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2019年精选文档

更新时间:2024-03-11 23: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议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

德育就是育德,就是建构一种道德境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德育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认为德育教育的过程不是靠简单的理论灌输和强制手段来解决的。它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实践和情感上的交流过程。平时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很好地把德育教育贯穿进去,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针对课文内容,因势利导

一直以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就是团、队、活动和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实施者多为班主任,这就使得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范围和机会大大减少了。其实,他们接受教育的方法很多,途径很广,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刻刻把德育教育放在心上,就可以随时对他们进行教育。

二、合理进行政治课教学安排,灵活掌握教学内容 政治课是向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比班会、团、队、会活动更重视讲道理和知识,为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党、关心集体、为人民服务等良好品质、特别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授课,而是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

正懂得它的意义,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使知识逐步转变为学生的思想、信念,转变为学生的行为动机,指导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要避免那种教师讲,学生记,到考试时背题、答题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考分很高,但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不一定很大。要让学生动脑子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及自己的思想行为实际,学会判断是非,这样才能把道理理解透,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将知识逐步转变为自己的意识。

三、与家长联手,作好日常教学工作

家长与孩子有较深厚的感情,所以对孩子思想行为的影响也较深,如果能够取得家长与学校的协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影响,就可以取得较大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和劳动习惯等方面,家长能够起到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如果学校能够将家长组织起来,向他们讲一些必要的教育知识及学校的教育要求,就能够发挥这一部分教育者更大的教育作用,尤其是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家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放开手来,让学生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一周内安排一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责任感和义务感,以及组织能力。如果从小学二年级起,每周安排一天学生的自我管理日,这一天,

学生们的学习、工作积极性肯定都非常高。经过这一天的自我管理,他们都好像长大了几岁,懂得了许多事情,也学会了处理一些问题。因为他们在自我管理日内,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满足了他们自尊自爱的需求,而且在亲自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

五、合理引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少年儿童也有很强的自尊心,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我们就要教育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有一个班级,学生入学后班主任老师就要求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向全班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具体标准,然后制定了两周进行一次自我评价的制度。每次学生都是很认真地评价自己,把评价的结果填到一定的评价栏中,再由老师、家长提出建议。结果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能力、思想品德进步得比较快,半学期后,就明显地超过了平行班。我们在实施道德教育时,不要把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既通过理论考试考核其思想认识水平,又通过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了解其思想品德。 六、与社会和家长建立良好关系,及时掌握德育教育效果 社会和家长对孩子们的影响都很大,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到教师或有关领导那里,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比起学校道德教育的力量来说,社会及家庭对一个人

的影响更大,在当前社会道德生活许多方面失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应该发挥它的感召、净化与社会制衡的功能。

目前,道德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老师,我们对孩子们的德育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继续深化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理解,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寻找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道德水平的适宜途径,我们将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研究,以便找出更加适合进行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x0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