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更新时间:2023-07-25 06: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针灸康复科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审委员 全国中医高校针灸教材编委 中国针灸学会理事 江苏省中医医疗事

故鉴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针灸学会副会长等。

盛主任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博览群书,兼收并蓄,精益求精,

师古训而不拘泥,尊大道而知变通,在潜心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继承中

有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

㈠ 强调辩证论治 盛主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辨证论治。有人认为针灸无非是哪儿痛就

针哪儿,没什么好辩证的,其实不然。盛老常告诫:要做一名好的针灸医师,必须先是一名好的中医

师,也就是说,必须首先掌握好中医学,在这个大而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在针灸上有所发展,因为针灸

学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所以针灸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辩证论治。 盛老早年拜名医张公为师,勤奋

好学,刻苦钻研,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学基础,又赴南通医校学习西医。嗣后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在

内科临床工作数年后方专攻针灸。因而学识渊博,临床得心应手。 主任在临床上常常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或以针为主,或采用针药并用以治之。①针灸治疗强调辨证选

穴。主任在临床上常告诫选穴不可滥,要少而精,不能什么地方不适就在什么地方针,最后病人全身

到处是针,还怎么能称得上是一名针灸医生呢。要熟练掌握中医辨证论治,从经络辨证、从脏腑辨证。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取穴少而精;②针药并用,强调以疗效为先。例如,主任在诊治面瘫时,尤其

是急性期患者,常配合中药治疗,以祛风、解表、活血、通络。辨证为要,双管齐下,则治疗效果显

著。

㈡精于针刺

⒈单手进针,匠心独运 在进针方面,临床通常采用双手进针方法,而单手捻转进针法,若没

有一定的指力,熟练的技巧,灵活的手法,则进针是不可能的。盛主任早年师承昆山名医李元济,苦

练指力,故而指力遒劲,运用单手捻转进针,驾轻就熟。

盛老单手进针手法的特点是:持针时有其独特姿势,刺手侧沉肩、曲肘、悬腕。肘部和腕部的屈

曲角度视所刺的腧穴和病人的体位而有所不同,但要求相对放松,不可僵直,使力贯于刺手大指。刺

手持针以食指、中指并笼,自然伸直。拇指指关节屈曲成120°,用拇指指腹抵于食、中指相对食指远

端指指关节横纹处的位置上,三指相抵夹持针柄。无名指指腹抵住针身,一般置于针身的上1/3处,

若使用3寸长针时,要求无名指稍用力,使针身向内侧弯曲15°~30°。小指自然屈曲而置于拳中。

持针时拇、食、中指三指相抵夹持用力要紧,无名指抵住针身时用力要轻,注意调息而减少针尖的抖

动,四指配合,悬空持针而针立如玉树临风——直立、平稳、凝重。

“知为针者而使其左”,盛主任十分强调押手在进针时的特殊作用。下针前,先用押手揣穴,盛主

任认为,腧穴为“神气所游行出人"之处,故而当以标准定位作参考,押手指下有凹陷或空豁感处是

穴,不必拘泥。具体所用“一摸二循三切”之法。所谓“摸”即是以押手食指指腹揣摸穴处,感觉有

无空隙感;“循”是针对诸如阴陵泉、后溪、三间、悬钟等穴,可用押手拇指指腹沿骨骼或肌肉循于穴

位上下,体会有无阻滞感;“切”即针对内关、阴谷、晴明、球后等穴,可用押手拇指爪甲切按,找出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空豁之处。在消毒后,当以押手食指或拇指爪甲切住穴处,使穴处皮肤因切按下凹而相对紧绷,一使

穴处“气散”而减少进针时疼痛,二为松解、推避周围组织,防止进针时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耗伤正

气,三为紧绷穴处皮肤,减少捻转进针时因皮肤松弛,缠绕针身而造成涩滞感,减轻疼痛。

进针时,先将刺手的拇指稍向掌侧屈曲,使针柄的位置停留在拇指的“指目”之处(所谓“指目”,

即指指尖与指腹相交接的地方),为捻转进行作好准备。再将直立之针轻轻放在穴处的皮肤上,然后到

手腕部匀速用力下按,当指下触及抵抗时,随即快速地作大拇指向前为主的快速捻转,使针尖在捻转

中快速穿过皮肤,而达到“无痛进针”的目的。在此,必须强调两个方面的因素,单手进针,其进针

时向下的力来自于刺手腕部的下按,夹持针柄的三指无需用力下刺,仅要求三指用力夹紧针柄,以增

加手指皮肤与针柄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脱。另一方面,捻转时要求大指向前,食、中指保持姿态,

不必用力捻动针柄。盛主任认为,捻转时可采用大拇指捻转、食中指捻转和三指共同捻转三种方式,

其中三指捻转时,指力最为有力,但是三指同时扯转,势必影响针身的平稳,使针尖在旋转的同时,

出现较大幅度的前后移位。食、中指捻转指力太弱,且针尖亦可见向后移位。大拇指捻转时,指力亦

为遒劲,大指活动灵活,便于针尖快速旋转。因食、中、无名指三指抵住针身,针尖几乎没有移位,

可以减少进针时的痛感,故当用大指捻转的办法。大指捻转可分为左转和右转,左转时大拇指向前用

力,右转时大拇指向后用力。因大拇指向前时,指力较大,爆发力较大,故而在捻转时,当用左转捻

转为主,以其快速进皮,达到“无痛”的目的。

盛主任的单手进针手法,不同于常见的单手快刺进针法,乃是一种多方向动作结合的复式手法,

即在腕力下插的同时结合大指的快速捻转,将进针与行针融为—体,整个操作过程平和稳健,故而疼

痛轻,得气快,针感强,且便于掌握针刺的方向、深浅、幅度,便于医生用指下感觉来指导行针,便

利导气和补泻手法的操作,避免了其它针刺手法导致的将进针、行针分阶段操作的缺点,避免了因针

刺进针不慎而易出现的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并且盛老单手进针法姿态优美,雍容大方,颇具针中大家

