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25 09: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1)

一、证明题(10分)

1)(?P∧(?Q∧R))∨(Q∧R)∨(P∧R)?R

证明: 左端?(?P∧?Q∧R)∨((Q∨P)∧R)

?((?P∧?Q)∧R))∨((Q∨P)∧R) ?(?(P∨Q)∧R)∨((Q∨P)∧R) ?(?(P∨Q)∨(Q∨P))∧R ?(?(P∨Q)∨(P∨Q))∧R ?T∧R(置换)?R

2) ?x (A(x)?B(x))? ?xA(x)??xB(x)

证明 :?x(A(x)?B(x))??x(?A(x)∨B(x))

??x?A(x)∨?xB(x) ???xA(x)∨?xB(x) ??xA(x)??xB(x)

二、求命题公式(P∨(Q∧R))?(P∧Q∧R)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10分)。

证明:(P∨(Q∧R))?(P∧Q∧R)??(P∨(Q∧R))∨(P∧Q∧R))

?(?P∧(?Q∨?R))∨(P∧Q∧R) ?(?P∧?Q)∨(?P∧?R))∨(P∧Q∧R)

?(?P∧?Q∧R)∨(?P∧?Q∧?R)∨(?P∧Q∧?R))∨(?P∧?Q∧?R))∨

(P∧Q∧R)

?m0∨m1∨m2∨m7 ?M3∨M4∨M5∨M6

三、推理证明题(10分)

1) C∨D, (C∨D)? ?E, ?E?(A∧?B), (A∧?B)?(R∨S)?R∨S

证明:(1) (C∨D)??E (2) ?E?(A∧?B)

P P

P

(3) (C∨D)?(A∧?B) T(1)(2),I (4) (A∧?B)?(R∨S) (5) (C∨D)?(R∨S) (6) C∨D

T(3)(4), I

P

(7) R∨S T(5),I

2) ?x(P(x)?Q(y)∧R(x)),?xP(x)?Q(y)∧?x(P(x)∧R(x))

证明(1)?xP(x) P

(2)P(a) T(1),ES (3)?x(P(x)?Q(y)∧R(x)) P (4)P(a)?Q(y)∧R(a) T(3),US (5)Q(y)∧R(a) T(2)(4),I (6)Q(y) T(5),I (7)R(a) T(5),I (8)P(a)∧R(a) T(2)(7),I (9)?x(P(x)∧R(x)) T(8),EG (10)Q(y)∧?x(P(x)∧R(x)) T(6)(9),I

四、某班有25名学生,其中14人会打篮球,12人会打排球,6人会打篮球和排球,5人会打篮球和网球,还有2人会打这三种球。而6个会打网球的人都会打另外一种球,求不会打这三种球的人数(10分)。

解:A,B,C分别表示会打排球、网球和篮球的学生集合。则|A|=12,|B|=6,|C|=14,|A∩C|=6,|B∩C|=5,|A∩B∩C|=2。

先求|A∩B|。

∵6=|(A∪C)∩B|=|(A∩B)∪(B∩C)|=|(A∩B)|+|(B∩C)|-|A∩B∩C|=|(A∩B)|+5-2,∴|(A∩B)|=3。

于是|A∪B∪C|=12+6+14-6-5-3+2=20。不会打这三种球的人数25-20=5。 五、已知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B∪C)=(A-B)∩(A-C) (10分)。

证明:∵x? A-(B∪C)? x? A∧x?(B∪C)

? x? A∧(x?B∧x?C)

?(x? A∧x?B)∧(x? A∧x?C) ? x?(A-B)∧x?(A-C) ? x?(A-B)∩(A-C)

∴A-(B∪C)=(A-B)∩(A-C)

六、已知R、S是N上的关系,其定义如下:R={| x,y?N∧y=x},S={| x,y?N∧y=x+1}。求R、R*S、S*R、R{1,2}、S[{1,2}](10分)。

解:R={| x,y?N∧y=x} R*S={| x,y?N∧y=x+1}

S*R={| x,y?N∧y=(x+1)},R{1,2}={<1,1>,<2,4>},S[{1,2}]={1,4}。

七、设R={,},求r(R)、s(R)和t(R) (15分)。

解:r(R)={,,,} s(R)={,,}

2

2

-1

2

-1

2

R= R={,} R={,} R={,}

t(R)={,,,,,,}

八、证明整数集I上的模m同余关系R={|x?y(mod m)}是等价关系。其中,x?y(mod m)的含义是x-y可以被m整除(15分)。

证明:1)?x∈I,因为(x-x)/m=0,所以x?x(mod m),即xRx。

2)?x,y∈I,若xRy,则x?y(mod m),即(x-y)/m=k∈I,所以(y - x)/m=-k∈I,所以y?x(mod m),即yRx。

3)?x,y,z∈I,若xRy,yRz,则(x-y)/m=u∈I,(y-z)/m=v∈I,于是(x-z)/m=(x-y+y-z)/m=u+v ∈I,因此xRz。

九、若f:A→B和g:B→C是双射,则(gf)=fg(10分)。

-1

-1-1

43

25

证明:因为f、g是双射,所以gf:A→C是双射,所以gf有逆函数(gf):C→A。同理可推fg:C→A是双射。

因为∈fg?存在z(∈g?∈f)?存在z(∈f?∈g)?∈gf?∈(gf),所以(gf)=fg。

-1

-1

-1-1

-1-1

-1

-1

-1-1

-1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2)

