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66社会心理学(一)知识点梳理
更新时间:2024-06-01 22: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高纲1237 00266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 【领会】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质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
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定义
(1)心理学家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
(2)社会学家的定义:①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的行为。
②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的变化和过程,找出影
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是如何对个人行为发生作用的。
3、 我国学者的阐述
(1)胡寄南: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4、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2) 实验法
① 实验室实验法 ② 自然实验法 ③ 现场实验法 (3) 调查法
① 问卷法 ② 访问法 (4) 个案研究法
(5) 跨文化研究法:玛格丽特与萨摩亚人一起生活,研究青春期、性与文化。
5、 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1 / 35
6、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二、 【掌握】
1、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及偏向问题
(1) 研究偏向
① 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
解决:a双盲法:实验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实验设计的目的。 b使实验条件同一化和标准化。
② 被试的偏向:被试知道自己充当的角色而表现的不自然或被试害怕自己在实验中
表现的不好,尽量做出正确的反应。
解决:不暴露被试的身份或不要求被试合作的前提下测量被试。
(2) 研究伦理
① 侵犯被试的隐私 ② 对被试的实验性欺骗
③ 给被试造成实验性痛苦,包括精神和肉体上。
遵循原则:被试必须是自愿参加;研究必须“风险最小”;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
2、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 孕育时期 (2) 形成时期
①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②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③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 确立时期
① 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② 乔治米德与社会心理学 ③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心理学
三、【熟练掌握】
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2 / 35
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一、 【领会】 1、 什么是社会化
指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从生物人、野蛮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2、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3、 道德认知: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 (1)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定向(行为好坏);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自身利益) 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是否满足他人愿望);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道德发展可改变,不能以不变的契约制约人);普遍的伦
理准则(依据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人以及超出了前6阶段的“人生主义“道德观,他们从宗教或自然的观念的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4、 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
5、 遗传物质基础 6、 自我意识概念
(1) 生理自我 (2) 心理自我 (3) 社会自我 (4) 现实自我 (5) 理想自我
二、 【掌握】 1、 社会化的进程
(1) 基本社会化:童年期,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认识能力等。
(2) 预期社会化:学校的社会化的各种课程教育。引导孩子今后扮演什么社会角色。 (3) 发展社会化:由于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个体在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接受新的责
任。
3 / 35
(4) 再社会化:主动与被动。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所表现的适应过
程。
(5)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其前辈的过程。
2、 性别角色是怎样获得的
(1) 生物学作用:染色体特征;大脑两半球单侧侧化功能的发展和优势;性腺激素 (2) 社会文化定型 (3) 认知发展
3、 大众传播媒介P33 三、 【熟练掌握】 1、 社会化与个性化P35
(1) 个性化:指个性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
倾向的独特性过程。
(2) 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
(3) 一方面,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的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他们会有系统
化的共同社会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化目标。另一方面,每个人还有不同于他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生活经历,从而社会化执行者和被社会化者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个人是能动性的和选择性的,这样使人们的经验世界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一面。
(4) 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连续与文化的一扭,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
又改善显示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5) 比如社会化代理机构体系(完善的教育体系);社会化诱导机制(完善的奖励制度和
法律制度)
2、 自我意识的结构
(1) 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2)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如:自尊心,自信心。
(3) 自我意志: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3、 自我意识发生与形成的过程
(1) 物——我知觉分化
① 婴儿吸手指
② 一岁末时幼儿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如推球,球滚。 ③ 幼儿开始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4 / 35
(2) 人——我知觉分化