风范。

⒉擅长长针透穴之法 盛主任善用长针透刺,可达到一针两穴、一针多穴之功。透针法一般可

分为两种,一为"横透法",为穴位上下方或前后邻近部位的透刺,如地仓、颊车互透等;一为"直透法",

系四肢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穴位的透针,如内关透外关等。

盛主任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自定"面三针",用于治疗面瘫,尤其是用于治疗一些病程已较长、

病情较顽固的难治性面瘫。 面瘫多因风寒之邪客于面部经络,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濡养,弛

缓不收所致。当治以祛风和络,通调气血。治疗面瘫之面部透刺属"横透法",要求部位浅表(即沿皮

刺),并尽可能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以通过对肌肉及神经的刺激,提高局部神经肌肉和中

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面神经和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且长针透刺,一针多穴,其祛风活血通络

的作用明显较常规面部浅刺法的作用要强,有利于祛邪外达。通过长针透刺形成首尾相通,促进面部

气血循环,经气通畅,点面结合,以弥补常规取穴的不足,达到协同、加强原有输穴功效的作用,同

时通过三点刺激,加强了对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咀嚼肌等的刺激,更利于面瘫的恢复,故疗效甚佳。

⒊妙用围刺之法 蛇丹是在皮肤上出现簇集成群、累累如珠的水疱和疼痛异常剧烈的一种

非传染性皮肤病。由于多见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同现代医学之带状疱疹。中医认为,本病

多因情志内伤、肝经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脾湿郁久,湿热内蕴者,适感外邪,使风、湿、热

之邪留于体内,与气血相搏,邪毒壅滞经脉,溢于肌肤所致。

患者张某某 男 42岁。初诊时间:1997年12月19日 右侧胸部、肩部及右上臂部出现疱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疹四天。局部疼痛剧烈,皮损鲜红,可见簇集性粟粒大丘疹,疹与疹之间皮色正常,伴有口苦口渴,

周身乏力,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胆火盛。治拟清利湿热。取穴:局部围针 支沟(右)。

经针刺治疗一周,12月26日复诊,疱疹已结痂,疼痛消失,饮食、睡眠如常,原方巩固治疗一次。

主任针治本例病人关键是处方、手法。处方选取围针以通调局部气血;取支沟以疏理三焦气机。

围针手法用长针距离皮损约1~1.5cm处进针,沿皮损周围根据其面积大小刺4~8针,首尾相接。然

后远取支沟宜较强刺激。

通过本例治疗可以看出针刺方法及手法的重要性,也就是说,疗效的好与坏,不但取决于辨证、处方,

亦取决于针刺方法及针刺手法的运用。因此,手法运用的是否适宜是治疗的关键。

㈢针下辨气,“气至病所”

盛主任在临床针灸治疗中,强调“经气”的作用。盛主任认为,针灸治疗不同于药物治疗,它主

要是通过外部刺激调节,激发人体经气,起到协调阴阳、调节脏腑功能、活血散瘀、益气抗邪的作用,

是一种以患者内在因素为主的积极治疗方式。因此,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经气”,而针刺便是驾御它

的方法。经气是由人体得之先天的肾间动气,得于后天脾胃的水谷精微,得之于肺的自然清气相合而

成,其生成离不开肾、脾、肺,其运行离不开心、肝的调节和疏利。经气的外体在于脉,由脉不仅可

以明辨其虚实,而且可以明了病证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转归。 调经御气,是在特定的穴位上针刺得气,然后通过手法使“气至病所”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盛主

任在临床中,针对性地提出“唤气”、“聚气”、“调气”三个方面。“唤气”法:进针后,将针缓慢快速

地一次深刺到穴位的下1/3处,留针片刻,以使经气对于针刺有所感知,此时不强调出现得气感,针

下当觉空豁无物。若因进针过程不畅而出现涩滞感,可用轻手法进行小幅度捻转,或用押手行“刮法”、

“循法”,以防经气塞滞不通而不利于御其运行。“聚气”法:在同一针刺平面,由小到大增加捻转幅

度和频率,使穴下出现“得气”感。再在此基础上,将针身单方向捻转三圈,使经气深聚针下,蓄势

待发。“调气”法:用较大的指力,将针提到皮下1/3处,再快速下插到穴位下1/3处,快速捻转一

圈,以助气传导,使气至病所。在临床的具体操作中,当视治疗目的,将此三方面结合运用。 具体操作手法:⑴向心性传导法:①进针深度相当于穴位下1/3处,即深部行手法得气。②大指向前,

食指向后顺时针单方向旋转三圈。③右手中指紧帖皮肤,用较大的指力将针提起至皮下1/3处。④快

速下插至穴处下1/3。⑤快速捻转,逆时针单方向旋转一圈。使气上行至病所。⑵向四肢远端传导:①

进针深度相当于穴处下1/3处,行手法得气,②食指向前,大拇指向后逆时针单方向转三圈。③中指

紧贴患者皮肤,用较大指力,将针提至皮下皮下1/3处。④猛刺下达穴处下1/3。⑤顺时针单向快速捻

转一圈,使气下行。对于脏腑病变,或头面、胸腹病症,须采用使气向心传导的方法,这在临床较难

掌握运用,运用盛氏御气法,则往往事半功倍。《内经》有云“气至而有效”、“气速至则有速效”。运

用盛氏御气手法,有利于得气和经气的循经传导,使“气至病所”,对于脏腑病证、经脉本经病证,以

及因经气逆乱而出现的窜气、胀气诸症都有很好的疗效。盛主任临床常选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

