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纯“大语文教育”三论

更新时间:2024-02-03 03: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语文教育简述

摘要: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1983年,以张孝纯为首的一个实验课题组开始了“大语文教育”实验,后来姚竹青进行全国的推广。一晃二十年,“大语文教育”从探索到总结到提高到推广到对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标准》产生巨大影响,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大语文教育”的具体内容又有哪些?从1983年到现在,“大语文教育”经过二十年,已经取得很大成果,有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育 大语文 张孝纯 姚竹青 简述 一、“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前十年 语文与生活同在!

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而语文本身也正是源于生活,人们又时时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人一旦脱离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枯竭,语文能力就会丧失生活的土壤。所以学生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接触,坐在教室里一味接受枯燥乏味的语文训练,肯定收不到好的效果。毫无疑问,学校的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还不够,还要把眼光放开,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可能,争取条件开展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奏效。①

㈠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教改实验 1982年9月,张孝纯先生提出了一种教改实验设想,起初并没有“大语文教育”这个说法,他只是确定“联系社会,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等

原则。这个教改实验1983年9月1日正式开始,成员主要有张孝纯张国生两个人,当时的实验地点是邢台市八中。到1992年已经进行了四轮实验,其中1983年秋天到1986年暑假,是探索阶段;1986年秋天到1987年暑假,是初步

总结阶段;1987年秋天到1990年是检验提高阶段,1990年秋天以后开始逐步推广。

这个时期,在教学内容方面,“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和做法是: ⑴有效使用统编教材,但也做一些调整和修改。

⑵编语文基本规律教程四部,分别是《字法》、《词法》、《句法》、《篇法》。

⑶选编参读文选。 ⑷编写《习作教学纲要》。 ⑸指定课外读物。 ⑹编制《语文环境设计方案》。 这个时期,“大语文教育”总的教学模式是“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课堂教学,“两翼”分别是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

在教学方法方面,“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和做法是:

⑴按照“大语文教育”构想,通过以单元为主体的整体性设计安排语文教学活动。

⑵建立以练为主的三步骤课堂教学结构:A预习见疑;B质疑研讨;C巩固深化。

⑶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提高练习题的设计水平。

⑷改革作文教学,进行作文自改。 ⑸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A变“以考核知识为主”为“以考核能力习惯为主”,同时纠正只考读写不考听说的偏向;B打破老师对考试的垄断,让学生参与出题与阅卷。

⑹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⑺教给学生一套方法,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的能力和习惯。②

1993年,河北省教育学会召开了“大语文教育”实验研讨会。会上,张孝纯作了《“大语文教育”三论》的书面发言,这三篇发言分别是《“大语文教

育”的基本特征》、《“大语文教育”整体结构功能的优化》、《“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通过这三篇发言,张孝纯将十年的“大语文教育”实验作了一个总结。

㈡“大语文教育”的内容 1、什么是“大语文教育”? 概括地说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

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③

2、“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由于“大语文教育”的四个有机结合,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必然具备五个特征,即: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

“全面的”是针对长期存在着的“片面性的”偏向提出的,利用多方面的语文教学活动有意识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渗透德育,训练听写、听述、听析、听辨、听改和提问、对话、口述、演说、议辩等,组织游艺、游览、鉴赏性活动,培养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

“整体性”是针对“零打碎敲”式的做法而言的,“大语文教育”把读写听说四种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开辟语文教学第二渠道,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

“能动的”,学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的培养和训练,而是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来提高自己。“大语文教育”提出:“坚持实行教学民主,建立民主的、和谐的、亲密的和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网络式的”是针对“单纯式”训练而言的。“大语文教育”提倡“全方位”、“多角度”、“广渠道”,所以必然形成一个“网络式”的整体结构。

“强有力的”是讲力度问题,是指通过发挥语文教育整体功能,以较小的课业负担取得较高的效果所需要的那种“力”。

3、“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 “大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如下一些: ⑴总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总体教学结构,由“一体两翼”构成,这个模式显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与开放性的特色。

⑵范文阅读教学模式: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预习、见疑”阶段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向下一步理解教材过渡;“质询、研讨”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发展思维能力,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同时也随时巩固知识;“巩固、深化”阶段主要是为了巩固新知识,并把知识开始应用与实践。

⑶参读教学模式。这里多说的“参读”是指“参读相关文章”。 ⑷说写教学模式。说写教学的五个重点:注重积累,表达真实,训练思路,坚持自改和讲求序列,那就可以将说写教学全程训练概括为:积累——构思——起草——修改——评价。

⑸最基本的语文规律教学模式:“字 法”、“词法”、“句法”、“篇法”。

⑹语文测试的教学模式:总的可以叫做“语文测试练习化”,大体照以下模式进行:A师生共同出题;B教师公布标准答案并让学生讨论质疑,然后用流水作业法组织学生评阅;C教师在学生评阅过程中检查、解疑和裁决;D试卷发还本人复审;E教师最后改正评卷中错误并做试卷分析讲评;F组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复试;G指导学生对考试成绩情况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进行自我分析。

