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玩具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02 19: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 国 传 统 民 间 玩 具 目录

一、绪论 二、民间玩具简介 三、民间玩具分类 四、节令玩具 五、观察玩具 六、音响玩具 七、益智玩具 八、健身玩具 九、实用玩具

绪论

中国传统民间玩具极具中国特色和中国人的智慧,此番整理源于黄小力老师的作业。倘若大家以后从事设计道路,希望尽一点点微薄之力,望日后对大家有所帮助或者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

针对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冗杂的特点,本小组八人齐心合力收集整理一份较为全面、系统的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的资料库。大家闲暇之余可供翻阅。

本组为第一小组,作业内容为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组员分别为:刘诗源、郭一沛、王晴云、余丹丹、金香、王晋方、郑菲菲。

若有不足错误之处,望大家指出批评,不胜感激!

民间玩具简介

前言

民间玩具俗称“玩意儿”,是指玩具在内的所有供玩赏的民间艺术品。民间玩具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可供人观赏,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还有种种的动态和动作,供人任意抚摸、摆弄、游戏和玩耍给人以欢乐,给儿童以认识世界的初级教育。 简介

1.民间玩具是古老的民间艺术

距今6000-7000年以前,就有彩陶的陶猪、陶狗以及木雕的鱼等小动物,我国的玩具源远流长。 2.民间玩具是最普及的民间艺术

民间玩具可说是最普及的民间艺术,凡是有儿童的地方都会有民间玩具的创作与生产。民间又是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哪里盛产什么材料,那里就会盛产用这种材料创作的民间艺术。

如:

郯城木玩具 无锡惠山泥人 四川新繁草编玩具

3.民间玩具带有浓厚的民间情趣,反映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如双头动物造型反映远古的人类对生殖崇拜的反映;又如老虎玩具的题材普遍,主要体现人们企望安定欢乐、祈求后代健康成长的心理反映。

双头猴 双头布老虎 山东布老虎

4.民间玩具的造型简练夸张

■民间玩具的造型依据各种材料的可能性设计,形体简练概括,动态活泼夸张,神态妙不可言。

■大多数的玩具都通过形体和纹样、色彩的巧妙组合来实现完美的表达,玩具图案算是图案中的立体图案,是三维的适形造型,按民间艺人口诀是“三分塑,七分画”。

陕西布老虎 山东泥人

5.民间玩具的色彩简单鲜明,健康朴实,各种风格不同。如江南玩具桃红柳绿般秀丽;陕西玩具色彩鲜明质朴大方;贵州玩具常在黑底上点彩,江浙的竹玩具色彩鲜明亮丽。

无锡惠山泥人(十八般武艺) 陕西凤翔泥塑(蟾蜍)

6.民间玩具种类很多,其中以泥玩具、竹木玩具、陶玩具、布制玩具和风筝最为常见。其他的还有面馍、糖人、灯彩、纸制玩具等,在一些地方,或是在一定的时期流行。

贵州陶玩具 惠山泥玩具 山西竹龙

民间玩具分类中国民间玩具以历史悠久、分布地区广阔和品种丰富著称于世,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在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记载中国各时代和各地域生活艺术历史的活化石,具有许多我们现在引以为豪的“主流”“传统”艺术所不具备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民间玩具的分布地域广阔、花色品种繁多,制作材料庞

杂,各种物质几乎都可以被用来制作民间玩具;功能也比较复杂,一种玩具往往具备多种功能,这为分类工作增添了一定困难。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对民间玩具进行多种和多层的划分。目前,民间玩具的分问题在玩具行业中及工艺美术界尚无明确的定论。这里按照民间玩具的性能分类我们分为六类。

1、节令玩具 指特定节日中的应时玩具,通常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观察玩具 指那些以装饰环境为主要功能的玩具。通常只有较单纯的装饰意义,并侧重于对内容的刻画,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3、音响玩具 专指可以发出音响的玩具,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刺激、适宜于低幼儿童,制作材料较为广泛。

4、益智玩具 此类玩具以启发智慧、刺激大脑活动为主要功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数理性和竞技性、娱乐性。

5、健身玩具 以户外活动器具为主,含有体育器械的某些功能,对人体有锻炼作用,并具有娱乐性和竞技性。

6、实用玩具 指具有生活实用功能的玩具,这类玩具除用来娱乐嬉戏之外尚可作为服饰、卧具、食品使用。

节令玩具

现在,传统的民间节令玩具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越来越少了。

大家都忙、都急,没心思也没时间去张罗那些老年间的旧玩艺,这是时代的必然。以前,中国民众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因为中国的节日多与节令同步,而节令又直接关系着农业生产活动;所以,节日实际上具有调控生产劳动节奏的功能。每个节日都寓意着对此前劳动的肯定,并对下一阶段的新的生产劳动进行准备和动员。节日是如此的重要。

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

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

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兔儿爷多似将帅,身穿金色盔甲,骑着狮、象等神兽,现在新东安市场也有卖兔儿爷的。

关于兔儿爷还有一段传说: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

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

走马灯,又名马骑灯,是中国传统玩具之一,灯笼的一种,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走马灯内的蜡烛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马灯时要放正,切勿斜放。

香包和布老虎都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应时玩具,全国南北各地都

有。香包式样极多,民间自制自用的香包大体可分为3类:吉祥图案类,如十二生肖、狮子、双鱼、盘肠、花草、珍禽、瑞兽、蔬菜、瓜果等等;多做成肖形香包。几何形,如菱形、圆形、方形、