① 对人微笑,表明对他人的刺激产生了反应。 ② 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 (3) 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① 1岁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名字联系起来。 ② 2岁末开始能使用物主代词“我的”
第三章 社会认知
一、【领会】
1、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1)三连续阶段:人际知觉(个体对社会对象即个体和群体的感性认识)
社会印象(人们根据认识对他人作出判断和评价,并形成对象的印象) 归因(对他人的行为表现作出推论和解释)
2、印象形成的加工模式
(1)认知加工模式 ①累加模式 ②平均模式
3、晕轮效应 4、首因效应
5、近因效应(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强烈) 二、【掌握】 1、社会认知的途径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4)人际距离
2、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P49 三、【熟练掌握】 1、社会认知偏见的形式
(1)个人偏见
5 / 35
①晕轮效应
②宽大作用:对他人保持宽大的估价。
③投射作用:个体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又称相似假定作用。 ④隐含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 (2) 社会偏见
避免:接触和再分类(上位类别)
第四章 社会态度
一、【领会】
1、社会态度的定义:指我们对现实社会世界所有方面的评价,包括我们对问题、观点、
他人、社会团体、物品等满意或不满意的反应。
2、社会态度的特征:社会性;对象性;稳定性;内在性;协调性;系统性。
3、总加量表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 A 利克特所创,测量每一种态度每一种态度就用一
个态度量表,态度量表是针对某个态度对象设计的,它由若干个问题组成,根据被测者对各个问题所作的反应而给予分数,以代表该人对某个问题所持态度的强弱。
4、语义分析法:分析人们对于特定的对象所给予的意义,是分析该对象所具有的形象,
以测定和判断其态度的一种方法。
5、投射法:通过间接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这是通过分析人们对某个刺激
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 (1)主题统觉测验 (2)造句测验
6、生理反应法:是通过检查被测者的生理状况来测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 二、【掌握】
1、态度的认知功能:态度为个体的行为反应提供具体的信息。能使个体有选择地接受有
利于自己的、合格的信息,拒绝不合适的信息。(足球赛,都希望自己学校赢)
2、态度的情绪功能:人们的某种态度决定了他的某种期望、某种目标,与其态度相一致
的将会带来满足,不一致的,唤起失望感等。
3、态度的动机动能:态度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些事物。
(1)适应功能:指人的态度都是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表现功能:态度可使主题摆脱内部矛盾或紧张,成为表现自己个性的工具。(基督教,
6 / 35
犹太教忍痛力)
(3)防御功能:态度可促使个体解决内部矛盾,超脱群体情境以保护自己。(自己想不出主意,说别人的主意不好)
4、社会距离尺度法:测量人与人之间亲疏态度的一种技术。P88 三、【熟练掌握】
1、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服从、同化、内化)
(1)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
(2)同化: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
(3)内化: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2、强化理论:P78 3、海德的平衡理论P79
4、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P80
(1)解除失调的方法:
①改变某一认知元素 ③ 加新的认知元素 ④ 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2)引起失调的原因有许多
①威慑不足 ②诱因不足 ③公开观点
④引起与态度相反的结果 ⑤自由选择
5、社会态度转变的具体方法
(1)说服宣传
注意事项:
①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②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但必须把握好分寸。 ③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
④说服宣传有时要逐步提出要求,也可以先提大的要求。
7 / 35
(2)积极参加活动 (3)强迫接触 (4)群体规定
第五章 侵犯
一、【领会】
1、侵犯行为的定义: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2、侵犯的分类
(1)以是否违反社会规范为依据的分类
①反社会侵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认可的侵犯行为。
②亲社会侵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除暴安良)
③被社会认可的侵犯: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正当防卫) (2)以最终目的为依据的分类
①手段性侵犯: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侵犯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抢钱)
②目的性侵犯:目的就是为了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他人,给他人造成痛苦和不快(谋杀)
(3)行为方式为依据的分类 ①言语侵犯 ②动作侵犯
3、宣泄:每个人否是一个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需要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使自己侵犯性的
能量发泄出来。
阿伦森:(1)用体育运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有效的,积极的) (2)进行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侵犯行为。 (3)做一些直接的侵犯行为。
4、好榜样的作用:非侵犯性榜样会降低人们的侵犯性倾向。
5、移情:对他人的感情移入。一个人对他人的感情移入越多,他就越是能把自己作为受
害者,从而体验他人痛苦的情绪,这样就会同情他人,从而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1)说服教育:说服教育强调用意志来克服自己的侵犯性冲动,即自我克制。
8 / 35
(2)角色扮演:个体暂时充当别人的角色,体验别人在一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二、【掌握】
1、侵犯的理论解释P96
(1)本能论 (2)社会学习论 (3)挫折——侵犯论
三、【熟练掌握】 1、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挫折挑动
①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 ②气温的暂时性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③受他人侵犯 ④拥挤
(2)侵犯线索的引发:与侵犯有联系的线索可能引起侵犯。(身边的武器) (3)酒精
①酒精抑制了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中抑制攻击的机制
②有一种意见认为酒精和侵犯的关系至少部分地取决于饮酒者的思维和期望。(喝不同的饮料实验) (4)个人因素
①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进行身体攻击 ②个人的认知水平
2、侵犯的消除与控制P105
(1)宣泄
(2)用社会规范制约侵犯 (3)好榜样的作用 (4)移情
第六章 利他
一、【领会】
1、利他行为定义: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9 / 35
2、进化理论:18个月大的孩子和黑猩猩产生了利他行为的实验。 3、决策理论:
(1)第一步,对紧急事态的注意 (2)第二步,对紧急事态的判断 (3)第三步,个人责任程度的决定 (4)第四步,介入方式的决定 (5)第五步,利他行为的实施
