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07 13:4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细柳完小殷静静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面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景的感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所以我就播放一段洛杉矶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上海市巨大的,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师谈话激情:“地震带给人类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呢?”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顺势导入课题。

二、形象的感悟。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一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

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拓展设计

教学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在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幸福的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之后,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本课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1、学生读得不够,教师讲得太多了。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

3、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

4、插图利用不充分。

2014.10.30

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贺艳妮

篇三: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琢磨教学设计案例,我对本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几点拙见: 首先谈谈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优点: 一、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案例中的教学紧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先找出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以及针对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等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再指导学生抓住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境、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这

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气。

三、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 “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案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八个“讨论要点”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课文。这说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重视生字词的教学 生字生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时生字新词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再让学生范读生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以及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具体的订正和指导。并对“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

“破烂不堪”“挖掘”等生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可见教师对生字生词教学的重视。

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 在第二课时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背一背古诗《游子吟》,在读背中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再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写,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

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在发现本教学案例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它的一些我自认为的不足之处。 第一,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 在第一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点”贯穿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并且只是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本人认为,应该在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第二,案例中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设计不符,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原则,还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例如,在第一课时的第二教学环节中,环节设计为“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本没有朗读课文的机会,只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课文”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本教学环节应该改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更恰当。而在教学环节三“引导朗读课文,了解课文

内容”中,教师在引入教学的谈话中说:“我们要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才能把文章读得恰到好处”,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却以“讨论” 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八个“讨论要点”在教师的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针对相关的内容和重点语句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并以教师的提问和小结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人以“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还违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原则。 第三,沿用已被摒弃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第二课时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大概意思。这样的教学要求是已被摒弃了的老教法,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其实在此教学环节中,安排学

生用适当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会更好些。 第四,课外作业安排与课时教学内容不匹配 例如,第一课时的课外作业——“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表面上看是在为下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做准备,但实质上与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不匹配,不利于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而第二课时的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的1至3题”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并且课后练习题2已于第一课时的“讨论要点三”已经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交流,不必再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给学生;而第3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应安排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前或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更恰当。 以上是本人对《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反思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综观整个教学设计案例,我自认为是不太满意的。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在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不足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设计好了导学案和展示课教案,本打算用两节课的时间学完,可自发下导学案至今天已经是第三节课了还没进行完。 导学案的内容很多,共分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堂检测。除去课余时间学生又用了一节课才完成。发导学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入读课文,深入思考,为展示课做好充分准备。以前我都是围绕导学案让孩子们一方面一方面的回答,类似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导致内容太细而且浪费时间。 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直接把导学案抛给了学生,让他们或独立或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上学生按照导学案学习时我仅做了监督者。尽管给了他们很长的时间,仍然有几个处在小组后两名的孩子没能全完成。也罢,不能无原则的等他们。我鼓励孩子们把导学案做好并在课下自行准备熟练,争取展示课上一展风采。 今天的展示课上得既有得意之处也有不可心的地方。 第一个环节是默写生字所在的词语。本课共有11个一类字,它们在文中所在的词语有10个。我让孩子们默写出这11个生字所在的10个词语,由于掌握的熟练程度不一导致默写的速度也有很大差距。我巡回于各小组检查默写情况,默写快且经检查完全正确的准备下一环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默写出错的改错,所有默写出错的孩子改完错后,统计各小组默写完全正确的人数,按每人2分给小组积分。结果六个八人小组完全写对的平均不到四个人,错字量接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每组平均两人。这个情况足以说明孩子们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和自觉性不够强。下一步学习生字词不能丢给他们学案让他们自己学,应该在让他们自读课文自行解决字词后在小组内轮读,然后当堂练习书写。对于每个班那四五个不会拼音的还要特别监督检查。都到五年级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学习生字词都成了难题,也真让我无语又无奈。低年级的基础教学太重要了! 第二个环节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给孩子们2分钟准备时间之后让他们随意上台展示,脱稿讲加倍记分。两个班孩子们的积极性都挺高,就连我平时并不看好的学习不太爱动脑筋的钟婷婷都能将父亲如何在大地震后跑到学校去救儿子,在废墟上挖了多长时间终于将儿子及其同学救出,赞颂了伟大的父爱和深沉的父子之情说的比较流利了。这很让我欣慰。 第三个环节是

品读赏析。马鑫岩领着同学们欣赏了描写父亲为救儿子长时间挖掘后的外貌描写部分,能感悟出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但朗读还不够到位。关于时间数字的朗读不能有效的停顿,写父亲外貌的几个重点词语不能足够重读。我顺势引导孩子们多遍朗读,才有了一定的效果。朗读对我们这里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每个班朗读好点儿的仅四五个人,大多数孩子唱读特别严重,临邑味儿的普通话唱读听着让我特别不舒服。为此,我经常纠正,经常引导。然而,半个多学期了还是难以扭转乾坤。不过,我不会放弃的,一定要将他们的坏习惯纠正过来! 篇三: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课文,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

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uy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