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对中国的借鉴

更新时间:2023-04-21 23: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交通

日本政策研究(一)

投资策略

2008-11-4

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对中国的借鉴

------经济刺激政策的历史经验

报告要点

日本列岛改造计划为经济刺激政策提供的历史经验

本篇是针对在70年代通胀持续高涨的背景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所提出的全面开发日本列岛的分析报告。从目前的时点来看,田中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是非常具有超前的眼光,但由于对通胀理解的错误从而导致了这一计划的失败。我们之所以写这篇报告就是想把70年代日本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政策更全面、更真实地告诉投资者,同时也想为目前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提供借鉴。 日本列岛改造计划想达到的效果

一,同时解决日本过密和过疏的问题。二,改绘日本产业地图,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差距。三,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建造没有公害的工业基地;四,以花园的标准建设工厂;五,着手工业的重新布局,促进工厂由过分集中地区迁向非集中地区,并提出迁入和迁出的辅助性政策。

通货膨胀是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失败的重要原因

虽然田中政权已经意识到了通货膨胀,不过对于日元升值所导致的经济减速更甚于通货膨胀,所以并没有把通胀当作主要矛盾来看待,强力推进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但是通货膨胀确是摧毁日本列岛改造的主要原因,并成为导致田中下台的主要原因。

日本列岛改造对中国的参考意义

70年代的日本和目前的中国都处于工业起飞期向成熟期过渡。但目前中国在城市化率要远低于70年代的日本,所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中国目前已经处于通胀下行期,出动经济刺激政策的压力要远低于当时的日本 对于日本的财政政策还需深入分析

我们认为列岛改造计划只是日本土地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如果仅是了解它给当时的日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本文或许已经足够,但是如果不能结合日本的财政政策来分析,那么就不能知道日本的财政政策到底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借鉴作用,我们把这个留到下次专门分析日本财政政策的报告中。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相关研究

《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以及对产业生产 的传导效应---2次石油危机时期日本经验

研究》,薛俊,2008.6

分析师:

薛俊 周金涛 021-63238478 021-33130733 xunjun@ zhoujt@

联系人: 杨靖凤 021- 63217917

yangjf@

交通

正文目录

前言......................................................................................................4 一、

70年代前期日本开发国土的政策.............................................4

《国土综合开发法》奠定战后日本法律基础.........................................................4 《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1961年-1968年)...............................................4 《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1969年-1976年)...............................................5

二、 《日本列岛改造论》的内容和推进情况...................................5

发表背景...............................................................................................................5 《日本列岛改造论》主要内容...............................................................................6 “日本列岛改造”的推进情况...............................................................................7 通货膨胀是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失败的重要原因.....................................................7 《日本列岛改造论》发表前后日本的建设情况.....................................................8

三、 日本列岛改造对中国的参考意义..............................................9

城市化水平决定中国还有更大的开发空间.............................................................9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下降..........................................................................................13

2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交通

投资策略

图表目录

图:

图 1:70年代初日本通胀和M2同比增速(单位:%)............................................8 图 2:日本城市化率和人均GDP增速(单位:%)..................................................10 图 3:日本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单位:%)............................................................10 图 4:日本市镇村数量统计........................................................................................10 图 5: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增长(单位:千人)........................................................11 图 6:中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预测...................................................................11 图 7:新增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情景分析........................................................12 图 8:中国城市化进程趋势预测.................................................................................12 图 9:三大经济圈核心城市人口占比..........................................................................13 图10:日本CPI、货币供给量与实际GDP增速的差(单位:%)............................14 图11:食品类各构成价格同比增速.............................................................................14 图12:CBOT大米主力合约出现回落.........................................................................15 图13:国内早秈米,晚秈米,粳米零售价格基本稳定...............................................15 表:

表 1:日本建设投资的同比增速(单位:%)............................................................9 表 2:日本GDP增速(单位:%)............................................................................9 表 3: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增长(单位:千人)........................................................11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3

交通

前言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就为政府在经济萧条期出动大规模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财政政策都能收到政府预期的效果,这和出台的时机、规模、相关领域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本篇是针对在70年代通胀持续高涨的背景下(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一年左右的时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所提出的全面开发日本列岛的分析报告。从目前的时点来看,田中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是非常具有超前的眼光,但由于对通胀理解的错误从而导致了这一计划的失败。我们之所以写这篇报告就是想把70年代日本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政策更全面、更真实地告诉投资者,同时也想为目前中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提供借鉴。

