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6-02 19: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精选)

(一)教育学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 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 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 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 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 )、实质教育论( 知识为主).

26.《学记》中:“学而 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 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34.对学生的知、情、意 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 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 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 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 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二)心理学

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 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

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6.个性积极性的源泉与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低是生理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需要。 8.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不同,动机分高尚和低级。 9.兴趣的稳定性是持久性的品质特征。

10.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言的客观学习的综合整体反映是知觉,如看见红旗、立即认识它。

12.“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人”写成“丫”对比。

13.远物模糊,近物清楚是空气透视。 14.感觉限与感受性是反比关系。

15.看书用红笔划重点,利用知觉选择性。

16.坐车,近物快,远物慢。月亮同方向是运动视差。 17.云彩飘动,好象月亮在行,云彩没动,这是诱动。 18.注意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是组织特性。 19.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20.客体复杂,任务多,注意范围狭窄。

21.医生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是思维的间接性。

22.“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思维灵活性。 23.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的主要是掌握概念。 24.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幻想。 2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看到“天安门”想到城楼是表象。

27.长系列教材,中间内容记忆效果差,是双重抑制干扰。 28.“由骄兵想到必败”是因果联想。

29.无意义音节的首创者和遗忘曲线的最先提出者是艾宾浩斯。 30.操作技能的特点: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31.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是操作整合。 32.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 33.遗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 34.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35.当人们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迁移程度,才能促进能力发展。 36.完成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是才能。 MA(智龄)

37.IQ(智商)= ——-——*100 CA(实龄)

38.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39.出乎意料的夸张情景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

40.情绪、情感内的中介是需要,心理基础是认识,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心境—激情—应激.

41.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 42.“眨眼反射动作”是不随意动作。

43.意志行动心理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 44.“机敏、迅速合理处理问题的品质”是意志的果断性。

45.人的良好意志品质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4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双趋式目标冲动 。

47.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48.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特性。

49.人的个性中核心成分是性格,性格是社会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50.“自私与秉公、勤劳懒惰、自负与自卑”是态度性格特征描述。 51.“不达目的不罢休”意志型性格。 52.阿德勒提出性格的优越与自卑类型划分。

53.持消极人性观的心理咨询流派是精神分析。 54.自由联想不属于行为矫正治疗。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

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居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

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

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 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 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 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

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 禾早。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 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

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

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 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

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

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

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

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

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

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

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

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

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

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

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

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

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

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

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

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

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

意、行的培养提

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

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

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 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 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

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 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

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 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

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

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

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 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

努力、运气、任务难 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

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 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 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

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

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

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

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

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

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

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

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

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

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

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

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

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

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

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

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 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

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 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

特征。气质形成得早,

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 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疗法——罗杰斯;

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三、新课程知识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

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

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

的创新,强调课程的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

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

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

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

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

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

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

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

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

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

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

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

的首席”。交

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 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

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 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

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

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

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

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

,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

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

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

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四,历年考试试题

—‘、判断题:

( )1、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六课程改革。

( )2、我国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四级课程管理。

( )3、“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 ( )4、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 )5、我国新“课程标准”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注重的是精英教育。 (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

( )7、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与活动方式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迁移。

(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提示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 )9、研究性学习是优秀学生从事的科技类活动课程。 二、选择题:

1、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 为重点( ).

(1)创造能力 (2)创新精神 (3)道德素质 (4)实践能力 A.(1)(2) B.(2)(4) C.(”(3) D.(3)(4)

2、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1h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国——教育家提倡并恪守的

信条( ).

A.II十圣陶 B.徐特立 C.鲁迅 D.陶行知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 A.生理与安全需要B.社交与尊重需要C.求知与审美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5、学生解答问题时,能做到“一题多解”,说明 能力较强( ).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wq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