位操作,因邻近病处的穴位虽“位邻气近”运用时收效较快,但其时效短暂,往往不能根治病痛。如

患者张某,男46岁,因左侧急性腹痛1天就诊,症见左侧少腹部疼痛,痛处筋脉拘挛,拒按,痛处固

定,腰部俯仰不能,间见向下腹的窜痛。尿频、尿痛,伴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腰部放射痛。舌淡

苔白有紫气,脉紧涩。查体:腹部肌卫,左侧明显,中输尿管压痛点压痛(+),肾区叩击痛(+)。

尿常规见红细胞(++),B超示:输尿管中段结石。盛主任穴取患侧三阴交、阴陵泉,行御气向心性传

导手法。针后患者得气感强烈,出现循经上行现象,一度手法之后,气至下腹,疼痛减轻,休息10min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后,复行手法一次,则气感直达少腹,疼痛顿止。留针10min后,下床活动大为好转。

㈣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病的关键。《灵枢 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

之,陷下者灸之"。说明了不同性质的疾病,应采用不同补泻手法治之。事实上临床也是这样做的,但

有关针刺补泻手法,历来针灸界各家争论较多,说法不一,有人将补泻手法与轻刺激、重刺激划成等

号,有人将补泻手法说得神乎其神,使之看不见,摸不着,弄得是心里有数,理论好讲,实际操作难

行。《内经》有云:“凡人有疾,补泻行也”。欲明针灸,不能不明补泻。在临床操作中,一般而言,选

用的针具较粗,捻转的角度较大,提插的速度较快,针刺的深度较深,即为行泻法;反之则为补法。

补泻手法的区别在于对于经气的影响。任何病症,无论虚实,皆有正邪二个方面的因素。对于虚证则

经气不足,脉行无力,卫外不固,常易致外邪侵袭,此时以正气虚惫为主,故应强调补法,以细针浅

刺行中下幅度手法以疏利经气,通畅经络,益气卫外,以防邪入。对于实证,则邪入经脉,正邪相争,

邪气较盛,正气不足以祛邪外出,此时,以邪实为主,故应强调泻法,以粗针深刺,行大幅度手法以

开利通道,祛邪外出。所以补泻手法,不是仅对正邪的某一方面而言,乃是对正邪两方面的强弱而言

的。 总的来说,古人将补泻手法分为单式与复式两大类,但仔细留意一下,在单式手法具体操作中,

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其人针偏历穴,针尖向上斜刺,这是迎随补泻中的补法;而在进针的瞬

间,病人正好在吸气,当出针时病人又在呼气,那么,按迎随补泻法来讲,当是顺经而刺属补,而依

呼吸补泻法来讲,此时属泻。此时的偏历是补还是泻呢?

在复式补泻法中,烧山火是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行九阳数;透天凉是食指向前,大指向后

捻转,行六阴数,前者为补法,后者为泻法,依刺激量的大小来分,烧山火是大指向前捻转,行九阳

数,从力学的角度上来讲,大指向前捻转比食指向前捻转,其量要大几十倍,何况还有9与6之别呢?

所以绝对不是补法轻刺激,泻法重刺激,不能这样划等号。

针刺时刺激腧穴的量确有大小之分,无论是医者指下的感觉或病人的反应都证明了这一点,而这

个刺激量的大小,盛老认为:主要决定于5个方面,即进针的角度;针刺的深度;捻转的幅度;提插

的速度,以及针具的粗细。直刺、深刺、大幅度、快速度、粗针,一般来说刺激量大,针感强,它常

用于急症、实证、阳证、热证、表证,特别是急性痛证;反之,斜刺、浅刺、小幅度、慢速度、细针

出现的是刺激量小,针感弱,适用于慢性病症、虚证、阴证、寒证、里证,特别是脏腑久病。 这里还得提一下,除了上面几个因素决定针刺刺激量的大小外,而针灸医生的本身进针时的指力与熟

练程度,也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不可忽视。

内经有"补泻反,病益笃"。意思是说,补泻手法用反了,该补则未补而泻了;该泻则未泻而补了,

会加重病情的发展。在临床上而由于你采用的手法不当,往往使病情迁延,日久未能速愈是常有之。

所以要求医生在治疗疾病时手法与病情应恰到好处。掌握好这个治疗量,才能得心应手。

盛主任尊古而不拘泥,辨气而知变通,以疾病的本质来指导用针,实为其针刺手法的根本之处。

㈤探索腧穴之奥密

⒈寻求有效穴位 盛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针刺治疗面瘫的有效经验穴——“面三

针”(面瘫1:地仓穴下一寸,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相当于大迎穴,向颧髎穴透刺,进

针2.5寸;面瘫3:太阳穴下一寸,横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临床以取“面三针”为主,适当

配合颜面部腧穴,如地仓、颊车、颧髎、太阳、禾髎等治疗面瘫,尤其是治疗难治性面瘫效果明显。

在针刺手法上,急性期病人宜用浅刺、轻刺;恢复期宜用深刺、透刺;后遗症期宜透刺,用补法。每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面三针”长针透刺治疗面瘫,要求针刺部位较表浅,并尽可能顺着颜面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

如“面瘫2”沿咬肌纤维方向透刺;“面瘫3”沿眼轮匝肌肌纤维方向透刺,透刺深度以达到皮下而不

透出皮外为度。通过透刺对肌肉及神经的刺激,提高局部神经、肌肉和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

面神经及面部肌肉的恢复。

⒉“老穴新用” 呃逆俗称"打嗝",古称"哕"。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

止为主要证候。轻者不经治疗也可自愈,但重者呃逆频繁,影响呼吸、工作与睡眠。有迁延数日、数

月不愈,乃至反复发作年余者有之。本病既可单独发生,也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的病情发展过

程中。呈连续或间歇性发作。

其病因大致有三: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积于胃,胃气上逆;或过食辛辣,胃热内盛,胃火

