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更新时间:2023-04-21 14:3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民经济核算

第十三章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国民经济的主要分类和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掌握国民经济统计主

要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的含义

和作用。在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能够正确应用国民经济统计主要指标。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统计主要分类

关键词:国民经济分类;生产领域分类;行业分类;机构部门分类;三次产

业分类

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研究总体,要准确统计其规模水平,正确认识其内部

构成特征,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从现阶段宏观经济研究的实践来看,通常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按领域、行业、部门、三次产业等重要标志,将国民经济总体划分成性质不同的类别。

一、按生产领域分类

国民经济按生产领域分类,主要是按生产活动的产品形态及其在社会再生产

中的地位分类,其具体分类又有两种。

(一)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

按生产活动的产品形态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可以将国民经济生产活

动划分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两大领域。农业、工业(含采掘业和制造业等)、建筑业,直接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它们都属于“物质生产领域”。商业、货物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本身并不生产物质产品,但其活动是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的直接延伸,故也可划归“物质生产领域”。 其它各种服务部门则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

将国民经济分为两大生产领域的实际意义在于,适当强调物质生产在整个经

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进而深入考察两大生产领域的结构比例关系。从历史上看,物质生产活动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产活动或生存手段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非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又总是以物质生产水平的充分提高为基础的。

国民经济核算

(二)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

这种划分单纯考虑产品的形态特征,并不强调一种服务活动与物质产品的再生产流程有无直接关系。所谓“货物”是指一切具有外在表现或存在形态的产品,包括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的产品;“服务(或劳务)”则是指其他一切不具有外在形态、只能通过活动本身提供某种使用价值或效用的产品。货物是生产活动的成果;服务则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该种活动的成果。从使用特点来看,货物通常是可以贮存的,因而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是可分离的;服务则相反,它是不可贮存的,其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同步进行,同时完成,生产多少也就使用了多少。但是,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说,无论货物还是服务,其再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供需失衡的可能性,都值得专门研究。

二、按行业分类

按行业分类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国民经济分类。与三次产业分类相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更为系统、完整。行业分类也构成了三次产业分类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分类的基础。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制定了专门的行业分类标准,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就是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标准分类。

行业分类是一个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分类体系,它具有多层次的结构,便于灵活地进行相应的分解和归并处理,满足国民经济管理和核算的各种需要。

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对象是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经济主体的总和。其分类标志则是它们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质(简称“活动性质”)。这里所谓“活动性质”,既要体现作为生产经营活动成果的产品的性质,也要适当体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某些重要特征。

(一)国际行业分类标准

联合国曾于1948年制定过行业分类的有关国际标准,推荐给各成员国参照

使用,此后又经过反复修订。现在采用的《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7门类。这17个门类分别是:(1)农业、狩猎业、林业;(2)渔业;

(3)矿业和采掘业;(4)制造业;(5)电力、煤气和自来水供应;(6)建筑业;

(7)批发和零售商业、汽车、摩托车修理及个人家庭财产修理业;(8)饭店旅馆业;(9)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10)金融、保险业;(11)房地产业和租赁业;(12)公共行政、国防、社会治安部门;(13)教育;(14)卫生;(15)社

国民经济核算

会团体、其它社会和个人服务;(16)受雇佣私人家庭服务;(17)跨地区的团体和实体。

(二)我国行业分类标准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GB/T 4754

-2002))将国民经济分为20个类别:(1)农、林、牧、渔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2)采矿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其他采矿业;(3)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和邮政业;(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包括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8)批发和零售业,包括批发业和零售业、;(9)住宿和餐饮业,包括住宿业和餐饮业;(10)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11)房地产业;(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包括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包括水利管理业、环境管理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包括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16)教育;(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国民经济核算

业,包括卫生、社会保障业和社会福利业;(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和娱乐业;(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构、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20)国际组织。

三、按机构部门分类

(一)机构单位与机构部门

机构部门的分类单位是机构型单位,机构单位指能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根据机构单位在生产、消费、融资活动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资金流量核算将常住单位区分为如下四类机构单位: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单位、住户和国外。国民经济的“机构”就是由一组从事相同或相近的经济活动的机构型单位所组成的整体。

机构部门的划分,要体现各种经济活动在有关生产与非生产、金融与非金融、政府与非政府、营利与非营利等方面的具体属性,在财务收支上的重要差别,以及在活动职能、行为方式、经济类型等的状况。

