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呼吸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7 14: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 呼吸

学 习 要 求

一、掌握:

1. 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气体运输,内呼吸。 2 肺通气

(1) 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和功能。

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呼吸道及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肺泡:呼吸膜,表面活性物质及作用。 胸廓。

胸膜腔、胸内压、胸内负压的作用及气胸。 胸内负压的形成原因。 (2)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的变化,胸内压的变化。 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及非弹性阻力。

(3)肺容量与肺通气量:基本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容量

(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肺总容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每分最大通气量、通气储量百分比、肺泡通气量);无效腔及其影响,气体更新率。

3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1)肺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通气/血流比值。 (2) 组织换气的过程。

(3) 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影响气体交换速率的因素。 4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O2的运输方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2)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特点,氧离曲线的特点、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3)CO2的运输方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HCO3的形式,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 (4)波尔效应及何尔登效应。 (5)CO2的解离曲线。 5 呼吸运动的调节

(1)下位脑干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2)呼吸的机械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

(3)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化学感受器、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 二、熟悉

1肺的顺应性及顺应性曲线。 三、了解

1 呼吸的本体感受器反射。 2周期性呼吸。 3高频通气

各 型 试 题

一、填空

1呼吸过程包括相互联系又同时进行的四个环节是 、 、 和组织换气。 2 实现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于 ,而肺通气的阻力主要有 和 两种。 3实现肺通气的器官有 、 和 等。

4吸气初,肺内压 大气压;呼气初,肺内压 大气压;吸气与呼气末,肺内压 大气压。

5用人为的方法造成 和 之间的压力差来维持肺通气,这便于人工呼吸。 6产生肺回缩力的来源有 和 ,它们是吸气的 呼气的 。 7弹性阻力大,肺不易扩展,肺的顺应性 ,弹性阻力小,肺易扩展,肺的顺应性 。 8肺气肿病人,因肺的弹性组织破坏,肺的顺应性 多伴有 困难。

9肺的顺应性与肺总容量有一定的关系,肺总容量较大的,肺的顺应性 ,因此比较两个总容量不同的肺的顺应性,应用 这个指标。

10肺泡表现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 ,是 细胞合成并释放的,其主要作用是 。

11非弹性阻力包括 、 和 。 12功能余气量是 和 之和。

13肺活量是 、 和 之和。 14 与 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

15通气/血流比值反映的是 和 之间的比值,其正常值为 ,当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时,造成 ,当通气/血流比值减小时,会出现 。 16气体在血液中运输有 和 两种形式。 17氧离曲线是表示 与 关系的曲线。

18PCO2升高,氧离曲线 ,温度降低,氧离曲线 。

19肺换气量时,O2从 向 扩散 血变成 。 20如果空气进入一侧胸膜腔内,由于胸内负压绝对值 ,将出现肺泡的 。 21呼吸的生理在于行主持内环境中 和 含量的相对稳定。 22肺泡通气量=( - )×呼吸频率。

23从通气效率看,深而慢的呼吸较浅而快的呼吸效率 。 24如果每分肺通气量不变,呼吸频率加快,肺泡通气量 。 25静脉血中的CO2分压比肺泡气 。

26当动脉血中CO2浓度 ,O2分压 时,可引起呼吸运动加强。 27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 。

28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 时可出现CO2麻醉。 29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 作用。

30在整个呼吸道都存在激惹感受器,它们是分布在粘膜上皮的 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引起 反射。

31 和 是调节呼吸的重要外周化学感受器。 32当毛细血管中 含量超出 时,就会发绀。 二、选择题 A型题

1肺通气是指:

A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B外界环境与气道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 D外界O2入肺的过程 E肺内CO2出肺的过程 2内呼吸是指:

A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和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线粒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D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E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3外呼吸是指:

A肺通气与肺换气

B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D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E肺泡内气体不断进行更新的过程 4 用力呼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肋间内肌收缩

D吸气时一些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 E吸气时为被动过程 5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

A肺的舒缩运动 B肺的弹性回缩

C呼吸肌的舒缩 D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 E肺内压和胸内压之差

6平静呼吸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的时相是: A吸气初 B吸气末 C呼气初 D呼气末 E停止呼吸时