4、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对于帮助他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来学习帮助
他人,还要通过观察来学习。(榜样的作用很重要,以及人格倾向的赞扬比一般性赞扬更有效。人们学习的一些帮助准则逐渐内化为价值观和人生准则)
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 6、社会规范理论:
(1)社会互惠规范:我们应帮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2)社会责任规范:我们有责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的人(不考虑以后的交换)。如小孩、残疾人。
(3)社会公平规范:同等的贡献获得同等的报酬。由于不公平的分配而得到较多利益者会试图重新分配报酬以达到公平的结果。
7、旁观者效应
(1)社会抑制作用。当他人不采取利他行为时就产生了对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的结果。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 (3)多数的忽略。当他人在场,且都镇静自若,会造成没有什么危险事件发生的知觉,别人的反应影响了个体对事件的判断、解释、认知。
(4)责任扩散。当有他人在场,个人救助他人的责任会减少。
二、【掌握】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利他者因素,被帮助者特征,环境因素,旁观者效应)
1、利他者因素
(1)性别:在尴尬的场合,女性更容易受社会抑制效果的作用。在善解人意上女性的倾向
较男性更强。
(2)年龄:6-12岁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也有所增加。 (3)人格特征: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着直接关系。
10 / 35
(4)助人者的心境:指一种弥漫性的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积极的心境常常可以增加利他行为的可能性。
(5)内疚往往会导致赎罪:感到内疚的人比没有这种感受的,更有可能产生助人行为。
2、被帮助者特征
(1)性别:女性被助的机会多于男性。 (2)年龄:老人和孩子获得帮助的机会较多。
(3)魅力和人品:有魅力和人品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如往往拒绝那些由于自己的过错或不当的行为(酗酒、粗心酿错)而遇到麻烦的人。
3、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自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2)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作用:早期的社会化对个体成年后的利他行为有重要影响,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成人后的利他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3)自然环境:天气、噪音等自然环境条件通过影响人们的心境而增加或减少人们的利他行为。
(4)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他人利他行为能够激发一个人的助人行为。
三、【熟练掌握】
1、用利他行为的理论剖析一到两个社会现象
(1)08年全国人民对汶川灾民的援助。(社会规范理论就是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考虑以后的交换)
(2)当我们由于考试成绩差而反倒沮丧或者因为看打一个受伤的陌生人而感到沮丧时,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有可能参与亲社会行动,主要提高自己的心情。(社会交换理论,帮助行为可以获得减轻内疚感,缓解消极心境等内在酬劳)
2、用社会事例分析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傍晚时分,路上遇到一位喝的醉醺醺、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的酒鬼。大多数路人都采取“敬而远之”的方式绕开,几乎没有人提供帮助。(有魅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帮助,人们不大愿意帮助让人厌恶、感到不正经的人)
(2)迷路的小孩比迷路的大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助人者甚至主动送迷路的小孩到父母手里或者送到公安局等安全的地方。(被帮助者的年龄因素,老人和孩子得到的帮助的机会较多)
11 / 35
第七章 人际交往
一、【领会】 1、人类社会性:
(1)定义:人类的群体性,指任何人类个体都愿意与其他人类个体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
倾向。
(2)本能:麦独孤认为,人类天生带有许多先天固有的特性,其中有一种就是要寻求伙伴,
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倾向。案例:婴儿对人的某些声音、面部表情等反应敏感,大多数哺育者对婴儿也同样敏感,这形成了婴儿与哺育者相互间的交流和强化。
(3)学习:人们学习和其他人在一起生活,在互动过程中,当个体需要什么时,只要和其
他人在一起,求助于他人,就可以得到满足,最终使和他人生活在一起的社会性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特性。
(4)需要的满足:随着成长,人类个体将有越来越多的需要强烈地渴望得到满足,而这些
需要中的每一项,都要依靠其他人的提供才能得到满足。
(5)内在决定因素:人类在其生命早期孤弱不能自助的特性,引起了人类个体要和其他人
生活在一起的社会性。
2、人际沟通的载体:
(1)语言符号系统 ①口头语言 ②书面语言
(2)非语言符号系统
①视-动符号系统: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等
②时-空组织系统:病房中的病友由于处在一种特殊的时空关系中,双方往往会讲述自己的情况。
③目光接触系统:交往中视线接触的作用是巨大的,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语言辅助系统:声调、停顿、以及哭笑、干咳等。
3、漂亮与人际吸引:
(1)伯斯奇德和沃尔斯特的解释: ①漂亮的人才值得爱;
12 / 35
②同漂亮的人在一起,在别人面前就显得荣耀和光彩; ③光环效应,认为漂亮的人还有其他方面好的属性。 ④漂亮的人看着就舒服,是人有没得满足感。
(2)假如一个人道德品质低下,那么人们或许会更加厌恶其漂亮的外貌。特别是当恶劣行为与其外貌有关时。
4、报酬与人际吸引:
(1)我们喜欢一个人与否,受其是否能给我们带来报酬的影响(精神、物质)
(2)人们更加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增加的人,即使这对自己递增的喜欢的总量没有一贯喜欢自己的总量大。
(3)得失现象:当一个人自始至终都对我们表达喜欢,我们可能不珍惜,反而因为对其动机和智力的怀疑而不喜欢他;当另外一个人,起先对我们的不喜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他变得喜欢我们了,这反而会增加我们对其智力和诚意的判断,我们会更强烈的表现出对他的喜欢。
二、【掌握】 1、对社会性的研究
(1)恐惧P130 沙赫特实验结果:被唤起了高度恐惧的女大学生比有低度恐惧感的女大学生有更多的人、也更强烈地希望和其他人在一起等待实验的开始。
(2)排行与亲和:排行是影响一个人社会性欲求强烈与否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长子、长女和独生子女在害怕时比非长子、长女有着更强烈的要和其他人待在一起的愿望。
2、人际交往的形式:
(1)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
正式交往是通过组织机构明文规定的渠道而进行的交往。如组织之间人员的往来,会议制度。 失当后果:①次数过多陷入“文山”、“会海”;②次数过少,闭关自守、各自为政。 (2)单向交往与双向交往
单向:一方发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不反馈。如作报告,发通知,演讲。
双向优点:信息有反馈,双方易保持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信息接受者的自信心,意见沟通充分。缺点:传递速度慢,交往时易受到干扰。 (3)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直接:如好友间的聚会交谈。 间接:如信件往来。
13 / 35
(4)口头交往和书面交往
口头:迅速、灵活,受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自身条件的限制。 书面:准确、权威、便于保存、查对。
3、邻近熟悉与人际吸引
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
