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3-11-14 13: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生物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

2. 草地退化表现在草地面积减少、草地植被组成变化、草地植被景观破碎化、草地土壤退

化、草地植被利用价值下降。 3. 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腐生性食物链和寄生性食物链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四种主要

类型。

4.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

子、人为因子。

5. 生态系统中包含多种多样的信息,大致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

息四种。

6.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物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四个方面。

7. 进行生态规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趋适开拓原则、协调共生原则、区

域分异原则和高效和谐原则等。

8. 群落中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主要有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体积等。 9. 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即自然源和人为源。 10. 重金属污染在土壤中的特点包括隐蔽性和滞后性、不可逆性、地域性和难移动性和治理

困难四个方面。

11. 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 12. 种间作用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偏害、捕食和寄生。

13. 生态监测的特性包括综合性、连续性、多功能性、敏感性和复杂性。 1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包括形态结构适应、行为适应_、生理功能的适应。

1. 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 A 。

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 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大陆架

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 2. B 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趋

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

A.比尔定律 B.阿伦法则 C.Hamilton定律 D.贝格曼规律 3. 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

制将会减少它;如果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 A 。 A.反馈 B.内调节 C.外调节 D.负反馈

4. d N/d t = r 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D 。

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5. 臭氧层破坏属于 B 。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 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6. 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D 。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 7. 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C 。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

1

8. 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A A

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 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 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9. 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B 。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10. 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

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A 。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11. 某池塘中蓝藻、硅藻和水草大量繁殖,主要原因可能是 D 。

A.有毒物质进入 B.水温提高 C.水土流失 D.过多的氮磷进入 12. 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 D 。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 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13. 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14. 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 A 。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15.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 A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16. 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 A 。

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产量减少

B.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 C.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 D.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

1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 B 。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8.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C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2

19. 下列食物链中,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 A 。

A.青草→羊→狼 B.羊粪→蚯蚓→鸡

C.马→马蛔虫→原生动物 D.动物尸体→秃鹫→微生物 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21. 温室效应指的是 B 。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22. 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23. 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 A 。

A.太阳能资源 B.天然气资源 C.土地资源 D.淡水资源 24. 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 D 。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C.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 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25. 选出正确的答案 A 。

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简答题

1如何理解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环境是主导的而生物是主动的? 2地球上生态系统可分为哪些类型,各自特点是什么? 答: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包括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冻原等;水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水生态系统。 3什么是转基因生物?它有哪些类型?

答:转基因技术可以突破物种间的界限,转移有用的基因,使远缘类群的物种之间发生基因交换,并可以将有特定性状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使生物发生定向变异,成为具有人们所需要性状的新品种。类型:按照所转移目的基因的受体类型可分为: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水生生物四类。

按照转移目的基因的用途可分为: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抗虫转基因植物、抗病性转基因植物、抗盐害转基因植物、抗病毒转基因家畜或禽类、生长激素转基因家畜等。 4温室效应的概念?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上的一种物理特性,即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人地球表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雨水分配不均,灾害天气增多;对农林牧业的影响;生物气候带变化:第一,气温上升使植被带北移。第二,生

3

物群落的迁移并非同步进行。第三,温度升高导致生物物候提前。第四,山低部生物的分布向山顶推移。第五,全球变暖使许多生物种类面临灭绝危险。

5生态评价的基本方法:类比分析法,列表清单法,生态图法,指数法(单因子指数法,综合因子指数法)其他方法包括:多因子数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系统分析法。

生态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污染的生态监测:生物个体生态监测,种群生态监测,群落生态监测,生态系统层次的生态监测。

生态破坏的生态监测:植被破坏的生态监测,土壤退化的生态监测,水域破坏的生态监测。 生物多样性监测,中国生态监测网络体系介绍。 6什么是群落,群落的基本特征和性质是什么?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时间下聚集在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包括: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结构,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w1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