(二)机构部门的分类

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中,将机构单位划分为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非常住单位与国外部门五个类别。

1.非金融企业部门。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

服务的常住企业,它主要包括各类法人企业。所有非金融企业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金融机构指主要从事金融中介以及与金融中介密切相关的

辅助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所有金融机构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各种行使政府职能的政府单位所组成的整体。政府

单位指在我国境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及其附属单位。政府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征税和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通过转移支付,对社会收入和财产进行再分配。它主要包括各种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

4.住户部门。住户指共享同一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

国民经济核算

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消费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所有住户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住户部门。

5.非常住单位与国外部门。所有不具有常住性的机构单位都是非常住单位。

将所有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非常住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国外部门。

四、三次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

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目前,三次产业分类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又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

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

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

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

支核算;资产负债核算

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国民经济统计应该以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为主线,分别

国民经济核算

组织再生产条件的核算、产品生产过程的核算、商品流通过程的核算、价值分配过程的核算以及产品使用过程的核算,等等。它既要反映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也要反映其内部联系;既要反映一国的经济活动,也要反映对外的经济往来;既要反映一定时期内各种经济流量的流向和水平,也要反映期初和期末相应经济存量的规模与成因。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将国民经济统计各方面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五个主要领域的核算显得尤其突出,它们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内容,通常称之为“国民经济五大核算”。这具体是指:

(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它围绕着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可支配收入、总消费和总投资等关键性的宏观经济指标,组织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总量核算。

(2)投入产出核算。它围绕着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相互提供产品、相互消耗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考察客观存在的国民经济内部结构和比例关系,借以把握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依存规律。

(3)资金流量核算。它围绕着社会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国际间

的流动情况,研究国民经济总体和各部门的收支关系和收入水平、储蓄与投资的关系、资金余缺状况及其调节过程。资金流量核算和投入产出核算都属于部门间的流量核算,它们是对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的重要补充。

(4)国际收支核算。它全面考察一国的所有对外经济往来,反映其国际收

支的规模、结构和平衡状况,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也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5)资产负债核算。它是针对国民经济总体及其各部门的实物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国民财富存量来组织的核算,或者说,是一关于社会再生产的财力和物力条件的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同人口、劳动力统计结合起来,就可以全面反映出再生产的人、财、物力资源的规模、结构、分布和开发利用等重要情况。

除了五大核算之外,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还包括财政信贷收支平衡统计、主要商品来源与使用平衡统计、国民经济价格统计等等,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组成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主要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

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民经济统计主要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

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1 生产法

用生产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程序是:首先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其次从总产出中扣出相应的中间消耗,求得各部门的“增加值”;最后,将各部门的增加值加总求得国内生产总值。其基本算式为:

GDP=∑(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各部门的增加值

总产出 总产出指各部门、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

中间消耗 中间消耗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和使用

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各种服务的价值。计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1)必须是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成果;(2)必须是本单位条形码过程中消耗的物质产品与劳务,凡与生产无关的消耗,不计入中间消耗;(3)必须是购自外单位的物质产品与劳务,本单位生产又在本单位后继生产中消耗的物质产品与劳务,不属于中间消耗;

(4)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与支付的劳务费用中用于职工个人消费的部分,不属于中间消耗,计算中间消耗时应予扣除。

国民经济核算

2 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生产要素在生产领域得到的初次分配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民收

入。它是将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加总起来,求得国内生产总值。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GDP=∑各部门的(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各部门的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 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

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 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

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类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实际计提并计入成本费中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计算,但是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对全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用上述办法。

生产税净额 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生

产、销售和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收入转移,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粮食系统价格补贴、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收入等。

营业盈余 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

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

3 使用法

用使用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直接将各种货物和服务

国民经济核算

的最终使用额加总起来,再减去商品进出口净额,求得国内生产总值。其基本算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

+商品出口-商品进口

=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居民消费 指常住住户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按市场价格计算,即按居民支付的购买者价格计算。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取得货物所支付的价格,包括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之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政府消费 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

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等于它的经常性业务支出加上固定资产折旧;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

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

存货增加 指常住单位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

的差额。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它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等存货等。

商品出口、商品进口和净出口 商品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

国民经济核算

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商品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因此服务的进出口业务并不发生出入境现象,一般把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本国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二、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内生产净值是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以后价

值。它排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是一个没有任何重复计算的社会生产最终成果指标。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三、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

