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教育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更新时间:2023-12-08 11: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田园文化”教育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流涧小学处于城乡结合处,座落在小店区北格镇流涧村东北角,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小学,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07年7月建成现在的新校区,现有在校生126名,教学班6个,属单轨制教学,专任教师12名,中小学一级职称3名,中小学二级职称6名;中小学初级职称3名;本科11人,大专2人,其中市优秀班主任4名,区优秀教师5名,区优秀辅导员1名。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吾辈励志求真,必将厚德博学”为校训,坚持学生成才,教师发展,社会满意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取得一定的成效。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6137平方米,生均128平方米,学校绿化面积3443.4平方米,生均12.1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1.34%。校内有教学楼一座,配套用房两处,200米标准的运动场一个,配有升旗设施,整体美观、庄严。校舍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生均10.2平方米。

学校配有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体育室、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少先队队室、卫生室等。 这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是流涧学子成长与学习的最佳之地。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领导教育思想端正,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作风民主、廉洁奉公,中心校每学年都要通过民主测评,对学校领导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并获得优秀等次。

学校多次获得市区好评,2012年通过山西省“义务教育标准化

学校”验收,成为北格镇第一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我校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镇前三名,体育成绩更是彰显了学校重视学生发展的特色。

一、实施背景

国家正在积极提倡新农村建设,同时小店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工程确立我校为基地校。通过专家培训,我们认识到学校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及走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学校建设之路。田园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庄稼人文化紧密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我校结合我校实际,根据学生发展情况,制定我校独具特色的“田园文化”特色校建设。从以农耕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同时在课堂上穿插德育教育。打造“快乐教学”的教师团队,倡导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并以此影响学生的家庭生活。把田园文化的内涵及内容影响师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通过对教师、学生及家长的认识和了解,我校把“田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方向。把“师生生活更贴近自然,享受田园文化意识”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我们把创建工作的目标定位为:依托农耕文化,打造田园教育特色品牌,让学生学会,快乐学习,教师愉悦工作,师生健康共长。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学校力求借助田园文化这一独特的资源,把“田园历史文化”与少先队道德建设活动相结合,通过读诗、了解传统文化,并亲手参与农作物实践,品味劳动的乐趣、传承古代田园文化的精髓,接受现代田园文化思想,让学生接受田园文化的熏陶,感受田园文化“快乐、

自然、健康”的精神。我校注重田园文化教育基地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对田园常识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农耕文化作为教育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学农实践活动,以达到对田园文化的独特诠释,同时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思考——内化、升华——外显、行动”的教育规律,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促进孩子们树立结合古今,让传统和现代文化结合的思想,有探究精神,达到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目的。

二、农耕文化指导思想

多年来,我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积极构建学校特色文化。一年来,我校把“田园文化”作为学校特色建设,以“田园文化”的实施为总抓手,涵养师生文化底蕴,形成田园文化的氛围,整体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课堂中穿插德育教育,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田园文化教育。造就生态生活,让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文化内涵。

办学理念:立足多元发展,奠基健康人生 一训三风:校训:

校风: 积极 学 崇德

教风:向上 和谐 敬业 乐教 学风:进取 团结 自主 乐学

三、农耕文化的内涵界定

田园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田园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1.“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其时间性是很强的。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农民心中的“圣经”。“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审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

2.“取宜”。取宜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即适宜、适合。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取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我们的祖先在农事活动中很早就懂得了“取宜”的原则,周祖农耕文化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阴阳”理念,就是“取

宜”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3.“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 4.“和谐”。农业是农业生物、自然环境与人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就是农业的本质。天、地、人“三才”观把农业生产看作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运动的整体,它所包含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贯穿于中国传统农业的各个方面。在“三才”理论体系中,人与天、地是并列的,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农耕生活的平实性与和谐性,使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并且重视和合。中国的农耕文化连绵不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铸就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铸就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思想。和谐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趋向、行为规范,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 四 、田园文化的基本原则.

1、活动性原则:充分挖掘基地资源,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开阔视野、丰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探索、参与、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健康成长。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在活动中传授知识与观念,并将之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进而逐步养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整合性原则:通过统筹协调,有效整合,促进农耕文化教育活动内容系列化,资源社会化,运行机制化,环境服务人性化,制度管理科学化。(1)将二期课改各学科对实践的要求为出发点,进行知识拓展,突出综合性;有目的地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模块的资源课程设计,注重动手动脑的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2)融入美育、科普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等教育元素,丰厚教育内涵;(3)整合周边科技、文化、生态等环境资源优势,进一步规范和优化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类型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活动项目。

3. 体验性原则: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组织与引导学生通过开展以趣味生动、充满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丰富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真切感悟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感恩自然、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激发学生热爱家

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怀;同时,在活动中面向整个集体,依靠集体,遵循集体教育的规律,完善集体观念,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协作

4. 适切性原则: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适度的、针对性的教育:一方面,田园文化教育面向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各年段学生,针对其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系统地、有步骤地、科学地调整教育内容的进度、深度和难易度,循序渐进,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通过可选择的活动菜单、自由组合的探究团队、在团队活动中发挥个性作用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品格、才能和禀赋都得到充分发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5.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为其自主发展创造条件。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挖掘潜力,为学生搭建课程学习的平台,使其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其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识的提升,促进其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6. 时代性原则:在让学生了解中华农耕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到未来农业的发展进程的同时,一方面了解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三农”现状,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关注新农村建设、重视农业新发展、主动服务农村及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

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树立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的远大志向。 五、实施策略

举措一:对学生进行农具知识的认识。

学生通过采访了解认识农具,既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农具的常识,学生知道农民的艰辛,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从而珍惜今天的的幸福生活。

