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拼图式(Jigsaw)合作学习

更新时间:2024-04-21 12: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淺談「拼圖式」(Jigsaw)合作學習

作者:陳啟明

服務學校:彰化縣青山國小

現職:彰化縣數學領域國小組專任輔導員 聯絡電話:8370749轉40

電子郵件地址:cm580725@yahoo.com.tw

摘要

長久以來,從許多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均指出:「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和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而且更有助於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清楚表達、理性溝通與人際關係等重要社會技巧與觀念。因此,「合作學習」也就逐漸成為了國內外蔚為風潮的有效教學策略之一。

其中,在眾多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裡,由美國德州大學Aronson教授於1971年所提出的「拼圖式」(Jigsaw)合作學習,除了強調著重同儕互動與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解決問題、溝通討論等重要能力外,也非常適合以文本為主且可以被等分成若干份給學生進行學習的教材(尤以社會、語文或科學等學科最為合適),故本文將對「拼圖式」合作學習做一簡單介紹,提供各位教師們參考。

為使教師們對於「拼圖式」合作學習有較為清楚的認識,本文主要分成四章來加以介紹:第一章是前言、第二章是合作學習的發展與類型、第三章是「拼圖式」合作學習之緣起與類型、第四章是結語。

最後,由於每一種教學法均有其優缺點,因此作者建議:教師在決定該採用何種教學法之前,仍應依照教師本身的教學專業能力與教學理念,並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科目與教學時間等主、客觀條件來加以取決。

淺談「拼圖式」合作學習

壹、前言

一直以來,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對學生的學習成效而言,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和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而且更有助於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清楚表達、理性溝通與人際關係等重要社會技巧與觀念,因此近年來便逐漸成為了蔚為風潮的有效教學策略之一。

其中,在眾多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裡,由美國德州大學Aronson教授於1971年所提出的「拼圖式」(Jigsaw)合作學習,除了強調著重同儕互動與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解決問題、溝通討論等重要能力外,更有助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基本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與研究、欣賞、表達、溝通與分享、團隊合作等十大基本能力的達成。

此外,由於「拼圖式」合作學習非常適合以文本為主且可以被等分成若干份給學生進行學習的教材(尤以社會、語文或科學等學科最為合適),故本文將對「拼圖式」合作學習做一簡單介紹,希望提供各位教師們參考。

貳、合作學習的發展與類型

回顧以往合作學習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發現:關於合作學習的理念,並非近代的新思潮。因為在很早以前,人類對於強調學生互動學習與團體歷程之合作學習法便開始重視,如:西元一世紀,古羅馬時代的Quintillion便主張「學生可由相互教學中獲益」;中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亦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等。然而,有關合作學習的教學理論基礎,卻一直到1900年代左右,才開始被學者們所提出;其中,美國教育家Parker更是最早在公立學校倡導合作學習的先驅。至於合作學習開始真正受到人們重視並實際應用在班級教學且有系統地發展成教學法,則應回溯至1970年代(Slavin,1995)。

基本上,合作學習是一種涵蓋許多教學策略的教學設計,也是一種有結構、有系統的教學設計,期望藉由班級組織型態的改良,採用小組學習的方式,並透過各種策略來積極促進同儕互動,營造組內相互依賴與幫助的學習情境,以提昇自己與他人的學習成果(林達森,民91)。而合作學習的定義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時,依照學生不同的能力、性別等特質,將學生進行適當的分組(以每組2-6人來進行異質分組),以進行各項學習的活動,並利用小組成員間的分工合作、互相分享經驗和彼此支援等,再配合小組內的評核和組間的比賽,以增進學生學習效果培養學生人際關係並完成共同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周立勳,民83)。因此,合作學習的主要特色有(黃政傑、林佩璇,民85): (一)採「異質性分組」的小組學習方式。

(二)「團體目標」與「個人績效責任」並重。 (三)重視並建立組員間的積極相互依賴。 (四)強調學生人際關係的培養。 (五)鼓勵學生面對面的積極互動。

(六)提供團體歷程,以促使學生反省自我表現,並養成學生自我負責的態度。

至於在合作學習的類型上,由於自1970年代以後,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便蓬勃發展,進而至今已衍生出數十種不同的學習策略。其中,以下列四種類型較為世人熟知,也較具代表性(林達森,民91;周立勳,民83;黃政傑、林佩璇,民85): (一)學生小組學習(Student Team Learning,簡稱STL)

STL主要是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Robert E. Slavin教授及同事研發而成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往約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合作學習相關之實驗研究,均以這種模式來進行,所以堪稱為合作學習中的「當紅炸子雞」。基本上,STL主要分成四種不同的教學設計: 1、「學生小組成就區分」(STAD); 2、「小組遊戲競賽」(TGT); 3、「小組輔助個別化學習」(TAI); 4、「合作整合閱讀與寫作」(CIRC)。

其中,STAD和TGT普遍適用於大多數的學科與年級使用,而TAI和CIRC則適合於專門學科與特定年級之統整性課程設計。另外,雖然STL分成四種不同的設計,但均以三個主要概念為核心---「小組獎勵」、「個人績效責任」和「成功的機會均等」。 (二)共同學習法(Learning together,簡稱LT)