上冲;②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胃,而致气滞不畅;③久病体虚,中气耗伤,气机升降失

常;或脾胃阳虚,痰浊中阻;或热病后胃阴不足,虚火上逆;或肾气耗伤,肾不纳气,冲气上逆,均

可导致胃失和降,而致本病发生。在治疗上多以和胃降逆为法,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等,并

辨证加减,如胃寒者加灸;胃热者加内庭;气滞者加太冲;阳虚者灸气海、关元;阴虚者加三阴交等。 如盛老诊治患者,男性,46岁。反复呃逆两年,每月发作,均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停止。此次

发作已二天,整日呃逆不止。属顽固性呃逆,老师以单穴--涌泉治之。针治一次后呃逆大减,针后一直

未打,至晚上9时许又有发作。治疗三次后呃逆全止,盛老改取三阴交、阴陵泉,以巩固治疗。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是足少阴经经气所出之源头,针刺之以激发本经经气,以起到益肾补

气的作用。使肾气回纳,气机通调,则上逆之气自平。继之取阴陵泉、三阴交以健脾益气,则中焦气

机和顺,可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故老师运用此法屡屡神效。 ⒊敢于深入“虎穴” 颈部针刺须格外小心,这里从现代医学解剖学来看,结构较复杂,有

一些重要的组织器官,如果不慎损伤,后果不堪设想。“咽四穴”是盛教授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和现代医

学解剖学知识,结合多年来临床上治疗咽喉疾病,或以咽喉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经验总结。盛老以

其为主穴,配合辨证选穴,用于治疗声音嘶哑、声带麻痹、咽喉部肿瘤放疗所致的发音困难、声带小

结、舌咽神经痛、癔病性失语、急慢性咽喉炎等。本人临床多次运用,均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咽四穴”位于喉结旁。即前正中线旁开约二寸,以喉结高点水平,沿甲状软骨边缘向上、向下各

五分,左右共四个治疗点。

“咽四穴”的进针方向是沿甲状软骨边缘呈外八字形向内直刺1.2寸(忌针尖向外斜刺),进针后局

部出现一种如鱼刺梗在咽喉部的感觉,则治疗较佳。一般留针20~30min,可采取动留针,其间行针

一次,捻针5~7次即可,不宜捻转次数太过,以免遗留痛感,但通常可在一天内完全消失。留针期间

患者切忌讲话,在手法上忌大幅度捻转提插。若进针后患者出现面红、呛咳等症状时,可能为进针过

深所致,应立即将针轻轻退出2~3分。

“咽四穴”既不属于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古今文献中也无记载,故自定为“咽四穴”。其邻近足

阳明胃经,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起到除痰祛瘀之效。

其局部解剖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颈固有筋膜浅层、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固有筋膜深层、

肩胛舌骨肌、咽缩肌等,外侧为颈总动脉,浅层布有颈前浅静脉、颈横神经、面神经颈支,深层有甲

状腺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舌下神经袢的分支、交感神经等。

例1: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所致发音困难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宋某某 男 46岁。初诊日期:1998年5月5日。

发音不出近半月。二月前在外院诊断为鼻咽癌,后经放疗病情已基本控制,但继之出现发音困难,

声音低微、嘶哑,来诊时主要靠书写交流。盛教授认为此乃放疗后所致咽喉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

阻。治当活血化瘀。取“咽四穴”、合谷。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针后患者即觉咽喉部明显轻

松感,发音也较来时稍清楚些,病家大悦。治疗一个疗程(10次)后症情明显好转,以基本能用较低

而沙哑的声音交谈。经治三个疗程后,发音基本正常。

按:本案当属本虚标实之证。“肺为声音之门”,肺气旺盛,则声音清亮,反之,则声喑。因放疗

后而致气耗阴伤,损及喉咙脉络,而致咽喉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肺金气阴两伤为本虚,瘀血

内阻为标实。“咽四针”能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活血化瘀。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

和留止的部位。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善治咽喉肿痛、失喑等。两者同用,共奏活血祛瘀利咽之功。

例2:治疗声带麻痹

陈某某 男 48岁。初诊日期:1997年6月21日。

声音嘶哑已二个月,喉镜检查为左侧声带麻痹。刻下:声音嘶哑、低弱,无法与人交谈。舌质偏红,

苔少,脉细数。此属肺气不足,肾阴亏虚。治宜滋肾益肺为主。取穴:“咽四穴”、尺泽、照海。每日

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针刺治疗五次后,病情明显好转,已能较响亮的发音,但较正常稍低哑。

又针十余次而愈。

按:本例属祖国医学中“慢喉喑”之范畴。声为肺系所出,喉为肺之门户,与肺相通,是气体出

入之要道。肺金虚损,则声无力为肺系所出,可致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肾为藏精之脏,其经脉

入肺中,循喉咙。肾之精气充足,则其功能正常,反之,咽喉失于濡养而为病。正如《疡医大全》中

云:“肾水不能潮润咽喉,故其病也”。本例属肺肾虚损,气阴两伤,故取“咽四穴”以疏通局部气血;

尺泽为肺经之合穴,合穴是经气深入、进而内于脏腑的部位,选之以补益肺气;照海为肾经腧穴,通

于阴跷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且肾经循喉咙,挟于舌根,故取之可补益肾精。诸穴共用可达滋肾益

肺之效。

例3:治疗声音嘶哑

王某某 女 23岁。教师 初诊日期:1997年7月26日。

因近期示范教学较频繁,用嗓过度,加之稍感风寒而致声音嘶哑三天。次日还要上一堂公开课,故十

分着急而来就诊。主任穴取“咽四针”配曲池、合谷治之,留针40分钟。针后患者即感明显改善。课

后特来告之,发音恢复,公开课上的非常好,受到同行好评。

按:本例属祖国医学之“急喉喑”范畴。因用声过多过强,声道损伤,加之风寒外袭,肺气壅遏,

气机不利,风寒之邪凝聚于喉,亦致声门开合不利而发病。正如《千金方》言:“风寒之气客于中,滞

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故在运用“咽四穴”的同时配合曲池、合谷二穴,其均为手阳明经穴,肺与