一、证明题(10分)

1)((P∨Q)∧?(?P∧(?Q∨?R)))∨(?P∧?Q)∨(?P∧?R)?T

证明: 左端?((P∨Q)∧(P∨(Q∧R)))∨?((P∨Q)∧(P∨R))(摩根律)

? ((P∨Q)∧(P∨Q)∧(P∨R))∨?((P∨Q)∧(P∨R))(分配律) ? ((P∨Q)∧(P∨R))∨?((P∨Q)∧(P∨R)) (等幂律) ?T (代入)

2) ?x?y(P(x)?Q(y))? ?(?xP(x)??yQ(y)) 证明:?x?y(P(x)?Q(y))??x?y(?P(x)∨Q(y))

??x(?P(x)∨?yQ(y)) ??x?P(x)∨?yQ(y) ???xP(x)∨?yQ(y) ?(?xP(x)??yQ(y))

二、求命题公式(?P?Q)?(P∨?Q) 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10分)

解:(?P?Q)?(P∨?Q)??(?P?Q)∨(P∨?Q)

??(P∨Q)∨(P∨?Q) ?(?P∧?Q)∨(P∨?Q) ?(?P∨P∨?Q)∧(?Q∨P∨?Q) ?(P∨?Q) ?M1 ?m0∨m2∨m3

三、推理证明题(10分)

1)(P?(Q?S))∧(?R∨P)∧Q?R?S

证明:(1)R (2)?R∨P (3)P (4)P?(Q?S) (5)Q?S (6)Q (7)S (8)R?S

2) ?x(A(x)??yB(y)),?x(B(x)??yC(y))?xA(x)??yC(y)。

证明:(1)?x(A(x)??yB(y)) P (2)A(a)??yB(y) T(1),ES (3)?x(B(x)??yC(y)) P (4)?x(B(x)?C(c)) T(3),ES (5)B(b)?C(c) T(4),US (6)A(a)?B(b) T(2),US (7)A(a)?C(c) T(5)(6),I (8)?xA(x)?C(c) T(7),UG (9)?xA(x)??yC(y) T(8),EG

四、只要今天天气不好,就一定有考生不能提前进入考场,当且仅当所有考生提前进入考场,考试才能准时进行。所以,如果考试准时进行,那么天气就好(15分)。

解 设P:今天天气好,Q:考试准时进行,A(e):e提前进入考场,个体域:考生的集合,则命题可符号化为:?P??x?A(x),?xA(x)?QQ?P。

(1)?P??x?A(x) P (2)?P???xA(x) T(1),E (3)?xA(x)?P T(2),E (4)?xA(x)?Q P (5)(?xA(x)?Q)∧(Q??xA(x)) T(4),E (6)Q??xA(x) T(5),I (7)Q?P T(6)(3),I 五、已知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B∪C)=(A∩B)∪(A∩C) (10分)

证明:∵x? A∩(B∪C)? x? A∧x?(B∪C)? x? A∧(x?B∨x?C)?( x? A∧x?B)∨(x? A∧x?C)? x?(A∩B)∨x? A∩C? x?(A∩B)∪(A∩C)∴A∩(B∪C)=(A∩B)∪(A∩C)

六、A={ x1,x2,x3 },B={ y1,y2},R={,,},求其关系矩阵及关系图(10分)。

七、设R={<2,1>,<2,5>,<2,4>,<3,4>,<4,4>,<5,2>},求r(R)、s(R)和t(R),并作出它们及R的关系图(15分)。

解:r(R)={<2,1>,<2,5>,<2,4>,<3,4>,<4,4>,<5,2>,<1,1>,<2,2>,

<3,3>,<4,4>,<5,5>}

s(R)={<2,1>,<2,5>,<2,4>,<3,4>,<4,4>,<5,2>,<1,2>,<4,2>,<4,3>} R=R={<2,2>,<2,4>,<3,4>,<4,4>,<5,1>,<5,5>,<5,4>} R={<2,1>,<2,5>,<2,4>,<3,4>,<4,4>,<5,2>,<5,4>} R={<2,2>,<2,4>,<3,4>,<4,4>,<5,1>,<5,5>,<5,4>}

t(R)={<2,1>,<2,5>,<2,4>,<3,4>,<4,4>,<5,2>,<2,2>,<5,1>,<5,4>,<5,5>} 八、设R1是A上的等价关系,R2是B上的等价关系,A≠?且B≠?。关系R满足:<>∈R?∈R1且∈R2,证明R是A×B上的等价关系(10分)。