由Johnson兄弟於1975年所發展而成的LT,是一種著重「營造合作學習情境」與「建立組員相互依賴關係」的一種教學設計。其主要的教學重點為:(一)安排適合團體進行的作業;(二)學生合作技巧的指導;(三)獎勵制度的建立;(四)學生分享觀念的養成;(五)學生角色的分配。

(三)團體探究法(group investigation,簡稱GI)

GI是由以色列的學者Sharan為主的研究中心所提出的,其教學設計主要是依據杜威「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基礎,重視學生自我調整的學習活動,以提供學生多元而廣闊的學習經驗。而GI的主要教學流程為:1、確定研究主題並進行學生編組;2、決定各組採用的研究方法與組員分工;3、小組進行探究和組內討論;4、各組提出初步的成果報告;5、各組向全班進行研究成果發表;6、師生共同討論與評鑑。

(四)拼圖式教學法(Jigsaw)

「拼圖式」合作學習是由美國Aronson教授等人於1971年所提出的,其主要作法是藉由賦予每個學生需教導某些教材給同組組員的責任,以增強合作學習的效果(Colosi & Zales,1998)。換言之,是讓各小組組員負責學習教學內容中的某部分資料,並在所謂的「專家小組」內進行相關資訊的討論、研究與交換後,再回到各自小組內,將所學到的內容傳授給其他組員的一種教學設計(林生傳,民81)。 參、「拼圖式」合作學習之起源與類型 (一)起源

整體而言,「拼圖式」合作學習的主要特色是:學生們的學習大都藉由「原屬小組」(home groups)和「專家小組」(expert groups)的組員間彼此合作、共同研究和分享課程相關訊息而成。因此,它和其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在「拼圖式」合作學習裡,每個組員都得負責進行教材中的某部分教學任務。

而「拼圖式」合作學習的起源,最早可溯及至1971年美國德州大學教授Aronson等人所共同研發而成的。因為當時在1970年代的美國德州學校裡,雖然當地的教育當局曾致力推動反種族隔離等措施已有若干年,但存在於各種族學生之間的猜疑、恐懼等,卻仍舊不時造成彼此間嚴重的種族衝突。因此,Aronson教授等人在經過長期的觀察與研究後,便提出了「拼圖式」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且經過一連串的實驗與改進,最後發現藉由「拼圖式」合作學習的實施,可產生以下三種正向效果:

1、實施後,不僅解決原先存在的種族衝突問題,而且更增加學生間相互依賴的程度,使得學生彼此較少產生偏見和負面的評價。 2、實施後,不僅學生變得更有自信,而且學生缺席情況較以往改善許多,也變得較喜歡上學了。

3、在學生的成績表現上,普遍也有不錯的結果---除了成績較差的學生,進步幅度較為明顯外,成績較好的學生也能保持不錯的表現。

由上述可知:雖然最初實施「拼圖式」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消除存在於美國德州各種族間的衝突,但由於其實施成效頗佳,且能為學生彼此的學習提供一道良好的合作與溝通橋樑。因此,從1970年代以後,「拼圖式」合作學習便逐漸成為了被廣泛運用在教學現場上的教學策略之一(Aronson & Patnoe,1997)。

(二)類型

基本上,「拼圖式」合作學習的基本原理是藉由「賦予每個學生需教導某些教材給同組組員」的責任,以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Aronson & Goode,1980;Slavin,1980)。因此在實施前,應先教導參與學生們具備基本的合作和溝通等技巧,才能有效達成預定之教學效果

然而,隨著「拼圖式」合作學習之逐漸盛行,便開始有學者根據其相關研究結果,針對「拼圖式」合作學習原始設計上的不足之處,進行改良,如:Slavin便將STAD的「小組獎勵」和「進步分數」等要素融入原始的「拼圖式」合作學習,而成為「拼圖式」合作學習第二代(Jigsaw Ⅱ);接著,Jones和Steinbrink於1988年,將「拼圖式」合作學習第二代中的「小考」階段之前,加入了「合作測驗複習」階段,而成為「拼圖式」合作學習第三代(Jigsaw Ⅲ);後來,簡妙娟(民89)有鑑於「拼圖式」合作學習之實施,大都以學生為中心,使得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若產生爭議或疑惑時,教師則無法完全加以解決,因此便依據「拼圖式」合作學習第三代為架構,加入了「教師回饋」階段,進而形成了「拼圖式」合作學習第四代(Jigsaw Ⅳ)。

