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1 01: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信宜市十二小学在哪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信宜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1
(一)发展基础.............................................1 (二)发展环境.............................................4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发展定位...............................................9 (三)具体目标..............................................10 三、主要任务...................................................13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省山区特色产业强市..............13 (二)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全省宜居宜业城市..................21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24 (四)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26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信宜绿色发展.........................30 (六)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建设全省山区人力资源强市..............32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6 (八)建设文化强市,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41 (九)加强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43 (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效能.........................45 四、保障措施.................................................47
— 1 —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47 (二)做好土地储备与经营....................................48 (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48 (四)拓宽资金渠道..........................................49 (五)加强规划监督考评......................................49
附表:信宜市“十二五”规划纲要重大项目表
— 2 —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信宜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三年大发展,五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发展目标大步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建设幸福信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既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也面对“9.21”特大洪灾的严峻考验。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可望实现206.66亿元,年均增长11.8%,比“十五”平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10.5%预期目标;人均GDP达到1.92万元,年均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5亿元,年均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89亿元,年均增长18.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2亿元,年均
— 1 —
增长27%。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5:30:37.5转变为2010年的28:30:42。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8.11亿元,年均增长4.7%;工业经济明显增强,规模工业不断壮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有力推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61.21亿元,年均增长13.6%,其中工业增加值56.84亿元,年均增长14.7%;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迅猛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87.34亿元,年均增长15.4%。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农村客运公交化。洛湛铁路信宜段建设全面完成铺轨工程,县通镇和镇通村委会公路全面实现了硬底化改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防灾和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完成城区防洪二期工程以及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陂坝改造、机电排灌等一批水利工程,动工建设怀乡引水除险加固改造工程、城区防洪一期续建工程。电网建设稳步推进,确保电力安全可靠输送。建成了镇隆、旺沙、钱排、北界等4个110千伏变电站,动工建设大成、永隆、池洞、城西等4个110千伏变电站。通讯、有线电视等信息基础设施也有明显改善。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完成污水处理厂、淘金湾大桥、教育城大桥以及一批街道硬底化工程,动工建设市自来水厂引水工程,复工建设省道S370线穿城段道
2 — —
路工程、竹山路二期扩改工程。全市农村实施泥砖房改造工程,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十一五”规划目标内。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803元,年均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1元,年均增长9.5%。实施农村泥砖房改造工程成效显著,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全免学杂费,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教育均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了市职教中心,创办了砺儒中学,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工程通过省的验收,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重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32万人。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开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服务型政府步伐加快,行政效率明显提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集体林地发放使用证工作有序推进。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全面推开。积极推进财政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深化土地和矿产、采砂开采权等市场改革,规范了各类资源管理,增强了地方财力。
专栏1:信宜市“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指标 一、经济发展
单位 2005年 “十一五” 2010年 实际 规划目标 预计 “十一五” 年均增长 — 3 —
全市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值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出口总额 城镇化水平(按常住人口) 二、社会发展 常住人口 户籍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初中毛入学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三、人民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 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 森林覆盖率 * 亿元 元 吨标煤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美元 % 万人 万人 ‰ %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 % % % 元 元 人 % % % % 120.5 10.5% 206.66 11.8% 9.7% - [-17.1%] 18.4% 27% 17.6 6.1% - 1.6% 1.8% - - - - - - 8.1 9.5 14.9 - - - - 12207 8% 19241 32.5:30: 27.7:36.1:28:30:42 37.5 36.2 0.43 16.3 1.45 49.6 0.4 31.1 99.1 125.4 6.75 3.5 [5] 4.5 2.4 - 11.9 99.9 97 65.3 4617 - 0.6 - - - 66.4 [-13%] 9.5% 8% 11% 20% 50 - 0.6% 7 4 [6.5] 5 4 - 85 100 100 80 5 6 2.1 60 [6.64] [4.74] 66.5 0.385 37.89 4.82 111.5 0.57 35.2 107.9 139.6 6.22 3.3 [5.2] 5.22 4.12 3.2 100 100 100 85 6803 10641 1.2 90 [31.8] [24.8] 67.3 注:生产总值按可比性价格计算,[ ]内为“十一五”期间的累计数,带*指标为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指标口径已调整,2005年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口径调整前的数。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人均生产总值3000-6000美元的快速发展阶段的黄金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深刻转型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
4 — —
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
1、发展的机遇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将向纵深推进,国际经济格局加速变革,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模块化和服务外包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加快了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提速,有利于我市在区域合作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政治社会稳定,国际地位稳步提升,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随着交通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区域联动空间进一步扩展,国家的一系列政策、规划、指导等,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重要支撑。
——从省内环境来看,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和“双转移”工作的稳步推进,珠三角地区部分产业正积极向两翼地区和北部山区转移,为信宜有选择地引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轻工、电子、机械等产业,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广东省加大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调控力度,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粤西两会的顺利召开、《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及加快环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战略的提出,将对信宜的加快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从信宜自身发展来看,“十二五”时期,信宜具备加快发展的有
— 5 —