证明 对任意的∈A×B,由R1是A上的等价关系可得∈R1,由R2是B上的等价关系可得∈R2。再由R的定义,有<>∈R,所以R是自反的。

对任意的∈A×B,若R,则∈R1且∈R2。由R1对称得∈R1,由R2对称得∈R2。再由R的定义,有<>∈R,即R,所以R是对称的。

432

5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5)

一、(10分)求命题公式?(P∧Q)??(?P?R)的主合取范式。

解:?(P∧Q)??(?P?R)?(?(P∧Q)??(?P?R))∧(?(?P?R)??(P∧Q)) ?((P∧Q)∨(?P∧?R))∧((P∨R)∨(?P∨?Q)) ?(P∧Q)∨(?P∧?R)

?(P∨?R)∧(Q∨?P)∧(Q∨?R)

?(P∨Q∨?R)∧(P∨?Q∨?R)∧(?P∨Q∨R)∧(?P∨Q∨?R) ?M1∧M3∧M4∧M5

二、(8分)叙述并证明苏格拉底三段论

解:所有人都是要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符号化:F(x):x是一个人。G(x):x要死的。A:苏格拉底。 命题符号化为?x(F(x)?G(x)),F(a)?G(a) 证明:

(1)?x(F(x)?G(x)) P (2)F(a)?G(a) T(1),US (3)F(a) P (4)G(a) T(2)(3),I

三、(8分)已知A、B、C是三个集合,证明A∩(B∪C)=(A∩B)∪(A∩C)

证明:∵x? A∩(B∪C)? x? A∧x?(B∪C)

? x? A∧(x?B∨x?C)

?( x? A∧x?B)∨(x? A∧x?C) ? x?(A∩B)∨x? A∩C ? x?(A∩B)∪(A∩C)

∴A∩(B∪C)=(A∩B)∪(A∩C)

四、(10分)已知R和S是非空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试证:1)R∩S是A上的等价关系;2)对a∈A,[a]R∩S=[a]R∩[a]S。

解:?x∈A,因为R和S是自反关系,所以∈R、∈S,因而∈R∩S,故R∩S是自反的。

?x、y∈A,若∈R∩S,则∈R、∈S,因为R和S是对称关系,所以

∈R、∈S,因而∈R∩S,故R∩S是对称的。

?x、y、z∈A,若∈R∩S且∈R∩S,则∈R、∈S且∈R、∈S,因为R和S是传递的,所以因∈R、∈S,因而∈R∩S,故R∩S是传递的。

总之R∩S是等价关系。

2)因为x∈[a]R∩S?∈R∩S?

∈R∧∈S? x∈[a]R∧x∈[a]S? x∈[a]R∩[a]S 所以[a]R∩S=[a]R∩[a]S。

五、(10分) 设A={a,b,c,d},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且R={,},求r(R)、s(R)和t(R)。

解 r(R)=R∪IA={,,,}

s(R)=R∪R={,} R={,,} R={,,} R={,,}=R

t(R)=?R={,,,,

i?1?i4

2

32

-1

d>,}

六、(15分) 设A、B、C、D是集合,f是A到B的双射,g是C到D的双射,令h:A×C?B×D且?∈A×C,h()=。证明h是双射。

证明:1)先证h是满射。

?∈B×D,则b∈B,d∈D,因为f是A到B的双射,g是C到D的双射,所以存在a∈A,c∈C,使得f(a)=b,f(c)=d,亦即存在∈A×C,使得h()=,所以h是满射。

2)再证h是单射。

?、∈A×C,若h()=h(),则 ,所以f(a1)=f(a2),g(c1)=g(c2),因为f是A到B的双射,g是C到D的双射,所以a1=a2,c1=c2,所以=,所以h是单射。

综合1)和2),h是双射。

七、(12分)设是群,H是G的非空子集,证明的子群的充要条件是若a,b?H,则有a*b?H。

证明:? ?a,b∈H有b∈H,所以a*b∈H。 ??a∈H,则e=a*a∈H a=e*a∈H ∵a,b∈H及b∈H,∴a*b=a*(b)∈H ∵H?G且H≠?,∴*在H上满足结合律 ∴的子群。

八、(10分)设G=是简单的无向平面图,证明G至少有一个结点的度数小于等于5。

解:设G的每个结点的度数都大于等于6,则2|E|=?d(v)≥6|V|,即|E|≥3|V|,与简单无向平面图的|E|≤3|V|-6矛盾,所以G至少有一个结点的度数小于等于5。 九.G=,A={a,b,c},*的运算表为:(写过程,7分)

-1

-1

-1

-1

-1

-1

-1

-1

-1

(1)G是否为阿贝尔群?

