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

更新时间:2024-07-11 07: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政学》案例分析

1

前 言

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有一些《财政学》案例分析,它们基本是以案例库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虽然往往设计精巧,却不易提起读者学习的兴趣。而从内容上看,有些案例直接照搬国外,不完全切合我国实际;有些案例则陈旧老套,没有时代感也缺乏现实针对性。我们组织的《财政学》案例分析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突破:

从内容上看,案例的时代性强,一方面紧密联系我国财政改革实践,另一方面,也注意了典型的国外财政案例的选取。这些案例都是从近期财经信息中精心挑选的,都能较好地反映《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而具体的案例分析虽然三言两语,却也能精辟独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财政学》案例来源于经济生活实践,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说明的原理对内容有选择地作了增删、节选和重新加工,其中尤其突出了学者的观点。这一方面使得具体案例和学者观点条分缕析,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另一方面也能尽量保持原文的精要,使初学者既能理解相关的财政学原理,也能体会到学者名家的生花妙笔和解决财政问题的独特思路。为了更好地让初学者领会财政学原理,笔者将财政学原理拆分在包括导论(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财政支出概述、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概述、税收原理、税收制度、国债原理、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问题等十三章内。而每一章划分成数节,每节原理的阐释具体包括案例、简要分析、思考题和原理综述四个部分。

《财政学》案例分析是财政学初学者登堂入室的利器;而对于那些对财政学已有一定把握者来讲,通过《财政学》案例分析你也可以管窥我国《财政学》研究的发展状况,仔细研读,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们希望,《财政学》案例分析能够切实地促进学习者对于财政学的学习兴趣,对从事《财政学》教学工作的同行也有所启发。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其中或有错误和遗漏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2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一、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1.1:分拆垄断企业,能否解决问题?

1、分拆微软,打破垄断

2000年美国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法官的初步判决,几乎吸收了司法部全部反微软的观点。但2001年9月美国司法部表示不会执行法官将微软分割为二到三家独立公司的裁定。微软的反对者失望,认为政府出尔反尔。

观点1(蔡建诚):微软垄断——社会大众沟通不良。微软的错不在于它的高市场占有率,更不在于它同时提供作业系统与应用软件, 而在于它不断试图控制资讯交换的界面,以达致排挤竞争者的目的。当新版权条例在本年四月实施时,本港不少中小企业叫苦连天,为了守法宁愿以高价购回正版视窗及MS Office套装软件。是由于Windows系统稳定?相信很多没额外付钱购买技术支援的用家也有怀疑,但Office必须在这个作业系统上运行却是事实。是由于Office的任何功能其他应用软件也无法代替?恐怕也未必。但由Office软件产生的文件档,往往不能由其他功能同样强大的软件开启﹝或者起码不能完全读取﹞,恐怕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被迫升级封闭软件。假使有日要转换不同厂牌的软件,或不想跟风盲目升级现有软件的版本,既有的或他人传送过来的档案则可能无法读取,用家的选择权利得不到保障。经典例子就如微软文书处理微软 Word 产生封闭的 .doc 档案格式,连旧版的 Word也无法开启新版的 .doc 档,然后微软可以藉已购新软件的用者的「自发」力量,促使其他用者也升级或购买新版本。

微软的利害之处更在于它利用桌上电脑作业系统市场的占有率和庞大资本储备作价格战的强大优势,令它可以轻易抢攻较弱的市场。它可以「免費」把浏览器「整合」入作业系统內﹝不提供移除选择﹞,並透过网页制作软件对「超文字标记语言」﹝html﹞

3

这个本是公开的语法标准加入只有由该浏览器﹝的某个版本﹞才能阅读的独有标识,诱导网民上网时遇到「最好由微软牌浏览器欣賞此网页」的讯息时放弃另类浏览器程式;在邮件发送程式采用预设特別编码,令其他信件处理程式读到邮件主旨时已出现乱码;把软件必要的程式呼叫介面私密化,让竞争对手在 Windows上面开发运行稳定的产品的时候困难重重;甚至对原是跨平台的程式语言加以修改,让「以非微软版程式语言所写的程式」无法在视窗上执行,令视窗无须面对在纯质素上与其他平台公平竞争的压力。这些手法的本质和目的都是意图控制软件与软件﹝作业系统或应用程式﹞之间的资讯沟通界面,剥夺用者﹝以至程式设计员﹞的选择自由﹝纵使只是部分成功﹞。

美国司法部放弃分拆微软是否恰当或许有待商榷,但若不同时采取措施监察微软的价格政策,並规定微软必须详细公开过去的档案格式和应用程式介面,並于将来尊重公开的通讯协定,让其他软件发展者可尽早生产真正兼容的替代产品,就对社会大众的自由选择权利没有交待。因此笔者认为,真正打击MS的做法,除了必须从反垄断法例入手外,用家还应尽量选择微软外的产品,特別是完全支持开放介面的应用程式和平台,不再参与制造人为的沟通障碍。长远来说或须应换上別个开放式Operating System (如 GNU/Linux),但现时起码应为将来作好准备﹝如坚持使用公开的档案格式、使用跨平台的应用软件、不升级现有的视窗作业系统﹞。