利条件。首先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信宜将要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其次,信宜市委、市政府总结“十一五”期间信宜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立足当前发展新环境、新基础,结合“十二五”时期发展新定位、新前景,加强领导,着力提升服务效能,积极部署下一轮发展大局,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潮。
2、面临的挑战
——从外部因素来看,一是国际经济波动隐忧尚未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标志着全球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深度调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欧洲债务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将对我市就业和出口造成较大的冲击,加大了我市经济减速的隐忧。二是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规划已获国家批复,而我市基本上处于这三个区域的中间地带,受政策辐射、带动不够强,同时与上述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不足,与自身周边县市的合作尚未形成,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被边缘化的压力增加。
——从内部制约因素来看,我市“十二五”规划期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面临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较重;产业层次总体较低,先进制造业不多,农业产业化进展慢,服务业水平低。二是投资规模偏低,实际利用外资少,缺乏大项目带动,发展后劲不足;三是民营经济发展较缓慢,县域经济实力较弱,企业“小、弱、散”的特征较明显;四是城市功能仍未
6 — —
完善,城镇化进程缓慢,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离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五是地方财政实力较弱,随着财权与财力的不断向上集中,事权与责任的不断下放,财政收支压力进一步加大;六是灾后恢复重建规模大,建设任务艰巨。
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认真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轨道,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必须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站在全新高度,以战略性思维,科学谋划、合理布局,谋求经济社会发展又快又好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强特色产业,造生态新城,建幸福信宜”为主攻方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实施市委“三年大发展,五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围绕构建具有信宜特色的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资源加工型工业向新型特色工业转变、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城市化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致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山区的特色产业强市、全省重要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和茂湛地区生态后花园、全省山区宜居宜业城市、全省山区人力资源强市,促进信宜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 7 —
“十二五”时期,必须把建设幸福信宜这一核心贯穿于“十二五”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十二五”规划的各领域。突出做到“六个发展“: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建设幸福信宜的关键。要紧紧抓住建设幸福信宜这个核心,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大的发展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必须坚持加快发展。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主攻方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在调整中加快、在加快中调整,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实现优化结构与加速发展有机统一。
三是必须坚持协调发展。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
四是必须坚持创新发展。要把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不竭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五是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六是必须坚持共享发展。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出
8 — —
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发展定位
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三年大发展,五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为总目标,以“强特色产业,造生态新城,建幸福信宜”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的主题、主线,努力实现五大定位目标:
——打造全省山区重要的特色产业强市。加快具有鲜明信宜特色的十大重点工业产业,壮大特色工业规模,力争工业经济总量和工业产品竞争力进入全省山区前列。加快建设具有鲜明信宜特色的十大种植业基地、五大养殖业基地和十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特色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力争农业经济总量和农副产品竞争力进入全省山区前列。
——打造全省重要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和茂湛地区生态后花园。加快生态建设,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以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为重点,加强旅游资源规划、整合、建设,提升具有鲜明信宜特色的“神韵山水,魅力玉都”旅游品牌,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撑我市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力争旅游总收入和旅游竞争力进入全省山区前列。
——打造全省山区宜居宜业城市。以创建“山环水抱”的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努力把信宜建成一个融于自然、依山傍水、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山水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力争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进入全省前列。
— 9 —
——打造全省山区人力资源强市。巩固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设全省山区教育强市。加强劳动力培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机制,努力把我市劳动力丰富的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市成为全省重要的人力资源输出大市。
——以“民生优先、环境友好、公平正义”为重点的幸福信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把促进教育公平、卫生公平、社会保障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树立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信宜绿色发展。保障公共安全,合力打造平安信宜,保证公平正义。
(三)具体目标
“十二五”规划要与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粤西“两会”精神加快信宜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紧密衔接,要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和茂名市的平均水平。初步考虑,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到2015年达到34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5年达到2.96万元。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1:35.2:45.7。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比重大幅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10 — —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强化项目支撑,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重大项目116项,总投资164.4亿元,其中“十二五”规划期内计划投资145.9亿元。投资规模显著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公路和铁路方式相互衔接,合理布局,运能充分,功能完善,便捷畅通,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新能源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电网布局日趋合理。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水资源配臵进一步优化。
——城乡发展显著加快。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更趋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明显扩大。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承载发展的能力增强。到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区域更趋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茂名下达的指标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以上。构建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力争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98万公顷。
——民生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年均增长分别达8.5%和8%;人口数量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茂名下达的指标内;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以上,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新
— 11 —
增就业人数累计5.5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继续保持100%,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管理体制、医疗卫生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等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外贸出口快速增长。
专栏2:信宜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类别 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经济 发展 人均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经济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值比重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民生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福祉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12 — —