三、【熟练掌握】 1、人际沟通中的障碍
(1)干扰:信息传递很容易受到干扰,信息所经过的环节越少,越能保持其意义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过滤:接受者对信息的不接受、不完全接受或产生歪曲,是由于诸如个人动机、需要、态度等主观因素所造成的。
(3)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交往双方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也是导致沟通不能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如掌实权的人物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下属成员就会敬而远之,这就阻塞了上下沟通的渠道。
2、能力与人际吸引
(1)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成员往往不是最受欢迎的人。因为如果别人超凡的才能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则人们会感到一种压力,人们只好敬而远之了。(能力与被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呈正比例关系,超出这个范围,其能力所造成的压力这一变量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2)犯错误效应:有能力的人犯错误反而会增加其人际吸引力,因为这样显得可望也可及。
3、相似与人际吸引:
(1)“名片”效应: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首先交际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稍稍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2)相似的情况会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们的相互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互补与人际吸引:
(1)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的喜爱程度也会增加。 (2)他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一个人的理想,从而增加了其对这个人喜欢的程度(补偿作用)。
14 / 35
5、人际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1)单相识阶段:
①始终只有一方对另一方了解,没有任何实际性的交往。
②人际关系偶尔可以发展为深深涉入的体验,如歌星与歌迷。但大多数情况下,第一级水平的人际关系是短暂的、表面性的,很少能使人陷得很深。 ③是我们更复杂的人际关系赖以发展的基础。 (2)表面性接触阶段:
①以严格规定了角色来进行交往,不增加对其的感情投入程度。 ②天生漂亮或体态的魅力对表面接触的人际关系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3)亲密阶段
①这个阶段才称为人际关系,在这个水平上,交际双方才存在一定程度的真正的个人涉入的亲密性。
②在这水平上,我们把自己的交际伙伴看做一个独特的人体,我们理解并欣赏他内心对世界的主观看法,双方或多或少地具有同样的感情、同样的想法和同样的行动。
③发展到这个阶段应归功于自我表露、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一致、个人需要的互补性以及相互欣赏对方的个性等因素的作用。
6、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
物理近距性、社会和个人背景相似性、体态吸引力等
第八章 社会影响
一、【领会】
1、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1)社会促进: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2)社会抑制:当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其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
2、优势反应强化说:对于简单的或个体已经熟练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将产生助长影
响;但是,对于过于复杂的、个体还很生疏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只会起到妨碍作用。(一位杰出的钢琴家可能有由于众多观众而激发他发挥出更高的潜能,然后对一个新手却增加其紧张感)
15 / 35
3、从众定义: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不自觉地受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
为上表现出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4、阿希实验:视觉判断实验。垂直线段的比较(从众实验)。p151
5、服从定义:由于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
象叫做服从。
6、影响服从的因素:
(1)个体的个性特征
①米尔格兰姆实验发现服从实验者命令不断增强对“学习者”施加电击的被试,其个性有如下特征:世俗主义,十分重视社会压力以及个人行为的社会价值。并且他们对那些违反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的人不削一顾。他们多数人不敢流露出真实的感受,思想个性并不明显,喜欢跟着权威行事,害怕偏离社会准则。
②个人自尊心量表与服从行为之间有中等相关,降低一个人的自尊心具有增强他作出服从行为的可能性。
③个体的道德水平和服从权威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即道德水平越高,服从权威的可能性越小。
(2)“胡萝卜加大棒”的奖赏、惩罚和威胁
这使得孩子们感受到难以抵抗的压力,最终不得不服从母亲的要求。(如果好好学习,买玩具,不好好学习,电视就不给看电视了。) (3)社会赞许和环境气氛
这种源于社会环境的赞许和气氛的压力,更容易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他人发生服从行为。(本不想好好学习,但是只要好好学习才能赢得周围老师的喜欢)
7、群众行为
自发产生,相对来说没有组织,甚至不可预测,发展趋势没有计划,依赖于参与者的相互刺激。
8、暗示: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
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为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可见,暗示是在无压力的情境下,接受社会、群体或他人的影响。
9、模仿的定义: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不自觉地使
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但是只能对外显行为模仿,不能模仿内隐心理。
16 / 35
二、【掌握】 1、从众类型:
(1)真从众:不仅行为上与群体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 (2)权宜从众:个体迫于群体的压力,只是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
(3)不从众:①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原因,行动上与群体不一致;②内心和行为上都不认同群体。(独立性强,不易受人暗示,其所作为不易被他人的行为所支配)
2、心理学对群众行为的解释
(1)循环反应刺激下的社会传染
一种相互刺激的情形,当刺激发生时,一个人的反应由他人刺激而来,而这个人的反应又形成了对他人的刺激,而且这种刺激比以前的刺激更强烈。 (2)去个性化的责任分散
擦参加群众行为的个体,由于其原有的个性特征完全埋没在群体之中,成为一个没有个性化的去个性化的个体,从而使个体的自我意识降低,变得不负责任,最终导致群众行为的产生。 (3)在群体中游荡着的是“本我”
①佛洛依德的“本我”代表人类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自我”与现实环境想接触,负责对现实环境进行考察,以寻求满足本我的现实途径,“快乐原则”;“超我”代表了良心,是道德我,时时提醒自我按照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行为,“至善原则”。 ②本我力量很大,随时随地地想表现自己,喜欢用暴力来释放本能中的冲动。当一个人在匿名时,超我的作用便会很小,反正没有人知道是我做的,不会影响我的名誉,此时随心所欲。在群体暴力中,就是本我在游荡。
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来引导人们做自己单独一人时不愿做的事(联合起来帮助灾难的幸存者重建房屋;不相似的人们共同面临灾难也能表现极大的团结)
