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更新时间:2023-05-26 04: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语言科学                      2005年1月 第4卷第1期(总第14期)89-100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邢 凯

南开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0713

提要语义学比较法是已故邢公畹教授1994深层语义对应规律,,举出了部分公式和

,指出:语义学比较法

—语义系统的全部符

,,语义学比较法是鉴定同源词的有效

方法;关键词 语义学比较法 语音学比较法 深层语义对应 同源词

中图分类号 H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05)01-0089-12

1语义学比较法的提出

1999年8月在罗常培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上,邢公畹先生分析了美国学者白保罗(PaulK Bene

2dict)的治学途径,批判了他排斥侗台、苗瑶语的汉藏语系学说。他在大会上宣布“:今天是莘田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我郑重提出:66年前,罗莘田、赵元任、李方桂三位先生隐名提出的汉藏语系包含汉、藏缅、侗台、苗瑶等语族的分类体系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应该继续进行论证和扩展。”邢氏为什么会用这样肯定的语气,毫不含糊地宣布白保罗所建立的“汉藏语系”学说是完全错误的。汉语和侗台语、苗瑶语的亲属关系是无可怀疑的?这除了他多年从事汉台语比较研究(主要是使用语音学比较法探求亲属关系)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创造了一种研究汉藏语系发生学关系的新方法,这就是“语

(简称)。义学比较法”“语义比较法”

整个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语言发展的规律性这个假设的基础上的。所谓“规律”就是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决定着事物必然向某种方向发展。规律是靠事物内在本质造成的,而不能靠偶然的外来影响。对于历史比较来说,原始共同语就是一种“内在联系”。语言发展规律包括语法(形态)、语音、语义三个方面。形态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内部组织规律,是一种不断重复出现的东西。形态是从原始共同语中继承下来的,是一种语言传统,因此是不可能借用的。不同的语言之间如果发现相同、相近的形态变化体系,就有力地证明了它们的亲属关系。

[收稿日期]2004年8月3日  [定稿日期]2004年11月23日

3《语言科学》编辑部及匿审专家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89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语言科学 2005年1月

语音学比较法是利用语音对应规律来证明语言的亲属关系。完全性系统对应就是整个语支、语族乃至于整个语系内各个语言整个音系的对应规律。为什么语音对应规律可以证明语言的亲属关系呢?语音对应规律是相关语言(包括文献中的形式)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全部问题就在于如何解释这种事实。历史比较法对这种客观现象的解释办法就是依据语音对应规律,使用语音科学的原理进行逻辑推导,为相关的语言建立起一个科学模式,这就是原始共同语的构拟。有了原始共同语的科学模式,我们就可以详尽无遗地探求语音历史演变的规律。这就是重建语言史。构拟原始共同语,揭示语音发展规律就是对语音对应规律的一种解释。所以语音对应规律也就是语言亲缘关系的证据。演变不是发生在某个音上,而是发生在某种发音部位或方法上,所以总是涉及到整类现象有规则的变化。正是语音演变的规律性造成了后代语言中的语音对应规律,这是一个逻辑上完满的解释。

那么在语言意义(词义)?邢公畹(1999)分析了1102组汉台语“关系字”,揭示了部分汉台语韵母对应情况,〔1〕,这些对应规律还不能说是汉语和侗台语之间的“关系字”的声母(声调)、,而不在于构拟出原始汉台语。

:和语音的对应规律一样,语言的意义之间也可以有某种植而是多层的相互联系的意义,“深层语义对应”或者简称为“深层对应”。1983年他在《语言论集》中提出了“同源体系”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很模糊,定义不清楚。经过十多年的苦心钻研,邢氏终于悟出,这实际上是一种区别于印欧语系“形态学比较法”的“语义学比较法”。这也是和语音学比较法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探索语言同源关系的方法(当然这两种方法又有其内在的联系)。邢公畹(2002)指出“:‘深层对应’并不是一种关于侗台语起源的理论(笔者按:指利用语音规律构拟原始语的语音学比较法),而是一种在上古汉语和其他有共同文化源头的语言之间用许多组音同义异的词作证明,以说明同源关系的方法。所以它必须具备上古汉语文献的证据。它不是一种求出两种语言间的语音对应规律的方法,而仅仅是一种初步勘探的方法。……深层对应的方法并不能用来寻找语音对应规律,它仅仅是一种初步地勘探同源词的方法。”由于语义学比较法不以构拟原始共同语为目的,因此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在已经过比较充分研究的两种(或更多)语言之间进行试探;检验亲属关系,确定同源词。这就给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打个比方,语义学比较法就是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中近似矿物勘探中的“探槽方法”,邢氏把它称作“非构拟的实际语词对应的检验法”。

