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构形、意义和使用

更新时间:2023-09-19 11:18:0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笔意的恢复

现代汉字构形理据丧失在字形方面的原因是笔意的模糊,这一点又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隶变造成的象形性消逝。隶变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次剧变,从篆到隶,汉字书写形制由曲到直的变化、笔划的省减、构件的粘合等,使字形的象物性由淡化以至消逝,构形理据不能直接由字形看出。例如:

惚 榉 譊 祇 嚓

氵 扌 衣 牛 亦 以上的字或构件由于书写形制的不同而使象物性淡化,构形理据不能直接通过字形得到了。再如:

“更”在小篆中写作“縅 ”,从“攴”、“丙”声,在楷书中“丙”和“攴”粘连不可分了,其构形理据也就不能直接从字形看出了。

2.隶变造成的字形混同。隶变使原来的一个形体变成了几种不同的写法,同时又使得很多原来不同的形体变得没有了区别,这样,好多字的构形理据就不能通过字形的分析而得到了。例如:

洲 著 塥 咒 柱 騕 嗌 稱 岷 鄑

造 騔 嘭 囫 舔 撸

人 卜 土 从 卧 危 北 监 地 赤 走 志 黑

隶变使“人”变成了“卜”、“ ”、“ ”等,但“人”的构形理据是绝不可以用“卜”等字形来解释的。隶变使“大”、“夭”、“火”等不同的形体都变得和“土”没有了区别,但这些字的构形理据是不可以用“土”来解释的。

3.在简化现代汉字时,符号替代造成一些部件合并。如:

驭 鸡 汉 邓 仅 欢 凤 圣 树 对 轰

驭 鸡 汉 邓 仅 欢 凤 圣 树 对 轰

以上的字中,除了“驭”外,其它字中的“又”字已经完全变成了人为约定的记号,这些字的构形理据与这些记号没有任何联系。

隶变和简化使汉字的象物性淡化,使原来不同的构件混同,使原来相同的构件变得不同,从而隶楷的构形理据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理据丧失的情况下恢复笔意,要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意化。意化是指字形已脱离了原初的象物性而与它所记录的词义固定地联系在一起了。如“日”已不再象形,但“太阳”义已贮存在字形中了。“辶”已不能通过析形而知义,但它已与“行走”义联系在了一起了。

对于意化了的形体,我们在分析构形理据时,要把汉字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把个体汉字纳如到整个汉字的总系统中,在字与字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如“日”已经固定地与“太阳”、“光明”、“时间”等义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在讲从“日”得义的字的构形理据时,毋需找到该字的最初形体,只要将其与“日”联系起来,就可由形而知其义了。如“时”、“早”、“晚”、“暮”等都与“时间”有关,其理据就来自已固定地与“日”联系在一起的“时间”这一意义信息。再如,“水(氵)”已固定地与“水”和“液体”义联系在了一起,在它构字时,也将这些意义信息带入它所参构的字中。在分析从“水(氵)”之字的理据时,我们可以直接由“水(氵)”而知义,并不需要追溯它的古文字字形。

第二种情况,对于少数构形理据丧失、已经笔势化而又不能与其它字联系起来成批地讲解的字,就要追溯它的历史,通过笔势找到笔意。通过笔势寻笔意的工作工作我们叫做“复形”。

例如:楷书的“为”字已变成了笔势,但我们很难通过“为”与其它字的联系来对它进行构形理据的分析,这种时侯,我们就要对“为”字作“复形”的工作。“为”在甲骨文中写作“ ”,是手牵大象进行劳作的形象,“为”的“作为”义即由此而出。

楷书的“宿”从“宀”、从“人”、从“百”,在这个字中,“百”的构形理据已经丧失了。通过复形,我们找到甲骨文的“宿”,作“ ”,是用屋内有人睡在席子上的形象反映“住宿”之意。到小篆时,表示席子的形

体“ ”变成了“ ”,楷书又进一步把它规整为“百”。通过复形找到它的字形来源,“宿”的构形理据就可解释了。

汉字由起源而渐进为现代楷书,其间经历了很多的发展阶段。就形体的外观来说,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存在较大差别,但各历史阶段又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汉字字体的演变又是有一定内在规律和一定发展趋势的。我们在找笔意的时侯,就要依照汉字形体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主观,才能保障科学。

历时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大约有以下四种情况: 1.汉字经过发展,因为总的形制变化而使笔法有所不同,但构件全同,全然可以断定是同一个字。例如,小篆的“果”作“输”,线条圆转,而楷书的“果”由于整体汉字的形制发生了变化,笔划变平直了,但两者的构件是一样的,通过“果”找到“输”,我们就可以知道“果”是以上象果形下从“木”的构形来示义的。

又如,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楷书的“日”字,分别写作“ ”、“ ”、“蟏”、“日”,它们的线条由圆而方,但它们一步一步发展的脉络还是能看清的,溯流而上,“日”的“太阳”形也就约略可见了。这种类型的字,只是线条或笔画的书写样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各时期汉字的形制特点将它们联系起来。“因”的历史变化即属此类:

因,小篆作“蛕”。《说文·六下·囗部》:“因,就也。从囗大。”从许慎的说解来看,形义关系很难琢磨,也就是说,小篆的“蛕”已不是笔意了。继续上溯,甲骨文作“ ”,是一张席子的象形,“囗”象方席,“ ”象席子的编织纹。席子是人所凭依的,所以有“靠”、“就”义;古代席子是加于筵上的,所以有“因袭”义。就其笔意看,形义完全是统一的。“因”字形体的历史发展完全是各时代书写形制的不同造成的。它的演变脉络如下: (甲骨文)- (金文)-蛕(小篆)-因(楷书)

