. 江汉论坛,2010,(5).

[3]马天剑. 从“知沟”现象看弱势群体的媒介地位[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4]孟思奇. 探析“知沟”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5]徐雪高,沈杰. 农村信息传播中“知沟”现象的可能性及防范对策[J]. 新疆农垦经济,2009,(12).

[6]郭化. 浅议我国“知沟”现状及对策[J]. 东南传播,2006,(2).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x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