3、暗示的种类
(1)直接暗示:(望梅止渴)
(2)间接暗示:(经理想引进先进生产,担心老员工阻拦,以旅游的方式带老员工参观先进的生产工厂) (3)自我暗示
(4)反暗示: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空城计)(有意;无意)
4、模仿分类
(1)有意模仿
17 / 35
(2)无意模仿
三、【熟练掌握】 1、群众行为的产生
(1)磨挤:群体中心理和身体上发生磨挤,效果是人们彼此之间更加敏感、更易于产生反应。人们变得目光狭小,不顾他人,同时对其他对象的刺激反应大大减少。
(2)集体激动:对他人的注意有更为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们的情绪更为迅速地出现,反应更为迅速地出现,反应更为快速激烈,表现不稳定且不负责任。
(3)社会传染:一种较快、不知不觉的、不合理的扩展,是一种冲动行为和心境的扩展,社会传染的结果使社会抵抗力减少,或说使人的自我意识减少,而自我意识能阻挡别人对个体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减少,就使得阻挡个体内心紧张的发泄减少了。因此个体会情不自禁的模仿他人。
2、暗示的作用
(1)暗示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暗示老师学生以后成绩好的实验) (2)暗示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喝糖水实验)
第九章 社区心理学
一、【领会】
1、社区:萨拉森定义:人们可以依赖的、容易得到的相互支持的关系网络。 2、社区类型:
(1)地点社区: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包括城市的街区、小城镇、甚至城市和乡村地区。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建立在临近的基础上。
(2)关系社区: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由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社区感决定。如网络讨论团体就是一个完全没有面对面接触的关系社区。大学、宗教机会、工会、政党等团体不受地点限制,而主要或只由他们的关系限定。
3、社区水平
(1)微小系统:相互帮助的团体、教室等。 (2)组织:工作单位,宗教集会、社区团体等。 (3)地点社区:街区、邻近地区、城镇、城市乡村等。 (4)宏观系统:商业街区,宗教社区等。
4、社区心理学
18 / 35
(1)关注的是社会群体和社区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研究心理学如何为社区心理健康运动作出贡献。 (2)普遍观点:
①心理健康服务是广义的,预防精神障碍的工作要走出医院,到社会中去;
②社区心理学家的活动主要是预防社区内精神病的发病和蔓延,并尽可能在精神病院外为患者的恢复提供健康服务
③社区心理学研究职业、住房、营养、生活习俗、少数民族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在心理顺应中的重要作用,寻求解决和改变这些社会因素的方法,并设计有关的特殊治疗方案。
二、【掌握】
1、个体与社区的关系
一个个体生活在很多社会组织中,这些组织构成了社区。社区心理学在这些关系中不是单独地研究个体。
2、社区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与核心价值
(1)主要内容(流行病学;疾病预防)
①流行病学探讨的是引起疾病发生、传播及引起患者生理和行为变化的因素,主要关心的是环境特征与特殊疾病的行为特征之间的关联,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公害效应等。(例如社会经济阶层较低的人群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多。
②预防是指在有碍健康的行为出现之前进行的干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治疗,对象为精神疾病患者,致力于把不利情境的持久性与破坏性降到最低,不针对整个群体,而是个人。
二级预防:对象是处于危险阶段但尚未形成确定症状的人们。例如让孩子脱离不良家庭环境,另行安排住处。
初级预防:在社区内消除尚未有机会影响人们行为的有害影响,降低精神疾患的发病率。因此初级预防不针对任何个人。是在人们还没有请求帮助下就进行工作。例如:借助社会力量来阻止人们养成吸烟的习惯,预防肺癌。 (2)核心价值 ①个体健康
②社区感:对归属的感知。
③社会公平:公正的对社会整体中的资源、机会、责任和商讨的权利进行分配。(在研究中考虑到个体健康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方法包括鼓吹政策,让社区中的成员都能得到对他们健
19 / 35
康有益的政策,尤其对那些没有特权的)
④公民参与:在做决定时允许社区中的所有成员进行有意义的参与。 ⑤合作和社区力量:强调社区心理学家和他们一起工作的公民的关系。 ⑥尊重人类差异:常见维度有文化、种族、宗教、社会地位等
⑦经验主义的基础:社区心理学家对于缺乏社区生活的经验主义的理论和忽视它所在社区的背景和兴趣的研究是厌烦的。
3、社区心理学的历史
P176
4、国内外老年人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1)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困难
①心理或情绪问题可能被老年人及其周围的人(包括其医生)忽视 ②他们往往存在一些社会和躯体的问题需要与心理卫生问题一起处理
③老年人倾向于住在与传统心理卫生服务地点相隔甚远的地方或较少活动,包括他们的交通问题,虚弱或健康问题等
④老年人可能更不愿意寻求心理卫生服务。 (2)案例(提供成功的心理卫生服务)P180
①“老人联结”和“老人外展项目”:“守门员”案例查找法,查找潜在病人的方法;教育和培训对每位案例处理员的技能培训。
②“外展服务队”,成员包括一位老年 护理工作者,一名临床老年心理学家,一位外展心理卫生专家。咨询在护理家庭中进行的,并根据对当事人的医疗、心理社会历史、症状、物理和社会环境、对以前的干预的反应,以及当前状况的综合调查确定调查咨询的策略。
三、【熟练掌握】
1、对妇女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1)男女性别差异的原因
①沃洛夫:女性所面对的生活压力和情境使得她们比男性更容易受到不良倾向的影响。具体角色的差异才是形成男女在心理障碍上差异的真正原因。
②妇女坏境中的应激因素对其心理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这些应激因素包括:贫穷、低社会阶层、妇女的令他人高兴而非独立占有成就的社会化模式、较高的受伤害比率、性别歧视、刻板偏见、多重竞争的角色压力等。造成妇女低自信感,决策依赖,难建立个性,自我对他人指向有敌意,低权力感等。表现出更高的应激水平,没有足够的应付机制或支持资源来缓
20 / 35
冲这些应激,增加了受到心理冲击的危险。
③治疗偏差:给妇女的处方过多出现精神活性药物;那些家庭暴力受害者、性伤害或乱伦的受害者的妇女常发现不合宜的“受害人受责备”导向的治疗;保守统计,男性治疗者和女病人间的性接触设计调查中至少10%的治疗者;女性获得帮助因缺乏交通或无法照顾孩子而受挫。
(2)两个成功的项目P183
①针对低收入妇女的应激处理训练(SMT)
# 研究发现,低收入妇女常显示出低自信心和习得的无行为,他们的应付技能和应付资源通常是低的而应激水平是高的。
# SMT是一个10周长的多维结构化的心理教育程序。SMT与其他应激处理干预(常是针对中产阶级和专业组)的不同在于:它把应激管理行为和认知重建与针对生活计划和所解决的教育程序结合在一起。
# 项目前三次活动着重于增进自信心和辨认个人人际关系中产生的应激,以及减少应激影响的方法(如对消极评述的反应,对孩子的积极态度等)。余下5次活动关于生活计划,包括接受对行为的责任感和行为控制的技能等。最后两次活动向参与者提供机会使用学到的许多应急处理策略。
# 干预显著特点:有时间限制;着重于低收入并带有低自信、缺乏控制、能力和资源有限的妇女;从基本的自信和生活计划的问题开始,后提出应激处理技术;在一个非心理健康小组中进行,使妇女们相互学习并发展集体感;用一套心理教育方法并且用带回家的资料作为巩固措施。
②如何对有心理疾病的母亲提供有效的心理卫生服务。
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母亲,只要给予精神和康复方面的服务,以及在做母亲时的支持、教育和帮助,那么她们往往能成功地行使母亲的职责。
2、社会支持网络
①定义: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指那些持久的社会关系,把个体和建设性的资源联系起来,以达到有效的个人适应。
②个人社会支持网络成分:家庭、朋友、邻居、工作联系以及个体与社会、宗教或组织机构成员的联系。
③个体社会支持网络的质量是其胜利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缓冲个人危及和生活变动的潜在威胁中尤其有价值。支持潜力包括:情感支持、指向任务的协助,关于期望和反馈
21 / 35
的交流,获得多种新的信息和社交机会,陪伴和娱乐以及归属感。 ④案例:旧金山一社区以此干预AIDS