2.汉字经过发展,某些构件的样式发生了变化,直观上不象同一个字了,但只要通过构形分析,还是可以将它们看作一个字的。例如“果”从甲骨文到楷书发生了如下变化:

(甲骨文)- (金文)-输(小篆)-果(楷书)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虽然上面的果形更具象形意味,与小篆、隶楷的写法不同,但仍是上象果形下从“木”,这种变化并不影响整个构件的认同。我们可以将“ ”、“ ”与“田”认同、将“ ”与“木”认同,就可实现全字“ ”、“ ”与“果”的认同。

又如“受”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如下变化:

(甲骨文)- (金文)-罗(小篆)

甲骨文、金文的“受”是用上下两手受付“舟”(承盘)来会“接受”之意,同时“舟”又有示音作用。发展到小篆,上面一只手略有变形,中间的“舟”简化为“ ”,下面一只手不变。笼统地直观看来形体变化很大,但把它们的构件一一对应来看,就很容易分析出它们形体的前后相继关系了。 “兼”和“共”两字,通过它们的楷书形体,我们已无由知道它们何以有“兼得”、“共同”之义,这两个字的历史变化即属构件样式方面的变化。 兼,篆文写作“裪”,两个“禾”,中间用“又”(也就是“手”)一把抓,所以有兼得、兼并的意思。发展到楷书,中间的两个“禾”粘连而不可解了。

共,《说文》小篆作“槛”,下面是两只手,上面的“涸”还是很难解释,再看它的重文,也就是古文,作“鉴”,上面也是两只相对的手,这个形体就是笔意了。四只手一起,表示“共同”、“一齐”的意义。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构件的写法是成批地发生变化,因此,这些字也就可以成批地认同。例如,小篆的“眷”字,到楷书中,凡出现在右边作表义构件时,全部变成了“攵”: 决-效 喀-教 绝-政 诀-故

小篆的“惚”字,凡出现在左边作表义构件时,全部变成了“氵”: 愠-河 鋝-泥 銱-泄 骁-流

小篆的“ ”,凡出现在左边作表义部件时,全部写成“衤”: 桌-裕 阻-衫 椎-被 議-袖

3.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后代书写的简化,发生了某些构件的更换。例如“射”字从金文到小篆发生了如下变化: -如

金文是以手持弓射箭之形,到小篆时,弓箭变成了“身”字。 “尽”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如下变化:

(甲骨文)- (战国文字)-敲(小篆)- (隶书)

甲骨文字形从皿从手持涤器,象食毕洗涤器皿的状态;战国文字稍有变异;小篆因手持涤器与手持毛笔的“聿”字相近,因而从战国文字改为从“聿”从“八”;隶书又将下部改为“火(灬)”,构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字的构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按照演变轨迹来恢复它的古文字形体,仍能找到它的笔意。

4.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整个轮廓发生了变化。例如“禳”是一种除恶鬼的祭祀名,字形变化轨迹如下:

(金文)- (籀文)- (小篆)- (隶书)

甲骨文从皿从土从攴,象除恶之祭;金文失去皿形,“攴”也改为“爻”;小篆则完全改观,只留下个轮廊了。但形体的发展线索仍有迹可求。中间的过渡形体越多,发展的轨迹就越清晰。 楷书的“专”是这样发展来的:

据(小篆)-專(繁楷)- (草书)-专(简楷)

由小篆发展到繁体楷书只是书写形制上的变化,而草书则只保留了繁体“专”的轮廓,从草书到简化字“专”也只是书写形制的变化。从简化字“专”顺次找到小篆,其构意就可解释了。

我们在找笔意的时侯,只要找到能反映造字意图的那个字形从而使形义统一就可以了,这个字形可能是甲骨文,可能是金文,也可能是小篆。不一定非要找到最早的字形不可。象上面的“兼”字,我们找到小篆就已经是笔意了,而“因”字要找到甲骨文。

(二)本义的探求

很多现代汉字的意义已脱离了本义,与字形不能统一了。我们在作构形理据的分析时,要注意找它们的本义。

如“企图”义是“企”的引申义,这个引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已经不是那么直接了。“企”的本义是“踮着脚看”,这个意义与“企”字从“人”从“止”的构形是相合的。

因为本义乃是引申义的源头,是统帅一系列引申义的义项,因此,我们在寻求引申义和字形的关系时,必须先找到本义。例如:

横,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有“逆”、“不顺”义。这是“横”的引申义,我们要想弄明白“横”字何以有“不顺”义,就得通过“横”的本义作考察。《说文·六上·木部》:“横,阑木也。”阑木就是挡门的横木,它拦住开门的方向,阻挡门的推进,所以引申有“不顺”、“横逆”的意思。由“不顺”又引申为“错综杂乱”的意思,由此我们才能更清楚的理解诸如“横生枝节”、“沧海横流”、“妙趣横生”、“才华横溢”、“血肉横飞”??这些词语中“横”的意义。而“横”有“与理相悖”的意思,用在“横行霸道”、“横征暴敛”等词语中,也就不难理解了。 古代文献中,“尉”有“安慰”义,如:《汉书·韩安国传》:“以尉士大夫心。”颜师古注:“尉,古尉安之字正如此。其后流俗乃加心耳。”根据颜师古的注我们知道,“尉”本身就有“安慰”义,后来才加了表义构件“心”作“慰”,来专表“安慰”义。“尉”何以有“安慰”义?《说文·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wr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