(2)找出G的单位元;(3)找出G的幂等元(4)求b的逆元和c的逆元 解:(1)(a*c)*(a*c)=c*c=b=a*b=(a*a)*(c*c)

(a*b)*(a*b)=b*b=c=a*c=(a*a)*(b*b) (b*c)*(b*c)=a*a=a=c*b=(b*b)*(c*c) 所以G是阿贝尔群

(2)因为a*a=a a*b=b*a=b a*c=c*a=c 所以G的单位元是a (3)因为a*a=a 所以G的幂等元是a

(4)因为b*c=c*b=a,所以b的逆元是c且c的逆元是b

十、(10分)求叶的权分别为2、4、6、8、10、12、14的最优二叉树及其权。

解:最优二叉树为

权=148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6)

一、(20分)用公式法判断下列公式的类型: (1)(?P∨?Q)?(P??Q) (2)(P?Q)?(P∧?(Q∨?R))

解:(1)因为(?P∨?Q)?(P??Q)??(?P∨?Q)∨(P∧?Q)∨(?P∧Q)

?(P∧Q)∨(P∧?Q)∨(?P∧Q) ?m1∨m2∨m3 ?M0

所以,公式(?P∨?Q)?(P??Q)为可满足式。

(2)因为(P?Q)?(P∧?(Q∨?R))??(?( P∨Q))∨(P∧?Q∧R))

?(P∨Q)∨(P∧?Q∧R))

?(P∨Q∨P)∧(P∨Q∨?Q)∧(P∨Q∨R) ?(P∨Q)∧(P∨Q∨R)

?(P∨Q∨(R∧?R))∧(P∨Q∨R) ?(P∨Q∨R)∧(P∨Q∨?R)∧(P∨Q∨R) ?M0∧M1

?m2∨m3∨m4∨m5∨m6∨m7

所以,公式(P?Q)?(P∧?(Q∨?R))为可满足式。

二、(15分)在谓词逻辑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每个科学家都是勤奋的,每个勤奋

又身体健康的人在事业中都会获得成功。存在着身体健康的科学家。所以,存在着事业获得成功的人或事业半途而废的人。

解:论域:所有人的集合。Q(x):x是勤奋的;H(x):x是身体健康的;S(x):

x是科学家;C(x):x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人;F(x):x是事业半途而废的人;则推理

化形式为:

?x(S(x)?

H(x))

Q(x)),?x(Q(x)∧H(x)?C(x)),?x(S(x)∧

?x(C(x)∨F(x))

下面给出证明:

(1)?x(S(x)∧H(x)) P (2)S(a)∧H(a) T(1),ES (3)?x(S(x)?Q(x)) P

(4)S(a)?Q(a) T(1),US (5)S(a) T(2),I (6)Q(a) T(4)(5),I (7)H(a) T(2),I (8)Q(a)∧H(a) T(6)(7),I (9)?x(Q(x)∧H(x)?C(x)) P (10)Q(a)∧H(a)?C(a) T(9),Us (11)C(a) T(8)(10),I (12)?xC(x) T(11),EG (13)?x(C(x)∨F(x)) T(12),I

三、(10分)设A={?,1,{1}},B={0,{0}},求P(A)、P(B)-{0}、P(B)?B。 解 P(A)={?,{?},{1},{{1}},{?,1},{?,{1}},{1,{1}},{?,1,{1}}} P(B)-{0}={?,{0},{{0}},{0,{0}}-{0}={?,{0},{{0}},{0,{0}} P(B)?B={?,{0},{{0}},{0,{0}}?{0,{0}}={?,0,{{0}},{0,{0}} 四、(15分)设R和S是集合A上的任意关系,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成立? (1)若R和S是自反的,则R*S也是自反的。 (2)若R和S是反自反的,则R*S也是反自反的。 (3)若R和S是对称的,则R*S也是对称的。 (4)若R和S是传递的,则R*S也是传递的。

(5)若R和S是自反的,则R∩S是自反的。 (6)若R和S是传递的,则R∪S是传递的。

解 (1)成立。对任意的a∈A,因为R和S是自反的,则∈R,∈S,于是∈R*S,故R*S也是自反的。

(2)不成立。例如,令A={1,2},R={<1,2>},S={<2,1>},则R和S是反自反的,但R*S={<1,1>}不是反自反的。

(3)不成立。例如,令A={1,2,3},R={<1,2>,<2,1>,<3,3>},S={<2,3>,<3,2>},则R和S是对称的,但R*S={<1,3>,<3,2>}不是对称的。

(4)不成立。例如,令A={1,2,3},R={<1,2>,<2,3>,<1,3>},S={<2,3>,<3,1>,<2,1>},则R和S是传递的,但R*S={<1,3>,<1,1>,<2,1>}不是传递的。

(5)成立。对任意的a∈A,因为R和S是自反的,则∈R,∈S,于是∈R∩S,所以R∩S是自反的。

五、(15分)令X={x1,x2,?,xm},Y={y1,y2,?,yn}。问 (1)有多少个不同的由X到Y的函数?

(2)当n、m满足什么条件时,存在单射,且有多少个不同的单射? (3)当n、m满足什么条件时,存在双射,且有多少个不同的双射?