单位 亿元 元 亿元 亿元 % % % % 万人 ‰ % 万人 % % 万人 万人 % 元 元 套 2010年 预计 206.66 19241 37.89 111.5 28:30:42 0.54 35.2 107.9 6.22 3.3 1 - 85 5.22 - 6803 10641 2015年目标 348.2 29605 94.2 224.3 4 19.1:35.2:45.7 0.6 2以上 45以上 117.7 6.25 3.5以内 [5.5] 93 90 年均增长(%) 11 9 20 15 - - - - - 1.8 - - - - 属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结构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按茂名下达指标执行 预期性 约束性 10229 15635 [360] 8.5 8 -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 单位GDG能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化学需氧量 资源环境 主要污染物 排放减少 二氧化硫 氨氮 氮氧化物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森林蓄积量 公顷 吨标煤 % % % 未考核 未考核 % % % 万立方米 平方米 4.06 0.385 - [24.8] [31.8] - - 67.3 3.98 -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按茂名下达指标执行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65以上 75以上 68以上 1500 13 - - -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注:生产总值绝对数按2010年价格计算,速度按可比性价格计算;[ ]内为规划期的五年累计数;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只含廉租房(未含经适房、公租房等其它保障性住房);城乡三项医疗保险是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约束性指标以茂名市分解下达的指标为准。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必须全方位推进以下各项工作。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省山区特色产业强市
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特色产业强市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战略任务,以建设全省山区工业强市、全省山区重要的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全省重要的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优势明显、功能强大、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发展集群。
1、发展壮大特色工业
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引导工业经济走专业化分工、集群式发展、产业链延伸之路,重点发展对GDP、财政收入、就业贡献度大的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
— 13 —
发展。
扶持十大重点工业产业。矿产开发、电子电器和机械制造、玉器加工、竹器编织、林产化工、小水电、制药、农副产品加工、毛纺皮具制造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我们要优化产品结构,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持续发展后劲。风力发电是我市发展空间广阔的新兴产业,通过引进大企业开发风电项目,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和发展十大重点工业产业:
——矿产开采业。合理、有序地开发锡、铁、金以及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发展壮大矿产加工产业集群,拉长矿产加工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电子电器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以东镇街道为重点,依托江东、福尔、华田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拉长和完善温控产业链,努力打造信宜市温控产业的洼地。推动信宜温控产业联盟标准制定,建设温控产品省级质量检测平台,增强和巩固温控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领先地位。以华辉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
——玉器加工业。以东镇街道为主要基地,加快南玉工艺产品的创新研发,引导现有玉器加工企业加大技改和创新力度,培育多家规模以上玉器加工企业。推动信宜玉器加工批发基地建设,设立南玉产品省级检测平台,将信宜建设成为广东重要的玉器加工、检测、销售、推介集散地。
——竹器编织业。提高竹器编织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形成区域品牌。以怀乡、东镇、池洞为主要基地,辐射带动全市
14 — —
竹编业发展。
——石化产品后加工和林产化工业。以贵子、朱砂、东镇为重点,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产品加工,提高石化工业的集聚度。抓好日红公司、中林公司、松原公司、四海泊奇公司等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小水电业。充分挖掘水力资源,不断加大电站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对现有小规模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效益。
——制药业。依托南药种植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药业,重点发展中成药、兽药、中药饮片等现代制药产业,提升我市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信宜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大成、东镇、镇隆、水口、丁堡、钱排和茶山等镇(街道)为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鼓励和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增资扩产,延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
——风力发电业。着力抓好合水、钱排、贵子、新宝、大成、茶山等镇的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推动我市新能源的发展。
——毛纺织皮具制衣业。巩固发展毛纺织、皮具、制衣业,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和吸引产业转移工作,积极承接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我市。重视技术改造与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及企业竞争力。
专栏3:特色工业产业重点项目 先进制造业项目:数控机床生产项目、手机配件生产项目。 传统产业升级项目:主要有绿业公司农产品加工项目、汇美电器制造项目、罗罅碑头坑铅锌矿项目、罗罅锡坪矿业项目、洪冠楼垌铁矿项目、托盘垌铁矿项目、水泥磨粉站、饲料添加剂生产项目、小家电生产项目、电子加工项目、饲料生产项目、金属延压加工项目、木制工艺美术品生产项目、毛纺织深加工项目。
— 15 —
新能源项目:主要有合水、钱排、贵子、新宝、大成、茶山等6个镇的风电建设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约60万千瓦。 扎实推进工业平台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创新园区建设模式,激发和增强工业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园建设,完善园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积极承接一批新的转移型项目,做大园区经济。加快镇隆至贵子工业长廊沿线工业小区建设步伐,使其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落实省产业转移工业园“零收费区”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园区健康发展。
专栏4:工业发展平台建设重点项目 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工业园:省政府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总体规划面积10000亩,计划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2亿元,按能源供应区、特色资源加工区、毛纺织业区、五金电子加工区、皮具服装加工区等产业特征分区建设,分步实施。预计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年可增加工业产值200亿元,工业增加值50亿元,创税6亿元。 水口工业小区:总体规划面积2000亩。 加工装配工业园:总占地面积500亩。 域强厂房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 实施企业品牌战略。着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扩大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品牌影响力。积极推动企业建立现代营销体系,提高知名品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美誉度,鼓励企业参与制定行业和产品技术标准,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优质、高效、节水、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广和创新先进产业模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化、无公害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
16 — —
发展,做大做强我市现代特色农业。
加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围绕我市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品牌”、“公司+农户+品牌”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产业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等产销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到2015年,力争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和发展十大种植业基地、五大养殖业基地:
——十大种植业基地。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20万亩三华李种植基地、10万亩优质米种植基地、2万亩山楂和甜柿种植基地、30万亩竹子种植基地、3万亩绿茶种植基地、5万亩南药种植基地、高脂马尾松种植基地、10万亩木薯和马铃薯种植基地、2万亩花卉种植基地、10万亩油料作物种植基地等十大基地建设。抓好水口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将园区建设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结构调整窗口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推动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
——五大养殖业基地。稳定发展山地养鸡,大力推广饲养瘦肉型猪,逐步推进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养殖,同时发展高产优质和高值的水产品种养殖。“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年产1亿只怀乡鸡生产基地、年产100万头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年产4万吨淡水鱼生产基地、年产3万头牛羊生产基地、年产50万只肉兔生产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能力。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提高
— 17 —
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依托十大种植业基地和五大养殖业基地的优势,按照“抓龙头、高档次、上规模”原则,大力发展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山楂、优质米、茶叶、肉类、薯类、木材、竹器、南药、林产化工、食用油等十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农业综合生产力和整体效益的迅速提高,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科技推广、苗木和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市场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名牌产品、有机食品等认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推进我市农业向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方面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监测抽查制度,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大力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稳步提高我市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