六角形、八角形、斗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综合类,取若干小香包做一串或系成一组,各地所取内容不尽相同,如北京地区是用纺织品、麦秸、彩纸、色线扎成布老虎、盖帘、青蒜、桑葚、葫芦各式小玩艺儿,穿做一串;陕北各地多用布老虎与蝎子、蜈蚣、蛇、蝎里虎子、蜘蛛串在一起;西北各地喜用青蛙、十二生肖,南方各地多取各种大小不同的粽子??每地区的综合性香包均有不同的寓意,如北京香包中的盖帘,象征着夏日到来晾晒五谷,扫帚象征着端午后勤于洒扫,葫芦象征收尽毒气,桑葚儿、粽子象征节令蔬果,青蒜象征去毒强身。陕北香包中的蜈蚣、蝎子等象征着五毒,加上布老虎则构成“虎镇五毒”。西北的十二生肖则象征着花甲无穷、长命百岁??。

c香包多以棉布、丝绸、麻布等纺织品为材料,运用裁剪、刺绣、挖补、粘贴、缠绕、捆扎、填装等多种手段加工制成。香包内多装填艾草、冰片、香樟、以至于檀香、麝香等芳香型药材,佩戴在儿童的胸前,臂侧或悬挂在床头。按旧俗,过了端午节就应把佩戴过的香包扔掉,以弃除瘟病;见到别人扔的香包,万不可捡拾,否则将招致不幸。现在,香包做为儿童玩具或地方旅游纪念品仍很盛行,但抛弃香包用以消灾的习俗今不多见。om.cn 布老虎是在端午节期间流行的一种主要的节令玩具。布老虎的起源并不比“五色丝”晚,早在先秦时期,老虎已经被引入了神话,《山海经》里说,度朔山上居住着两位神仙,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儡,他们镇守着万鬼出入之门,遇有“恶害之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老虎。以此,老虎在神话中就取得了重要地位。汉代,新年之际都把神荼、郁儡画在门上,同时也画上老虎。古人认为老虎属阳,“性食鬼魅”,把老虎画在明处可以把鬼吓跑,这种观念在群众心目中发生了重要作用。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雕塑等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均以老虎为重要题材。例如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中就有“镇宅神虎”、“威震山林”等,有的还题有诗句:“老虎下山遍地游,百兽群中力称侯,不妨良民老百姓,单吃恶霸手足头。”在杨家埠木版年画和福建泉州木版年画中还常见于老虎以身护卫聚宝盆的内容,画中题诗写道:“猛虎雄威借山林,哮吼如雷惊鬼神,始皇敕封山王兽,持守广镇聚宝盆。”又写道:“镇宅神虎多清静,当朝一品封兽王,不立深山合松林,持守金银聚宝盆。”在民间传统观念中,老虎不仅能驱鬼镇宅,还能保护财富。基于上述种种寓意,布老虎的诞生就不难理解了。

端午布老虎的形式很多,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还有子母虎、枕头虎、套虎。制作布老虎的材料、色彩、纹饰及工艺方法都有许多变化。常见的布老虎是用棉布或丝绸缝制而成的,内部装填锯末或谷糠,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方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

\如意\原名\吉祥如意\,是早期惠山泥人在年节时销售的重要品种之一,寓有一年到头万事如意的意思。后来除年节外,亦在蚕茧上市季节,会考时及进香时庙会上出售。此泥玩具为一男孩坐像,它面容安祥,略带微笑,头上梳宋代双髻发式,系满红头绳,上身彩绘蝙蝠花,象征多福。造型圆浑,系用单片模生产,故形似高浮雕;背部扁平,只着土朱色,属典型的早期产品。\如意\应是\大阿福\的雏形。

观察玩具

1.史前陶玩具

泥玩具起源于史前陶玩具,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产中,已经发现了为数众多的陶塑玩具,主要是人与动物的形象。后世的彩塑艺术、彩塑玩具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史前泥玩具史前泥玩具均为手捏成形,除了透露了创作者的艺术才能和审美理想,其中所包含自娱或娱人的功能则无可置疑。

2.新石器时期、夏、商、周陶玩具与泥玩具

新石器时期出现的陶球和石球,陶球的出现,再次证明了制作球形玩具已是有意识的创作行为。

夏商周三代的塑形成就显著,玩具品种繁多,题材有所拓展,人物造型和动物造型愈见精准,并出现模印玩具。

3.汉代塑形玩具

汉代的泥玩具与陶玩具的品种相当丰富,“泥车瓦狗、马骑倡俳”应包括泥陶制成的动物、人物造型和车马等交通工具的模型,还包括用泥制成的弹丸。

汉代泥玩具和陶玩具并且进入流通领域,玩具生意兴起,并分为成人玩具和儿童玩具。在制作手法上更加精细,采用了塑、雕、刻、划和压印等多种手法塑造形象。

4.隋唐时期塑形玩具

隋唐时期彩塑玩具得到空前的发展,凡有观赏性能、娱乐性能的彩塑都与玩具保持着紧密联系,题材更加生活化。

唐代出现了民间彩塑艺人名家,如杨惠之和刘九郎,唐代出土的陶模子成为压印儿童玩具的范模。

5.宋元时期塑形玩具

宋元时期的磨喝乐是广为流行的泥玩具,在七夕前大量出现,用于儿童乞巧活动,他的基本造型是一个泥塑的小男孩,为天龙八部种大莽神的化身。

南宋泥人制作精妙。品类繁多,仍以表现儿童形象的“泥孩儿”最为典型。

6.明清时期塑形玩具

明清时泥玩具更加成熟,在各地出现各种流派 *惠山泥人

起源于明代晚期,入清以后,惠山泥人进入鼎盛,但还只是节令性的地方风物。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代乾隆出现名家与作坊,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是儿童玩具。已知

的品种有车老虎、车状元等。在道光、咸丰之际,惠山泥人品种上出现了“小板戏”,即取材于昆腔和徽班的舞台人物形象。

惠山泥人在清末在表现形式上分为粗货和细货两种,细货因手捏戏文做工精细、品质华贵。粗货所具备的民俗功能,是耍货,是儿童玩具,大体可分为“娃娃”“寓意”“戏文”“仙佛”“动物”五大类,深受民众喜爱。

7.北京泥玩具

第一类:反映现实生活的泥玩具 第二类:动物花鸟 第三类:戏剧人物的

第四类:是活动的、音响玩具 第五类:兔儿爷

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的节令玩具,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泥胎兔儿爷最为典型,遍施彩绘,兔首人身,一副武将装束。

8.民国泥玩具

民国至今,各个地方的泥玩具分布很广,并自成体系按照泥玩具的成型工艺可分为三种。

一是:手捏成型,不用模具,如河南浚县的泥咕咕、淮阳的泥狗狗、广东浮洋的“大吴泥塑’。

二是:模印成型,用模具翻印泥胎。如山东高密泥塑、陕西凤翔泥塑,河北的白沟泥塑。

三是:半捏半印成型:无锡惠山泥人、北京泥人的部分品种。

各地泥玩具

技术悠久的中国泥玩具,世代相传、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全国各省。许多县、乡、村都曾经或正在成为泥玩具的产地——即一般所说的“泥人之乡”。据不完全统计,泥玩具主要产区有下述各地: 北