一、 70年代前期日本开发国土的政策

要全面分析田中角荣的《日本列岛改造论》,首先需要知道日本在60年代所制定的开发国土政策,沿着这条历史轨迹能够更全面地来了解田中提出这一方案的背景和问题所在。

《国土综合开发法》奠定战后日本法律基础

战后初期,日本国土开发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国内经济。为此,1950年颁布的《国土综合开发法》奠定了战后国土开发的法律基础,其主要特点是:首先,战后初期日本主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政治形势,增产粮食,开发国内煤炭、水电资源,尽快恢复经济;其次,制定“特区”,特别是对具有资源的区域优先开发;第三,开发日本东北、北海道等落后地区;第四,制定振兴离岛政策,提高离岛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在1955年日本还公布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主要目标是在不依赖美国的援助的前提下,扩大国际收支和试验充分就业,这也奠定了日本重化工业和产业基础开发的基础。

不过,这些法律的实施只是为了重振经济,无暇顾及全国综合国土开发规划的制定,而且国土规划和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划并没有理顺,国土规划作为最高规划的认识并未达成统一。而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人口迅速向工业地带集中,造成了三大都市圈人口“过密”现象;由于原有的工业地带的工业用地、用水短缺、企业进一步扩大设备投资、扩大生产受到限制。这些问题的产生就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来解决。

《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1961年-1968年)

在日本企业设备投资为主导的高速增长中,出现了企业设备投资进一步向重化工业倾斜以及企业开始追求规模效应,这样就导致了企业向外地迁移,同时考虑到消费地区和原材料来源地的距离,沿海地区就成为了首选。虽然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但也引发了两个突出矛盾------过度集中和地域间差距扩大。正是有了以上的问题,所以日本在1962年10月颁布了《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这部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在防止城市过大和缩小地区差距的同时,通过有效利用日本的自然资源和实行资本、劳动、技术等资源的适当区域分配,谋求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主要内容是:首先,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及其周围以外的地区选择若干据点进行以点带面的开发方式;其次,将全国划分为“过密地区”、“整治地区”、和“开发地区”,并针对不同地区制定相应的措施。

4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交通

投资策略

虽然这部规划已经意识到了日本在经济增长期出现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不过6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加快了各种资源向太平洋沿岸地区以及大城市集中。像东京地区等三大都市都出现了交通拥堵、能源短缺、住房紧张等“过密”现象;而由于人口过度向发达地区集中,致使农村等偏远地区出现了人口数量剧减,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得当地急速老龄化,在人口外流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教育、医疗等正常生活都难以为继的“过疏”状态。

《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1969年-1976年)

《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过疏过密”现象,而且这一现象的深化同要求解决开发国土问题必须与解决生活环境、公害和福利等社会问题结合在一起,这些要求已经超出了规划的范围,所以在1969年5月批准实施《新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也就是《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

这次规划根据国土利用的现状和将来日本经济社会基本发展方向,从信息化、高速化的新角度对国土利用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提出了大规模开发项目,即在20年期间建设新网络项目、产业项目和环境保护项目。不过要展开如此巨大规模的国土开发事业,单靠政府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国家和民间企业都要积极向全国性的基础建设设施进行大胆投资。

这次规划的意义在于前瞻性很强,而且为以后的国土规划积累了经验,作为开发方式提出了大规模项目开发的模式,但由于过度强调经济效应,所以并未彻底解决日本的结构性矛盾,反倒是把国土开发引向了更高效率的高密度社会;而且当时日本经济由于在高度增长期,所以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大规模的工程项目,此后的高通胀使得很多项目化为了泡影。

二、 《日本列岛改造论》的内容和推进情况

从上可以看出,日本虽然经历了60年代的高增长,但也积累了很多问题,这是田中角荣提出日本列岛改造的一个背景,同时世界货币体制的变动所造成的日元的升值压力,这也迫使日本尝试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发表背景

