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技术问题》

更新时间:2023-12-14 20: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技术问题

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技术问题,主要从本雅明的个人简介、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理论中的技术问题、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技术问题”的辩证思考五个方面进行论述,让技术更好的服务于艺术。

关键词:本雅明艺术理论 技术

一、本雅明的个人简介

瓦尔特·本雅明, 英文名Walter Benjamin,出生于1892,卒于1940,德国人,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从小深受犹太教的熏染,青年时期受到新康德主义影响,后来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一生涉猎多个学术研究领域,并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学术遗产。

二、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生产理论就是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社会生产理论。 本雅明关于艺术生产理论的最早阐述,是他1934年在巴黎所作的一次题为《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的讲演。在这篇讲演中,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中生产力一般地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运用于对艺术生产的认识。他认为:“艺术创作即艺术生产同样受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正如物质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样,艺术技巧则构成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力,而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则构成艺术生产关系”。

1、 艺术生产理论的来源

艺术生产理论最早由马克思提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除了满足肉体需要的物质生产外,“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845-1846年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表述新世界观时提出了“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的重要命题”。在1848年,马克思又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五十年代,马克思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序言”,并第一次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他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马克思看来,无论物质生产还是艺术生产,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马克思认为:“生产不仅需要提供材料,而且他也为材料提供需要。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2、 艺术生产理论的内容

在本雅明看来,“艺术生产过程中,文学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产品或是商品,读者观众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是消费”,并以此论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变化带给艺术生产力、生产者、消费者的影响和冲击。

本雅明分别从技术、艺术家、创造者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艺术生产理论。

三、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中的技术问题

艺术生产的技术论可以说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本雅明将艺术创作技巧即技术视为艺术生产力,它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艺术生产力决定艺术生产关系,而艺术生产关系也一般决定艺术生产力,如果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阻碍艺术生产力发展时,那么新的技术就可能产生并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并将艺术向前推进一步”。

本雅明把这种技术进步的获得视作衡量艺术作品革命功能的标准。这样一来,艺术的政治倾向就不再只是一个政治观点的问题了,还应包括着采用何种技术的问题了。本雅明指出:“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读者观众就是消费者;艺术创作是生产,艺术欣赏就是消费”,而艺术创作的技术则代表着一定的艺术发展水平,与物质生产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类似。本雅明还对“艺术生产关系”做了明确的阐述,他指出:“艺术技术构成了艺术生产的艺术生产力,而艺术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即艺术家与观赏者的关系,则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艺术生产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本雅明从他的技术决定论出发把当代称之为“机械复制时代”,并认为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现代艺术已经代替了传统艺术,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传统艺术作品中的韵味消失了。举个很简单的的例子,比如说音乐,传统的乐器是现实中存在的,可以触摸的,是由物质的东西发出的美妙的音律,而现在的流行一种用电子产品模仿各种乐器,虽然音律是相同的,但是还会感觉缺少什么,这也就是本雅明提到的“韵味”。本雅明用“韵味”来泛指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在本雅明看来,传统艺术是有韵味的,也可以说韵味就是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机械复制艺术的大量出现,即用先进的技术、机械手段进行大量复制的现代艺术品的出现,使得传统艺术消亡了,本雅明深刻地指出:“机械复制的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作品的韵味。”这也就是说传统艺术是一种有韵味的艺术,而在机械复制的艺术崛起后,传统艺术的韵味消失了,于是传统艺术开始让位给了现代艺术。

本雅明认为,现代艺术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现代艺术最具有的特点就是“震惊”,比如说电影、摄影等,高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节,拿摄影来举例,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肉眼无法将焦点提出,而让次焦点虚化,这样一来,看到的都太真实,却又不真实。而摄影不同,摄影大师会选取焦点按照黄金比例控制画面,虚化背景,这样欣赏者从摄影作品中看到的景物就更有艺术美,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量的机械复制的却也制约了艺术的发展。

四、本雅明对马克思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本雅明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艺术具有生产特性的观点,把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放在同一层面内进行考察,破除了一直以来人们关于艺术的唯心论观点,为人们正确理解艺术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他亲身感受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冷冰冰的工业技术的侵害、文人低贱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看到了艺术与其他商品一样,也是一种“物”,其中凝结着社会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财产交换与分配关系,反映了艺术家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使劳动者接受机械的训练而日趋机械化,工人的机械行为实际就是一种“惊颤”的反应,而本雅明认为现代艺术的“惊颤”与工人在机器旁的经验是一致的”。本雅明正是通过了对上述两位艺术家作品的审美特征的分析,来揭示了作为现代艺术审美特征的惊颤的基本特点:就其艺术形式上言,它是以费解性与疏离性为其特点的,就其内容言,惊颤中则隐含着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深刻的批判。

本雅明还根据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认为在人类的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生产关系也一般地决定于生产力即技术,当艺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生矛盾时,也就是技术革命的出现的时刻——新的艺术技术产生了,艺术生产就必然要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从而使艺术生产发生变革。

五、对本雅明“技术问题”的辩证思考

我们应该对本雅明的“技术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他殷切地告诫我们:在利用先进的生产机器之前,一定要对其进行完全地接管和改造,使之适合革命的需要,否则,对新技术的利用将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法西斯主义可以利用技术,使之服务于他们将“政治生活审美化”的目的;资本主义也可以利用技术,使之成为制造无产阶级“幻觉般的想象和多义的推测”的工具,从而诱使大众参与资本主义电影工业。

对本雅明“技术问题”的思考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就拿我所学专业来说,是技术让首饰设计有了过多的复制,形成了现在业内所说的“商业款”,也就是这些“商业款”令首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没有个性,没有独特,千篇一律,成为了机械复制作品,打破了人们追求美的初衷,正是这种现象的持续使得首饰行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技术又促进了首饰行业的发展,比如说首饰制作材料需要创新,而传统的金是黄色,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就出现了各种合金,同时呈现出绚丽的色彩,比如白金、玫瑰金、黑金等等,大大丰富了首饰材料的种类。宝石的切磨工艺更是离不开技术,在高科技的影响下,首饰工艺中的很多环节都在发生着变化。钻石切磨由简单琢型发展到国际上最新的的钻石琢型—“八心八箭”,精湛切工显示出来的“爱神之箭”和“永恒之心”更增添了钻饰的艺术性。 因此,对于本雅明的技术问题应进行辩证的思考,在利用科技的同时,要继续发展传统文化,做到两者的融合,让技术推动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晓林 从立场到方法-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文艺理论研,2006

2、 马啸 温照云 论本雅明艺术理论中的技术问题 》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8期

3、 胡健 《技术决定的艺术生产论——论本雅明的美学思想》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8

4、《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百度文库 2011.8.17

5、 朱立元 《现代西方美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734页

6、《瓦尔特·本雅明》互动百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sm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