京天

地 市

山东省:苍山县、临沂县、济南市、黄县、掖县、高密县等。 河北省:新城县、泊镇、玉田县、保定市。

江安

苏徽

省省::无阜锡

市阳

、县

徐、

州蚌

市埠

。 。

河南省:淮阳县、浚县、沈丘县、灵宝县。

陕西省:凤翔县、富县、西安市等。

甘四

肃川

省省

::

泰南

昌充

县市

。 。

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古称“陈州”。县境内分布着太昊伏羲陵、伏羲画卦台、伏羲白龟池、神农五谷台、宛丘城遗址等多处古迹,历来被认为是古代传说中伏羲氏与神农氏两位帝王的故乡。当地人民历代相传“伏羲人祖爷”就安葬在“太昊陵”内。太昊陵位于县城正北三里处,现存陵区建筑均为明代遗物,已辟为公园,俗称“大祖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当地人民都要在陵区内举办盛大的“太昊陵庙会”。方圆百余里内的农民群众纷纷前来赶会。准阳民间泥玩具俗称“泥泥狗”,因产于陵区并在陵前庙会上出售,故又称“陵狗”。

泥泥狗全部是乌黑底色,个个带哨,一吹就响,按其大小可分为三类,即“大花货”、“中花货”和“泥饼”。大花货高约10~17厘米,中花货6~10厘米,“小泥饼”是最小的品种,多为2厘米以下的小泥哨。泥泥狗所表现的内容极为奇特,多属不可名状的奇禽怪兽。其中以泥猴的变化最为丰富,有“人祖猴”、“人面猴”、“抱膝猴”、“抱桃猴”、“搬腿猴”、“猫拉猴(猫与猴同体)”、“扛锄猴”、“打火猴”、“兜肚猴”、“猴抱猴”等等。怪兽中有“八大高”、“草帽老虎”、“长毛”、“独角兽”、“多角兽”、“无眼兽”、“相驮兽”(两兽同体)、“双头怪角”、“四不象”等等。

泥制的禽鸟有“斑鸠”、“子母燕”、“猴驮燕”、“九头燕”及“小燕”等。鱼虫类有“八叉龟”、“神龟”、“神蛙”、“四脚蛇”、“小泥鳖”等等。

这些丰富的品种均为淮阳所特有的泥玩具,在各地泥玩具中均属罕见。泥泥狗奇特的内容,怪异的造型决不是偶然的,在当地深

厚、悠久的文化背景衬托下,愈显得神秘。这里的泥泥狗正在引起文化界人士的关注。

在泥猴类作品中,最普遍最典型的造型是“人祖猴”。单片模印制正面,后背手捏成平面,可直立,体高13~17厘米不等。人祖猴嘴部突出,两目圆瞪,头顶做桃形装饰。前身中央以红色绘做竖立的枣核形,并环以多层竖向弧线,外围是放射状白色短线。这种纹饰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纹样出现在龟、蛙、鸟的身上。有研究者认为,猴子前身的装饰图案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官,是上古时代生殖崇拜观念的传承与遗留。

泥泥狗中的禽鸟类作品中,有一种“子母燕”,亦称“子母驮”,基本造型为一只大鸟背上驮着一只小鸟。这一形象与殷商遗物中多次出现的玉雕或陶雕子母燕极为相似。1979年,在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发现了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殷商时期的土筑城墙,并于墙下出土了陶质下水管和器皿,证明了淮阳所在地于殷商时期已是城郭。因此,在泥泥狗子母燕与殷商子母燕之间也许存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或传承关系。类似的现象,在许多泥泥狗身上均有反映,有研究者联系《山海经》中所载的种种怪兽奇禽,试图对泥泥狗身上所反映的神秘寓意作出解释,已取得明显成果。

在品种丰富的淮阳泥玩具中还有一种泥埙也很引人注目。泥埙状如葫芦,大小不一,有双孔、三孔、五孔、七孔之分,均可吹奏发声;又有“双管埙”,两个吹孔。这些泥埙都经入火焙烧,实际上是一种低温陶埙,当地称之为“梨罗”或“地雷”。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乐器,在湖北省曾侯乙墓及其它先秦古墓中多有发现。古代祭礼、庆典等活动的乐曲演奏均需有埙。后世逐渐失传,民间

流行更为罕见。但是泥埙却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活”在淮阳泥玩具中,世代相传,至今不衰。

上述造型奇特、风格古奥的泥玩具均分布于淮阳县城附近的金庄、武庄、白王庄、前丁楼庄、后丁楼庄、刘庄、段庄、张庄、赵庄。每个村庄都有独自擅长的品种,每个村庄都有技艺高超的艺人。金庄和武庄以大花货最为著名,制作人祖猴、九头鸟、子母驮等大型作品是金庄艺人们的拿手好戏。金庄有一位老艺人名叫李修身,1909年出生于当地,从事泥泥狗创作活动已有近70年。75岁高龄时仍以艺不辍,努力创作新的题材,研究新的创作方法。在李修身那间阴暗低矮的小土屋里,从地面至顶棚到处摆满了他所创作的人物、楼阁、鳄鱼、怪兽、奇禽等独具特色的泥塑作品。他被当地群众誉为“土专家”,作品曾多次参加河南省民间美术展览和在北京举办的民间美术展览。金庄还有一对老夫妇贾代同和张氏女,均入古稀之年,仍以创作泥泥狗为荣。贾代同擅长捏制大狮子、多角兽、人面猴;张氏女擅长彩绘,夫塑妇绘相得益彰,是当地有名的“民艺夫妻”。丁楼村向以出产泥埙闻名乡里,代表人物是丁守林,1942年生人,8岁起从父学艺,专门捏制泥埙、五孔埙为最。吹奏得法时,可收到悠扬、高吭的音响效果,把人带到古远的意境之中。

淮阳泥玩具的成形方法以手捏为主,只有少数品种用单片模子翻印,在通体乌黑的底色上,用白、大红、浅绿、浅黄色等色彩绘。全部工艺过程分为“打泥”、“搓坯”、“成形”、“染色”、“画花”5个步骤。打泥是将和好的泥土用木棒捶打,力求匀净细腻。搓坯是按照成品规格把泥团搓成形状大小均与成品相近的胚胎,然后再一个一个捏制成形。泥泥狗的涂染底色方法不同于