2语义比较法的操作程序

邢公畹(1995:5)以同音异义型的深层对应为例说明语义学比较法“:台语的一个字和汉语的一个字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在音韵形式上可以对应,我们说其中有同源关系的可能性;若是台语有一组意义各不相同的‘同音字’,也能各自和汉语的一组字在意义上和音韵形式上相对应,我们就管它叫‘深层对应’,其中的同源关系大体可以肯定。词典中一词多义,各义项之间有的有引申关系(这里还可以包括进

〔1〕汉语上古音的研究工作中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侗台语的调查研究工作还在继续进行,尤其是侗水语研究方面还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一部《比较侗水语》的著作,指出原始侗水语的可能形式来,所以更进一步的构拟工作也

(邢公畹1999:19

)无法进行。”

90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邢 凯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91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语言科学 2005年1月

我们再举一个同类型的例子:

广州khei2<3grjid“耆”:泰语k 5<3k2“老”  (3)广州khei2<3grjid“耆”:泰语k 5<3k2“强”

说明从略,音义对应关系与“沉———黑”组完全一致,也是“同音异义”。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这个类型的例证。这样我们就可以列出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公式:〔2〕

33CM1<Arc2:TM1<Pri2  3CM2<Arc2:TM2<3Pri2

每个具体的“同音异义型”深层语义对应例证(式)都是在重复一遍这个公式,显示了规律的可重复性。这就是类似语音对应规律的深层语义对应规律。依据全部对应公式,,井井有条地寻找出两个语言系统之间严格、整齐的“系统语义对应规律”—语义系统的一个部分;全部公式就可以覆盖两个词汇—语义系统的整体,3关于语义的理论

,语义科学建立不起来,语义学比较,而且有了一套成熟的研究方法。相比之下,语义问题却,莫衷一是。语义的范围很广,从词素到词、词组、句子,乃至于复句、段落、篇章等的意义都是语义或“话语义”。我们把词作为语言符号的代用品或“标本”(索绪尔1982:159),所以词组、句子都是语言符号的组合。全部问题就归结到词义究竟是什么,词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全部语义科学的核心问题。

目前语言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下列数种:语义是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语义就是信息;词义就是概念(理性认识);词义是对象的区别性特点(感性认识)等等。一般人总是认为词义多多少少总是和人的思维(思想),人的认识活动有关。其实自然语言(日常生活用语)和思维(认识)并没有多大关系。索绪尔(1982:35)说“:语言不是说话者的一种功能,它是个人被动地记录下来的产物,它从来不需要深思熟虑,思考也只是为了分类的活动才插进手来”。基本词义的产生和学习都不需任何的思维或认识。我们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提出一个对词义本质的新看法———我们认为词义和心理学上的“表象”

(属记忆范畴)概念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以给词义下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定义:仅就自然语言来说,词义

(术语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为一体的关于客观事物和人类心理的表象和想象。科学语言的“词义”

不是简单的、非思维性的表象,而是积极思维活动的成果———观念和概念。科学语言是各门科学自己的方法论体系,语言科学唯一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或民族语言。

那么整个语言系统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个主要矛盾就是

“音”和“义”的矛盾,其中“义”是主要的矛盾方面,因为说到底“,音”是为“义”服务的,语音所以要存在就是为了区别和标志语义。我们认为语义科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符号音义关系的矛盾性。但是目前的词汇—语义学研究还没有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结构主义从语音形式出发,研究词和词汇,但是拒绝研究语义。目前的词汇—语义

〔2〕符号说明:C代表“汉语的一个词形”,T代表“泰语的一个词形”;M代表“汉语和泰语的词义”。下面不加符

(简称);阿拉伯数字表示(简称);大号表示“层次之间的语音或语义没有差别”“同”“语音或语义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异”

括号“{”代表“深层语义对应”;。“3Arc2”表示上古汉语“;3Pri2”表示原始台语。下文还用小写的s表示“语音、语义

(简称)。之间只有微小的差异”“近”