解 (1)由于对X中每个元素可以取Y中任一元素与其对应,每个元素有n种取法,所以不同的函数共nm个。

(2)显然当|m|≤|n|时,存在单射。由于在Y中任选m个元素的任一全排列都形成X到

mY的不同的单射,故不同的单射有Cnm!=n(n-1)(n―m―1)个。

(3)显然当|m|=|n|时,才存在双射。此时Y中元素的任一不同的全排列都形成X到Y的不同的双射,故不同的双射有m!个。

六、(5分)集合X上有m个元素,集合Y上有n个元素,问X到Y的二元关系总共有多少个?

解 X到Y的不同的二元关系对应X×Y的不同的子集,而X×Y的不同的子集共有个2mn,所以X到Y的二元关系总共有2mn个。

七、(10分)若是群,则对于任意的a、b∈G,必有惟一的x∈G使得a*x=b。

证明 设e是群的幺元。令x=a1*b,则a*x=a*(a1*b)=(a*a1)*b=e*b=b。

所以,x=a1*b是a*x=b的解。

若x?∈G也是a*x=b的解,则x?=e*x?=(a1*a)*x?=a1*(a*x?)=a1*b=x。所以,x

=a1*b是a*x=b的惟一解。

八、(10分)给定连通简单平面图G=,且|V|=6,|E|=12。证明:对任意f∈F,d(f)=3。

证明 由偶拉公式得|V|-|E|+|F|=2,所以|F|=2-|V|+|E|=8,于是?d(f)=2|E|=

f?F24。若存在f∈F,使得d(f)>3,则3|F|<2|E|=24,于是|F|<8,与|F|=8矛盾。故对任意f∈F,d(f)=3。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7)

一、(15分)设计一盏电灯的开关电路,要求受3个开关A、B、C的控制:当且仅当A和C同时关闭或B和C同时关闭时灯亮。设F表示灯亮。

(1)写出F在全功能联结词组{?}中的命题公式。 (2)写出F的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

解 (1)设A:开关A关闭;B:开关B关闭;C:开关C关闭;F=(A∧C)∨(B∧C)。 在全功能联结词组{?}中:

?A??(A∧A)?A?A

A∧C???( A∧C)??( A?C)?(A?C)?(A?C)

A∨B??(?A∧?B)??(( A?A)∧(B?B))?( A?A)?(B?B)

所以

F?((A?C)?(A?C))∨((B?C)?(B?C))

?(((A?C)?(A?C))?((A?C)?(A?C)))?(((B?C)?(B?C))?((B?C)?(B?C)))

(2)F?(A∧C)∨(B∧C)

?(A∧(B∨?B)∧C)∨((A∨?A)∧B∧C)

?(A∧B∧C)∨(A∧?B∧C)∨(A∧B∧C)∨(?A∧B∧C) ?m3∨m5∨m7 主析取范式 ?M0∧M1∧M2∧M4∧M6 主合取范式 二、(10分)判断下列公式是否是永真式? (1)(?xA(x)??xB(x))??x(A(x)?B(x))。

(2)(?xA(x)??xB(x))??x(A(x)?B(x)))。 解 (1)(?xA(x)??xB(x))??x(A(x)?B(x))

?(??xA(x)∨?xB(x))??x(A(x)?B(x)) ??(??xA(x)∨?xB(x))∨?x(?A(x)∨B(x)) ?(?xA(x)∧??xB(x))∨?x?A(x)∨?xB(x)

?(?xA(x)∨?x?A(x)∨?xB(x))∧(??xB(x)∨?x?A(x)∨?xB(x)) ??x(A(x)∨?A(x))∨?xB(x) ?T

所以,(?xA(x)??xB(x))??x(A(x)?B(x))为永真式。

(2)设论域为{1,2},令A(1)=T;A(2)=F;B(1)=F;B(2)=T。

则?xA(x)为假,?xB(x)也为假,从而?xA(x)??xB(x)为真;而由于A(1)?B(1)为假,所以?x(A(x)?B(x))也为假,因此公式(?xA(x)??xB(x))??x(A(x)?B(x))为假。该公式不是永真式。

三、(15分)设X为集合,A=P(X)-{?}-{X}且A≠?,若|X|=n,问 (1)偏序集是否有最大元? (2)偏序集是否有最小元?

(3)偏序集中极大元和极小元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解 偏序集不存在最大元和最小元,因为n>2。

考察P(X)的哈斯图,最底层的顶点是空集,记作第0层,由底向上,第一层是单元集,第二层是二元集,…,由|X|=n,则第n-1层是X的n-1元子集,第n层是X。偏序集与偏序集相比,恰好缺少第0层和第n层。因此的极小元就是X的所有单元集,即{x},x∈X;而极大元恰好是比X少一个元素,即X-{x},x∈X。

四、(10分)设A={1,2,3,4,5},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且R={<2,1>,<2,5>,<2,4>,<3,4>,<4,4>,<5,2>},求r(R)、s(R)和t(R)。