各地泥玩具逐个上色的方法,而是成批地“浸染”。先把煮青(黑色染料)在大锅内调好,然后把成形晾干的泥胎放进大漏勺里,将漏勺浸入染料中,捞起后,全部泥坯均染得通体漆黑,在草席上晒干后逐个“画花”。画花时不用毛笔,而是用一枝削尖的高粱秸沾颜色勾画,线条挺括饱满,很少涂大块色面。

淮阳泥玩具在具有久远历史文化的氛围世代相传,荷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是重要的传达古代文化信息的载体。在这些无足轻重的土玩艺儿身上带着许多尚未被解开的谜,正有待于研究者和热心人去探讨钻研。祝愿这一枝民间工艺百花园中的奇葩,枝繁叶茂,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2、浚县泥玩具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卫河斜贯境内。自汉代起始置黎阳县,元代改浚州,明代改浚县至今。县内名胜古迹颇多,县城南面有大山、浮丘山东西对峙,两山上满布历代古迹、寺院、祠堂、石窟、碑刻近400处,形成了一组佛、道、儒三教荟萃的文化名山。每年正月十五至月底,在两山之间要举办盛大的节令庙会,俗称“古正月会”。庙会期间,大量出售的民间工艺品有:南毛村的木制玩具“刀枪剑戟”;张庄的竹柳制品“簸箕箩筐”;二郎高的烟花爆竹“惊天动地”和最有特色的杨妃屯泥玩具“唧唧咕咕”。

“唧唧咕咕”是浚县泥玩具的统称,也叫呢咕咕,因每个玩具都能吹响而得名。制作泥咕咕的民间艺人大都居住县城东去三里的杨妃屯村。该村是以一位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的名字命名的。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黎阳一带与官军大战,双方死伤惨重。民间传说,李密部下有一位将领姓杨名纪,曾率军驻扎在山下。杨军中有善捏泥的兵士,为纪念死难沙场的战友,捏出泥人,泥马祭奠死者。以此,泥塑艺术得以流传、发展。当年屯兵处建起村落,即命名为“杨纪屯”。泥咕咕中有许多骑马的士兵和双头的战马,据说这些都是自隋末流传下来的。

浚县泥咕咕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类:珍禽瑞兽、家禽家畜、人物和战马。最有代表性的品种当属战马,有大红马、大黑马、小马、双头马等等。这里的泥马大头小身子,昂首举颈,极为威武勇猛。泥马的作者着意刻画马头和颈部,夸张了马的精气神,有意将马的躯干和四腿做小些,愈显得骏马雄壮,气势夺人。据当地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军的战马中,有许多垂缰救主、冒死迎敌的好

浙江省:嵊县。

辽宁省:沈阳市。

(一)惠山泥人

惠山又称慧山,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是江南名山之一。因山中多泉,又名惠泉山,有“天下第二泉”、“龙眼泉”等十多处名胜古迹。著名的惠山泥人就出产在这里。

1、惠山泥人的历史沿革

惠山泥人又称为无锡泥人或无锡彩塑。自清以来就驰名中外,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泥人的代表。当地艺人大都认为惠山泥人起源于明代,目前无可查考的文献,故惠山泥人的起始年代尚未定论。明末文学家张岱(公元1597~1689年)在《陶庵梦忆》中写道:

无锡去县五里巷之谈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致,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凤炉、盆盎、泥人等货。”

锡山在惠山东侧,本为一小土丘,今与惠山相联,已辟为“惠锡公园”。张岱所说的锡山在今惠锡公园之内。那时,泥人作品已

在精雅的店铺中出售了。若据此确定惠山泥人始于明代晚期,那么,至今也有近400年的历史了。

早期的惠山泥人以儿童玩具为主,称为“耍货”。春季,江苏地区有不少地方要举行迎神赛会活动,还要“赶场”,进行交易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惠山泥人大量上市,艺人们用盘子托着泥玩具在人群中叫卖。早期作品主要有“大阿福”、“小花囡”、“老寿星”、“皮老虎”、“车状元”、“大青牛”、“烂泥嬷嬷(观音菩萨)”等。这些玩具多为模制,以单片模或双片模印制泥胎,晾干后上底粉、施彩绘声绘色。还有不少品种可以活动或发声,通过吹、拉、摇动造成音响效果,很适宜于儿童。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惠山泥人取得较大发展,开始出现专以制作泥人为业的手工作坊,泥人生产开始转变为稳定的手工行业。泥人的品种增多、质量提高,出现了“渔翁”、“寿星”、“东方朔”、“张仙送子”、“小尼姑下山”等作品。这些作品的观赏性增强、装饰性和艺术性也有提高,开始形成惠山泥人的基本风格,为后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晚期,惠山泥人的生产日趋专业化,艺人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大批技艺精湛的专职艺人。惠山泥人的名气与日俱增。产品开始转入高档,不少艺人强化了平捏工艺的特点,着力刻画人物,形成了著名的惠山泥人“细货”——“手捏戏文”。

“手捏戏文”最初取材于戏剧人物。因无锡地区流行的“草台戏”深受群众欢迎,艺人们便从戏剧舞台上吸收了养分,开拓了泥人表现的题材。“手捏戏文”是专门表现戏剧人物的泥制工艺品。

以戏剧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是中国民间艺人的传统创作方法。虎丘耍货中也有类似的品种,《红楼梦》中所说的“一出一出的泥人的戏”即指这一品种而言。惠山泥人中“手捏戏文”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泥人艺术步入了新的阶段。在无锡,称这种泥人为“细货”,相对而言,泥玩具则被称为“粗货”了。

“手捏戏文”常常以某一出戏的两三个主要人物,组成一组,表现剧目中的主要情节。后来,冲破了戏剧舞台的局限,增加了神话人物、传说故事、历史人物、宗教人物及风俗事象,从多种角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文化内容。“手捏戏文”中有许多取材于民间文学作品,成为民间文学的立体插图。虽然作品的内容已起出了“戏文”的范围,但“手捏戏文”这一特定的名称却始终口耳相传,没有改变。严格地说三道四,惠山泥人的手捏戏文应该叫做“手捏人物”。至清·同治和光绪年间,惠山“手捏戏文”达到了鼎盛时期。

粗货和细货各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和不同的服务对象。细货主要供豪门大户、有钱人家在年节、嫁娶、祝寿等喜庆隆重场合装点室内环境,以沉浸气氛、增强排场规格。细货在当时也作为馈赠亲友、表达友情的佳品受到欢迎。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作寿时,无锡地方官员特地订做了一套手捏八仙人送往京城邀宠。当时细货的名声很大。