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它等于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其中,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指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非常住单位获得的劳动报酬、进口税和财产收入(利润、利息、红利、租金等),减去国外非常住单位从本国获得的劳动报酬、进口税和财产收入后所得净额。其基本算式为: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

四、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指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价值。其基本算式为: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或:

国民生产净值=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

公式中的间接税一般指货物税、销售税和娱乐税等。

五、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于生产的各项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

地等)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总和。这里所说的国民收

国民经济核算

入是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本国的国民收入。从国民生产净值(NN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是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的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所以,前者应该扣除,后者该加入。其基本算式为: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企业间接税+津贴

或: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津贴

或:

国民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津贴

六、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是全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包括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股息、利息、来自政府和非营利性组织和个人的转移支付(如救济金、补助金等)。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能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比如,公司的利润收入中要向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还要留下一部分用于企业发展而不能分配给个人,最终只有一部分利润才会以红利和股息形式分配给个人。即使是员工收入,也有一部分要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上缴给有关机构。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各种形式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如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职工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等。所以,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才得到个人收入。其基本算式:

个人收入=工资、薪金+业主收入+个人租金收入+股息+利息+政府与企

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或: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金+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利息+政府与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表13.1 某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单位: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 5000

加 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获得的收入 300

减 外国非常住单位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200

国民经济核算

等于 国民生产总值 5100 减 固定资产折旧 800

等于 国民生产净值 4300 减 企业间接税 600

加 政府津贴 100

等于 国民收入 3800 减 公司未分配利润 300

公司利润税金 50

公司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80

加 政府对个支付的利息 30

政府与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20

等于 个人收入 3320 减 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 100

等于 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敷出 3220

七、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的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支出和储蓄的全部收入。它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收入所得税和非税支付的后部分。其基本算式如下: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非税支付

或: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以上介绍的各项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分类和国民经济统计主要内容和指标。 国民经济按生产活动的产品形态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可分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两大领域,或分为货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按机构单位划分为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非常住单位与国外部门五个类别;按三次产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有国内生产和国民收入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等。

国民经济统计主要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

同步训练

国民经济核算

一、单项选择

1.物质生产包括( )。

A.工业、农业、商业、货物运输邮电(电讯)业

B.工业、农业、商业和服务业 C. 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保险业

D.工业、农业、餐饮和服务业。

2.导游活动( )。

A.既是生产活动,又是服务活动 B. 既是生产活动,又是该活动的成果

C.生产、流通和储存过程可以分离 D.不存在供需失衡问题

3.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志是( )。

A.经济单位所处生产领域 B.经济单位产品的性质

C.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性质 D.生产经营活动的使用价值

4.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与支付的劳务费用中用于职工个人消费的部分( )。

A. 不属于中间消耗 B. 属于中间消耗 C.可以忽略

D.有些领域属于中间消耗,有些领域不属于中间消耗

5.生产税净额是指( )

A.国家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 B.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

C. 因使用固定资产、土地被征收的税、D.因使用劳动力被征收的税

二、多项选择

1.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

A. 国内生产和国民收入核算 B. 投入产出核算

C. 国际收支核算 D.和资产负债核算 E.资金流量核算

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是( )之和。

A.固定资产折旧 B.劳动者报酬 C.利息收入 D.生产税净额 E.营业盈余

3.国民生产总值=( )。

A. 国内生产总值 B.-中间消耗 C.+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D. -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E.+国民生产净值

4.国民收入=( )

A.国民生产总值 B.-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经济核算

C.+国民生产净值 D.+津贴 E.-企业间接税

5.个人可支配的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支出和储蓄的全部收入,它等于( )

A.个人收入 B.加个人所得税 C.减个人所得税

D.加个人非税支付 E.减个人非税支付。

三、案例分析

已知某国某年经济活动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国内总产出30000;中间消耗20000;政府消费500;居民消费7000;固定资产投资2000;出口2500;进口2000;固定资产折旧1000;劳动者报酬7000;企业间接税500;政府津贴100;营业盈余1500;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300亿元;付给国外劳动者从的要素收入200亿元。试用生产法、收入法和使用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并计算国民收入。 阅读、讨论与思考

阅读《统计学》(袁卫、庞皓、曾五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统计学原理》(朱胜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统计学》(王又绳、张爱侠、刘洪云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解释/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内容,深刻认识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和主要统计指标的涵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sd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