# 新朋友项目:“寡妇对寡妇”,有共同经历的志愿者为其提供情感支持、理解和在实际问题上的信息,以促进个体的适应。
# AIDS康复工程:建立小组交流,效果在于成员之间交流关于问题和有效应付策略的有用信息,社会支持和对有效的应付努力的强化,并且通过一个支持性的参考组的认同而提高自信。成员可以从受助者发展为帮助者,互相帮助小组提供一个机会让病人从一个由相似的人组成的集体中汲取力量。
# 山堤项目:向AIDS患者,他们的朋友、家庭和所爱的人提供广泛的支持服务。与AIDS病人配对来提供一对一的同伴辅导、同伴关系,对病人进行宣传以及提供信息和友谊(志愿者仔细挑选,训练强调非判断性的和积极的倾听技巧,并且相信来访者能寻找到他们自己对于与AIDS有关麻烦问题的答案);志愿者提供日常生活需要,如打扫房间,洗衣,做饭等以此让来访者体面的住在家中,同事给予个人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许多与AIDS诊断有关的心理问题。
# 家庭联络:环境水平上通过干预手段促使个体在他的社会支持网络保持更有效的相互关系。向外地区的病人极其家人提供住房,以及信息和情感支持,促进其家人和所爱的人的来访。
# PAWS(宠物是绝好的支持)程序:宠物可以提供陪伴、安慰和机会以培养一些对个体的自信起关键作用的东西。提供服务帮助个体养他们的宠物。
3、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心理服务
(1)社区精神病人服务体系的组成及特点 组成:①急症住院部
②护理之家:服务对象为那些治疗收效甚微,以护理为主的老年精神障碍者。 ③老人院
④支持性住宅:为自理能力较高的老年人而设(人工上门服务如上门送餐) ⑤日间医院:只提供白天的医疗服务,以躯体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的康复为主。 特点:①整体性:功能不同的各种医疗服务机构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网络。
②法制化:国家大法有《精神卫生法》设计病人的权利,监护人义务,治疗费用核算,转院符合条件等
③多学科性:团队成员包括精神科医生、精神科护士、神经心理学家、躯体治疗师、社会工
22 / 35
作者和老年病学家。 (2)优缺点述评
①优点:认为使老年人都得到较为良好的服务,并最大限度的保障了精神病人的权益。 ②不足改革:
# 允许私人开办以盈利为目的的养老机构,以弥补国家财力不足。并做出相关规定,包括必须收住一定比例的承担不起费用的老年人等,以避免侵害老年人的利益; # 强化专科医生主要是精神科医生的主导作用,保证人人享有精神卫生服务;
# 举办护理人员学习班,普及专业知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扩展上门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使老奶奶人尽可能的与家人生活在一起,使“以社区为导向”发展为“以家庭为导向”使医疗服务更人性化。 ③批评:
# 医疗服务网费钱,机构众多,职能互有重叠,老年人享受国家照顾太多,承担义务少,有的住院没必要,有的检查重复;
#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不是由专业人员操作,由官员操作,难免出现官僚主义
# 不少老年人接受了不必要的治疗如无行为障碍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长期服用神经阻滞剂,或有病未得到治疗。
# 各类住院机构中非人道化倾向。
(3)对精神障碍患者亲属综合性心理干预
①邵泽林等人研究发现:精神分裂患者家庭矛盾较多、娱乐性较少、情感表达缺乏、家庭控制性较强、亲密度和适应性差;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职能存在较多缺陷。 ②杨莉实验干预内容:
# 支持性心理治疗,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解答患者家属问题,帮助消除苦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 指导药物治疗的调成和维持,巩固疗效
# 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为他们提供新信息。 # 提高监护质量,促进精神康复,重返社会。
# 结论:上述干预不在于改善家庭结构、关系、职能。主要通过影响亲属个人进而影响患者本人,取得良好效果,因为亲属是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部分,对他们干预有利于加强对患者的监护措施,提高生活质量,缓和家庭气氛,从而促进患者的精神康复。
23 / 35
(4)重返社区技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康复的作用
①社区独立技能:了解回归社会技能训练的内容及意义,了解精神残疾的含义。学习在训练钱所需进行的必要准备,制定回归社会的具体计划,学会和周围人正常的进行交往,学会应付来自生活中的压力。
②药物自我处置技能:掌握抗精神药物作用的有关知识,学会正确管理和使用自己所服用的药物,学会识别和处理药物的副作用,学会与医务人员商讨与药物有关的问题。
③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识别自己病情复发的先兆症状,学会处理持续症状的常用技能,学会在社区中应用所学的技能。
# 结果表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该研究对患者的药物治疗并无特殊限制),重返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及社会功能。
第十章 咨询心理学
一、【领会】 1、咨访关系
(1)定义: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所发生的关系。 (2)意义:
①咨访关系是咨询的核心因素。
②良好的咨访关系,是促进来访者积极改变、发挥潜力的动力。
2、咨询原则
(1)开发潜力原则:立足于开发潜力的目的咨询员会更多地启发、调动来访者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会更多地把视野投注于人的发展,会更多的对人抱有乐观和信心。 (2)咨访结合原则:咨访双方都应处于主动地位。 (3)综合性原则:
①心身的综合:心理与生理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②原因的综合:引起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③问题的综合:人多某种心理活动往往是与整个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思维、情感、行为是相互联系的。来访者的问题往往也不是单一的,人际关系的障碍也同时表现为情绪抑郁,暴躁,烦闷或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或对生活失望。
④方法的综合: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的综合方法往往比单一的方法更有效。
24 / 35
(4)灵活性原则:在不违背其他咨询原则的基础上,灵活的应用各种咨询理论、方法,采取灵活的步骤,以最有效的策略取得咨询的效果。 (5)矫正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6)对来访者负责原则:如保密(正当泄密除外)
3、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1)场所选择:最好的为室内,柔和光线,家居色彩清雅,咨询过程中可以排除他人打扰。 (2)空间距离:大多数比较合适的控制在75~100cm,一般视情况而定,不比拘泥数字。 (3)目光注视:目光大体在对方的嘴、头顶和脸颊两侧这个范围活动为好,并且表情要轻松自然,给对方一种很恰当、很有礼貌地看着他面部的感觉。目光范围过小会使人有压迫感,过大则显得太散漫、随便。 (4)衣着及步态:
①衣着较能反应一个人的个性、经济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尤其可以体现来访者来访时的心情。
②来访者进咨询室的步姿、动作和神情对于咨询员也是有价值的。 (5)咨询时间:
①一般为40~50分钟,最多不超过1小时。
②# 50分钟为例,前20分钟用作陈诉问题(现象)及与问题发生有关的情况,进行资料(信息)收集;复诊者需讲述近况,报告上次作业完成情况,个人当前的感觉和新问题。 # 接下来20分钟为咨助双方共同讨论的时间,包括澄清问题,分析讲解,使问题变得清晰、具体化,明确改变的方向及确定行动的目标等等。
# 最后10分钟用来归纳重点,解决疑问,约定下次面谈时间,提示双方还要着手准备哪些事情。
4、语言技巧
(1)接受:每个来访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他们讲述问题和看法时,咨询者应该做出一定的回应来表示正在接受信息。
(2)反应:把对方讲的话复述给他(中心意思即可),当来访者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感情时,咨询者应及时发现他的感情,帮助来访者明确自己的感情。(来访者:“我努力去做了,可是仍然没有成功”。咨询者:“面对这样的事情,你有一种挫败感”。)