粗货除了在“赶场”、“赛事”时出售以外,也有部分产品在店铺中出售。苏北地区及北方省市的客商也常来无锡贩运泥人,车装船载、大批订货。当年还流行以物换货的贸易方式,运来大豆、棉花、花生换走惠山泥人。

从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因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泥人艺术遭受了严重摧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惠山泥人的销路完全断绝,作坊,店铺相继倒闭,有80%的艺人或是失业或是流亡。抗战胜利的,惠山泥人的生产虽然有所恢复,但已失去了那优秀的民族传统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惠山泥人的表现内容也发生了可悲的变化,出现了金头发、高鼻子的“洋泥人”,连最为著名的“大阿福”也披上了金色的卷发,低级、黄色的泥塑作品也应运而生,甚至有人专门要求艺人们制作“春宫图”、“秘戏图”。这一时期的惠山泥人历史充满了血和泪的印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开发和保护。惠山泥人作为传统民间美术重新焕发了青春。1954年7月无锡市成立了惠山泥人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惠山泥人厂,惠山泥人得以高速发展,年产量超过200万件。1959年6月,郭沫若先生参观了惠山泥人厂,挥笔题诗:

“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造化眼前妙,流传域外雄,集中人八百,童叟献神功。”

今天,惠山泥人的“粗货”与“细货”已不像过去那样有分明的区别了,所有产品都比较精细、严谨,还有一些产品采用了胶皮模脱胎和喷笔上色的新工艺。作品不仅保持了浓郁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2、惠山泥人的主要作品

惠山泥人中的儿童玩具,即“粗货”,这一类作品历史最久、销路最广、生命力也最好。泥玩具的表现题材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泥娃娃、人物故事和寓意吉祥喜庆的玩具。

泥娃娃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阿福”。各个历史时期的阿福形式并不完全相同,其基本造型却大致相同,是一个或一对健康丰美的胖娃娃。成对的阿福称“对阿福”,一男一女,身着梅花五福袍,怀抱金毛大青狮,含羞带笑,表现出敦厚朴实、稳重端庄的气质,令人见而生爱。自从“阿福”诞生以来,形式、规格发生过多次变化,但始终是惠山泥人中最受群众喜爱的品种。当地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都洋溢着对阿福的赞美之情,其中流传最广的传说是“阿福降狮”的故事。故事说:以前,惠山上有一种妖狮,专以民间小孩为食,它们凶狠残暴,噬杀了无数无辜的儿童。后来,天上下来两个神仙,叫做“沙孩儿”,英勇强健法术高明,他们降服了妖狮,为民除害,把幸福和安宁带给了人间。因此,人民感谢他们,塑出他们的形象,家家供养。因为他们带来了幸福,所以取名叫“阿福”。这些传说反映了群众对阿福的喜爱。这种泥娃娃的身上集中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经过艺人们长期的反复的创作提炼,使形象更加完美、寓意更加明确,成为幸福和安宁的象征,成为人们对生活的祝愿。

“阿福”除标准造型之外,又有多种形式变化,——“团阿福”、“小阿福”、“扑满阿福”等等。阿福不仅在中国有名,在世界上也载誉多年,成为中国泥娃娃的代表作。

“花囡”是惠山泥人中的另一个重要品种。江苏方言称小姑娘为“囡”,“花囡”的意思是“好看的小姑娘”。其基本造型是一

个笑眯眯的小姑娘,在天真、憨厚的气质中又洋溢着十足的喜气,造型简洁、神态感人。

花囡也可以出现多种变化,如双桃囡、西瓜囡、如意囡、团囡等等。花囡的装饰纹样多用天青、大红、紫、绿、群青等颜色描绘,在鲜明中融合着古拙,活泼中融合着凝重。

泥娃娃中还有“和合”,是两个分别手持荷花、宝盒的胖娃娃,谐音寓意“和合”,表示了“忍为高、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泥娃娃中还有“三胖子”、“大炉火”、“皮鼓木鱼”等等,都是以儿童形象为题材的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惠山泥人中又出现了许多反映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作品,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小运动员”、“学雷锋”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作品刻画了三个年龄不同的男女儿童,并肩高歌,造型上三个娃娃在一起,神态各异,或含羞,或专注,或忘情,异常生动传神,体现了饱满健康的艺术情趣。

取材于儿童形象的泥人作品从思想上、内容上明确地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朴实真挚的传统道德观念,并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感情特征。旧日,这一类作品常常含有希望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寓意,现在则转变为对下一代健康幸福的期望。

惠山泥玩具中的另一类作品的故事人物,表现题材非常广泛,戏剧情节、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知名人物都成为这一类玩具的创作题材,较著名的有“武松打虎”、“草船借箭”、“老爷(关羽)看兵书”、“西游记”、“小尼姑下山”、“哪吒闹海”、

“十八般兵器”、“八仙过海”、“水斗”等等。这一类泥玩具除了具有一般的娱乐、观赏作用之外,还具有教育孩子,孩子通过对作品内容的了解,可以增长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

泥玩具中还有一类寓意吉祥喜庆的作品,通常以鲜明具体的形象深入浅出地表现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吉祥题材。这种方法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活动中的常用手法,是民间艺术中的重要法则。早期惠山泥人中有一种玩具叫“大青牛”。当地的民谣说:“摸摸青牛头、种田不用愁;摸摸青牛角、种田用得着。”大青牛遍体青黄色,象征着农民对农业丰收的深切期望,预祝农业生产的成功。

另一种深受农民喜爱的作品是“蚕猫”。它是“蚕宝宝”的保护神。无锡市地处江南,周围地区多为种桑养蚕的农户。老鼠是蚕的大敌,蚕生长期间必须严防鼠患,而猫正是鼠的天敌,因此以猫来象征对蚕的保护。蚕农的家里多购置蚕猫。蚕猫的式样丰富多彩,既是玩具又是吉祥的象征。与“青牛”、“蚕猫”异曲同工的作品还有“车状元”、“车老虎”、“吉庆有余”、“一团和气”、“福寿三星”、“聚宝盆”、“刘海戏金蟾”等等。

泥玩具艺人们还创作了许多适宜儿童耍嬉戏的小玩艺——如泥鸡、摇叫、泥老虎、皮老虎等等。这些玩具都是在泥土造型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改进并增添适量其他材料制成的,使泥玩具具备了活动、变化、音响等效果,长期以来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这些泥玩具经过艺人们多年的锤炼与改进更加精益求精,对全国各地的泥玩具创作活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3、惠山泥人的工艺与艺术特点