至於「拼圖式」合作學習第四代之主要教學模式,共可分為以下的七個階段、四個層次(簡妙娟,民89): 階段 一 層次 一 內容 學習小組研讀 主要工作 將學生分配到各「原屬小組」,聆聽教師之指導並領取專家單和分配專家主題,最後並研讀專家主題相關之教材。 學生依其分配之主題,組成專家小組,一起合作討論二 二 專家小組 專家單之內容,並相互協助經熟教材內容,使之有能力回到「原屬小組」教導其他成員。 學生回到「原屬小組」,每位學生互相教導其在專家小組所討論之內容,並彼此協助經熟所有單元內容。 教師解答學生在小組討論或研讀時所提出之疑難問題。 學生在「原屬小組」中,共同合作並協助其他成員複習教材內容,以為小考作準備。 三 三 四 五 四 回到原屬小組報告 教師回饋 考前合作複習 六 七

個別小考 小組表揚 進行學生的個別測驗,並互相訂正,算出分數實得分數。 計算小組進步分數,對於優秀之小組與表現優異的學生,予以表揚。 此外,除了傳統的「拼圖式」合作學習模式外,Millis & Cottell(1998)更提出了「組內拼圖法」的改良式教學---就是在傳統合作學習小組中,將學生每兩人配成一對,以便相互進行學習。而這樣配對的目的就在取代原來的「專家小組」功能,因此每對學生在進行學習後,便需要去教另一對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

綜合上述,雖然「拼圖式」合作學習有著不同的類型,但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石兆蓮,民91;簡妙娟,民89;Slavin,1995)大都顯示:「拼圖式」合作學習具有提升學生成就、溝通能力與人際關係等效果,且較適用於社會學科、文學等較具概念性且屬於「平行式」教材的學科領域。

肆、結語

「拼圖式」合作學習是眾多有效的合作學習方法之一,它的主要原理是藉由學生彼此間的互助合作、共同研究和分享課程訊息而成為某一主題的「專家」後,再將其所知所學的資訊分享給同組其他組員的一種教學方式。故其主要架構是透過將教材以有系統的、有效率的方式來進行劃分,並提供學生們相互合作、彼此分享資訊的一種教學機制。此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們不僅變得「樂於學」和學會「彼此依賴來解決問題」,也更能體會到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的觀念與能力,並顯示出對同儕能夠解決問題的信心。由於「拼圖式」合作學習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更能夠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合作觀念與能力。因此,頗值得我們來加以推動與落實。

然而,不可諱言的,每一種教學法均有其優缺點,因此教師在決定該採用何種教學法之前,仍應依照教師本身的教學專業能力與教學理念,並根據教學對象、教學科目與教學時間等主、客觀條件來加以取決。

最後,如果班上學生因平日鮮少有機會扮演「教師」的角色,導致對於要回到「原屬小組」教導某一「主題」給其他組員而深感壓力沈重時,以下有三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壓力(Clarke,1994):

一、由原來的「每組一位組員負責一個主題」的方式,改為「兩個組員負責一個主題」。 二、關於「主題內容」,儘量朝向「開放性問題」的方式來思考,而不是只有單一答案。 三、鼓勵學生在「專家小組」討論時,適時的記下筆記,以便在「原來小組」教導組員時,

不至於過於緊張或無助。

參考書目

石兆蓮(民91)。合作學習對兒童溝通表達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民81)。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達森(民91)。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87-103。 周立勳(民83)。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

出版)。

黃政傑、林佩璇(民85)。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簡妙娟(民89)。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班論文(未出版)。

Aronson, E., & Goode, E. (1980). Training teachers to implement jigsaw learning: A manual for teachers. In S. Sharan, P. Hare, C.D. Webb, & R. Hertz-Lazarowitz (Eds.),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pp47-81). Provo, U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Aronson, E., & Patnoe, S. (1997). The jigsaw classroom: Build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2nd ed.). New York, Addison-Wesley Longman.

Clarke, J.(1994)Pieces of the puzzle:The Jigsaw method. In Sharan S.(Ed.),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Greenwood Press.

Millis, B.J., & Cottell, P.G., Jr.(1998)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faculty,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Series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Oryx Press, Phoenix, AZ.

Slavin, R. (1980). Student team learning: A manual for teachers. In S. Sharan, P. Hare, C.D. Webb, & R. Hertz-Lazarowitz (Eds.),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pp82-135). Provo, U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Slavin, R.(1995)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出版)。

黃政傑、林佩璇(民85)。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簡妙娟(民89)。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班論文(未出版)。

Aronson, E., & Goode, E. (1980). Training teachers to implement jigsaw learning: A manual for teachers. In S. Sharan, P. Hare, C.D. Webb, & R. Hertz-Lazarowitz (Eds.),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pp47-81). Provo, U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Aronson, E., & Patnoe, S. (1997). The jigsaw classroom: Build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2nd ed.). New York, Addison-Wesley Longman.

Clarke, J.(1994)Pieces of the puzzle:The Jigsaw method. In Sharan S.(Ed.),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Greenwood Press.

Millis, B.J., & Cottell, P.G., Jr.(1998)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faculty,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Series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Oryx Press, Phoenix, AZ.

Slavin, R. (1980). Student team learning: A manual for teachers. In S. Sharan, P. Hare, C.D. Webb, & R. Hertz-Lazarowitz (Eds.), Cooperation in education(pp82-135). Provo, U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Slavin, R.(1995)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vx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