92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学著作大都是只分出五类词: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同义词、反义词。单义词和多义词是以词所包含的词义(义项)数量为标准。同音词只是以语音的同、异为标准,实际是语音分类。同义词、反义词又是以语义为标准。他们认为“同”和“反”是相对的,他们只问意义是否相同,是否相反。实际上,和“同”相对的是“异”;和“反”相对的是“正”。语义是不可能脱离语音来研究的,认为语义研究可以完全脱离语音是不切实际的。实际上语音研究也并不能脱离语义,两者只是侧重面的不同。“词汇学”分类中五类词的提法,是割裂了语音和语义的联系。单义和多义是一个词内部的义项数量问题;同音、同义、反义则是词与词之间的音义关系的某一个侧面。符号音义关系的研究必须把“音”和“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音”和“义”的观察必须同时进行。不仅要问“异同”,还要问是什么意义。对什么是“同”,什么是“异”,什么是“近”,都要有明确、合理的标准。

怎样才能抓住音义关系这个主要矛盾?我们以汉语的词或“字”为材料,纳出12种音义结合关系:1)同音异义,2)近音异义,3);4),6)近音同义;7)同音近义,8)近音近义,9)异音近义;10)异音反义,11),语义都分成“同”“、近”“、异”三个层次,语义上还分出近”、“异”都必须给出严格的标准。“同”和“异”的标准不难确定“;,:它们必须共有一个核心词义;但却表现为多种情况,;第二,语义上前因后果有别;第三,词性上,相通。近音标准却相当复杂。一般汉语训诂学著作往往这样限定:第一,(按,声调不计);第二,双声字(声母相同)韵母亦相近(大体上韵腹与韵头、韵尾必有一同)(按,不一定非要韵尾相同,比如声母相同,韵腹也相同,就可以归入近音关系);第三,叠韵字

(韵母相同)声母亦相近(大体上该是同一发音部位)。(参见华星白1999)聂鸿音(2002)对声母音近与否提出了六条更为详尽的标准。“同音近义”大体就是所谓“一词多义”“,近音近义”就是所谓“同族词”。“同音近义”也可以称为“同族词”。“词族”研究在语义学比较法中是个举足轻重的大问题。

词汇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词处在一定的音义关系中。每个词都是语言系统中息息相关的要素。如果我们把这12类音义关系的研究扩大到两种语言之间(比如汉语和侗台语),这就是语义学比较法了。换言之,语义学比较法就是相关语言之间音义矛盾关系的研究。假如两个语言之间,这种音义关系能够一一相符,就说明这两种语言的词汇—语义系统是相互吻合的,说明这两种语言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我们在汉语和侗台语之间找到了16类相互对应的音义矛盾关系,即16条深层语义对应公式,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汉语和侗台语的历史同源关系。

邢氏(1993,1995,1997,1998)共举出深层语义对应词群305例(少量是笔者补充的)。这305组深层语义对应词群大约包含了585对汉台语同源词。经过整理、分析我们从这305组例证中归纳出16个深层语义对应公式,即16类汉台语深层语义对应类型。它们是1)同音异义型;2)近音异义型;3)近

(同)音异义型;4)同(近)音异义型;5)异音同义型;6)近音同义型;7)近(异)音同义型;8)同音近义型;9)近音近义型;10)近(同)音近义型;11)同(近)音近义型;12)近(同)音近(同)义型;13)同(近)音同(近)义型;14)异音近义型;15)异音反义型;16)近音反义型。本文不可能对这16类深层语义对应类型逐一详尽介绍,只能从中抽出几例进一步说明语义学比较法。

4语义学比较法举例

下面举出6组深层语义对应的例证。我们先举出具体的深层对应式,对应式下面是分析和说明,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书证,即汉语和侗台语音韵和语义的考证;2)对应式本身的说明,即回答为什么这个

93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94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95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96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词族是语言长期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如同形态一样,词族是不可能借贷的。上面我们有意地举出三组(例8、例12、例14)汉语和侗台语深层语义对应的例证,汉语是同族词,泰语也是同族词。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汉台两语的历史同源关系。不论汉语还是侗台语,这些同族词毫无例外,都是从同一个原始共同语中继承下来的。

5语义学比较法的理论基础

上面介绍了语义学比较法的提出、操作程序,举出了部分公式和具体的深层对应例证。现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语义学比较法为什么能够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前面说到:语音对应规律是现实语言(包括文献中的形式)中存在的客观事实。构拟原始共同语,揭示语音发展规律就是对语音对应规律的一种解释。所以语音对应规律也就是语言亲缘关系的证据。正是语音演变的规律性造成了后代语言中的语音对应规律,这是一个逻辑上完满的解释。