大肠相表里,故尔可以祛风解表、宣肺散寒。且“面口合谷收”,头面口疾病多取之。

㈥针刺治痛

疼痛是临床上多见的症状之一,主任总结数十年临床经验,对治疗疼痛有较全面的认识,因而临

床疗效显著。疼痛的诊断与辨证,一般来讲并不太困难,因为很多疾病的主症就是疼痛,但要区别它

属于何种原因所引起的疼痛,有时也不太容易。正如《经历杂论》说:“若问其痛所因,总纲则有虚有

实,有半虚半实,有阴虚阳实,有阳虚阴实,有阴阳俱虚,有阴阳俱实。当辨其外感六淫,是何邪所

伤,内伤七情,是何脏受病。更有不内不外,乃人事之乖者,如跌打震动,刀伤失血等类,此所以致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痛之因也。”确实如此,产生疼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错综复杂的,临床辩证与诊断的方法也

是不一的,如根据致病因素的偏胜来辨证的,如《素问· 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千金方》:“"多食肥甘则舌根痛,而外发

落。”《张氏医通》:“大股痛 有湿热者,痛处必肿,而沉重不能转侧 寒热而肿痛者,须防发痈。”

有根据临床症状来辨证的,如《医宗金鉴》:“不甚肿痛,不怕冷热,为风牙痛 不肿痛甚,喜

饮热汤,为寒牙痛。”《症因脉治· 痹症论》:“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

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挛,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日痛痹;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

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日着痹。”《古

今医鉴· 脚气》:“凡足疼痛,皮不肿赤,筋不拘急,遇夜痛甚,凡此气虚,而血不荣也。”《医宗金鉴·妇

科心法要诀·调经门》:“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经前痛,则为气血凝滞。若因气滞

血者,则多胀满;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更当审其凝滞作胀痛之故,或因虚因实,因寒因热而分治

之也。”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不同,来辨别其何病?如肠痈患者,在腹痛剧作时,常把右腿蜷曲不易伸

直;坐骨神经痛患者,仰卧平睡,疼痛的患肢不易抬高,强行抬之,则疼痛加重;腰扭伤疼痛的病人,

不能直腰而行,往往用手扶住痛处。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医生应详加辨之。

在辨证中,亦常常用经络辨证一法。如《中国医学大辞典》:“腿痛 在前廉者属阳明, 在

后廉者属太阳 在外廉者属少阳 在内廉者属厥阴 在内前廉者属太阴 在内后廉者属少

阴。”《杂病源流犀烛》:“至于臂则为六经分布之处,故其为病须即病处分别之 其所以痛者,虽不

外风寒湿热,而要帷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固有由来也 若夫臂连肩背酸痛,两手软痹,由痰饮流

入四肢也。”根据经脉循行部位来辩证,这在临床上应用亦非常广泛,特别是针灸临床更为重要。在经

络辨证时结合病因辨之,当然更好。

疼痛辨别其虚实,这直接关系到制订治疗法则的正确与否,所以被医家所重视。《景岳全书·胁痛》:

“血积有形而不移,成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成條聚條散;苦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

察其所因,自可辨识。”《中医临证备要》:“经期腰部酸痛,多由体弱,肝肾不足 。”通常,从疼痛

的性质看,凡是空痛、昏痛、隐痛、痛势悠悠、劳累后加剧者,大多属于虚病;而重痛、胀痛、灼痛、

抽掣痛、跳痛,大多属于实痛。同时喜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从致病因素来看,虚证大多为脏气虚

寒,气血不能温养所致;而实证大多为寒邪、湿热、积滞,导致腑气通降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而成。

此外,患者如受寒饮冷,局部冷痛,得温则舒者属寒;局部有热感,痛势急迫者属热;疼痛且胀、嗳

气则舒者属气滞,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者属血瘀。

从疼痛病邪感受部位来分,《经历杂论》说:“内症之因于六淫者,如寒从上受,发为太阳表证,

则头项痛,太阳痛,头痛如劈,脉浮紧,无汗;寒从中受,发为胸院胁肋痛,吐水甚,引背痛,脉弦

迟而紧,疼痛绵绵不已,无止息,无松紧,喜热手按摩者;寒从下受,传入三阴,发为脐腹疝瘕痛,

甚则如奔豚,痛有定所,痛若筋牵引,无止息,无松紧,爪甲青白,甚则厥逆,肢冷,喜热熨者,急

温三阴则愈。”这些不同症因所引起的疼痛,如何区别诊断,《经历杂论》说:“辨之之法,全在切按二

字,详细工夫。”当然对疼痛病症的诊断,切、按之法固然重要,但望、问、闻三诊亦不可忽视,应全

面搜集,加以分析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疼痛的主要病机是“不通则痛”,所以治痛的总则是“通则不痛”。这里的“通”含义是非常广泛的,

有以补益之法而通之,如《临证指南医案》说:“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治当通补脉络,莫

进攻风 。”阳明脉衰,肩胛筋缓,说明是气血不足所引起的疼痛,用补益之法而治之。又如,其人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患血虚头痛,由于血虚,髓海不能得到濡养,而采用足三里、中脘等穴治疗,病人饮食增加,气血生