专栏5:现代农业产业重点项目 十大种植业基地:三华李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钱排、茶山、朱砂等镇,优质米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镇、北界、怀乡等镇(街道),山楂、甜柿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大成镇,竹子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怀乡、平塘、思贺等镇,绿茶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金垌、贵子、平塘等镇,南药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洪冠、思贺等镇,高脂马尾松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洪冠、东镇等镇(街道),木薯、马铃薯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贵子、白石等镇,2万亩花卉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大成、水口等镇,油料作物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朱砂镇、池洞等镇。 五大养殖业基地:怀乡鸡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镇、怀乡、镇隆、水口、池洞、朱砂、金垌等七个镇(街道),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水口、东镇、镇隆、北界、丁堡等五个镇(街道),淡水鱼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洪冠、茶山、镇隆、水口、东镇、朱砂、贵子、北界等七个镇(街道),牛羊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朱砂、钱排、贵子等三个镇,肉兔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钱排、合水、白石、东镇、池洞等五个镇(街道)。
18 — —
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山楂、优质米、茶叶、肉类、薯类、木材、竹器、南药、林产化工、食用油等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水口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是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生态旅游。 3、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
加强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和优质生活服务体系,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
突出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科学合理的规划统筹全市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力争把大雾岭景区建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马山、西江温泉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甲门峡漂流、龙玄峡漂流、大仁山景区创建国家3A景区。争取镇隆温泉、池洞莲花湖庄园、朱砂石根山等项目尽快建成营业。加快中坳风电场、合水石硖千层梯田、平塘马安山等景区开发。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现代工程和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工程和工业等专题旅游。推进旅游道路、旅游服务中心和星级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挖掘旅游景区文化内涵,加强旅游景区文化包装,引导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南玉器、山楂、竹木器工艺品、南药等名优产品集约经营,形成信宜特色的旅游购物城。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大力提高区域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综合交通网络优势,加快发展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等现代物流业,鼓励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以火车站为中心,建设一个日用品、农资及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中心。以市产业转移园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于生产原材料采购和产成品配送的
— 19 —
现代物流园。鼓励企业剥离内部物流,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延伸配送网络,推进农村物流业的发展。
全面发展商贸流通业。鼓励发展连锁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百货商店,积极推进超市和连锁企业向社区、镇村延伸,发展方便居民生活的“大企小店”和特许连锁网。在城区主要街道集中发展购物、餐饮、娱乐和旅游服务等特色商业街区。高起点建设一批星级酒店,大力发展大众餐饮,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完善城区专业市场规划与布局,加快建设水果、蔬菜、三鸟、建材、粮食等专业批发市场。以建设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为重点,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惠农工程,扩大农村消费。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鼓励发展符合实际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型普通商品房。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促进住房梯次消费,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的住房需求。完善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居住环境。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规范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市场化程度。
积极发展金融、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推动银行、证券、保险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加快培育发展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优化提升信息传输服务业和互联网增值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整合与互动发展。支持发展法律、会计、创意、咨询、电子商务等商务服务业,推动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
20 — —
专栏6: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旅游业项目:主要有石根山风景旅游区开发项目、池洞莲花湖水上庄园、镇隆温泉旅游区开发项目、百峰山旅游开发项目、虎跳风景旅游开发项目、大雾岭生态旅游开发项目、马安旅游开发项目、信宜铭桂旅游服务项目、信宜旅游度假区酒店。 现代物流项目:主要有惠民物流配送中心工程、市产业转移园物流项目、城西物流中心。 商贸流通项目:主要有六谢粮食批发中心、镇隆散堆粮库、市城东市场、市三鸟市场。 (二)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全省宜居宜业城市
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重要抓手,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做大做美中心城区
以实现城区面积翻一番的目标,稳步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快推进新区开发,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力,力争建成全省山区的宜居宜业城市和茂湛地区的后花园。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深化落实城乡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加强近期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公共设施规划等编制工作。以中心城区建设为主,抓好旧城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改造,推动城市向东、向南、向西等方向发展,拓宽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学校、市场、水电、燃气等配套设施,提高中心城区的承载力、吸纳力和辐射力,重点建设市自来水厂引水及供水管网改造、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改造、新奥管道煤气工程等市政工程。完善现有城区道路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重点建设S370市区穿城段道路、市区二环路、南环桥至山背桥一河两岸河堤路、G207南环岛至工业园道路扩建、职教中
— 21 —
心大道和市人民公园改造等市政工程。
加强城市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城区“绿道网”建设和“城乡清洁工程”。继续抓好梅岗公园、玉都公园及公共绿地景观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强化灯饰、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公共活动场所管理,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2、加快城镇化进程
全面完成建制镇规划的编制或修编。明确城镇定位,围绕产业、资源、区位、交通、市场、文化等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独具特色、布局规范、适宜人居的小城镇,开创我市小城镇建设新局面。突出抓好镇隆、怀乡、合水等中心镇的发展,壮大中心镇实力,增强与其它城镇的联系纽带作用,促进城镇协调发展。完善城镇基础和配套设施,推动中心镇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宜居城乡创建活动,提升城乡绿化、净化、美化和特色化水平。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城镇转移。消除城镇之间、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合理配臵,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积极配合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管理体制和相关配套政策。以产业转移园、工业长廊、工业小区及专业镇为载体,努力构筑以市区和中心镇为依托、非农经济为主导、民营经济为主体、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根据我市资源特点和传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
22 — —
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水平,提升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认真贯彻落实“双转移”政策,加快产业转移园和工业长廊建设,打造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对接平台,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4、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沼气利用,加快村庄规划和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和标准,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试点。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农村贫困户的泥砖房改造。全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开展产业化扶贫、贫困村村级互助金试点和农村小额信贷试点等工作。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探索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水平。
专栏7:宜居城乡重点项目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主要有S370市区穿城段道路、市区二环路、南环桥至山背桥一河两岸河堤路、G207南环岛至工业园道路扩建、职教中心大道。 市政配套设施项目:主要有市自来水厂引水及供水管网改造、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改造及扩容工程、新奥管道煤气工程、市人民公园改造。 农村沼气工程:全市初步规划安排2500户,主要是建设沼气池,输气管等设施。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重要支撑,统筹规划,加强