惠山泥人是塑形与彩绘相结合的泥制工艺品。主要工艺过程包括滤泥、捶泥、打稿、捏塑、翻摸、印模、整修、打底、着色、开相、上油等十几道工序。泥玩具多为模制,先做好原形翻成模子,再用模子压印出泥胎,修整晾干后着色、彩绘。模子分单片和双片模两种。双片模所得泥胎多为空心,可以减轻泥人的重量并节省材料,如“肖形扑满”、“观音”、“寿星”、“对阿福”等作品都是双片模制成的。近十年来,惠山泥人中的部分产品也采用了“橡胶模”新工艺,模子由硅橡胶制成,橡胶模分内外两层,内层是软胶模,外层是双片硬橡胶模。内模富有弹性,不论多么复杂的造型都可以一次成形,但必须把泥土调成泥浆,使之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以保证原料充满胶模的每个角落。硬橡胶模套大软模之外,以防止灌浆时内模变形。

坯胎出模之后,需用毛笔沾水或用湿布刷洗一遍,以使泥胎表面光滑齐整。泥胎晾干后,有的还要入火烧,能增加胎体强度,便于运输和保存。

胎上的底粉通常用大白粉、利德粉,也有部分小型作品无须上粉,直接施彩绘。彩绘是惠山泥人制作的重要技术手段,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常用颜色为“花青、石绿、赭石、青连、群青、大红、鹅黄等色,并伴有少量金银色。惠山泥人的色彩以和谐柔润为主要特征,常常用“退晕”手法使颜色出现深浅变化,讲究平稳、均匀、过渡自然。现在已普遍运用喷笔来完成颜色的退晕。彩绘主要完成色块装饰,彩绘之后还要用墨色进行“勾花”、“开相”、“描发”等细部描绘,注重“低坯高画”,以增强胎体的立体起伏。

惠山泥人造型简洁、生动、选取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刻画出精到的形象。作品不论大小均无复杂的枝叉形状,尽量使造型集中在特定的体积之内,省略不必要的细节,用简洁的手法概括出形象的主体。外形轮廓注重线条的流畅与优美,多用柔软圆滑的弧线,最忌直线。表现起伏,浅平光滑,不做深雕重刻,绝无斧凿痕迹,形成了饱满圆润的造型风格。

惠山泥人的色彩具有和谐、含蓄的气质,于深沉中见素雅、明快中见凝重。艺人们在用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说:“红配绿,一块玉;红配紫,一块死。”又说“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一件作品用色的种类也不宜多。艺人们说:“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意思是必须严格地选择颜色,并严格控制颜色的种类,避免因滥用颜色而造成“花里胡哨”。因此,惠山泥人作品常常以几种颜色构成总体气质,形成精炼准确的色彩语言。

泥人作品的细节刻画是由描绘完成的,人物的服饰花纹、结构转折等,通常是勾勒数笔即告成功。艺人们根据不同的对象,总结了完整配套的笔法和画法,如人物的眉毛就有8种不同的画法,分为:柳叶眉、卧蚕眉、散眉、八字眉、剑眉、寿眉、扫帚眉。再如眼睛,要求更高,刻画反而人物多用“蛇眼”,小而微露凶光??。

总之,严谨、精到、含蓄、甜润构成了惠山泥人的总体特征,与各地泥人相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江南民间艺术的精神面貌,被誉为南国民间艺苑中的精品。

(二)河北白沟泥玩具

河北白沟泥玩具

河北省境内分布着多处泥人之乡,较著名的有新城县白沟泥人、泊镇泥人、玉田泥人、保定泥人等。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新城县白沟镇的泥玩具。

白沟镇位于河北省新城县东南30公里,因位于白沟河东岸而得名。该镇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民间玩具产区,不仅出产泥玩具,还以出产花袍、布老虎、木制刀枪而远近闻名。白沟镇附近分布着许多专业村,早在清末,各村即形成固定的产品。南刘村出产“旗花”(花炮之一种);北刘村出泥人;辘轳把村专做泥公鸡;花子营出产“手花”、“老头花”、“耗子屎”、“狮子花”等花炮;小谢村出产“滴滴金”和“陶模”。每逢赶集,在白沟镇的“十大坑”就形成专售民间玩具的“泥娃娃市”,集中销售各村的民间玩具。过去白沟镇出产的花炮、泥玩具曾远销北京城,是北京城区庙会和厂甸的重要商品,直到如今仍有许多老北京人熟悉白沟河的民间玩具。

白沟镇北刘庄有许多玩具世家,以制作泥人最为拿手。这里的泥人全都模制,塑出原型后翻印成泥模,将泥模入火培烧,然后用陶模印制泥胎。用大白粉做底色,施彩绘,罩清漆。小型泥人的头顶都有一个苇哨,泥人背后有进气孔,吹起来,声音清脆响亮,深受孩子们喜爱。

白沟泥人造型简洁,色彩鲜艳,以朴素大方、喜庆欢乐为主要特征。表现题材极为广泛,其中又以泥娃和“戏出”最为典型。泥娃娃有“吉庆有余”,男女童一对,一抱鸡一抱鱼,或一骑鸡一骑鱼;又有“麒麟送子”、“招财进宝”、“五谷丰登”等,大约30厘米左右、小的10几厘米。“戏出”是指取材于戏剧人物的泥人,有单人、双人、三人三种形式,大的近60厘米左右,小的10几厘米。双人的如“梁祝”、“天仙配”、“孟良焦赞”、“关羽周仓”、“苏三起解”、“小放牛”等等;三人的有“劈山救母”、“白蛇传”、“三进宫”、“桃园三结义”、“三娘教子”等。人物多取自河北梆子剧目;无论两人或三人都出自一个模子,形成“连体式”,人物与人物之间不留空隙,便于翻模而且保证了泥胎的强度。单个的泥人表现题材更丰富:“八仙人”一套八个;“西游记”一套四个;“三国演义”、“水浒”每套则多达十几个以至数十个。“戏出”中还有一种“刀马人”是专供室内陈设的大型泥人,高近60厘米,左右相向,造型吸收了民间木版印“门神”的特点,各骑骏马,手持兵器,陈设在堂屋迎门条案上方座钟或中堂字画的两侧,按民间传说,这种刀马人也有“辟邪”、“除崇”和“保家镇宅”的功能。