化有源,头痛得以解除。这种增强气血,使之气血运行通畅,也属于“通”的范畴.《医门法律·风门

杂法》说:“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枯细者,且未可治其膝,先养

血气,俾使肌肉渐荣后治其膝可也。”临床常见肾虚腰府病人,由于肾阳不足,出现腰部疼痛,以后半

夜为甚,膝以下软弱发冷,常用灸命门之法治之。正如《沈氏尊生书》说:“诸般腰痛,其源皆属肾虚,

若有外邪,须除其邪,如无,于补肾而已。”所以“通”不一定专指攻下,殊不知补益之法亦属于“通”

的范畴。当然攻下之法,有“通”的作用无可非议,《临证指南医案》说:“痛定于肩背,此着痹之类,

必用外治之药,以攻之提之,煎药不能取效也。”此类例子很多,又如其人腹痛大作,按之腹满,问之

大便三日未行,此乃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泻天枢、上巨虚,以通调腑气,燥屎自下,腹痛乃止。而

经前腹痛,拒按,脉涩,舌紫,此瘀阻不通,可取血海、三阴交行气破瘀。通下之法,亦有多种多样,

有温通、表通、宣通等,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如其人外感风寒,头痛如裂,浑身不适,脉紧,恶风

寒,急刺大椎、曲池、合谷,使其微微汗出,解表祛邪,头痛自除,属表通之例;脾阳不振,腹痛便

溏,面白肢冷,灸神厥、天枢、气海,温补脾阳为温通;咳嗽胸痛,痰稀色白,取尺泽、太渊、列缺,

宣通肺气,咳止痛消,为宣通。

虽然治痛之法以“通”为主,但也不是诸痛均以“通”为主,正如《经历杂论》说:“古人谓,通

则不痛,痛则不通,盖谓实痛也,若执此以治诸痛则谬矣。今将余历治痛而得效者,为业医者备陈之,

夫痛亦各病中之证也,必详其所因,而后治之,始无差谬也。”疼痛的病因不一,何况还有虚实之分,

寒热之别,《证治准绳·杂病》:“面痛皆属火 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

凉血,气虚者补气,不可专以苦寒泻火为事。”又说:“胸痛连胁,胁支满,膺背肩岬两臂内亦痛

其脉若洪数,宜用降火凉剂;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 是为金邪伤肝,宜用补肝之剂;胸中

痛连大腹小腹亦痛者,为肾虚,宜先取其经少阴太阳血,后用补肾之药,胸连胁肋髀膝外皆痛,为胆

足少阳木所生病,详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临床治疗时,应详加辨之,然后根据不同的症因,采取相应

的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有时攻补兼施,有时表里双解,有时标本同治,有时针药并用,根据具

体情况,因人,因时、因病,因症而决定之。只有这样,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

㈦师古训而不拘泥

⒈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治疗“痫症” “痫症”,现代医学称"癫痫",是一组临床综合症,以在

病程中有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致暂时性、突发性大脑功能失常为特征。以反复发作性抽搐,

意识障碍、感觉或植物神经功能异常为主症,发作间歇期无任何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病症临床治

疗较棘手,盛主任根据经络学说奇经八脉理论,运用蹻脉治疗痫症效果明显。

如,例一:阵发性夜间抽搐八年,发作时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每以夜间发作,每次

发作约一分钟左右,醒后疲劳头痛,近月来每天夜间均发作,患者系女性,40岁,据述因生产以后引

起。盛主任认为:经云,癫狂痫三者均为痰在作怪,痰浊蒙敞心窍,神明失主,日久必导致心阳不振,

阳虚阴浊更易上扰,治宜祛痰为主。取穴:风池、间使、神门、丰隆、照海。针后当晚就未发作,治

疗一疗程,一直未发作。因家较远,未能继续治疗。

例二:男性患者,48岁。阵发性昏迷二年余。患者近二年来,时常突然跌仆,以晨起后为多,每

次昏迷约二十分钟,发作时无明显抽搐及口吐白沫,但有小便失禁,乃痰浊中阻,蒙敞心窍,心神不

宁,治拟除痰定志。取穴:风池、间使、神门、丰隆、申脉。针后也有明显好转。

从以上两例看,取穴大致相同,惟申脉、照海不同,两穴为阴阳蹻脉之穴。阴阳蹻脉主治癫痫,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阳蹻病证之痫证属阳证,发于昼间,其证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关;阴蹻病证之痫证属于阴证,发于夜间,

其证与足少阴肾经相关。故张洁云认为阴蹻、阳蹻分主表里。曰:"阳蹻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

六腑,主持诸表,""阴蹻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又云:"癫痫昼发灸阳蹻,夜

发灸阴蹻"。

通过主任诊治,深感祖国医学之奥妙,当努力发掘。

⒉鬼穴治“痫症” “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

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

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点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后大陵穴,入寸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名

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杼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针要温;八

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间使鬼营上,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玉女门头为

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为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

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口诀,狂猖恶鬼走无遗蹤。”这是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患者杨某 女 27岁。初诊日期:1999年12月7日。阵以性抽搐、口吐白沫已15年。其12岁时

曾有不自主口噤抽动,以后不定期大发作,长期服用抗癫痫药以维持控制。但有时仍有小发作,右脉

洪大,左脉细小。证属肝肾不足,涉及脾虚湿停,日久成痰,蒙胧敞心窍而发为痫症。治拟补益肝肾,

除痰定痫。并主任告诫,由于病程较长,短期难以见显效。取穴:间使、神门、丰隆、三阴交、太溪、

中封。

10日复诊,针灸治疗以来,仍有3次/日左右,为加强疗效,加服中药礞石滚痰丸加减。针刺加用

风池、印堂等。

17日复诊,发作次数已明显减少,发作时症状也较前为轻,但病家只相信针灸,而不愿服中药,

故主任在原法的基础上,溶入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治癫狂之意,加取百会、上星、人中、承浆、曲

池、大陵、舌下、照海等。方中上星、人中、承浆、曲池、舌下、间使、大陵等均属十三鬼穴。针数

次后发作基本控制。

癫痫是由于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的过量放电而引起的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的一组临床症状