深层语义对应规律也是现实语言(包括文献中的形式)中存在的客观事实。怎样来解释这个事实呢?现实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词处在某种特定的音义关系中,例如同音、近音、异音;同义、近义、反义、异义等,而在另一个语言中相互对应的两个词也恰巧处在同一的音义关系中,我们就说这两个语言发生了“深层语义对应”。这种关系就可以用一个深层对应式来表达。汉台语之间的16条深层语义对应公式就是它们之间语义对应规律的理论表述。我们以汉语和泰语的语义对

97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应为例,描述深层语义对应规律:在一个深层对应式中,以义项为核心,汉语、泰语的语词相互对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异音、近音等),只要汉语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泰语也必定是同义、近义词;汉语是反义词,泰语也必定是反义词;或者上下两层义项之间汉语、泰语语义均不相同(没有引申关系),但是汉语是同音词,泰语也同样是同音词或近音词,如此等等。汉台语之间的深层语义对应可以分为16种类型,每个类型都可以给予一个抽象理论公式的表达。任何一个同类型深层对应词群都是在重复一遍这个类型的

(即规律性)。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了汉语和侗台语之对应公式,从而表现出一种确定不移的“可重复性”

间的深层语义对应例证305组(包含585对同源词)。继续深入研究下去肯定还会发现更多的这种深层对应词群的例证。正如语音对应规律不能避免极少量的借词混入一样,深层语义对应也不能绝对排除极个别的借词混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几率是非常之低的。现在汉、侗台两语之间却出现了大量的这种深层语义对应,这就很难用简单、偶然的借贷来解释了。这个力,因为他排除了“偶然”的可能性。“偶然”585个同源词都一律视为“借词”,那么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借贷呢?即使借用的量很大,“二”到“十”,几乎每?我们在论述语音对应规律时曾经说:这,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邢凯2001)“借贷”,这也同样是绝对不可能的。关键问题是:没有任何人能够一一证明这585个关系词全部都是汉语借词,相反,语义比较法是两种语言语词同源关系的逻辑实证,同时我们还有办法从更多的方面(即使用语义学比较法的辅助手段)证明它们不是借词,从而有力地支持语义学比较法的结论。

(即规律性)。一个类型的深层语义对应可以有几个至几十个例证,表现出确定无疑的“可重复性”

不仅如此,我们还进一步注意到:形成两种或几种语言之间某类深层对应关系的两个或几个同源词,同时又可以和一个或几个其他的语词形成此类型或他类型的深层对应。比如上一节所举的各例。

这就是说,每一个深层语义对应组(词群)也都不是孤立的。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深层对应式中的语词也都还可以系连其他对应的语词,形成另外的深层对应式。从而说明了深层对应词群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就是郑张尚芳先生常说的:这种同族语词的对应往往是“一拉就是一串”。这是非常值得学术界注意的一个重要现象。深层对应词群之间广泛、深刻的内在联系,说明了深层语义对应并不是一些个别的、零散的现象,而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系统性是历史比较法的基本原则。语言里头的每一项事实都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一部分。这种“全局的内部一致性”是绝对不能靠个别、偶然的借贷造成的,它们是语言发生学关系最有力的证据。我们不妨把语言的词汇系统想象为一部抽象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大量的深层语义对应将汉、台这两部“字典”沟通(排除可以辨认的借词),这就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这两部“字典”其实是分别从同一部更古老的“字典”变化而来的。语音、语义对应规律都是它们深刻内在联系的反映。

系统的深层语义对应是语言词汇系统全局性的吻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全局性的吻合呢?这是因为原始共同语中的任何一个语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语词处在一个确定的“音义关系网”中。到了后代语言中语词的音和义都可能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任意的、杂乱无章的,而是严格遵循着特定规律进行的。就是说语词尽管音义发生变化,但是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却可以具有很大的稳固性。系统的深层语义对应就是两种语言音义关系网(语词相对位置关系)的相互符合。例如古代汉98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语和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和原始汉藏语也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中仍然会保持着原始汉藏语中某些最本质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换汤不换药的音义关系网的构架。同样台语和原始侗台语、原始汉藏语也是一脉相承的。现在我们发现台语中很多的基本词,语音、语义都能和汉语一一对应,而且也完好地保持着一个和汉语相近似的音义关系网的构架。打个比方,台语的音义关系网恰好就是汉语音义关系网的投影。这就绝对不是借贷所能奏效的。借贷只能涉及个别或部分的语词,而不能概括整体,尤其是不可能形成这样一个笼罩全局的,汉台两语共同的音义关系网的构架,即原始同源体系。这种情况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这两种语言同出一源。也就是说,假设有一个原始的共同词汇系统,我们称作“同源体系”,其中的语词在历史长河中,尽管“动用频繁而磨损”,但仍然是可以识辨的,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音义关系网),可以具有很大的稳固性,,词汇—词混入深层对应式的可能性(),:凡是能够进入深层语义对应式中的语词,,汉台语之间参考文献

