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陶瓷史话

更新时间:2023-08-20 22:48: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华亭陶瓷史话

来源:中国甘肃网 2012-03-15 19:19 进入论坛

一、华亭陶瓷的起源

华亭陶瓷历史悠久,源渊流长。据县博物馆馆藏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罐来看已经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了。有文字记载的自公元前的西周以来,到现在也有三千多年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秦汉王朝先后起身于陇上。所以,陇山一带的经济、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建立中得到发展的,华亭的陶瓷业也是在当时的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中发展起来的。 据地质勘探表明,华亭的陶土是在下侏罗纪形成的。陶土与煤炭相伴而生,陶土覆盖在煤层之上,称侏罗系华亭组。陶土矿点主要分布在安口、砚峡、策底、河西一带。从西周初到西汉平帝年间,华亭的陶器烧制主要以生产生活用具和墓葬品为主。生产形式是由民间自行烧制,分散进行的。产品造形各异,质量粗糙。后来秦人在陇山一带崛起,官方把民间的制陶工匠组织起来,并指导集中生产,创立了华亭的陶业。

在华亭境内迄今发现的七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都程度不同地有陶器出土,这些陶器有细红泥砂陶罐和陶灶等。这证明了华亭陶业的第一次辉煌。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的陶器生产渐渐转化为陶瓷生产,这样就形成了华亭陶瓷。

二、华亭陶瓷由兴盛至衰落以及后来发展的原因和过程华亭制陶业自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经过夏、商、周三代2000余年的演变,在战国末期以至秦、汉,迎来了第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帝王祭祀活动的促进和带动。

近年在研究秦、汉帝王祭祀之处——“吴阳武畤”的过程中,文化学者王学礼先生在华亭境内的陇山莲花台发现了古“上、下畤”遗址,而且他在《安口窑与陇上窑》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公元前423年,秦灵公二年在吴山之阳,作‘上、下畤’以祭炎黄帝后,这里就成了帝王们每隔一年必来祭祀的神坛,既祭祀就需要大量的祭器,帝王们不可能全从京城带来,一部分陶器就要就地烧造。”这对考察华亭陶瓷发展史,作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推测。构成这种当时在华亭烧造祭器的可能性,除了“就近”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开始于这个时期的华亭煤炭的开采使用(见《增修华亭县志》)。上古时,在人们对陶土品质与陶器质量的关系不甚明了的情况下,烧成方式方法往往被视为陶器生产的关健。基于这一传统经验,战国时期华亭煤炭的开采使用,无疑吸引了祭祀者们渴望祭器的目光。持续到西汉的祭祀活动,迫使华亭制陶向仿制宫廷陶器转变,促成了华亭制陶工艺的第一次飞跃,亦或是华亭古瓷生产的契机。

后汉末年到魏晋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无论东汉初年平定隗嚣之乱、三国时期魏蜀较量,还是南北朝的割据争霸或起义造反,华亭或遭大军压境,或为流寇难民栖身。在这样一个战乱不止、动荡不休的时期,华亭陶瓷业势必陷入徘徊不前的境地。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中西方文化交流迅速兴起并日趋活跃,瓷器一跃而成为仅次于丝绸的第二大外销产品,中国陶瓷开始走向世界,尽管中唐时期开辟了由海上通往西方以运送江南瓷器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但长安西行通往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的商贸大通道地位丝毫没有动摇。正如日本学者长泽和俊所说:“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的文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各地,同时又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明。”内地陶瓷沿丝绸之路源源销往西域诸国,又一次为丝绸之路沿线华亭的陶瓷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开辟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陇山为长安西行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处于陇山东麓的华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这条闻名胜世界的交通网中的四条道路,从其腹地或周边通过。由长安出发,沿渭水逆流西行,后沿汧河逆流而上,到达华亭南端麻庵边缘后,有三条道路翻越陇山。另外一条沿泾水干流逆流西行的道路,则穿过北与华亭毗邻的平凉(今崆峒区),过箫关翻越陇山。穿梭于这四条道路上的客商们带着由大都市长安收购的各地的名优瓷器进入华亭县境或其南北毗邻地区,这样就给华亭带来中原及其它各陶瓷产地的大量文化信息,从而架起华亭陶瓷与各地名窑名瓷之间沟通和交往的桥梁,对华亭陶瓷起到全面而又深该的影响,促成了华亭陶瓷工艺的第二次飞跃。