(3)支持:对于来访者叙述的感情和行为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不是批评、纠正和教育。(来访者:“我这样的用心,但他们却不认可我”。咨询者:“这实在让人遗憾,但你也的确付
25 / 35
出了努力啊”。
(4)提问(两者交替使用) ①关闭式提问:
# 以“是不是”“要不要”等发问。来访者可以用“是”“否”等简单字回答。
#这种咨询虽属必要,但由于它限制了来访者进行内心探索,限制了自由表达,且使谈话趋于个人化,因不宜多用。一连串关闭式提问,来访者常常会变的被动、迷惑、沉默。 ②展开式提问:
# 以“什么”发问往往引出一些事实资料
# 以“怎样”发问往往涉及一件事的过程、次序或情绪性的事项 # 以“为什么”发问则引出一些理由、原因及合理的解释 # 以“能不能”、“愿不愿”发问则导致来访者做自我剖析。
二、【掌握】 1、咨询特质的运用
(1)共情: ①含义:
# 咨询员借助来访者的言谈举止,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 咨询员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来访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地理解问题问题的实质
# 咨询员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②共情的意义
# 咨询员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从而能更准确地把握材料。
# 来访者感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从而产生一种愉快、满足,有助于简历咨访关系。 # 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访双方更深入的沟通。 # 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述的来访者,共情具有明显的安定来访者的作用。
③共情应避免:
# 直接的指导和引导:“你应该这样...” # 简单的判断和评价:“我认为那是错的” # 空洞的说教和劝诫:“应该志向远大” # 贴标签和诊断:“你有自卑情绪”
26 / 35
# 为使来访者高兴而虚弱的保证:“你的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 (2)积极关注
①定义:对来访者的言语、行为的积极面和长处给予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来访者拥有正向的价值观。 ②积极关注的意义
有助于建立咨访关系,促进沟通,而且本身具有咨询的效果。尤其对自卑感强或因挫折“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者,积极关注可以帮助他们全面的认识自己和周围,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希望,从而树立信心,走出迷雾。 ③注意:
# 避免盲目乐观及对咨询结果期望过高。 # 反对过分消极 # 立足实事求是 (3)尊重
①定义:尊重来访者的现状以及对他们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予以接纳、关注、爱护,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重要条件,是有效助人的基础。
②意义:给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可以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特别是对那些急需获得尊重、接纳、信任的来访者。 (4)温暖与热情
意义:有效地消除和减弱来访者的不安心理,使其感到自己被接纳。 (5)真诚
咨询员本身的真诚坦白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来访者因此受到鼓励,以真实的自我和咨询员相交,并在咨询员的帮助下改进自己。 (6)具体性
①定义:咨询员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述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
2、常用的心理测量工具P216
(1)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2)斯坦福—比奈量表 (3)卡特尔个性因素测量 (4)艾森克人格问卷
27 / 35
(5)社会技能问卷。
三、【熟练掌握】 1、心理测量的分类
(1)按测量目的分 ①能力测量 一般能力:智力
特殊能力:特殊活动领域内(文书能力测量,音乐美术能力测量) ②人格测量
人的心理状态,情感或行为的非智力方面的人格因素(性格,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动机,兴趣,态度) ③成就测量
针对特定领域为测量受试者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设计。 (2)按材料性质分
①文字测量(要求受试者有一定的文化,被试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不同,对测验结果有影响,损害其客观性)
②非文字测量(不受文化因素的限制,但费事太多,不易团体实施) (3)按测量方法分 ①问卷法
②透射法: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或内心世界。(要求高,需要依靠丰富的经验来得出结论) (4)按测量方式分 ①个体测量
优点:可以对受试者各方面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并有充足时间与受试者合作,能激发受试者尽最大努力使测验结果可靠性更高。
缺点:费时,手续复杂,对主试者要求较高,一般需要进过专业训练。 ②团体测量
优点:省时,速度快,主试者不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只要掌握测量程度,方法,注意事项。 缺点:变量控制不严,结果较为粗略。
2、心理测量的使用
(1)正确看待心理测量。
28 / 35
①心理测量是研究心理学的重要方法和决策辅助工具。
②心理测量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 不同的心理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
# 心理测量是对人的心理特质的间接测量与取样推论,不可能完全准确 # 作为指导测量编制的“测量理论”多少会有一些比较脆弱的假设 # 测量过程中的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很难完全排除。 (2)正确使用心理测量 ①测量选择要慎重
②做好测试前的准备工作(严格控制误差,测量记录计时要准确,对被试态度要和蔼等) ③测量的计分要客观。(要以慎重的态度来解释使用测量的结果)
# 懂得如何解释测量的分数,一般不把结果测量结果告诉被试,只需告诉结果的解释 # 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对待被试,因为测量只是反映一定时间内的状态,并非一成不变。 # 结果不宜公开
④常模应用要慎重(测量常模只是某一化样组在一定时空中实现的平均成绩) 不能把一个原来良好的测量,部分时间地点的到处乱用
第十一章 老年心理学
一、【领会】 1、社会适应
个体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2、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1)计划型(最积极)
①冷静的看待死亡,清楚的意识到死亡的迫近,面对死亡也很从容。
②这类老年人一般文化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都较高,平时善于应对各种困难情况。 (2)接受型
往往带有某种宗教信仰 (3)恐惧型
①这类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心理成熟程度也较低,或者有些人又一定的社会地位,经济条
29 / 35
件也较好。 (4)解脱型
①把死亡看成是一种休息和解脱摆脱生活的痛苦。 ② 这类老年人可能会选择自杀或安乐死 (5)漠然型
①对死亡毫无准备,一旦死亡来了表现的很漠然,这类老年人文化程度和心理成熟程度都较低。
3、老年人临终的心理
(1)怀疑和否定阶段
(2)愤恨阶段(怨天尤人,烦躁不安,对身边的人怀有敌意)
(3)自责阶段(喜欢回顾往事,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感到还有很多事要做) (4)抑郁阶段 (5)绝望阶段
4、老年人的暴死愿望。
指老年人用宗教的方法企求自己在将来某一刻突然死去。
二、【掌握】
1、退休后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阶段
(1)退休前阶段
(应对自己即将离开工作岗位的状况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感情上,行动上尽量坦然的接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