7实现肺泡与肺毛细胞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A肺泡膜 B呼吸膜

C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

D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内皮、内皮基膜 E上述各条均不正确 8肺泡通气量是指:

A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

B进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气体量 C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D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E无效腔的气体量

9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刻是在: A吸气初和呼气初 B吸气末和呼气末 C吸气初和呼气末 D吸气末和呼气初 E以上都不是

10胸膜腔内压力等于:

A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B大气压+肺回缩力

C肺内压-跨肺压 D肺内压+跨胸壁压 E大气压-肺回缩力

11对于正常人,在平静呼吸时,有关胸膜腔内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吸气时低于大气压 B呼气时高于大气压

C吸气时和呼气时均等于大气压 D呼气初胸内压绝对值高于吸气末 E吸气与呼气过程中均低于大气压 12胸廓弹性是:

A呼吸的动力 B平静呼气的动力

C用力呼气的动力 D用力吸气的阻力 E平静吸气的阻力

13新生儿肺泡表现活性物质缺乏,常见的病症是: A肺栓塞 B休克肺

C肺炎 D呼吸窘迫综合征 E肺泡蛋白质沉积症

14正常人紧闭声门而用力做呼气动作时,胸内压最高可达: A-2.7kPa(-20mmHg) B-8.0kPa(-60mmHg) C+8.0kPa(+60mmHg) D+14.6kPa(+110mmHg) E+18.6kPa(+140mmHg)

15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A吸气肌收缩 B呼气肌收缩 C胸膜腔密闭 D胸廓扩张 E呼吸道存在一定的阻力

16有关肺通气阻力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肺通气阻力可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B弹性阻力包括肺的和胸廓的弹性阻力

C非弹性阻力有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

D平静呼吸时非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约占总阻力的70%

E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具有对抗变形和回位的倾向,称为弹性阻力 17肺的静态顺应性增加的情况是:

A气道阻力增加 B气道阻力减小 C肺弹性阻力增加 D肺弹性阻力减小 E肺泡表现活性物质减少

18下列关于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B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 C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

D具有维持肺泡适当扩张状态的作用 E降低肺的顺应性

19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将导致:

A肺难于扩张 B肺弹性阻力减小

C肺顺应性增大 D肺泡内液体表面张力降低 E小肺泡内压小于大肺泡内压

20下列关于使呼吸道管径变小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跨壁压减小 B呼气时

C副交感神经兴奋 D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 E交感神经兴奋 21呼吸功是指:

A呼吸肌克服气道阻力所作的功 B呼吸肌克服惯性阻力所作的功

C在呼吸过程中,呼吸肌为克服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而实现肺通气所作的功 D在呼吸过程中,呼吸肌为克服弹性阻力而实现肺通气所作的功 E在呼吸过程中,呼吸肌为克服非弹性阻力而实现肺通气所作的功 22平静呼吸时肺通气耗能占全身总耗能量的3%,剧烈运动时肺通气增加,此时肺通气耗能可占全身总耗能量的:

A 3%~4% B 5%~9% C 10%~14% D 15%~19% E>20%

23正常成人在平静呼吸时,每次呼出或吸进的气量约为: A 300~350ml B 400~600ml C 600~700ml D 500~800ml E 800~1 000ml

24评价肺通气功能,指标较好的是: A潮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活量 D补吸气量 E时间肺活量

25关于肺的静态顺应性,论述错误的是: A与呼吸频率无关 B与气道阻力无关

C与肺表面活性物质无关 D与肺结缔组织有关 E与胸廓的力学性质无关 2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残气量

B平静呼气末,在肺内残留的气体量称功能余气量 C功能余气量是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中的气体量 D补呼气量与功能余气量两者之和称为残气量 E残气量大小,可影响平静呼气基线位置 27下列有关肺总容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不同个体、性别、年龄中有差异 B与体型大小、运动锻炼情况有关 C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 D因体位变化而异

E是肺活量和功能余气量之和

28关于每分通气量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A是指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B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v2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