— 23 —
以交通、能源、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化进程,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
1、构建便捷交通运输体系
有机衔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以国道、省道干线为支撑,以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为基础,以运输枢纽为节点,各种方式相衔接的运输网络。
完善公路网络。加快“9.21”水毁公路和桥梁的恢复重建,力争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公路交通设施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开工建设包茂高速公路信宜段,争取云茂高速粤桂段列入省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全面完成境内省道公路扩改,全面完成县道砂土路面改造,重点抓好省道S370线白石至西江段、S283荔枝岭至西江段等改建工程,以及县道X629太平线、X648线丁堡至竹山段、X603合三线、X462线罗定太平至高田段、X651线尚文至金垌段等5段改建工程。继续推进乡道建设,完善乡道网络,加强镇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建设与干线公路网相配套的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提高农村公路系统集散服务能力。加大危桥改造步伐,消除县乡公路危桥的安全隐患,提高县乡公路的通行能力。积极争取资金改造工业小区、种养业集中区的道路。
加快站场建设。加大站场建设投入,推进城西客运中心站、城西物流中心建设,争取每个镇建设一个等级客运站,努力实现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以上候车亭。
专栏8:交通运输体系重点项目 交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对全市“9.21”水毁公路和桥梁进行修复重建。 对外通道公路:主要有包茂高速公路信宜段、云茂高速粤桂段、S370线和S283线
24 — —
改建工程。 地方公路:主要有X629太平线、X648线丁堡至竹山段、X603合三线、X462线罗定太平至高田段、X651线尚文至金垌段、水口到永至东镇坡岭段公路、洪冠垌美到罗定分界公路等改造工程 交通运输站场:主要有城西客运中心站、城西物流中心。 2、构建稳定能源保障体系
以电力建设为中心,突出能源供给安全,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全面提高能源保障水平。以提供稳定、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供应为目标,充分利用风力、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绿色能源县(市、区)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合水、钱排、贵子、新宝、大成、茶山等镇的风电项目建设。加强骨干电网及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高电网抗灾能力和电力减灾能力。重点发展110千伏电网,增加110千伏布点,继续推进大成、永隆、池洞、城西等4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新建东镇、丁堡、贵子等3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继续完善35千伏、10千伏及以下配网工程,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城市管道燃气项目建设,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
专栏9:能源保障体系重点项目 新能源项目:主要是合水、钱排、贵子、新宝、大成、茶山等6个镇的风电建设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约60万千瓦。 电网建设项目:主要有城西、池洞、永隆、大成、东镇、丁堡、贵子等110KV输变电工程,竹山至大河坝110kV线路改造工程,旺沙至永隆、利铁至镇隆等110kV线路架设工程,中伙、径口、新宝等35kV输变电工程,池洞站35kV配套出线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配网工程。 3、构建安全高效水利体系
建立完善的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供水保障体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区域平衡。加快“9.21”水毁水利设施的恢
— 25 —
复重建,力争利用一年时间完成水利修复和重建工作。全面完成中型及重点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争取对尚文、高城等两个中型水库灌区进行改造,逐步对全市小型灌区进行改造,继续加强全市小流域治理和农村民生水利建设。完成怀乡引水除险加固改造工程和危险水闸重建工程,兴建石狗水库,加强鉴江、黄华江等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全市农村地区。
专栏10: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水利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对全市“9.21”水毁水利设施进行恢复重建。 堤围闸坝工程:主要有鉴江干堤信宜段加固工程、黄华江大成镇河流整治工程、合水镇区防洪工程、东江水闸重建工程、银湖水闸重建工程。 灌区改造工程:主要有尚文水库灌区改造工程、高城水库灌区改造工程、怀乡引水灌区改造工程。 供水枢纽工程:主要有怀乡引水除险加固改造工程、石狗水库工程、高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江河整治工程:对全市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理面积537平方公里。 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推动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进一步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系统,积极推进教育、卫生、民政、人口和计划生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治安综合管理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化。做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综合信息服务覆盖100%行政村。
专栏11:信息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完成前端系统平台建设,完成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并全面开展多功能增值业务。
26 — —
(四)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把扩大内需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重要条件,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切实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保持投资质量和效益
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投资合理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谋划一批事关全局和未来发展的重大项目,将重大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实施,确保项目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
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继续实施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独创性技术和市场前景良好的科技项目产业化。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强化科技创新,把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增加投资需求和引发新的消费需求。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活民营投资,以拓展领域、调整结构、提升质量为重点,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
— 27 —
激活民间投资。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投资环境、融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创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发挥民间投资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将民间资本优势转化为投资动力。拓宽民间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服务体系,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发展水平。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特色民营经济集聚发展。积极促进特色民营企业集聚发展,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知名民营企业。
专栏12:鼓励民间投资重点领域 1、公路、农田水利、能源、电信、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2、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园林绿化、经济适用住房和公用住房等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 3、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文化、广播影视、旅游和体育产业等社会事业领域。 4、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动社、信用担保公司、区域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领域。 5、连锁经营、批发零售、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商贸流通领域。 6、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生物、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3、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构建长效机制,着力培育
28 — —
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热点,全面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国家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创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
拉动农村消费。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商贸、邮政、供销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和消费服务设施,构筑城乡互动的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开拓农村汽车消费市场,引导农民改善住房,促进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探索开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促进农村消费方式多样化。
促进城市消费升级。改造升级传统商品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城市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模式,进一步完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拓展汽车、通讯、文教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领域,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创新消费模式,发展信贷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优化消费环境。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政策,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消费市场质量和价格监管,依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信宜绿色发展
把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重要着力点,倡
— 29 —