观点2:“垄断,但无害”。杰克逊法官判决将微软分割为二到三家独立公司。这是一个偏帮政府干预企业创新自由的恶判例,不管法庭最后怎么判,我还是从根本上反对美国政府用反垄断法来惩罚靠自由竞争而成功的企业。

关键之处在于,这套反垄断法所针对的,并不是老百姓心目中讨厌的政府垄断,而是市场竞争所导致的自然垄断。不少在竞争中处下风的厂商,纷纷为杰克逊法官的判决叫好。他们怂恿和支持司法部,劳民伤财打官司,既要求微软提供落后的产品,又要求微软搭售对手的产品。企业转移竞争的战场,从市场移师到法庭和国会,这真是不正之风。

1999年6月,遍布全美的240位经济学家联名写信给克林顿总统。信中说:“反垄断法本来是用来对付垄断者‘高价格、低质量’的行为的,但是现在情况恰恰相反,消费者前所未有地享受着不断降低的价格、以及不断提高的质量。一些竞争对手,日子越来越难过,便转而向政府寻求行政帮助。最近政府几宗针对微软、英特尔、Visa与万事达卡的反垄断诉讼,始作俑者都不是消费者,而是被告企业的竞争对手。这个现象令人忧虑。自由竞争才是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呼吁有关当局撤消那些证据不

4

足的反垄断起诉。”

2、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长期存在的广泛的行政性进入壁垒的延续决定了行政性垄断在现阶段中国垄断现象中的重要地位,而与此同时,不同形式的经济性垄断开始在部分产业领域中出现,并且开始出现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压制和扭曲竞争的行为,如价格联盟、产品市场垄断、外资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所形成的垄断以及自然垄断。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开始对一些垄断行业进行第二轮改革,其导向是放松管制,在可能展开竞争的领域尽可能多地引入竞争。此次改革触及到了较深层次的体制矛盾,力图从制度体制上削减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主要的改革办法是,自上而下地从管理体制框架上实行政企分开,即有步骤地撤并垄断行业的政府管理机构,对其所属的行业按其特性进行拆分,打破市场垄断格局、培育多个竞争主体。

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垄断行业的原始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是在部分垄断性行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行政性垄断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电信、电力、民航、邮政等部门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新组建的公司与相应的行业管理机构脱钩,政府管理职能基本移交至相关的政府部门。但铁路等部门仍延续政企不分的体制。

二是在部分垄断性行业形成了有利于引入竞争的市场结构,其中有些行业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其一是原有独家垄断的企业,采取横向分拆的方式,将其重组成能够在相同的业务领域展开相互竞争的公司,这一方法在电信部门得到应用,形成了电信行业“5+1”的市场格局;其二是垂直一体化垄断的公司,将竞争环节和自然垄断环节分开,在竞争环节引入竞争机制,电力行业“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即采用此种方式。

三是垄断性行业中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电信、民航、电力等行业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组建了公司或企业集团;电信等行业通过上市(尤其是海外上市),推动了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在法人治理结构、公司运行机制、内部管理制度以及透明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观点1(高世楫):从三个指标来评价垄断行业改革,第一,市场准入是否放宽;第二,原来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否改变;第三,政府的管理体制是否改变。通过第二轮改革,

5

垄断行业已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在电信、电力和民航等部门初步引入了竞争机制,出现了迈向垄断竞争的趋向,尤其是在垄断行业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培育了一批市场竞争主体,并重新设计了政府监管体制和机制。

观点2(戚聿东):‘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必然决定了治理结构上的‘一股独霸’,从而导致绩效上的‘一股独差’。对推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而言,产权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治理结构等深层体制因素以及政府治理模式改革的需要已经浮出水面。我国垄断行业的改革取向也应该是放松规制。“十一五”期间应该在四个方面努力:第一,凡是竞争起作用的领域,都应该放松乃至取消规制,不应该规制与竞争并存。第二,在少数必须规制的领域和环节,应该成立综合性规制部门,如成立交通运输监管委员会,代替目前的铁道、民航、公路、水运、出租车等每一个交通领域都有一个专业监管部门的“五龙治水”局面;在电力、煤炭、天然气等独立的专业规制的基础上,成立能源监管委员会。第三,在规制内容上,应该加强社会性规制(如有关质量、环境、健康等方面的规制),逐步减少经济性规制,特别是减少价格和投资的规制。第四,在经济性规制上,应该以激励性规制为主,慎用非对称规制;以接入(互联互通)秩序规制为主,禁止歧视性进入规制。

