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景观设计浅谈 武小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11 10: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引言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面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四周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非凡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我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特色现状:

当前,在许多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人们都表现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极大关注,设计师更是积极地从城市的各种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寻找能表达城市特色的要素,将其融入到街道景观设计之中。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秀作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层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不强

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中,这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文化现象非常繁杂,有形的历史文化即以物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容易被人们所触知,而无形的历史文化往往通过有形的物体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因而表现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则是设计师更多地重视对那些可视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符号的借鉴和应用,而缺乏对那些形式背后多蕴含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

2.忽视时代文化精神

城市街道景观首先是为当代人所使用的,它应该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反映在景观设计中,就是要求城市街道景观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文化精神。当前,有些设计师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表达历史文化时,一位地追求历史感,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忽视了时代精神的体现,这样的景观很难为大众所真正使用或喜爱。比如现如今某些城市中刮起的所谓“唐宋一条街”“明清一条街”等,和有些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格格不入。

3.街道文化景点堆砌

城市的历史文化最能体现城市特色,因而把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是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途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来说,城市历史愈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愈深厚。面对城市众多的历史文化,许多设计师往往想将它们全部都体现在城市景观中,以为这样才能显现出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在某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分别设计了三星堆文化区、蜀汉文化区、孔子文化区和古蜀道文化区四个景区,全部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共30多个景点,这种又多又乱的做法给人以历史文化堆砌感。

4.传统景观消失,文化遗产、古迹遭到破坏,城市失去特色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却是传统景观及文化遗产频遭破坏的事件:如有的城市为了扩路,砍去街道两册百年古树;传统民宅被成片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方盒子建筑楼群;新建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雷同、缺乏特色。城市传统景观、名胜古迹是该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形式反映,对于研究城市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传统景观、风景名胜又是一

个城市特点的重要体现,如今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因盲目建设而变得平庸、失去特色。

5.欧式化、模仿风

现在有些城市公共景观空间,大量充斥着罗马廊柱、欧式建筑。许多正在建造的住宅小区,在广告语中喜欢打出“欧式典雅花园”“地中海风情”的时髦语言,甚至宣传要将某地建成东方的“法国的塞纳河”等。欧式广场、喷泉‘拱廊、罗马柱等挤满了住宅区公共空间,似乎只是沾上欧洲风格,才能提升环境景观品味。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出现一些欧式风格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一些潮流般的庸俗模仿,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

二:街道景观文化缺失的原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科技与生产的迅猛发展既促进了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给城市街道景观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传统城市街道景观由于受到来自现代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冲击正在逐步消失,导致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不能得以表露;而适应新的城市生活、交往模式,新的价值观的城市街道景观发展方向尚在探索中,使目前一些城市的街道景观发展呈现无序混乱的局面。

1.现代交通工具造成的混乱

传统的以街道为社会生活联系中心的社会结构萎缩了,以汽车交通为中心的城市街道不

仅分割了城市空间,还扼杀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这种弊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城市到处都是车辆,道路空间被交通工具所占有,沿街店铺又占用了部分人行道空间。第二,基于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的城市规划产生了长距离的通道和单一的社会空间,以往在街道上可能发生的复合的社会行为被规范到相应的、单一的空间与场所之中,街道的功能除了交通之外,所剩无几。第三,以汽车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上的偏差以及单调的规划设计手法导致了环境尺度体系的单一化,适合人体尺度的微环境景观被忽视,环境景观缺乏亲和力。

2.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现代商业、交通的迅速发展造成城市符合人性尺度的传统公共空间的消失,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传统商业以及由此维系的社会网络、邻里结构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讲求效率,追求流动的大尺度街道和体现纪念性与政绩的广场都反而使市民远离社会交往。有些城市原规划的道路红线已经无法满足交通的需要,都在拓宽道路。

3.国际式建筑思潮的冲击

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传统城市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国际式”建筑的泛滥使城市景观的识别性正在逐步消失,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减弱。上

海里弄石库门住宅是公认的居住文化象征,引入了西方城市房地产的高效开发方式,将Towhouse与沪上三合院完美结合,创造出中西合璧的雅致外观。人们觉得可亲,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模式。

4.城市的土地利用与房地产业的开发

由于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死人房地产开发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同时又缺乏有效地社会制约机制,导致有价值而无经济效益的历史建筑、街区被高利润的房地产项目所取代。而正是这种简单的、大规模的开发改造导致传统城市街道景观风貌消失。安徽某市街道周边由于商业开发是沿街建筑遍布整条街道,街道底侧界面被密不透风地包围起来,形式较为呆板,和其推崇的山水之都的城市口号不甚相符。

三:国外街道景观设计分析(荷兰) 荷兰景观发展的地理因素:

荷兰位于欧洲主要的三角洲地带,素有“欧洲大门”之称。然而荷兰近2/ 3 面积的国土低于海平面,国土面积近1/ 4 是花了几个世纪用人工围海所形成。国土狭小,地势偏低,所以荷兰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改造并维持这片土地的宜居住性。从一开始与肆虐的大海斗争,到通过填海围湖来获取土地,后天开发的土地资源使荷兰人懂得如何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从而形成了理性与功能性结合的处理环境问题的方法。

20 世纪的后半叶,荷兰城市化迅猛发展,大片开垦出来的珍贵土地用于建设住房、休闲娱乐场所、生态区和工业区。这个时期,风景园林在荷兰的乡村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脱离园艺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和一个成熟的专业领域,荷兰的景观园林开始走向了更广的范围与更深的层面。 荷兰景观的地域特点:

人造景观取代原始自然占主导地位

荷兰人有句自豪的谚语:“上帝创造世界,荷兰人创造荷兰。”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荷兰成为一个与自然有着独特联系的国家。在荷兰造景的最初阶段,大片土地是由填海或填湖所获得,到19 世纪末时,几乎它的每一平方英尺土地都经过了改造。所以,荷兰的最独特之处莫过于:未经开发的自然在荷兰历史上的这个时期就已完全消失了,人造景观占了主导地位。在荷兰,充分利用每寸土地,在高密度环境中营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成为荷兰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们长期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集体治理的“圩田模式”

17 世纪,世界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在荷兰获得全面胜利。荷兰成为当时欧洲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城市发展从此渗透着现代文明,理性主义精神成为荷兰现代艺术和城市建设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rk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