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第一讲(1)

更新时间:2023-10-20 21: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

知识点: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一)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即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包括中国公民,外籍个人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等,又包括“自然人性质的特殊主体”,如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

(二)纳税人分类及纳税义务——属人+属地

纳税人 判定标准 居民 有住所、无住所但居住满1年 纳税义务 无限纳税义务 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纳非居民 无住所又不居住、无住所居住不满1年 税 【注意1】上述居住满1年是指“一个纳税年度内”居住满365天

【注意2】在居住期间“临时离境”的一次离境不超过30日或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日的,不扣减日数,连续计算。

【举例】加拿大留学生大山于2015年12月28日来中国留学,2016年7月暑假期间回国探亲20天,11月因事回国15天,2017年12月28日毕业后回国。 (1)2015年度侃大山是否是居民纳税人? (2)2016年度侃大山是否是居民纳税人? (3)2017年度侃大山是否是居民纳税人? (三)所得“来源”地

【注意】所得来源地与所得支付地,两者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我国个人所得税依据“所得来源地”判断经济活动的实质,征收个人所得税。

【举例】美国人汤姆被美国母公司派往中国子公司进行为期八个月的业务指导,业务指导期间其工资由美国母公司发放。其中所得来源地为中国,所得支付地为美国。我国按照所得来源地来判断是否征收个人所得税。

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1.因任职、受雇、履约等而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取得的所得; 2.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3.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或者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4.许可各种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

5.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记忆提示】盯准“来源”二字。

【例题·判断题】(2017年)合伙企业的自然人合伙人,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 )

『正确答案』√

【例题·单选题】(2017年)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取

得所得的下列外籍个人中,不属于居民纳税人的是( )。

A.怀特,2015年1月1日入境,12月31日离境,期间三次临时离境,每次20天 B.汤姆,2015年2月1日入境,次年3月1日离境

C.海南维,2015年1月1日入境,12月31离境

D.麦克,2015年1月1日入境,12月31离境,期间临时离境25天

『正确答案』B

【例题·判断题】(2015年)中国居民张某,在境外工作,只就来源于中国境外的

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

『正确答案』×

【例题·多选题】(2017年)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个人所得中,

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有( )。 A.转让境内房产取得的所得

B.许可专利权在境内使用取得的所得 C.因任职在境内提供劳务取得的所得

D.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境内使用取得的所得

『正确答案』ABCD

知识点:工资薪金所得(★★★) (一)税目 1.基本规定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所得,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动所得。

【注意】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包括: (1)独生子女补贴; (2)托儿补助费;

(3)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

(4)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补贴。

2.特殊规定

(1)内部退养一次性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税。 (2)提前退休一次性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税。

【注意】“内部退养”与“提前退休”的区别在于前者并未实际退休,仅仅是离开工作岗位。

(3)解除劳动关系一次性补偿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税。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超过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部分”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平均计算。

【注意】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部分属于“免征额”。 【链接】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的数额支付,且最多不超过12个月。 (4)离退休人员按规定领取离退休工资或养老金外,另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各类补贴、奖金、实物,不属于免税项目,应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税。

(5)内部退养人员“再就业”、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税。

(6)个人取得“公务交通、通讯补贴收入”扣除一定标准的公务费用后,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7)公司职工取得的用于购买该企业国有股权的“劳动分红”,按“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8)个人因任职、受雇上市公司取得的“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所得,按“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税。 (9)保险金

①失业保险:缴费超过规定比例部分,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②三险一金以外的非免税保险: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10)企业年金(职业年金)

①缴纳时:单位缴费部分超过国家有关政策标准,个人缴费部分超过工资4%的部分并入本月工资,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②领取时: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11)特殊职业

①采掘业、远洋运输、远洋捕捞:按月预交,按年平均计算实际应缴税款,多退少补。 ②“兼职”(同时在两个以上所“任职、受雇”)律师从律师事务所取得工资薪金性质的收入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不扣减生计费。

兼职律师应自行申报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例题·单选题】(2016年)下列各项中,应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是( )。

A.托儿补助 B.独生子女补贴

C.离退休人员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补贴 D.差旅费津贴

『正确答案』C

【例题·判断题】(2015年)离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

『正确答案』×

(二)应纳税额计算

1.按月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1)计税方法:按月计征。

(2)税率:3%-45%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3)应纳税所得额—采取定额扣除方式 应纳税所得额=每月收入额-3 500元

【注意1】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应当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注意2】中国人在外国工作(外派)、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外籍),费用扣除总额为4 800元。

【注意3】单位统一为员工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支出,应分别计入员工个人工资薪金,视同个人购买并允许在当年(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税前扣除,扣除限额为2 400元/年(200元/月)。(2018年新增)

【注意4】“商业健康险政策”的适用范围包括“按月”和“按年”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如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个体工商户业主等。(2018年新增) (4)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举例】赵某本月取得工资3 500元、奖金1 800元、加班费500元、交通补贴100

元、通讯补贴100元、差旅费津贴1 000元,计算赵某本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正确答案』(1)差旅费金额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不缴纳个人所得税;(2)应纳税所得额:6 000-3 500=2 500(元)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第一种方法是按照速算扣除数简易计算法计算:

应纳税额=2 500×10%-105(速算扣除数)=145(元)。 第二种方法是按照超额累进税率定义分解计算:

应纳税额=1 500×3%+(2 500-1 500)×10%=45+100=145(元)。

【速算扣除数的由来】

【例题·多选题】(2015年)下列人员取得工资、薪金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时费

用扣除标准为4 800元的有( )。

A.在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中国公民 B.在境内事业单位工作的外籍专家 C.在境外任职的中国公民

D.在境内外国企业工作的外籍人员

『正确答案』BCD

2.全年一次性奖金

(1)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1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 计算步骤:

①找税率:全年一次性奖金/12→查表

②算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税率-速扣数

【记忆口诀】先“除12”找税率,再用“全额”来计算。

(2)当月工资不足3 500时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计算步骤:

①找税率:(全年一次性奖金+当月工资-3 500)/12→查表(当月工资不足3 500) ②算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当月工资-3 500)×税率-速扣数(当月工资不足3 500) 3.其他奖金

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的奖金,与当月工资合并计税。

【例题·单选题】赵某2017年12月取得工资4 000元,同时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

7 500元,则下列关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的计算正确的是( )。 A.0

B.7 500×3%=225(元)

C.(7 500-3 500)×10%-105=295(元) D.7 500×20%-555=945(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vr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