⑺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过程的模式,简言之,即“组合——辅导——考查”。 ⑻学生课外独立学习和应用语文的促进过程的模式,简言之,即“启发——推动——了解——鼓励”。

二、“大语文教育”的第二个十年 ㈠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

1993年,张孝纯因患肺癌与世长辞。他的学生及合作者张国生和其他许多的语文教师继续走“大语文教育”的路,将“大语文教育”的理论不断改进和完善。

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学法教授张锐指出:“一体两翼”的“两翼”不应该是并列关系而应该是包容关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应包含在语文环境之中。因此,张国生将“一体两翼”模式改为“三个课堂”: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语文活动,三是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实践。

同时,张国生还简化了“大语文教育”的结构体系,将之定为“语文教学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1997后,“大语文教育”实验扩大到小学,在小学实施了大语文教育尝试,主要是在小学低年级以集中识字快速识字为侧重点;在小学高年级以大量阅读大量积累为侧重点;电脑辅助教学,占领教学现代化制高点。

张国生总结二十年“大语文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时提到以下几点:A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发展好;B学生智力发展好;C历次考试成绩好;D学生知识面比较宽,知识积累比较丰厚,因而说话作文视野较宽,内容较丰富,创造力、实际才干较强;E学习有后颈,成材律高。

㈡姚竹青的“大语文教学法” 1977~1997,连续20年坚持进行语文教育和教学彻底变法的实验与研究,创立“大语文教学法”,打出“教大语文,育小能人”的口号。

1998~2004,姚竹青面向全省全国主动出游,自费旅行,送教上门,展开大范围快节奏旋风式的巡回讲学活动。七年来,已走遍大半个河南省(包括全部17个地级市、15个县级市、还有20座县城),共涉足河南、安徽、湖北、山西、山东、江西、浙江、江苏、四川等九个省的800余所大中小学,听讲师生达50万人。2005年,巡回讲学活动将在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展开。

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主要有八个要 点:

⑴能字第一。打造能字,训练能力, 培育能人。

⑵两句口号:教大语文,育小能人;要当“教练”不做“讲师”。 ⑶三大特色:教得简单,学得真实, 改得彻底。(其特质则是:动情教育、造能 教育、审美教育)

⑷四项功能:能带来四大变化,变虚为实、返朴归真、化繁为简、化知为能, 能根治四大顽症,语文厌学症、作文头痛症、口舌失语症、有知无能症。

⑸五条标准:能读善写、能言善辩、

心灵手巧、思维活跃 又有自主精神和自强意识。 ⑹六大能项:识字、写字、作文、办 报、朗读、演讲。

⑺七个能字:育能人、练能力、设能

项、编能序、排能课、评能称、建能会。 ⑻八种方法:趣味读书识字法、快速

习字法、快乐作文法、人人办报法、真情朗读法、实话演说法、能称激赏法、大语文自学法。

三、“大语文教育”的影响

1、2001年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在《〈语文课程标准〉回答语文课程倡导哪些课程理念》时说:“《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的精髓是联系生活,新课标特别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一词在课标中出现了21次之多。

“大语文教育”之“大”表现在利用生活实践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新课标“课程的基本历年”中说:“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施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课外活动是“大语文教育”的一翼,新课标也注重活动,在其中提到了“活动”26次。

另外,识字、积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与探究等内容也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观点。

2、课本体现了“大语文”思想。 “翻开新课标课本,扑面迩来的是时代气息和改革锐气,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和大语文教育思想。”(黄伟《切实推进语文教材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3、考试“指挥棒”转向“大语文”。 特级教师陈宦仲先生说:“即使是单纯追求升学率,也的实行大语文教育。”

4、各地的“大语文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

张孝纯在世时,各地有一百多位教师整体地或部分地参与了他的“大语文教育”实验。

四川石柱县谭小林很早就参加了“大语

文教育”实验,现在已被评为“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山东诸城市教研室主任李庆平在全诸城推广“大语文教育”。

1997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全区“大语文教育”研讨会,在全自治区推广“大语文教育”。

5、报刊、书籍、网络中“大语文教育”的内容数不胜数。

《学语文》早在20世纪90年代处就将“大语文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刊方针。

《语文学习》1993年7月开始在封面上引用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他们是赞同“大语文教育”的。

《语文世界》每期封面上都有“青少年的、大语文的”几个字。 《语文报》初中版首页“主编寄语”说;“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我们将继续高扬‘大语文教育’的旗帜”。

2002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语文教育论集》一书,作为二十年“大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一个里程碑。

参考文献

①③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大语文教育观”[J],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93.8.12——13

②张孝纯、张国生,一条广阔的语文教改之路[J],中国教育学刊,北京,1992.2.34——37

④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三谈我的“大语文教育观” 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93.11.21——22

⑤张国生,回眸“大语文教育”二十年,

http://www.0-100.com.cn/ziyuan/zgs/zhangxc/hui.htm

⑥张国生,十年“大语文教育”实验报告,

http://www.0-100.com.cn/ziyuan/zgs/page/lw/10baogao.htm ⑦姚竹青,http://www.yaozhuqing.co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s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