还有一种更小的泥人,高约5厘米,也是模制彩绘,品种极多,男女老少、生旦净末,应有尽有;古今的神话传说、历史文

物、农工商学兵,无所不包。艺人们全凭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得心应手地塑造出这些小泥人,每个都带苇哨,背上设孔,一吹就响。

北刘庄众多艺人中,以胡大学先生的技艺最为精湛,持续生产时间最为长久。白沟镇的泥玩具原形多出自他的巧手。他出身于泥人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泥人艺人。本世纪60年代末期,中国文化遭受了严重的摧残,民间玩具以至所有民间艺术无一幸免。胡大学先生却在万花凋谢的严酷现实中坚守着民间泥玩具这块阵地,他千方百计地继续坚持创作。他取材于当时流行的“打虎上山”等作品,继续投放市场,合使白沟泥人得以连绵不断的流传发展。胡大学先生为白沟泥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位于白沟镇西侧的辘轳把村以出产泥公鸡而闻名遐尔。这里出产的泥公鸡质朴简洁、形态劲健、丰满,成为华北地区泥玩具的代表作。泥公鸡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5厘米左右,小的6厘米左右。大公鸡与大型泥人一样,工艺要求比较高。在印模时先把泥巴擀成薄片,用刀“裁”成与模子外形相似的形状。模子里撒上草木灰,再将泥片按入模子,两片模合并之后封底、装苇哨。待泥胎收了水气方能开模,晾干后,泥胎即告完成。

白沟泥玩具无论是泥公鸡还是泥人,全部用大白粉打底,用品色施彩绘。这里泥玩具的色彩极为鲜艳醒目,注重大块面的渲染,并适当保留空白,泥人的面部、泥鸡的头部、底座部分均露出白粉底色。颜色以大红、深绿、浅绿、浅黄、深紫等色为主。上色后用墨线勾勒纹饰、开脸儿。色块的笔触潇洒自如,墨线流畅活泼,具备了亲切动人的艺术风格。

白沟镇东去10公里有个小谢村,村里专门生产一种供儿童“磕泥饽饽”用的陶模子。陶模的圆形片状分大小两种,大的陶模直径为6~7厘米,小陶模直径约为4~5厘米,系用低温陶制作,呈桔红色。制作方法是先在一块圆形木板上雕刻出图案,再用泥土印制成圆膜,晾干后,把泥模和麦草、稻糠或锯末等燃料隔层铺迭成堆,外面糊泥封严,顶端留出气孔,点燃燃料焙烧十几个小时即成陶模。

用小陶模磕泥饽饽是儿童的一顶极好的手工游戏,磕印出模的小泥饼极似瓦当。陶模图案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0余种,按照其表现题材,大致可分6类:

1、历史人物

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小说、历史剧和历史人物传说。例如《岳飞传》中的岳飞、岳云、岳夫人、秦桧;《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各国将领及主要人物;《水浒传》中的诸好汉;又有郑成功、戚继光、文天祥等民族英雄;还有历代帝王、皇后以及张献中、顾炎武、林则徐等历史名人。每个陶模多为一个人物,最多的也只是三个人,但极少见。人物的旁边有文字标明姓名,使人一看就明白是谁。

2、风土人物

这一类题材以反映现实生活图景为主要目的,塑造了中国农民眼里所见的种种活动,有“耕田”、“种树”、“收麦”、“挖洞”、“治水”、“施肥”;又有“开汽车”、“坐飞机”、“骑马”、“春游”、“推车”、“坐轿”;还有各种体育武术活动中的动作造型,如“双钩”、“单鞭”、“三节棍”、“耍大刀”、“金鸡独立”、“白鹤亮翅”、“拍皮球”、“走钢丝”等等。

3、吉祥纹样

取材于长期以来深入人心的传统吉祥图案,含有祝福、庆贺、颂扬的意味,如“盘肠”、“双鱼”、“吉庆”、“双喜”、“三多”、“八宝”、“××同春”、“聚宝盆”、“招财进宝”、“五谷丰登”等。

4、动物图案

这一类陶模图案包括了自然界的各种禽鸟走兽,昆虫鱼藻,有马、牛、羊、猪、狗、兔、鸡、鸭、鹅、仙鹤、喜鹊、青蛙、猫头鹰、老鼠偷油、猫捉老鼠、十二生肖、蚂蚱、蜻蜓、蝈蝈、蝎子、四脚蛇、蚂蚁、蚊子、纺织娘等。

5、成语故事 这一类内容比较复杂,须在图案四周添加文字注释,常见的有:“坐井观天”、“班门弄斧”、“画蛇添足”、“王祥卧鱼”、“郭巨埋儿”等等。

6、花草蔬果 常见的植物图案有:桃花、荷花、牡丹、菊花、梅花,各种花头及折枝花、宝相花、苹果、梨、桃、柿子、海棠、白菜、芹菜、南瓜、西瓜等等。

除以上六类题材之外,尚有一部分不够严肃的题材内容,艺人们将一些民间歇后语、俗语也作成图案,并且在旁边加上注脚——如“瞎子磨刀”、“狗拿耗子”、“没良心”,还有什么“某某拉屎腚朝外”等等。这些内容反映了农村文化素养的落后和创作者的随意性。

小小的陶模,融汇了大千世界的万种风情,将古今上下、天南地北的各种事象均纳入寸方之中,成为农村儿童的一部小小百科全书。陶模图案,或阴纹或阳纹,简洁朴实,大胆直观,绝无矫揉造

作之态,用最简单的线条或块面勾画出形象的特征,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精神。小陶模生产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市场广阔、物美价廉,极适宜农村儿童使用。孩子们可以在磕制泥饽饽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可以培养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

白沟镇的泥玩具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民间工艺代表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经济形势飞速变化的当代浪潮中,白沟镇的泥玩具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近年来,泥玩具迅速减少,许多艺人弃艺经商,许多著名的泥玩具品种正在消失。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白沟泥人将完全消失,但是,它在民间工艺美术史上所留下的一页,是不容忽视的。

(三)陕西泥玩具

陕西省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泥人产区,凤翔县、乾县、安塞县、富县及西安市郊区的狄寨、鱼化寨等地都曾经或仍在出产精美的泥玩具。

1、凤翔泥玩具

凤翔县泥玩具是陕西省民间工艺的重要品种,集中体现了西北地区民间工艺品的艺术风格。这里的泥玩具可分为四大类:

①大型泥兽 包括大坐虎、大坐狮、黑白坐虎等,平均高度约60厘米,都是年节进令室内陈设品。

②小型泥兽 如花马、花兔、泥牛、泥狗等,大小在3~15厘米之间。

③人物 如八仙人、西游记、麒麟送子、牧童牛等。

④挂饰 如各种规格的挂虎,从6~130厘米都有,还有“送子挂片”、“钟馗挂片”、“哪吒挂片”等。

上述四种作品,以挂虎最为有名。挂虎为挂饰,用泥土加纸浆翻模成形,胎体极薄,色泽鲜艳,深受农家喜爱。

挂虎分为彩色与黑白两种。彩色挂虎是在白粉底色上勾勒墨线纹饰,再涂染各色块面,最后罩一层清漆;黑白挂虎则只勾墨线不涂颜色,也不上清漆。挂虎不论彩色与黑白,不论大小,其基本造型都是一个正面的虎头,环眼、大耳、大嘴、凹眉、宽额、额中有

一个“王”字。纹饰以线条为主,在额头、下颏、两颊绘有大朵牡丹花、桃花、石榴、佛手、荷花等吉祥花草,间或出现云勾纹、卷草纹及变体花草纹。所有花饰均致密谨严,疏密得当,总体构图在基本对称的前题下求得局部均衡,纹饰线条极为舒展流畅,注重用笔的变化。彩色挂虎多用大红、浅黄、中黄、玫瑰、翠绿等色,颜色响亮醒目,于浓艳中充满喜庆与欢乐。

经陕西省群众艺术馆调查,认为挂虎的形成与陕西省社火、地戏等民俗活动有关,在地戏面具中已经找到类似挂虎的面具,所以,挂虎被认为是地戏面具的演化物。民间普通认为挂虎具有辟邪的作用而久传不衰。每年春节之前,当地大多农户均要购置挂虎,悬在门楣的上方,用以迎新驱崇。大坐狮、大坐虎的装饰方法与挂虎基本相同,其主要寓意亦为辟邪。

在小型泥玩具中,凤翔的泥牛也很有特色,有多种不同规格,大的长约30厘米,小的仅4厘米左右,都是用双片模制成、中空。有的还装有几粒小石子或种子,摇动时可发出声响。泥牛造型多取卧头,头侧向,颜色以黑色为主,牛头简洁端庄,牛背加彩绘,饰以牡丹、桃花、莲花或“三多”(桃、佛手、石榴分别象征多寿、多福、多男子)图案。

泥牛的起源较为古远。汉代以前,农家即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的习俗。汉代以后则定为“立春日造土牛”,以宣示节令,以顾农耕。(后汉书·礼仪志)在“立春”条下详细地记述了造土牛的情况。中国是农业国,对农业生产资料极为重视,牛作为农民的朋友,历来受到保护和珍惜,造土牛的习俗也因之得以广泛流传。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 陆游《剑南诗稿·二春日》中有句云: “老夫一卧三山下,两见城门送土牛。”

古代制作土牛时须遵循“五行”说的原则,根据立春日的干支配合五行来决定土牛的颜色。这种习俗延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本世纪40年代仍有流行。凤翔泥玩具中的泥牛当是中国古俗传承变异的结果。

凤翔泥玩具的特点是造型圆润饱满,圆雕居多,与其它各地泥玩具的“一面彩”相比,具有较强的立体效果,增添了趣味性;胎体中空,胎薄体轻,节省材料、减轻重量;色彩鲜艳绚烂,充满欢乐喜庆的情感;凤翔泥玩具的题材多有古拙深远的寓意,是中原文化对民间工艺深刻影响的集中体现。

2、西安泥哨

西安市郊区鱼化寨和狄寨两处均出产小泥哨。严格地说,这两处所生产的都是经火焙烧过的低温陶哨。但人们习惯上仍称为“泥叫叫”或“小泥叫”。

鱼化寨泥叫叫高约5厘米,正面模印、背面手捏,单片模即可完成。顶端设有小圆孔,为气流通道,一吹就会发出高吭的声音。胎体晾干后用谷糠锯末为燃料,暗火焙烧。在烧造过程中,胎体表面的泥土颗粒间吸收了大量的碳质,因而通体乌黑。烧好的泥哨用白、红、黄、绿、蓝各种颜色加以彩绘,外表罩涂桐油,又黑又亮又好看,极宜儿童把玩。

泥叫叫的造型多以历史人物、戏剧人物、神话人物和现实生活人物为题材,一律做成直立式,基本造型无显著变化,用人物的头饰、服装、兵器、道具等展示人物的身份特征。如姜子牙的重要标志为杏黄旗和打神鞭;薛平贵则突出其马鞭与风帽;王宝钗则描绘同提篮和铲子;程咬金则刻画出他的国公帽与斧头。这些小小的人物造型常常是几个或十几个一套,也有的零散单个不配套,总共有100多种。

狄寨泥叫叫的制作方法及形式基本与鱼化寨泥叫叫相同。所不同的是胎体涂做大红底色,彩绘纹饰加有适量的金色。鱼化寨与狄寨的泥叫叫均以小见长,质地坚实、造型轻巧、便于运输传播,都是很有特色的民间玩具。

(四)山东泥玩具

1、聂家庄泥玩具

高密县位于山东半岛东部,邻近青岛市,泥玩具产地集中在县城附近的东聂家庄、西聂家庄和高家庄这三个自然村里,泥玩具艺人以聂姓为多,所以高密泥人又称为“聂家庄泥人”。

高密县是著名的民间工艺之级,这里出产的木版年画、扑灰年画和剪纸都是民间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品种。泥玩具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明清时代。聂家原系河北泊镇人,明初时迁徒至高密,在聂家庄一带定居,明·隆庆年间,庄里人以制作“锅烟子花”为副业。锅烟子花是一种节日焰火,用泥土做胎,中间安放火药,形成相当于河北白沟镇所产的“老头花”、“狮子花”。锅烟子花的泥胎可以做成各种形式,如狮子、寿星、娃娃等等,这就是聂家庄泥人的创始阶段。清·康熙年间,在锅烟子花的基础上,开始出现泥人。后来在民间木版年画的影响下,泥人的造型设色不断地完善,终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流传至今。

聂家庄泥玩具以传统人物题材见长,除取材于传统戏曲人物之外,还吸收了木版年画的内容,创作出如“刘海戏金蟾”、“猪八戒背媳妇”、“回娘家”、“孟良焦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vx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