解 r(R)=R∪IA={<2,1>,<2,5>,<2,4>,<3,4>,<4,4>,<5,2>,<1,1>,<2,2>,<3,3>,<4,4>,<5,5>}

s(R)=R∪R1={<2,1>,<2,5>,<2,4>,<3,4>,<4,4>,<5,2>,<1,2>,

<4,2>,<4,3>}

R2={<2,2>,<2,4>,<3,4>,<4,4>,<5,1>,<5,5>,<5,4>}

R3={<2,1>,<2,5>,<2,4>,<3,4>,<4,4>,<5,2>,<5,4>} R4={<2,2>,<2,4>,<3,4>,<4,4>,<5,1>,<5,5>,<5,4>}=R2 t(R)=?Ri={<2,1>,<2,5>,<2,4>,<3,4>,<4,4>,<5,2>,<2,2>,<5,

i?1?1>,<5,4>,<5,5>}。

五、(10分)设函数g:A→B,f:B→C, (1)若f?g是满射,则f是满射。 (2)若f?g是单射,则g是单射。

证明 因为g:A→B,f:B→C,由定理5.5知,f?g为A到C的函数。

(1)对任意的z∈C,因f?g是满射,则存在x∈A使f?g(x)=z,即f(g(x))=z。由g:A→B可知g(x)∈B,于是有y=g(x)∈B,使得f(y)=z。因此,f是满射。

(2)对任意的x1、x2∈A,若x1≠x2,则由f?g是单射得f?g(x1)≠f?g(x2),于是f(g(x1))≠f(g(x2)),必有g(x1)≠g(x2)。所以,g是单射。

六、(10分)有幺元且满足消去律的有限半群一定是群。

证明 设是一个有幺元且满足消去律的有限半群,要证是群,只需证明G的任一元素a可逆。

考虑a,a2,?,ak,?。因为G只有有限个元素,所以存在k>l,使得ak=al。令m=k-l,有al*e=al*am,其中e是幺元。由消去率得am=e。

于是,当m=1时,a=e,而e是可逆的;当m>1时,a*am-1=am-1*a=e。从而a是可逆的,其逆元是am-1。总之,a是可逆的。

七、(20分)有向图G如图所示,试求: (1)求G的邻接矩阵A。

(2)求出A2、A3和A4,v1到v4长度为1、2、3和4的路有多少?

(3)求出ATA和AAT,说明ATA和AAT中的第(2,2)元素和第(2,3)元素的意义。 (4)求出可达矩阵P。 (5)求出强分图。

解 (1)求G的邻接矩阵为:

?0??0A??0??0?101??011?

101??100??

(2)由于

?0??0A2??0??0?111??02??201?3?01A??

02111????02011???12??03??22??044A? ?0312????0101???23??13? 23??22??所以v1到v4长度为1、2、3和4的路的个数分别为1、1、2、3。 (3)由于

?0??0ATA??0??0?000??21??312??12 AAT???01121???10213???21??10? 21??21??再由定理10.19可知,所以ATA的第(2,2)元素为3,表明那些边以v2为终结点且具有不同始结点的数目为3,其第(2,3)元素为0,表明那些边既以v2为终结点又以v3为终结点,并且具有相同始结点的数目为0。AAT中的第(2,2)元素为2,表明那些边以v2为始结点且具有不同终结点的数目为2,其第(2,3)元素为1,表明那些边既以v2为始结点又以v3为始结点,并且具有相同终结点的数目为1。

(4)

?0??0B4?A?A2?A3?A4??0??0?101??0??011??0+

101??0???100???0因

111??0??201??0+

111??0???011???0212??03??122??04+

212??03???201???0123??13??23??22???0??0?0??0?为

741??747?,

747??434???0??0所以求可达矩阵为P??0??0??0??0(5)因为P?PT??0??0?111??111?。

111??111??111??0??111??1∧??1111???1111???000??0??111??0=??1110???0111???000??111?,所以{v1},{v2,v3,v4}

111??111??构成G的强分图。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8)

一、(10分)证明(P∨Q)∧(P?R)∧(Q?S)S∨R

证明 因为S∨R??R?S,所以,即要证(P∨Q)∧(P?R)∧(Q?S)?R?S。

(1)?R 附加前提 (2)P?R P (3)?P T(1)(2),I (4)P∨Q P (5)Q T(3)(4),I (6)Q?S P (7)S T(5)(6),I (8)?R?S CP (9)S∨R T(8),E

二、(15分)根据推理理论证明:每个考生或者勤奋或者聪明,所有勤奋的人都将有所作为,但并非所有考生都将有所作为,所以,一定有些考生是聪明的。

设P(e):e是考生,Q(e):e将有所作为,A(e):e是勤奋的,B(e):e是聪明的,个体域:人的集合,则命题可符号化为:?x(P(x)?(A(x)∨B(x))),?x(A(x)?Q(x)),??x(P(x)?Q(x))?x(P(x)∧B(x))。