1972年6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提出了“日本列岛改造论”,其背景是为了解决日本国内“过疏过密”的问题。根据上面的介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主要矛盾,虽然日本也制定法律并逐步开始实施,但一度引发了1969年下半年的地价暴涨。不过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日本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对国土开发政策做出了修改,并要求提出新的理念和政策手段。 同时,我们还认为日本在这个时候发布列岛改造计划更深层次的背景是为了解决日元升值问题。日本政府对于日元升值是非常消极的,因为他们认为日元的升值会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由此缩小日本的产业市场并拖累经济,这也是日本执政党、在野党、企业以及大众的多数想法,而货币当局也采取了坚持回避日元升值的方针。为此,在尼克松冲击之前的2个月,日本政府发表了“综合对外经济政策”准备来减少贸易顺差。主要内容是,对外增加20件商品的进口自由化、降低关税、资本自由化、促进资本输出、确立有秩序的出口(实为压制出口)等;对内采取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追加财政投融资,以及降低利率等。但尼克松冲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5

交通

击带来的日元升值远超过了货币当局的预想。此后,虽然再次扩大总需求、减少出口补助,但日元升值仍然没有停止,直至日元实行浮动汇率制。

可以说,日本财界和政界都抱有一种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感,即使进入了1972年,日本政府仍然认为日元升值会使得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所以政府开始摸索以公共投资为主的大型投资计划,并坚持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日本列岛改造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日本列岛改造论》主要内容

《日本列岛改造论》的主要内容是为了解决“过疏、过密”的状况,把向城市过度集中的工业向地方分散,向属于落后地区的日本列岛的北东部、西南部再配置大规模的工业基地,充实以25万人口为主的地方城市的经济功能,通过新干线和高速公路的连接使得主要城市之间的距离只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并消除分散的不合理性等。

通过研读《日本列岛改造论》,我们发现田中角荣提出列岛改造主要是基于以下的认识:

1. 首先肯定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增长,认为日本工业为了牟取高额利润而发展,国家力

量和经济力量而因此增强,不过全国的各种资源也不断向主要城市集中; 2. 这就导致了“百分之三十二的人口居住在百分之一的国土上”,其中在东京过密的

现象最为严重,“公园面积平均每人只有一平方公尺”,“住房拥挤,斗室容身”; 3. 同时,城市的空气和河流的污染日益加重,东京的大气污染“已经超过了安全许可

量”; 4. 电力奇缺;

5. 公路建设跟不上车辆增长,大城市车辆拥挤,车速显著下降; 6. 地价和物价的上涨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

7. 城市劳动力不足,而农村人口不断外流面临崩溃。

正是有了以上的问题,田中角荣提出了设想,他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出以工业重新布局描绘新产业地图。一,同时解决过密和过疏的问题。为此,必须依靠工业开发地方,而且日本的国土还有开发的余地。根据长期综合计划,最重要的是安排公共投资,同时按照各地区发展的可能,有效地配置、引导工业向地方发展,这里的工业的重新布局是指积极地将工业从极端过密的城市迁往地方的新目标;同时,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周围五十公里之内的面积一共不到国土的百分之一,而上述地区居民却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二,日本国内的未来发展性还是很大;二,改绘日本产业地图,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差距。“把东京周围的市街巷和近畿(大阪附近)地区的城市区域(名古屋地区的安排处理未定),定为工业转移促进地区,从上述过分集中地区迁出工业,使该地区的工业用地减半”,“指定北海道、东北、北陆、山阴、四国、九州、冲绳以及其余几个县为诱导地区,容纳从过分集中地区迁出的工业和今后新建的工业”,内陆工业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三,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建造没有公害的工业基地;四,以花园的标准建设工厂;五,着手工业的重新布局,促进工厂由过分集中地区迁向非集中地区,并提出迁入和迁出的辅助性政策。

6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交通

投资策略

其次,为了支撑工业布局和解决过密过疏问题,必须要重新布局交通网。一,大量运输时代已经来临,需要把日本列岛的各个主要城市能够有机的联合起来;二,为此,建立交通网非常必要,而有效利用国内运力又非常必要扩张铁路运输,建设新干线非常必要;三, 从“面”的范畴来延长高速公路的建设;四,修建工业港和运输港;五,建设水库千余座;六,用超大型远程喷气式运输机和短滑跑起降飞机进行空运;