群。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所涉及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有短暂的运动、感觉、意识、植物神经等不同

的异常。癫痫的临床分型十分复杂,通常分为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癫痫

连续状态等。临床以痉挛发作最为多见,典型的表现为突发的意识丧失和全身痉挛,并常有咬破舌头

与小便失禁,本病较常见,患病率约5%,多数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病。

本病属中医学"痫症"范畴,包括《内经》所记述之"巅疾"。在《素问.奇病论》与《灵枢.癫狂篇》

中已明确地提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而且还注意到巅疾在抽搐之初,先有肌肉僵直,发

作后常有脊背疼痛的表现。后世医家多认为本病系各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痰涎壅塞"所致。如《丹

溪心诀.痫》篇指出本证之发生"无非痰涎壅塞,迷蒙孔窍",这些论述都为后世对痫证的治疗研究奠

定了基础。

主任据癫狂痫均系"痰"作祟,也均系神经系统疾病,故采用"十三鬼穴"之意治之,而获大效。说明

治病必求其本(这里的"本"可以看成病因的"因"),抓住了本质的东西,就能取得好的疗效。

㈧勇闯难关——针刺治疗截瘫的研究

外伤性截瘫属中医痿症范畴。"痿",有痿枯不用之意。是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日久不能

随意活动,或伴有麻木、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外伤性截瘫的病理基础是脊髓损伤,其是由高空坠落、跌伤、击伤等间接暴力所致脊柱骨折、脱

位,压迫脊髓而造成的完全或不完全的损害。从中医理论而言,脊髓损伤,导致气机逆乱,髓络瘀阻,

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四肢百骸,筋脉肌肉的正常功能发挥,而见肢体痿软无力诸症。

主任教导,外伤性截瘫伤其脊髓是现象,损其督脉是实质,也就是说,由于较严重的外伤,以致

督脉的经气循行发生障碍或阻隔不通。《难经》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

于脑"。由于手足六条阳经之经脉,均与督脉相会,故有督脉能督周身之阳,是一身阳之根本的理论。

当外力损伤了脊髓里的督脉时,引起督脉气乱血溢,因而使经气阻滞不通,经脉则失其濡养,临床上

出现肢体麻木,知觉消失,甚至萎弱不能活动等症状。同时由于督脉阻滞日久,也可以累及相应的经

络长期阻滞不通,结果导致其相连的经络与脏腑发生病变,如常见的足太阳膀胱经和其相连的脏腑功

能发生障碍时,就出现泌尿系统的尿闭或尿失禁等现象;手阳明大肠经和其相连的经络与脏腑功能发

生障碍时,就出现便秘与大便失禁等现象。如是等等。本病在病程中往往涉及三个脏器,即肝、肾、

脾。其早期多为实证,主要为气滞血瘀,瘀血闭阻经脉;病久多虚,主要为肝、肾、脾之不足,而表

现为骨软、筋弱、肉痿。

关于外伤性截瘫病人的治疗,主任认为,目前现有的治疗手段,虽能提早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活

动,使其较为安适的生活,部分病人还可以从事适当的工作,但这与截瘫的部位、程度、时间、治疗

手段的合理与否,锻炼意志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对待外伤性截瘫患者,应强调治疗与功能锻

炼相结合,这是使病人感觉及运动的恢复,不可缺少的两项重要手段,这两种不同的手段,在不同的

阶段,由于病情的不同,应各有侧重。

“治痿独取阳明”为临床最多采用的治法。还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或选瘫痪肌群上的穴位、

或从督脉经及华佗夹脊方面取之;或从脾肾、肝肾着手,此外二便功能障碍者,或取肾俞、八髎、气

海、中极、阴陵泉、三阴交等。

主任还特别强调,治疗后期、病程较长而长期卧床者,易发生广泛性褥疮、泌尿系感染、消化功

能紊乱、以及进而发生营养极度不良,贫血以及抵抗力差等。故既要立足于整体,又要重视局部,且

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㈨科研开路——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针灸科中风病人较多,尤其是中风后遗偏瘫者。主任根据多年临床及科研工作总结,形成了一整

套较完整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

⒈关于病因病机 主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脏腑气血不和,阴阳失去平衡,经络功能失常所致,

导致本病发病的因素,主任归纳为三点:其一,将息失宜,情志不调,精气亏耗,以致肝肾之阴不足,

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肝风鸱张,上扰清窍;其二,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停

痰积湿,或素体肥胖,多湿多痰,日久痰郁化热,痰热与肝风上逆;其三,络脉空虚,风邪乘机而入,

或原为阴虚阳亢与痰湿素盛之体,外感风邪以后,引动内邪而发病。并归纳为中风的发病与心、肝、

脾,肾四脏的阴阳平衡,机能盛衰,关系其为密切,其病机主要为上实下虚,病因为虚、风、痰、火,

瘀五种。“虚”是指阴虚或气虚,一般为烦劳过度、病后体虚,年老体衰,阴阳失调、或精血不足,肝

肾阴虚。“风”一般为阳亢化风,表现为头部抽引疼痛、头昏目花,口角歪斜,手足麻木,半身不遂,

甚至突然昏倒、手中抽搐,语言不利。这里包含了“痰”流注于经络的表现,所以“风”与“痰”不

能截然分开。“火”由于脏腑机能的亢盛,情绪的波动、过于激动出现阳亢火旺的症状。这种情况往往

与肝有密切的关系,如中风病人的高热,烦躁,气粗、面红、目赤、神昏、惊厥、便秘,尿赤等。“瘀”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主要指血瘀,由于经脉瘀阻,出现肢体瘫痛、活动受限。