从隋唐开始的不断吸收内地大量先进工艺的过程,使华亭陶瓷业很快走向成熟,到宋元时期,华亭陶瓷在全国已初具影响。1972年故宫博物院李辉炳、李知宴两位专家来安口杨

家沟古窑址考察,认定挖掘出的瓷片系宋元时所产。1978年李知宴先生又一次来安口杨家沟考察后,所撰《磁州窑绘画艺术》一文中指出:“在平凉地区华亭县安口镇的杨家沟也发现磁州窑类型的产品。”充分反映出华亭陶瓷在宋元时期借鉴先进生产工艺,努力向全国名窑看齐的历史轨迹。

明代是华亭陶瓷业较为兴盛的时期。特别是成化以后,宫方更注重陶瓷业的发展,从而使华亭自宋代以后逐渐衰落的陶瓷又得到了复兴,成为西北能生产细瓷为数不多的基地之

一。据《天工开物》陶埏篇记载:“凡白土日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春,大将军徐达西征到了华亭,他让本县(今西化)人杨思道署理县事,招回了元代未年因战乱逃亡在外的民众一千多户,安抚万余人,使华亭陶瓷业又得到了振兴。生产规模发展壮大,制瓷技艺有了进步,产品品种有所增加。特别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后,窑场又从安口的杨家沟扩展到了砚峡。恢复了砚峡窑。在当地名人赵时春等人的协助力促下,在砚峡的雨亭沟东二里许的地方倡导居民烧制陶瓷,开挖煤炭。并在那里建了一座陶神庙,赵时春亲自撰写了碑文。至此,华亭不仅成为全国六大陶土产地之一,而且也成了名闻全国的“陇上窑”。《天工开物》记载:“平凉华亭为明代陇上窑所在地,烧制釉瓷。产品有:罐、碟、杂件等。色以黄、红、黑三种构成了明显的碗窑系列。明未,李自成先后派部将五次攻陷了华亭城,瓷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砚峡窑再次歇业,东迁陶神庙头镇,即今安口镇高镇村原高镇小学旧址处,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到了清代,华亭的陶瓷业由于受到白莲教造反和多次民族战争的影响,不仅发展缓慢,而且由细瓷生产衰退为一些民用粗瓷的生产,陶瓷业户们仅能维持生计。但战后崛起较快。外地技术人员的流入,提高了陶瓷生产工艺。尤其是受到陕西耀州窑体系的影响,陶瓷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除碗窑系列日臻完善外,还形成了缸窑系列产品。窑场也由安口镇的杨家沟扩展到了窑头镇。有史料记载:“清道光白连教乱后,始移杨家沟瓷场于窑头镇。”大缸则为清同治民乱后由陕西耀州瓷工祁文玉,梁国华创烧。光绪初年外地瓷工张正元在长沟岭采黄釉时发现了白釉,开始烧制穿衣白瓷。光绪中叶又有陕西耀州瓷工路有才、崔大汉二人来华亭在安口创烧成功了红石浆彩绘白瓷产品。使华亭的陶瓷品种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产品主要有缸、盆、坛、罐、碗、碟等。色除青、黄、红、黑釉外,还有了穿衣白釉,开始了白陶彩绘的红色花纹图案。

华亭陶瓷史话

来源:中国甘肃网 2012-03-15 19:19 进入论坛

民国时期是华亭的陶瓷业和其它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受到匪患和荒旱的干扰,但陶瓷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还是比较快的。许多河南、山西等地的饥民流落到华亭,带来了新技术。加上业主之间的相互竞争,加快了陶瓷业发展的陶瓷业发展的步伐。使华亭的陶瓷花色品种有所增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民国二年(1913年),就有河南安阳瓷工范治昌、陈群阳,山西阳城瓷工汪如海等人来华亭在安口精制陶土白釉。如之汪振懋等个提倡凑资,从豫州、天津、上海等地购买来了石蓝色料,绘制彩图烧成了蓝花白瓷。第二年涨川瓷工张德福又来安口利用本地原料烧制成功了坩泥瓷。接着在民国四年(1915年)汪如海