(1)??x(P(x)?Q(x)) P (2)??x(?P(x)∨Q(x)) T(1),E (3)?x(P(x)∧?Q(x)) T(2),E (4)P(a)∧?Q(a) T(3),ES (5)P(a) T(4),I (6)?Q(a) T(4),I (7)?x(P(x)?(A(x)∨B(x)) P (8)P(a)?(A(a)∨B(a)) T(7),US (9)A(a)∨B(a) T(8)(5),I (10)?x(A(x)?Q(x)) P

(11)A(a)?Q(a) T(10),US (12)?A(a) T(11)(6),I (13)B(a) T(12)(9),I (14)P(a)∧B(a) T(5)(13),I (15)?x(P(x)∧B(x)) T(14),EG

三、(10分)某班有25名学生,其中14人会打篮球,12人会打排球,6人会打篮球

和排球,5人会打篮球和网球,还有2人会打这三种球。而6个会打网球的人都会打另外一种球,求不会打这三种球的人数。

解 设A、B、C分别表示会打排球、网球和篮球的学生集合。则:

|A|=12,|B|=6,|C|=14,|A∩C|=6,|B∩C|=5,|A∩B∩C|=2,|(A∪C)∩B|=6。 因为|(A∪C)∩B|=(A∩B)∪(B∩C)|=|(A∩B)|+|(B∩C)|-|A∩B∩C|=|(A∩B)|+5-2=6,所以|(A∩B)|=3。于是|A∪B∪C|=12+6+14-6-5-3+2=20,|A?B?C|=25-20=5。故,不会打这三种球的共5人。

四、(10分)设A1、A2和A3是全集U的子集,则形如?Ai?(Ai?为Ai或Ai)的集合称

i?13为由A1、A2和A3产生的小项。试证由A1、A2和A3所产生的所有非空小项的集合构成全集U的一个划分。

证明 小项共8个,设有r个非空小项s1、s2、…、sr(r≤8)。

对任意的a∈U,则a∈Ai或a∈Ai,两者必有一个成立,取Ai?为包含元素a的Ai

或Ai,则a∈?Ai?,即有a∈?si,于是U??si。又显然有?si?U,所以U=?si。

i?1i?1i?1i?1i?13rrrr任取两个非空小项sp和sq,若sp≠sq,则必存在某个Ai和Ai分别出现在sp和sq中,于是sp∩sq=?。

综上可知,{s1,s2,…,sr}是U的一个划分。

五、(15分)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R是传递的?R*R?R。

证明 (5)若R是传递的,则∈R*R??z(xRz∧zSy)?xRc∧cSy,由R是传递的得xRy,即有∈R,所以R*R?R。

反之,若R*R?R,则对任意的x、y、z∈A,如果xRz且zRy,则∈R*R,于是有∈R,即有xRy,所以R是传递的。

六、(15分)若G为连通平面图,则n-m+r=2,其中,n、m、r分别为G的结点数、边数和面数。

证明 对G的边数m作归纳法。

当m=0时,由于G是连通图,所以G为平凡图,此时n=1,r=1,结论自然成立。 假设对边数小于m的连通平面图结论成立。下面考虑连通平面图G的边数为m的情况。

设e是G的一条边,从G中删去e后得到的图记为G?,并设其结点数、边数和面数

分别为n?、m?和r?。对e分为下列情况来讨论:

若e为割边,则G?有两个连通分支G1和G2。Gi的结点数、边数和面数分别为ni、mi和ri。显然n1+n2=n?=n,m1+m2=m?=m-1,r1+r2=r?+1=r+1。由归纳假设有n1-m1+r1=2,n2-m2+r2=2,从而(n1+n2)-(m1+m2)+(r1+r2)=4,n-(m-1)+(r+1)=4,即n-m+r=2。

若e不为割边,则n?=n,m?=m-1,r?=r-1,由归纳假设有n?-m?+r?=2,从而n-(m-1)+r-1=2,即n-m+r=2。

由数学归纳法知,结论成立。

七、(10分)设函数g:A→B,f:B→C,则: (1)f?g是A到C的函数;

(2)对任意的x∈A,有f?g(x)=f(g(x))。

证明 (1)对任意的x∈A,因为g:A→B是函数,则存在y∈B使∈g。对于y∈B,因f:B→C是函数,则存在z∈C使∈f。根据复合关系的定义,由∈g和∈f得∈g*f,即∈f?g。所以Df?g=A。

对任意的x∈A,若存在y1、y2∈C,使得∈f?g=g*f,则存在t1使得∈g且∈f,存在t2使得∈g且∈f。因为g:A→B是函数,则t1=t2。又因f:B→C是函数,则y1=y2。所以A中的每个元素对应C中惟一的元素。

综上可知,f?g是A到C的函数。

(2)对任意的x∈A,由g:A→B是函数,有∈g且g(x)∈B,又由f:B→C是函数,得∈f,于是∈g*f=f?g。又因f?g是A到C的函数,则可写为f?g(x)=f(g(x))。