导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空气、水等环境治理和保护,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水污染治理。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大力推进鉴江、黄华江等主要河流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饮用水源地上游及周边村庄垃圾的集中处理,严格限制上游地区污染性企业的发展,强化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达标准排放,推进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加大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力度,逐步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率。推动中心镇以及条件具备的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到201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5%以上。
提高垃圾安全处理处臵水平。加快规划和建设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大力推进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统筹乡镇和农村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逐步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加强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到2015年,建成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75%以上。
推进大气、噪声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燃煤,控制二氧化硫、粉尘、烟尘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改善大气质量。强化城区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中的防尘、抑尘管理。控制餐饮业油烟污染。加强对娱乐场所及建筑施工噪声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在居民区及环境敏感区夜间施工。
专栏13: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池洞圩到城北桥集污管道工程、产
30 — —
业转移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改造及扩容工程 2、推进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按照省生态发展区定位的要求,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构建林业生态市;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灾害救助能力。
加强生态建设。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加大对全市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的保护,重点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战略性水源,构筑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重点保护云开山、云雾山等重点的区域绿地,以及加强大雾岭、五指肚、龙须顶等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加快建设云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全省重要的森林生态屏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面绿化宜林荒山。加大乱砍滥伐林木的查处力度。推进城市景观林、公共绿地、环城林带和交通沿线绿化带建设,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构筑城乡绿色空间。
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以消防部队为主要力量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3、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
— 31 —
继续深入推进节能降耗。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提高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能耗准入门槛,鼓励发展符合国家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低碳经济。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建立节电管理长效机制。实施绿色照明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工业废渣、废气、废水梯次循环利用,支持开发园区、有关企业申报循环经济试点。推动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实施清洁生产企业分级管理,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率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管理,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分类分拣“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
加强资源节约。加快推进“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护耕地。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推进农业节水和城市节水。大力节约原材料,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和包装材料的使用。
(六)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建设全省山区人力资源强市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建设幸福信宜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完善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教育强市。
32 — —
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健全以市幼儿园为示范,以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幼儿园、幼儿班为基础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到2012年每个镇要建成一所以上中心幼儿园。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均达到规范化标准。加快罗罅小学异地重建,力争2011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适度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推动普通高中进一步向市区集中。鼓励支持办好特色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全面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水平。
发展壮大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鼓励多元化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教育。整合全市职教资源,突出抓好以职教中心为重点的职校建设。强化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迁移的基本能力。
推进继续教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推动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和转岗人员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加强农民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完善教育发展支撑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推进多元化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人民群
— 33 —
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专栏14:教育重点建设项目 主要有市教育城初中扩建、市幼儿园迁建、市特殊教育学校、市德育学校、市劳动力市场和综合培训基地等建设项目。 2、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心环节,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灵活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研究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或超过茂名平均水平。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实验室和研发机构。鼓励科技人员和社会力量创办面向中小企业的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新科普工作体制机制,以重点人群带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加强科技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宽科技知识传播渠道,持续提高科学素质服务能力。
增强创新及转化能力。推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专利产出指数达到或超过茂名平均水平。围绕我市重点领域、优势产业和关键环节,实施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大农村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
34 — —
专栏1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项目 建设十大重点工业产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十大种植业基地、五大养殖业基地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设立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市级科技专家库。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信宜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努力提高领导班子谋发展、干事业、保稳定、促创新的能力。大力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广泛引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点项目急需优秀人才。围绕农业产业化,培养一支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优化用人环境。研究出台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制定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加强人才资源管理,优化各类人才配臵,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就业、收入、社保、医疗、住房、安全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 35 —
1、继续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全面完成交通、水利设施、群众住房、学校校舍、农田耕地以及重灾镇村重建等6项恢复重建工程,力争2012年前全面完成复产重建任务,让灾区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2、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坚持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加大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发挥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主导产业带动就业的作用,增加更多就业岗位。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加强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群体的帮扶力度,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与珠三角共建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示范基地,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建立就业促进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建立劳动力供需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企业职工在岗和转岗技能、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储备、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等培训,继续抓好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强化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和各类应急援助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处