最后,需要加强城市改造和建设。一,通讯时代已经来临,需要建设全国性的通讯网,为此,需要调整城市机能,重新组织日本列岛通讯网;二,整顿地方城市,并建设二十五人口的新城市,培植有专业职能的城市,改变地方核心城市的面貌。

“日本列岛改造”的推进情况

以上是田中角荣对于日本国土开发的主要构想,为了落实这一构想,1972年7月设置了“日本列岛改造问题恳谈会”这一咨询机构,并对具体政策进行探讨。该恳谈会把交通、通讯网建设,核心工业地区的建设和地方城市、农村的振兴整治等三大政策及其关联政策,归纳为国土改造政策。这一政策是以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为前提,提出在整个国土上同时解决“过密过疏”问题,使整个国土城市化。

列岛改造的一个重要支柱是,整个国土城市化。围绕这一政策,日本各省厅相继推出了本部门的计划,经协调提出了《新地方中心城市圈构想》,但这一构想作为制度并不理想,几乎没有实现。另外一个重要支柱是工业的再配置。由于日本长期偏重于太平洋沿岸地区工业的发展,使人口的过疏问题日趋严重。但从当时情况来看,人口的流出基本上是为了获取就业机会。因此,田中内阁的政策当局认为,解决过疏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确保当地的就业场所,政府应当积极促进工业向地方的分散。作为具体政策1971年制定了《农村地区工业导入促进法》,1972年又配合列岛改造政策制定了《工业再配置促进法》。

《日本列岛改造论》发表之后,日本全国各地的各种项目计划纷纷启动,当时的资金过剩又加速了投资步伐。列岛改造的大规模项目的实施,引起了土地价格的暴涨。土地投机盛行,达到了战后空前的程度。1970年日本全国不动产的贷款余额大约是3.5万亿日元,1971年超过了6万亿日元,到了1972年更是超过了10万亿日元。地价上涨的同时,日本物价也出现了加速上涨,日本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列岛改造的许多项目由于之后的石油危机的爆发大多没有实现。

通货膨胀是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失败的重要原因

田中角荣的“日本列岛改造论”最终是以失败而告终,而通货膨胀是导致这一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那么在72年通胀苗头已经开始出现的情况下,田中角荣是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的呢? 其实,当时的田中政权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不过对于日元升值所导致的经济减速更甚于通货膨胀,所以并没有把通胀当作主要矛盾来看待。在《日本列岛改造论》中,对于通胀的解读只有一页纸的篇幅,他认为日本物价的上涨并不是由于经济增长率高、需求增强而引发的供不应求的通货膨胀,日本的通胀是由于生产效率低的企业和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同样增加工资,从而引起所谓生产效率差别的通货膨胀,这才是问题的所在。从物价上涨集中于农产品、中小企业产品等生产效率低的范畴来看,即可见一斑。

因此,田中角荣认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必须采取3种手段:一,促进农业、中小企业、服务性行业等低效率部门的现代化、合理化,以提高其生产效率;二,修建公路、铁路等,大力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7

交通

促进运输机构现代化,降低运输成本;三,断然向地方疏散企业和人口,以减轻低价在物价中所占的比例。通过综合实施这些政策,来开辟抑制物价上涨的途径。

但是通货膨胀确是摧毁日本列岛改造的主要原因。货币供给量对GDP比例在1972年三季度已经达到了高位,通货膨胀在1972年四季度开始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此刻,虽然货币当局已经开始通过提高利率来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但为时已晚。在12月举行的总选举中,自民党的支持率大幅下降,从这点可以看出日本国民对于田中政权的列岛改造计划是反对态度,到了1973年4月根据新闻调查田中政权的支持率只有20%。 图 1:70年代初日本通胀和M2同比增速(单位:%)

资料来源:内阁府, 长江证券研究部

《日本列岛改造论》发表前后日本的建设情况

从日本的宏观经济看,1970年秋季开始日本经济不断下滑,全国性的建设活动在70年度,71年度增长放缓,但进入了72年又开始快速增长,特别是伴随着列岛改造计划的实施,在72年后期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引领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首先从建设业的动向来看,日本的企业和政府对建筑的投资总额为,70年度同比增长了16.8%,71年度同比增速为14.0%,但到了72年同比增速飞涨到了29.9%,特别是企业的建设投资从71年度的7.7%快速增长到了35.1%;伴随着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政府的基础建设投资同比增长了21.0%,这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