八、(15分)设的子群,定义R={|a、b∈G且a1*b∈H},

则R是G中的一个等价关系,且[a]R=aH。

证明 对于任意a∈G,必有a1∈G使得a1*a=e∈H,所以∈R。

若∈R,则a1*b∈H。因为H是G的子群,故(a1*b)1=b1*a∈H。所以

a>∈R。

若∈R,∈R,则a1*b∈H,b1*c∈H。因为H是G的子群,所以(a

1

*b)*(b1*c)=a1*c∈H,故∈R。

综上可得,R是G中的一个等价关系。

对于任意的b∈[a]R,有∈R,a1*b∈H,则存在h∈H使得a1*b=h,b=a*h,

于是b∈aH,[a]R?aH。对任意的b∈aH,存在h∈H使得b=a*h,a1*b=h∈H,

b>∈R,故aH?[a]R。所以,[a]R=aH。

离散数学试题(B卷答案9)

一、(10分)证明(P∧Q∧A?C)∧(A?P∨Q∨C)?(A∧(P?Q))?C。 证明:(P∧Q∧A?C)∧(A?P∨Q∨C)?(?P∨?Q∨?A∨C)∧(?A∨P∨Q∨C)

?(?P∨?Q∨?A∨C)∧(?A∨P∨Q∨C) ?((?P∨?Q∨?A)∧(?A∨P∨Q))∨C ??((P∧Q∧A)∨(A∧?P∧?Q))∨C ??( A∧((P∧Q)∨(?P∧?Q)))∨C ??( A∧(P?Q))∨C ?(A∧(P?Q))?C。

二、(10分)举例说明下面推理不正确:?x?y(P(x)?Q(y)),?y?z(R(y)?Q(z))?x?z(P(x)?R(z))。

解:设论域为{1,2},令P(1)=P(2)=T;Q(1)=Q(2)=T;R(1)=R(2)=F。则: ?x?y(P(x)?Q(y))??x((P(x)?Q(1))∨(P(x)?Q(2)))

?((P(1)?Q(1))∨(P(1)?Q(2)))∧((P(2)?Q(1))∨(P(2)?Q(2)))

?((T?T)∨(T?T))∧((T?T)∨(T?T)) ?T

?y?z(R(y)?Q(z))??y((R(y)?Q(1))∨(R(y)?Q(2)))

?((R(1)?Q(1))∨(R(1)?Q(2)))∧((R(2)?Q(1))∨(R(2)?Q(2))) ?((F?T)∨(F?T))∧((F?T)∨(F?T)) ?T 但

?x?z(P(x)?R(z))??x((P(x)?R(1))∧(P(x)?R(2)))

?((P(1)?R(1))∧(P(1)?R(2)))∨((P(2)?R(1))∧(P(2)?R(2))) ?((T?F)∧(T?F))∨((T?F)∧(T?F)) ?F

所以,?x?y(P(x)?Q(y)),?y?z(R(y)?Q(z))?x?z(P(x)?R(z))不正确。

三、(15分)在谓词逻辑中构造下面推理的证明:所有牛都有角,有些动物是牛,所以,有些动物有角。

解:令P(x):x是牛;Q(x):x有角;R(x):x是动物;则推理化形式为:

?x(P(x)?Q(x)),?x(P(x)∧R(x))?x(Q(x)∧R(x))

下面给出证明:

(1)?x(P(x)∧R(x)) P (2)P(a)∧R(a) T(1),ES (3)?x(P(x)?Q(x)) P (4)P(a)?Q(a) T(3),US (5)P(a) T(2),I (6)Q(a) T(4)(5),I (7)R(a) T(2),I (8)Q(a)∧R(a) T(6)(7),I (9)?x(Q(x)∧R(x)) T(8),EG 四、(10分)证明(A∩B)×(C∩D)=(A×C)∩(B×D)。

证明:因为∈(A∩B)×(C∩D)?x∈(A∩B)∧y∈(C∩D)?x∈A∧x∈B∧y∈C∧y∈D?(x∈A∧y∈C)∧(x∈B∧y∈D)?∈A×C∧∈B×D?∈(A×C)∩(B×D),所以(A∩B)×(C∩D)=(A×C)∩(B×D)。

五、(15分)设A={1,2,3,4,5},R是A上的二元关系,且R={<2,1>,<2,5>,<2,4>,<3,4>,<4,4>,<5,2>},求r(R)、s(R)和t(R)。

解 r(R)=R∪IA={<2,1>,<2,5>,<2,4>,<3,4>,<4,4>,<5,2>,<1,1>,<2,2>,<3,3>,<4,4>,<5,5>}

s(R)=R∪R1={<2,1>,<2,5>,<2,4>,<3,4>,<4,4>,<5,2>,<1,2>,

<4,2>,<4,3>}

R2={<2,2>,<2,4>,<3,4>,<4,4>,<5,1>,<5,5>,<5,4>} R3={<2,1>,<2,5>,<2,4>,<3,4>,<4,4>,<5,2>,<5,4>} R4={<2,2>,<2,4>,<3,4>,<4,4>,<5,1>,<5,5>,<5,4>}=R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wy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