兄弟二人又创烧研制成功了硫璃瓷,这三年间跨了三大步。到了民国七年(1918年)安口人刘瑞又去江苏宜兴学习紫砂陶工艺,回来后试烧成功了紫砂陶器。民国八年(1919年)又有山西阳城瓷工王延太来到华亭在安口创烧成功了穿衣二细瓷。此后,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本地人朱志明、赵尔英、幸帮荣三人又去了江西九江学习,回来后办起了陶瓷研究所,附设陶瓷专业学校,研制成功了普通白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派留德工学博士温步颐先生来华亭,在安口创办了低压电瓷厂。同年安口陶瓷专业学校又请来了江西景德镇陶瓷学校教师李弃疾先生推广了制模技术和雕塑技术。是年,甘肃省政府投资30万元,创办了甘肃省安口窑光华瓷厂。时隔八年又有山西宁武技师李友恒,随带山西永城瓷厂技师李长庆、瓷工李茂生来华亭,在安口创烧注浆产品和瓷红、瓷绿等有色瓷品。由此可见,到了民国未期已经形成了具有华亭地方特色的粗瓷、普瓷、琉琉瓷、紫陶瓷、电瓷产品。釉料有了白釉、瓷红、瓷绿。相应出现了彩绘色瓷和注浆工艺,把华亭的陶瓷业又推进了一大步,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光华瓷厂资产,1950年2月,更名为华亭县新华瓷厂,继续生产日用陶瓷。1951年12月后因管理不善停业。

1952年3月1日,人民政府在华亭县新华瓷厂的基础上接收改造了李树周、张瑶林、王元伯三家私营瓷业瓷产,成立了地方国营华亭新华瓷厂,命陈宗周为厂长。当年生产日用陶瓷52.24万件,完成产值6.37万元,实现利税0.44万元。1955年新华瓷厂由这安口正街王元伯厂址内迁往朱志明的明兴陶瓷厂(现电瓷厂内),同时明兴瓷厂并入新华瓷厂。主要生产碗、盘等细瓷产品。

在公私合营和大炼钢结束后,1962年县市分设,由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平凉市安口陶瓷厂更名为华亭县安口瓷一厂,继续生产碗、盘等细瓷产品。将平凉市耐火材料厂更名为华亭县安口陶瓷二厂,因耐火材料销路不畅,转产日用陶瓷,主要生产缸、盆、罐、坛等粗瓷产品。并将砂器、砖瓦分出,成立了华亭县安口砂器社及华亭县安口砖瓦厂。后经上级多次拨款,各厂收益有了很大提高。

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批准将华亭县安口陶瓷一厂和华亭县安口陶瓷二厂合并为地方国营业华亭县安口陶瓷厂。1965年用优质原料研制成生产细瓷的坯釉料配方,使安口陶瓷质量档次上了一个新台阶,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迅速提高,产品开始由国家安排供销系统包销。三年调整期间共完成产量1280.51万件,产值272.53万元,此景喜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受无政府主义极左思潮的的影响,企业党政工团组织被搞垮,许多管理干部被停职批斗,技术人员下放劳动,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生产经营亏损。

1971年遵照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指导精神,生产逐步发展,企业管理步入正规,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落后的工艺设备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安口陶瓷厂经过不断的整顿和改革,以及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有了较快地发展。在西北诸多陶瓷厂家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纷纷关闭破产时,唯安口陶瓷厂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2001年安口陶瓷厂被省体政委列为全省27户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改制试点单位,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原则,成立甘肃省安口飞天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并通过省体政委验收。全年完成产值1106.9万元,销售753.11万元,减亏59.93万元,实现税金48.87万元。同年,还投资48.87万元建成四孔28米辊道窑一座。2002年8月为加快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和民营化改制的步伐,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安陶公司下放安口镇人民政府管理。随之,调整了企业主要领导。

2003年按照“剥离分立,分块改制”的改革改制方案,对安陶公司进行了民营化改革体制。以承担负债式买断净资产方式,以100万转让出售了一、二分厂资产,新组建了甘肃安口华煜陶瓷有限责任公司。以49.5万元转达让经贸公司净资产,分别以10万元转让了陶研所和铁山公司净资产,以年工龄500元置换了国有企业职工身份。

2004年3月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推选为理事单位,厂长马天明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而且完成了改革改制任务,全面实行了民营化管理。

华亭的陶瓷历史悠久,而且安陶公司的管理和生产已步入正规化。现代化,华亭陶瓷的前景非常广阔。华亭自古就有“煤域”,“瓷都”之称,自改革开放以来,华亭煤炭事业不断发展,现已走出了中国,闻名世界。我们相信,华亭陶瓷也能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vu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