其次,从建筑订单总额来看,72年度同比增长19.5%,继续保持强劲增长。72年的高增长主要是来自于非制造业部门的需求,其中房地产增长了49.6%,远高于历年水平,可以说列岛改造计划是直接的影响。

72年的经济回复和前2次相比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前2次经济景气低迷期建筑业的订单几乎是停滞的,而这次不但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而且在72年夏季之后有加速的趋势;同时,在日本前2次景气低迷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制造业的订单增长,但72年主要是依靠房地产,电力,商业等;而且,之前的景气低迷期政府对大型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同比增长是逐年减少的,但72年由于列岛改造计划而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公共事业建设始终保持扩大的趋势;最后,相比日本三大都市圈建筑户数的相对减少,其它地区的住房建筑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进入了73年度,虽然一开始仍保持着旺盛的建筑投资,不过随着通货膨胀的高涨,年初的

8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交通

投资策略

财政预算不得不拖延,大部分的楼房建设也不得不延期,此后的抑制总需求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土开发陷入了停滞。再加上突发的石油危机,对于未来预期不确定性的增加,建材价格的高涨等因素使得建筑业先于经济景气出现下滑。

73年度的建设业增速仍然高于72年度,增速为29.2%。但是由于受资源约束条件的限制,日本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供给并不能同时满足企业部门的需求和政府的大型财政支出,从72年夏季过后原材料价格已经出现了上涨的趋势,在石油危机发生之后更是快速上涨。在这背景下,公共事业投资不得不放慢增长率,和72年相比出现了7.1%的负增长。 表 1:日本建设投资的同比增速(单位:%)

建设总计 建筑业 1970 16.8 18.5 1971 14 7.9 1972 28.7 28.5 1973 32.4 41.5 1974 0.8 -3.3

资料来源:财务省, 长江证券研究部

住房

16.9 8.9 31.8 38.1 0.7 非住房20.4 6.7 24.5 45.9 -8.2 基础建设13.7 26 27.4 6.3 公共事业 公共事业以外19.1 8.6 34.5 17.1 26.8 28.1 -7.1 22

表 2:日本GDP增速(单位:%)

订单总计 制造业 非制造业

1970 19.9 -2.2 30.5 1971 21 -23.4 33.3 1972 19.5 21.3 23.4 1973 18.3 52.8 23.9 1974 4.4 -5.2 -8.9

资料来源:财务省, 长江证券研究部

房地产

36.7 38.4 49.6 32.7 -28.7 建筑业20.9 13.5 17.7 24.3 -0.1 基础建设 18.5 33.3 21.4 11.2 10.8

三、 日本列岛改造对中国的参考意义

日本的列岛改造计划虽然由于通货膨胀而受到了挫折,土地投机也损害了在日本历史中的形象。不过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70年代的日本经济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出现的地区差异扩大、环境污染、二元经济等社会矛盾,列岛改造计划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台的。应该说这一计划的初衷还是好的,虽然70年代失败了,但其消除地域间差异等宗旨一直保留在之后的国土开发政策中,并延续至今。所以其积极意义不可否认,对中国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城市化水平决定中国还有更大的开发空间

从工业化阶段来看,70年代日本城市化进程进入第二阶段,正是日本经济工业化进程的第二个中周期阶段,这一过程中,日本的城市化率超过50%,达到基本实现城市化标准,同时在超过50%后,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实际上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即小城镇向中心城市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镇的增长数量明显放缓而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三大经济圈)的人口数量占比迅速增加。在此后的20年中,日本城市化率也只是提高了10%,同时由于国土面积较小,相对来说落后地区的开发潜力并不是很大。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9

交通

图 2:日本城市化率和人均GDP增速(单位:%)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 长江证券研究部

图 3:日本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单位:%)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 长江证券研究部

图 4

:日本市镇村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 长江证券研究部

10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交通

投资策略

图 5: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增长(单位:千人)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表 3:日本三大都市圈人口增长(单位:千人)

时间 1955年1960年1965年 1970年 1975年

人口总数(千人)三大都市圈人口(千人)三大都市圈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6.3 39.2 42.8 45.2 46.6