36 — —
理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
3、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建立和完善各类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和广大农民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共同参与的分配制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探索最低工资标准与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挂钩的长效机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着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拥军优抚安臵体系、社会福利和慈善等事业发展。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强化社会保障“一张网”理念,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需求为重点,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统筹标准和保障水平。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能力。构建综合性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推进民政事业发展。落实优抚对象和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孤残儿童生活保障政策,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
— 37 —
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等政策的衔接平衡。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社会福利事业,拓展社会志愿者服务,扶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继续做好“双拥”和优抚安臵工作。
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大对残疾人生产辅助和生活救助力度,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强康复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残疾人服务业。
5、完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标准,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争取70%以上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级卫生院为骨干,村级卫生站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街道全覆盖。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兴办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38 — —
执行省制定的阳光采购基本药品统一配送制度。加强基本药物的生产经营监管和分类管理,加强对基本药物使用的监测。
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诊治水平。
专栏16:卫生重点建设项目 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市中医院住院楼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完成市人民医院教学专家楼。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全市20间薄弱卫生院改造任务,实施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工程。 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完成市医疗卫生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实现全市卫生信息共享,实现全市健康“一卡通”。 6、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推动合理消费,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实现“住有所居”。落实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土地供应计划,确保优先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发展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全面解决城镇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加大农村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泥砖房、危房改造。加快“9.21”灾区重建家园建设进度,确保灾民尽快住上新居。“十二五”期间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60套,到2015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3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基本得到保障。
7、加强人口工作
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
— 39 —
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力争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全省一类管理地区行列。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加强全员人口管理,完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积极推进市、镇二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扩大养老服务覆盖范围,力争建设2间上规模的、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敬老院。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切实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扶贫减贫、劳动保护、法律援助等工作。改善儿童成长环境,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专栏1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阶段目标 2011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加速覆盖。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增加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坚持投入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落后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健全城乡、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多层次、差别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基本公共服务加速覆盖广大居民。 2012-2015年,重点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遍覆盖。主要任务是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加快,将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和制度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遍覆盖广大居民,基本实现地区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保障公共安全
40 — —
建立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教育,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完善防灾减灾和综合性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气象探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地震宏观前兆监测,完善地震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全市防震减灾能力。健全国防教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继续推进双拥共建。加强国防动员基础能力建设。
(八)建设文化强市,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建设富有独特魅力和创造活力的文化强市,为建设幸福信宜增强活力。
1、提升信宜文化形象
全面提升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文化艺术和健康心理素质,培育“团结、自强、创业、进取”的现代信宜人精神,建设信宜和谐文化和现代文明社会。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升思想理论研究和创新水平,提高公民文化素养,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 41 —
2、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在城市建设“10分钟文化圈”,在农村建设“十里文化圈”, 到2015年,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化设施全部达标。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信宜影剧中心、工人文化中心、市文化创意园、文化走廊等文化设施项目。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完善农村电影放映服务网络,继续推进农村电影下乡工程。挖掘和拓展信宜特色文化资源,推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打造具有信宜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争取镇隆飘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大洪国王宫旧址、起凤书院分别申报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励和支持成立各类民间文化社团。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争取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公益性、群众性体育设施,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体育设施体系,满足群众的基本健身需要。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3、优化发展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服务等文化产业,引导、培育一批新兴高雅的文化项目进入市场,促进群众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各类文化产业领域,拓展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继续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加强对网吧的技术监管,引导网吧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健康发展。切
42 — —
实加强对演出市场的管理,大力扶持演出业的发展,培育和拓展健康高雅的演出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创新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
专栏18:信宜市文化强市建设七大工程 1. 提高公民素质工程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 3.文化产业提升工程 4. 文化精品工程 5. 现代传媒体系建设工程 6. 文化改革创新工程 7. 文化人才建设工程 (九)加强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把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区域合作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1、倾力招商引资