# 幻想退休后自己的养老生活,但往往考虑不周到 # 亲戚朋友描述的退休生活的态度也会影响到个人 (2)“蜜月阶段”
刚退休的一段时间内,一天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于是往往会以一种异常欣慰的心情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尤其做一些自己过去没有做的事情。 (3)清醒阶段
(此时老人需要回到现实世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最终确立最适合自己的退休生活)
# 会发现由于年老体弱,精力下降一些计划无法实现,又由于几十年的生活习惯难以适应突
30 / 35
然放慢的生活节奏,开始失望,沮丧。 ④稳定阶段
老人们已经建立了与自己相适应的养老生活模式。
2、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方式
(1)成熟型 (2)安乐型 (3)装甲型 (4)好怒型 (5)自我厌恶型
3、老年人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
(1)孤独 ①因:
# 后,熟悉的面孔少了,环境变了,关系也变了。
# 女相继长大,家中只剩老两口,有的老人失去老板,更感到孤独清冷。 # 多老战友,老同事,老熟人相继过世。 (2)忧郁 ①原因:
由于身体机能的老化或衰弱,老年人的适应能力较差,当遇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刺激时,容易很快消沉下去,产生忧郁情绪。 ②解决
用积极的方法进行疏导,以宽容的态度期盼明天。 (3)焦虑 ①原因:
# 疾病和死亡而焦虑
# 休后收入减少,意识到经济窘迫而焦虑 # 心自尊心受损而焦虑 (4) 愤怒 ①原因:
# 老年人因为年老多病,生活圈子变小,免不了心烦意乱,容易发脾气。
31 / 35
# 退休后常被人忽视或得不到别人的肯定时,也会发脾气。 ②解决
# 为自己健康着想,不要发怒。
# 远避容易使自己发怒的几次,一旦有了愤怒情绪,则要注意为自己的怒气找一个适当的宣泄方式以免郁结于心而致病,或引起自我伤害行为(怒气的自我投射) (5)猜疑心 ①原因
# 老年人因为生理功能衰退如视觉、听觉衰退,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就会臆断别人在背后议论他。
# 老年人目睹身边人的相继离世,会猜疑自己的身体有病。 ②解决:
# 尽量将注意力从体内转向体外,从家庭转向社会,包括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加强社会交往,增强人际关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4、老年人的性格特征(皮克、卡芬、李力的研究)。
(1)皮克的研究(依据热的社会心理特征,前四阶段是中年期,后三阶段是老年期) ①第一阶段:尊重智慧胜过尊重体力
②第二阶段:社会的人际关系胜过两性的人际关系 ③第三阶段:情绪的淡漠胜过情绪的丰富 ④第四阶段:心理上的刻板性胜过随和性 ⑤第五阶段:关心自己胜过关心工作 ⑥第六阶段:关心身体健康胜过关心心理健康 ⑦第七阶段:对死亡的恐惧 (2)卡分的研究 # 康及经济上的不安
# 于生活上不完全适应而产生焦虑感 # 趣范围缩小形成的孤独感 # 身体舒适的兴趣增大 # 动性减退 # 冲动减退
# 新的情况认识和适应都困难
32 / 35
# 个人孤零零的感到寂寞 # 疑心、妒忌心加重 # 得保守
# 喋喋不休,爱发牢骚
# 爱回忆往事,性情顽固,不修边幅,邋遢,喜欢收集破烂。 (3)李力等人的研究 ①保守性加强
②老年人情感深厚,喜欢怀旧 ③老年人沉稳,周到,谨慎 ④老人多忧,多疑,多虑 ⑤老年人多沉默,也多言
⑥老人喜欢安静,休息,向往长寿,害怕孤单和寂寞。
三、【熟练掌握】
1、影响老年人适应退休生活的因素
(1)有无退休的思想准备 (2)年龄与性别
①年龄较轻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比年龄大的高 ②抱怨退休生活的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人高 (3)文化程度与职业
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不能很好的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4)原来生活的满意度
对原来生活有满意感的老年人,退休后也常常能较好的适应养老生活
2、老年人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1)原因
①生理原因(让人产生人老不中用的悲观情绪)
# 脑功能衰退。脑组织萎缩,脑血流量减少,新陈代谢慢,脑功能受损,导致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情绪不稳,自控力差,对外刺激的应付能力下降等 # 视力减退,动作迟缓。 # 抵抗力下降,患病率大增。 ②社会心理原因
33 / 35
# 突然而至的巨大空闲。(致失败,焦虑,沮丧。) # 人际关系丧失。(导致孤独,忧郁等) # 生存价值丧失。(产生悲观厌世、孤独忧郁等) (2)危害
①损害身体健康,引发某些疾病
例如:过分抑郁或恐惧会导致心肌梗死,脑溢血等疾病 ②丧失生活兴趣
消极情绪会是老年人感觉生活无味,无心参与社交活动,使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减弱,从而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③产生行为偏差
不良情绪会使人理智失常,甚至产生行为偏差。 ④影响人际交往
3、老年人的性格类型。
(1)享受型
生活信念就是享受,从精神到物质,衣食住行处处都以尽情享乐为目的。 (2)积蓄型
没有明确的积蓄目的,只是觉得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尤其喜欢秘密的积蓄 (3)操心型 (4)利他型
苛刻自己,舍己为人,过分的勤俭节约为别人解忧,他们以积德,报恩,施舍,同情为生活目的,心安理得,自我陶醉。 (5)发奋型
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文化水平高,抓紧时间做事,指导晚辈,乐于奉献。 (6)消遣型
养鸟钓鱼,不计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安逸。 (7)寄托型
没有什么主见,一切都由他人来决定,不计较自己地位,以顺从、屈服、忍让、回避、让步为主要特征。 (8)保重型
这种老人占多数。关注自己身体,关注补品,养身之道,偏方等
34 / 35
(9)虚无型
与世无争,得过且过,对生活冷眼旁观,听任天命,甚至对自己儿女也漠不关心。 (10)绝望型
这往往是陈年重病,医治无望的老人常有的心态。神经脆弱,多愁善感,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志同道合的同学加QQ 479294660】
35 / 35
正在阅读:
00266社会心理学(一)知识点梳理06-01
党员的八大权利和八大义务08-29
太阳影子定位技术 2015高教社杯 数学建模 获奖论文04-22
英雄联盟式的通航平台04-19
民爆行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及编制导则03-28
第一讲水电管线及设备安装03-20
余光中《乡愁》的音乐美03-29
高层建筑卸料平台专项施工方案06-02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优秀5篇】03-2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社会心理学
- 知识点
- 梳理
- 00266
- 计算机基础知识细讲
- 2016-2022年中国墨汁画笔市场调查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图文
-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监理平行观测方案
- 静压管桩施工组织设计
- 第二十七章圆与正多边形
- 中小学教(林)
- 2017年中国科技金融服务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目录)
- 金华山煤矿四项管理1(通风) - 图文
- SV-Master伺服驱动器在钻孔攻牙机上的测试报告
- 译林版8A短语表
- 利用Multisim验证戴维南定理
- 国际建材物流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13、预注浆、后注浆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GD2401047)
- 高中物理动量习题集
- SAS 考题 123
- 【精品】2018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生物试卷及答案
- 英语考研命题特点和规律
- 原电池 化学电源(教学设计)-2017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 2015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I题设计报告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程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