通过让学生了解农具演变的过程,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农具的发展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农具的不断发展变化:由“刀耕火种” 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现代农具,农具的发展变化恰恰也是人类不断观察、探索,认知自然、适应自然的表现,证明了我们祖先的古老智慧与中国农业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1、农具的起源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最早的人类发详地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农业发源地之一。从元谋猿人算起,已有170多万年的历史自从猿人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对野生植物进行采集开始,就迈开了从工具转化为农具的第一步。原始农具主使用天然石块,再到初步打制,再到同时打制和磨制,再到对石料进行选择,根据石料确定加工对象和加工方法,以及打击、搓磨、钻孔等技术从摸索到逐渐成熟,在这个时代还发现了作为工具使用的骨质刀形器、尖状器、刮削器、骨钻等。 2、常用农具的范围

古代社会的常用农业生产工具,如:桔槔、耧车、翻车、筒车??现代农业的常用农具以家庭中最常见的如:锄头、镰刀、耙、扁担、农药喷雾器??

3、古代农具和现代农具的异同

通过古代农具和现代农具的比较发现其相同的作用:都是为减轻农业的劳动强度以及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其不同之处在于制作农具的材料的演变、农具在外形上的变化、科技含量的增加。 4、农具在课堂中的探究

学生将目前在家庭中还存在或继续使用中的小型农具带入课堂,通过观察、提出疑问、大胆设想、合作讨论等形式来了解这些农具并做好书面记录。 5、农具在课外的探究

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到附近农家动手使用各种常用农具,感受人类的智慧,体验农民的辛苦劳作。 6、农具畅想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设计未来的农具,根据在前期探究中对农具的不足和缺陷展开畅想并用图画和小制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措施二:以“农作物大观园”为载体,搞好劳动教育

1、为了全面实施教育部制定的课程计划,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好课程,因为处在农村,针对现有的条件,开辟校园“开心农场”的劳动基地。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课程的实施来

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建设了“开心农场”的劳动基地,针对秋季果实丰收的特点,特地设计开心农场“农作物大观园”活动,主要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秋天到了,学校的“开心农场”有了收获,为了很好地将农作物收获品展示,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农作物大观园”活动,更好地展示学生的综合利用资源、体现学生体会劳动成果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爱护劳动成果。我们决定在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劳动成果展示会。

3、为了利用现有的植物资源,开展系列活动,营造资源不浪费的活动氛围,为开发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积累经验;

4、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如下:根据劳动基地里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在“开心农场”劳动方案后续开展“开心农场‘农作物大观园’”的成果展示活动。

举措三:交流农业知识,提高农业常识。

1、 以年级为单位定期开展进农业谚语、名言等交流的活动。 2、聘请专家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农耕文化的宣传及指导,充分挖掘学校课外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感受到农业文化的真谛。 六、保障机制

(一)机制保障

成立特色学校“田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马红生为组长;事务主管田吉梅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分工及职责:

组长:负责特色建设的总体领导与策划,宏观调控特色建设的全过程。

副组长:构思并制订特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和有关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和考核。组织教师进行特色建设的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组实施课程计划,组织教师编写地方教材、撰写课题和督导各班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培育,对特色建设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做好特色建设的总结及经验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成员:负责各班的特色建设的实施,负责编写教材、教案,上好特色课,组织领导学生进行各种特色建设的活动,总结、归纳、整理本班的过程性成果资料,并展示、交流和存档。

(二)时间保障

第一阶段:讨论和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1、 组建田园文化特色教育领导机构和队伍。

2、 了解“田园文化”的内涵,知道“田园文化”的意义,师生收集有关“田园文化”内容的知识。包括“农业种植、田园诗、田园风格艺术品”等

第二阶段: 探索和落实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1整体推进、项目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工作、使特色文化稳步实施。

2聚焦特色科研问题、丰富特色科研方式、打造特色科研团队、营造特色科研文化。

3实施中加快对特色建设阶段性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并及时做好问题修正和建议补充

4、各班布置“田园文化”主题墙,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第三阶段:完善和巩固阶段(2014年2月——2014年8月) 各班以班级为集体,在自己的责任田上种植自己的作物,请人指导种植;开展“田园诗歌朗诵会”活动;用板报的形式认识“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了解“田园”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全面实施特色校建设,整体提高师生文化内涵。基本达成目标,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向社会和家长展示并推广“田园文化”实施成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三)师资保障

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以满足开展特色项目活动的需要。学校要拨出特色项目的专项经费、确保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 七、农耕文化建设存在的困惑 1、家长不首肯

随着“70后”“80后”纷纷步入家长行列,现在的家庭教育理念逐步变得科学化、人文化,这部分家长许多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愿意主动再学习求发展,乐于接受先进的教育经验,并与自身家庭结合,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但这批人中也有部分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改变命运”让他们摆脱了贫困与劳苦,使

他们得以在城市之中拥有了一席生存之地,但同时,这种思想也根深蒂固地成了他们教育子女的“金科玉律”。所以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什么种瓜,种地这种特色教育他们发自内心不是很接受。

2、社会不提倡

现在的小学生已经不大会唱“劳动最光荣”了,长大想当农民的的学生很少,想当工人的也很少。这跟社会需要存在着很大差距。独生子女的增多及家长对孩子的宠爱,给学校农耕文化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只要有个好成绩,爱不爱劳动的无所谓。

3、教师大都没有种植经验。

我校教师大部分是年经教师,他们大都没有种植经验。虽然老师们都很喜欢这项特色教育,他们愿意带领孩子们一起劳动,但是如果让他们指导孩子们去种植某种植物,就不太可能实现了。植物怎么种植,如何翻土,什么时候打尖,如何防止病虫害都不是老师们能准确掌握的。这些都给我校的农耕文化建设带来一些困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w3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