充分利用我市资源优势,进一步抢抓机遇,创新引资方式,全力招商引资,力争在大招商、招大商,大引资,引大资上取得新突破,做到签约一批,跟踪一批,落实一批,建设一批,创效一批。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积极参加和精心组织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一批适合我市发展的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鼓励各类企业与外地大公司通过资产重组,联合投资、品牌挂靠和提供市场服务等方式,推动我市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落实招商引资推进机制,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招商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扩大对外开放
— 43 —
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巩固和发展竹编、松香、家具、石材、服装等传统产品出口,鼓励和扶持机械设备、玉器、农产品加工等一些立足信宜资源的、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出口,积极培育我市出口的新品种。拓展利用外资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外资投向资源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外资发展低耗能、低污染、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海外人才前来信宜创业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各类型展览会和交易会,以提高企业出口规模和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3、加强区域合作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资源禀赋的互补性,进一步扩大与兄弟县市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企业到信宜投资臵业。积极配合省直有关部门编制粤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具体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积极参与北部湾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双方互利共赢。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加快构建适应区域合作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实现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
(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把深化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作为建设幸福信宜的强大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1、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方向,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
44 — —
结构,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事业领域的管办分离。加强政府在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研究和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政府机构设臵,理顺职能分工,逐步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取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完善审批方式,加强后续监管。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健全公务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大经济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着力构建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体制机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引导企业投资。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明确划分政府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完善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全方位的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平台。进一步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经营范围,形成多种所有制经
— 45 —
济公平参与的竞争格局。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将分散的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统一政府财权。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控制行政经费不合理增长。加快实施部门预算,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项目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工作,将部门和单位的非税收入和支出纳入综合预算。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价格形成和监督机制。发展和规范各类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完善行政执法、审计监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快建设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3、推进社会管理体系改革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城乡基层组织关系,努力提高村(居)委会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构建城乡社区公共资源共享和综合治理机制。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改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逐步简化登记注册程序,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参与作用。
4、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着力构建法治政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执法效能,强化
46 — —
执法监督。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施政能力,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公开化和民主化。健全政府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加强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建立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加大政府法制的社会宣传力度,提高行政执法队伍及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切实保证城乡居民享有更多民主权利。加强政府公务员法律知识知识培训,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落实侨务政策。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侨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作用。
四、保障措施
本规划纲要经过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臵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监督检查,凝聚各界力量,确保有效实施。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参股、联合、购并等方式做大做强,切实增强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强化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和对创业队伍的指导,加大对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创业浓厚氛围。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构建自主品牌。在市场准入、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等方面落实平等支持政策,继续开展涉企收费清理整顿,多渠道减轻企
— 47 —
业负担,切实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扩大行业协会的覆盖面,使其面向全社会的同行业企业,积极吸收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入会,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做好土地储备与经营
加强土地开发监管,强化政府管地职能,优化土地资源配臵,盘活土地存量,拓展土地增量。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重点产业行业、大项目、大基地倾斜。推进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工业项目进入工业产业园。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和旧城区的改造提升,通过“退二进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土地承载空间。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增量投资促进结构调整。加强前期工作,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将规划的重点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完善奖惩、协调和考核制度,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质量。“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重大项目116项,总投资164.4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45.9亿元。
专栏19:信宜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96.1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90.7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43.7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33.8亿元。 宜居城乡建设工程:总投资8.4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7.8亿元。 绿色生态建设工程:总投资8.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6.2亿元。 社会事业建设工程:总投资7.4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7.4亿元。
48 — —
正在阅读:
采购情况表--白炽灯答案03-18
蛋白质泛素化研究进展—探索蛋白修饰的秘密03-13
分户检验方案09-09
某工程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组织方案11-24
推优入党的程序介绍09-08
炼钢厂环境保护责任制06-0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信宜市
- 纲要
- 规划
- 图文
- rdquo
- amp
- 十二五
- 中考英语作文七大类范文精编
- 英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清远港英德港区海螺水泥配套码头工程可
- 第九章 地基承载力理论
- 高一英语下册高效测评试题3
- 人民版思品七年级上第三单元课时练 - 图文
- 《水利工程概论》复习题(2)
- 动物生物学练习题
- 原子吸收光谱仪项目可行性报告-甲级资质
- 文献综述(参考)
- 外研版英语七上M2U1优秀教案评选 - 图文
- 量子物理复习题
- 竞选大学学生会主席演讲稿范文-精选word文档(2页)
-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 201507批次财务会计复习大纲
- 某某大道施工组织设计
- 氨氮催化处理成套专利设备简介
- 单极管放大电路实验报告 doc
- 雨季、冬季、风季施工方案
- 浅谈工程造价成本管理
- 小学教师全员育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