资料来源:《日本统计年鉴》,长江证券研究部

目前中国已从经济起飞期逐步过度到成熟期,面临的问题也和日本一样,但中国的城市化率要远低于当时的日本,这就注定了中国采取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城市建设的空间要大于日本。由于城市化进程与劳动力转移过程处于同一过程,因此在中国的劳动力转移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那么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也将和劳动力转移未来的趋势保持一致。

考察中国的情况,我们发现1978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波峰位于1987年左右,此后人口出生率出现持续下滑,这意味着在2007-2008年之后,年满18岁的适龄劳动力供给增速将出现持续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人口和劳动问题报告》,中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在2012年前后达到高点,其后持续下降。按照日本的经验,这意味着劳动力人口无限供给的状况出现转折,中国劳动力价格内生性加速上升过程将由此展开。 图 6:中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预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1

交通

从劳动力供需缺口看,我们还需要考察非农产业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状况,因此在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蔡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模拟,通过对非农产业增长率分别做出8%(低增长率)、9%(中增长率)和10%(高增长率)三种假设的情景分析,参考日本的劳动力重构过程经验,考察从2006年开始到2020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 分析结果表明,在2010年至2011年,分别出现新增劳动力数量低于劳动力需求数量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在2010年左右中国将会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始点,与此同时劳动力价格快速重构也将随之出现。

图 7:新增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情景分析

300025002000150010005000

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数据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因此,在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模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增长期,特别是1996年以来的高速增长率源于1978年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到峰值的快速增长,因此,如果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劳动力转移趋势进行模拟,我们认为中国将在2011年刘易斯拐点基本完成前达到50%的城市化基本实现增长线,完成日本城市化发展第二阶段的内容。

图8:中国城市化进程趋势预测

6050403020100 日期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

数据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占比迅速提高的发展期基本结束,可以说中国也正处于类似于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第二阶段后期,即伴随着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小城镇人口逐步向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即将展开,实际上,这也是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化阶段。

12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交通

投资策略

因此根据世界银行出版的《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城镇只有达到15万人的规模才会出现集聚效益,并且“从来还不清楚地证实城镇大到什么程度会出现不经济的现象。”法国经济学家维德马耳利用瑞士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为:100万人口的城镇经济效益比2万人口的城镇高2.2倍,比20万人口的城镇稿40%,比40万人口的城镇高19%。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如果没有特殊的限制或壁垒,人口和经济主要是向大城市集中,这是城市化的一个一般规律,这也将是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而在这种发展新阶段中,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来自于总量的提升,更加来自于主要来自于小城镇向大城市的人口转移引致的消费倾向变迁。也即是在同等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上,城市化的发展程度将对居民的消费倾向产生较大的影响。实际上,我们比较日本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城市化人口向三大经济圈集中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消费倾向的明显变化。 图 9:三大经济圈核心城市人口占比

6.005.00

4.003.002.001.000.00

上海

南京

宁波

杭州

苏州

无锡

北京

天津

广州

深圳

07年GDP占比

数据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07年城市人口占比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下降

日本的列岛改造计划是在石油危机前期实施的,这就助长了通胀的加速,可以说出台的时机不是很好。

1969年初,大幅的贸易顺差加速了货币供应量的上升,这也造成了国内PPI和CPI的上升。对此,日本银行在认识到输入型通货膨胀存在的前提下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在1969年9月采取了金融紧缩政策。虽然只是把利率提高了0.41个百分点,但却使得1970年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1970年5月开始,CPI和PPI都出现了缓慢的下滑,可以说是一时成功地控制住了通货膨胀,同时1971年的贸易顺差也逐渐增大。之后日本银行并没有坚持紧缩性的金融政策,而且在“尼克松冲击”之后,为了防止日元快速升值而导致国内经济下降,日本放松了金融政策,货币发行量24%的大幅增加,助长了流动性过剩,这是73年日本国内经济极度过热重要原因。

对比日本的货币发行量和实际GDP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货币发行量的增长率超过了实际GDP增速,从中长期来看会造成通货膨胀。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由于货币发行量的不断加大已经造成了流动性过剩,1972年货币供给量(M2+CD)和实际GDP增速分别是26.5%和8.4%,之间相差了18.1%,远远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正是货币供给量(M2+CD)与实际GDP增长率之差的大幅增加才使得日本的CPI快速上升,这是CPI上升的先导因素,而石油危机的冲击只是激化了CPI的再次上涨。所以说73年底石油价格的暴涨只是加速了日本国内的通货膨胀,但并不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3