⒉关于辨证 有不少脑出血患者同时并发胃出血,其病因病机如何?辨证如何?书中很少有

记载。主任根据中医理论指点出,此乃邪中深矣,腑邪必归胃,因胃为六腑之总司,而风性善行空窍,

风入胃中,胃热必盛,蒸其津液,结为痰涎,壅塞隧道,胃络破损而出血。

⒊关于治疗 中风临床上最多见的症状有二。其一,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的治则为通经活络。

一般取瘫痪侧阳经穴位为主,每次上、下肢各取3~5穴,如风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后溪、风市、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昆仑等。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部分穴位深刺透

穴;若治疗月余效果不著时,可以先针健侧,用泻法,后针患侧用补法,目的是通过健侧的针刺,来

激发瘫痪侧的功能恢复。有时还必须运用一些阴经的腧穴,如极泉、曲泽、少海、内关、劳宫、箕门、

阴陵泉、曲泉、三阴交、太溪等。特别对于肢节拘挛的病人,如上臂内收,握拳五指不易伸直,下肢

内收,走路呈跛状弧形前进的病人,更有必要。主任认为:中风刚形成后遗症时,极大多数病人表现

为阳亢、阴不足,针刺时泻阳经的穴位,补阴经的穴位,使其阴阳得到平衡,气血通畅,营卫和调,

这样有利于临床收效。反之。如果单纯取阳经穴位,效果有时会比较缓慢。临床运用此治疗方案屡屡

效果显著;其二,失语。主任在治疗失语方面,除运用常规廉泉、通里、照海这一组穴位外,善用舌

针。穴取:舌面针——位于舌根部中点,针尖向斜刺0.8~1.2寸,轻轻捻转10余次,不留针。舌下针

——位于舌下舌系带二旁,相当于舌系带和金津、玉液之间,针尖呈15°向后斜刺,进针1.0~1.2寸,

轻轻捻转10余次,然后留针20~30分钟,隔天治疗一次。该症乃因心脉系舌下,今心被风痰所阻,

神明失主,窍闭不通也。故取此组穴位,以起开窍通络作用,使窍开而能言语。

⒋关于治疗时机及预后 主任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指出,病程越短,疗效相对越好。所以早期治

疗很重要。但如果遇到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病人,合并有明显的脑水肿、或脑出血病人颅内压增高,

有脑疝形成时,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暂缓针刺治疗,因此时病人需要绝对安静,尽可能减少外界不必

要的刺激,不然会促使病情发展。有人认为,一般脑出血病人在病后5~7天,其它脑血管意外病人在

发病后3~5天,病情渐趋稳定后,即可采用针灸治疗,但也不应过于拘泥于天数。从临床实践来看,

一般中风后遗症的病人,通常在病后三个月内效果最明显。极大多数病人下肢单独行走约在15~30天

之间,上肢的功能恢复远比下肢慢。如病程超过半年者,效果即慢得多,但尚有逐步恢复的可能,如

病程超过一年者,恢复的希望就不大了。瘫痪肢体弛缓型的要比拘急型的恢复率要高一些,大关节比

小关节的活动又要快一些。差不多这也成了中风后遗症病人恢复的规律。

⒌关于治疗 在治疗期间,应强调病人的功能锻炼,因为锻炼活动,可以促进瘫痪肢体的经

气运行和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加快,可以激发神经的营养机能,防止肌肉、骨骼、关节等产生废用性

萎缩,同时锻炼还可以牵引和伸张瘫痪的肌肉,保持关节、韧带和关节囊的正常伸展活动。一般先以

被动运动,待病人自己能站立时,应扶持练习走路,锻炼次数多,时间短一些,以不疲劳为原则,但

在临床上经常碰到有些病人,在病后二十月左左,同时并发肩、髋关节的疼痛,这种疼痛的产生,是

由于血液循环和营养成份的改变,以及屈伸肌张力不匀,牵扯关节囊所致,这样就影响了病人的正常

功能锻炼,必须及时处理,针灸肩髎、肩内庭、肩髃、后溪、居髎,髀关、侠溪等穴,采用补法,每

日治疗一次,针后加灸或拔火罐(局部穴)。然而,如果及时进行锻炼,则可避免这种疼痛的产生。

⒍关于合并症 极大多数中风病人发病以后,血压趋向正常范围以内,但也有部分病人,发

病后血压持续不降,或降后复升,升降不定,且出现头昏眩晕等症状,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不然

不但对瘫痪的肢体恢复不利,甚至个别患者还有复中的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常见的为肾阴不

姚文龙 盛灿若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yao)

足,肝阳上亢,形成下虚上盛的发病原理,针灸取穴补太溪、复溜、泻太冲、曲泉。

此外还可以艾灸足三里、绝骨,每周一至二次,每次一穴,每穴一至三壮,要有小水泡者为佳;还可以梅花针治疗,扣颈项部、乳突部、气管两侧、内关、三阴交等,先轻度后中度。

⒎关于中风病人的饮食 在临床上经常碰到不少中风病人提及饮食问题,也就是说得了中风以后,吃东西应注意什么?通常碰到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什么都吃,不管脂肪、胆固醇类含量的高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都不忌,另一种是什么荤菜都不吃,连鸡蛋也不进,光吃蔬菜,以为这样可以避免复中了。我们认为这二种看法都不全面,因为这对疾病的恢复都不利,大家知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饮食物中吸取各方面的营养,才能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作为—个有病的人来说,保持—定的营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中风病人的食物,以低脂肪、高蛋白为原则,例如鱼类、蛋类,瘦肉、家禽、白木耳,、各种蔬菜以及水果等等。但如果过食其脂肪含量较多的食物,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势必增高.这样血管弹性就减少,血压也随之增高,对病情的恢复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与中医认为油腻之物易生湿生痰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

以上是本人通过三年来的临床跟师学习所得之部分肤浅体会,还有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ul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