布龙菲尔德 1980 《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钱晋华校,北京:商务印书馆。

丁邦新 2000 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中国语文》,第6期,483-489页。

华星白 1999 《训诂释例》,北京:语文出版社。

李方桂 1980 《侗傣语族概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民族语言学术讨论会秘书处编《汉藏语系语言学,

论文选译》。

李方桂 1982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梅 耶 1957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岑麒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聂鸿音 2002 《“深层对应”献疑》《民族语文》,第1期,1-7页。

孙宏开等 1991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索绪尔 1982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 凯 2000 《汉语和侗台语研究》,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邢 凯 2001 语义比较法的逻辑基础《语言研究》,第4期,89-113页。

邢 凯 2004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的讨论《语言研究》,第2期,14-21页。

邢公畹 1983 《语言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公畹 1993 汉台语比较研究中的深层对应《民族语文》,第5期。

邢公畹 1995 汉台语舌根音声母字深层对应例证《民族语文》,年第1期。

邢公畹 1997 台语2、s2组声母的字和汉语的深层对应,载《邢公畹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公畹 1998 “语义学比较法”简说,载《语言学论丛》第20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公畹 1999 《汉台语比较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公畹 2002 说“深层对应”《民族语文》,第6期,20-28页。

《邢公畹先生访谈录》,载《民族学年鉴》1998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北京。

(词汇集》)。《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5年北京(本书简称《

99

关于语义学比较法

Li,FangKuei 1965 TheTaiandTheKam2SuiLanguage,Lingua14:148-179.

Li,FangKuei 1973 LanguagesandDialectsofChina,JCL,Vol.1,No.1。

Li,FangKuei 1976 Sino2Tai,PapersforthelstJapan2USJoindSeminaronEast&South2eastAsianLinguistics,To2

kyo.

Li,FangKuei 1977 AHandbookofComparativeTai.TheUniversityPressofHawaii.

作者简介

邢凯,男,1945年生,江苏高淳人。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汉藏语系历史比较和语言学理论研究。

CommentsontheSemanticsSchool,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AbstractcomparativemethodwasinitiatedbyXingGongwanin1994inordertojudgecognatetoillustratethegeneticrelationshipbydeepsemanticcorrespondencelawa2monglanguages.Thisstudyresumptivelyintroducesthebringingforward,operatingprocedureofthesemanticscomparativemethod.Wealsogivepartofexpressionsandconcreteillustrationofdeepse2manticcorrespondence.Accordingtothisfoundation,wearguethetheoreticbasisofthesemanticscomparativemethod.Then,wepointoutthatthesemanticscomparativemethodisnotonlyappliedtoindividualorafewdeepsemanticcorrespondenceforms,butalsototheglossarysemanticsystemsbe2tweentwolanguageswhichhavethesamecultureheadstream.Anywordwhichhasdeepsemanticcorrespondenceinprinciplebelongstocognatewords.Therefore,thesemanticscomparativemethodisaneffectivemethodwhichcanjudgecognatewords.

Keywords historicalcomparativemethod semanticscomparativemethod phoneticscompara2tivemethod deepsemanticcorrespondence cognatewords

第四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和商务印书馆合办,黑龙江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协办的“第四届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2004年10月16日至1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开幕式上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来自内地和香港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语言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对当前我国语言文字使用现状、特点及其规律以及语言文字政策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等诸多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会议共收到论文130多篇,论文的内容多关于我国语言规划理论和语言规范实践,涉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内推广和国际传播的战略问题、语言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语言立法问题、经济和信息全球化背景下的母语保护问题、我国城乡语文生活现状及变化的调查与研究、媒体语言和其他领域语言的研究。

100(谢俊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vx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