交通

加才是通货膨胀的真正元凶。1971年以后的过剩的货币供给扩大了72年下半年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缺口,流动性过剩使得资金不断流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对大宗商品的投机也招致了物价上涨,并加强了通胀预期,1972年中期开始的设备投资的增加带动了总需求的增加。所以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资产价格的上涨加强了对通胀的心理预期,惜售和抢购的倾向得以加强。由此增加了投机的需求,而由于供给的制约更加强化了供需的紧张,物价的上涨不可避免。

图 10:日本CPI、货币供给量与实际GDP增速的差(单位:%)

资料来源:内阁府,长江证券研究部

而对于中国来说,虽然自07年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日益成为中国担心的问题,但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次贷危机的深化,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已逐步滑落,不再是焦点所在。 我们认为对于未来的宏观政策调控来说,CPI引致的通胀担忧将不复存在,而伴随着PPI的高点回落,政策放松将失去最后的顾虑。下半年的利率政策调整将和央行信贷窗口指导松紧程度挂钩,即四季度伴随着PPI见顶回落通胀趋势真正缓解后,继续放松信贷窗口指导,同时在美元升值的趋势下重新采取加息政策进行调控。数量型工具而言我们继续坚持前期观点,每一次出台都是被动的针对外汇占款和央票到期等过度流动性输入的冲销,但是从近期央行调控基调变化为“一保一控”,以及美元升值趋势冲减了外汇占款输入,数量型工具紧缩的可能性也相应缩小,基于这一判断我们认为4季度的金融行业可能将迎来超出预期调控带来的良好表现。

图11:食品类各构成价格同比增速

交通

投资策略

图12:CBOT大米主力合约出现回落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图13:国内早秈米,晚秈米,粳米零售价格基本稳定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研究部

我们认为通胀预期的滑落将为财政政策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契机,财政支出的增加将拉动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胀预期,因此只有通胀回落的时期才是实施的重要时间点,这点比当时日本的宏观环境要有利的多;同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小于70年代的日本就决定了中国加大财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要高于70年代的日本。所以如果中国也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那么重复日本历史失败的可能性会很小。

同时,我们也认为列岛改造计划只是日本土地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如果仅是了解它给当时的日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本文或许已经足够,但是如果不能结合日本的财政政策来分析,那么就不能知道日本的财政政策到底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借鉴作用。我们把这个留到下次专门分析日本财政政策的报告中,希望能找到更为有效的方法。

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

15

交通

分析师介绍薛俊,日本 saitama大学金融专业硕士,现为长江证券策略部高级分析师,研究领域为对外贸易和中日经济对比研究。周金涛,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长江证券研究部副主管,长期从事宏观策略研究,并在中国的工业化国际比较和经济周期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逻辑框架和思维体系。

对本报告的评价请反馈至长江证券机构客户部姓名伍朝晖甘杨李吕露忠靖洁张晓君分工副主管华东区客户经理华南区客户经理华南区客户经理华北区客户经理销售经理电话 (8621)33130735 (8621)63296362 (8621)33130737 (8621)33130737 (8621)63299572 (8621)33130450 13564079561 13701696936 13501701386 13916835319 13761448844 13564863429 E-mail wuzh@ ganlu@ zhangxj@ yangzhong@ lijing2@ lvjie@

投资评级说明行业评级报告发布日后的 12个月内行业股票指数的涨跌幅度相对同期沪深 300指数的涨跌幅为基准,投资建议的评级标准为:看中看公司评级好:性:淡:相对表现优于市场相对表现与市场持平相对表现弱于市场

报告发布日后的 12个月内公司的涨跌幅度相对同期沪深 300指数的涨跌幅为基准,投资建议的评级标准为:推中减荐:性:持:相对大盘涨幅大于 10%相对大盘涨幅在 5%~10%之间相对大盘涨幅在-5%~5%之间相对大盘涨幅小于-5%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们

无法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谨慎推荐:

无投资评级: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公司面临无法预见结果的重大不确定

重要声明长江证券系列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代表对证券价格涨跌或市场走势的确定性判断。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中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长江证券研究部,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ud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