分析:本案例涉及到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经济学认为,市场要高效率的配臵资源必须是完全竞争的,每一个市场中都要有众多的自愿买方和自愿卖方,不可能有哪一方完全控制商品和劳务的交易价格,所有的买方和卖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制定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臵的效率才是最高的,一旦某一个或少数厂商控制了价格或者需求,就会形成买方垄断或卖方垄断,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配臵的效率就会降低。垄断可以分为经济垄断和政府垄断,微软案例是典型的经济垄断,我国则存在较严重的政府垄断现象。

从理论上讲,当某一行业在产出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之后,存在着规模效益递增或成本递减的情况时,就可以形成经济垄断。经济垄断者一方面利用自身行业中的优势地位,为竞争者设臵进入壁垒,开展不合理竞争,如微软就利用高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封闭的视窗系统,试图垄断文本处理软件、浏览器等供应,甚至强迫用户对软件进行升级换代,导致竞争对手难以与之进行软件质素的公平竞争,影响技术进步;另一方面,经济垄断者在优势地位下,不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定价规则,通过产品高定价获取垄断利润,如微软正牌产品在中国的价格都很高,影响市场配臵资源的效率。

6

长期存在的广泛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导致了我国存在较严重的政府垄断现象。政府垄断导致了竞争的缺乏,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医疗、铁路、民航、电信、电力、煤炭等垄断行业的经济效率,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不同形式的经济性垄断也开始在我国部分产业领域中出现,并且开始出现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压制和扭曲竞争的行为,如价格联盟、产品市场垄断、外资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所形成的垄断以及自然垄断。

通常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补正经济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第一制定反垄断法在法律上限制垄断行为;第二在某些领域规定价格或收益率对垄断进行管制;第三通过公共生产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的角度而不是盈利角度提供部分准公共产品。判微软违法也正是建立在反垄断法之上。对这一判决现在也存在争论,对这一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微软的成功是竞争的结果,微软成功的实现了在规模扩大基础上的边际成本递减。使边际利益呈上升趋势。这本身就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臵。应当说微软早期的竞争是成功的,这恰恰体现了竞争和市场的作用,没有市场和竞争就不会有现在的微软。第二,反垄断法也是必要的,无论是政府垄断还是经济垄断,都会降低市场货源配臵的效率,微软在形成垄断地位后也确实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作出了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这种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的出现与微软的垄断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的情况则较为复杂,首先必须放松管制,吸引各类资金进入垄断行业,减少行政性进入壁垒,避免政府垄断;此次,进一步政企分离、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垄断行业资源配臵的效率;最后,采取各种鼓励竞争的举措,颁布和执行反垄断法,避免和打破经济垄断现象。

思考题:我国当前铁路运营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吗?会不会导致火车票价过高,老百姓坐不起车?

(二)案例1.2:食品不安全 信息不对称

疯牛病。1986年在英国发现,90年代流行达到高峰。2000年7月英国有34万个牧场的17万多头牛感染此病,且由英国向西欧、全欧和亚洲扩散,受累国家超过100个。目前病人约100多例,有科学家推测处于潜伏期的病人约50万人,发病后表现为进行性痴呆,记忆丧失,共济失调,震颤,神经错乱,最终死亡。

7

吃避孕药的鱼。广州的很多农民在整治鱼塘塘底的时候,除了要整治泥土之外,还会在塘底铺上一层“环丙沙星”或避孕药。这些药品除了起到防治鱼病的作用之外,还加速鱼的生长,这种鱼人吃了以后会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据悉当地养鱼的人自己并不吃鱼。

周应恒等认为: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属性。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预算线在质量的各种属性之间权衡选择,以得到最大的效用。食品安全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可替代性。但是,食品安全具有信任品的特性,消费者在消费前后都不易对它进行辨认,这就给不法商贩提供了可趁之机,也使消费者因为假冒伪劣商品对市场缺乏信心。导致这一市场失灵的经济学本质是信息不对称。

解决食品安全市场失灵的最有效方法是为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激励厂商生产安全的食品。具体做法主要有:第一,食品安全的基本保障具有公共品的特征,政府应当充分承担责任,改善食品安全的环境。第二,利用市场机制改善食品安全供给,提供充分、真实、可靠的信息。第三,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媒体、政府以及非政府部门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否则会误导消费者,从而增加消费者的健康风险。第四,企业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增加消费者的正面信息占有量来改善其安全食品销售状况。

分析:市场失灵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社会资源的配臵的最佳状态,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信息不充分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必将产生由于住处不充分而导致的市场失灵。信息拥有量较多的一方有可能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使另一方受到损害。

本案例中食品生产者与食品消费者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作为商品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和得知商品交易另一方即食品生产者的相应信息,也不了解食品提供者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不利于消费者的行为。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不仅影响市场配臵来源的效率,而且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选择和决策。

信息不充分导致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应当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涉。食品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也需要政府进行干涉。首先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制生产商对所提供的食品披露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例如近年来政府对转基因食品要求必须

8

进行明示就是例证。第二组织必要的认证制度,按标准对特定食品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进行认证,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第三对利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故意提供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处。

思考题: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信息不充分或不对称?如何进一步建设?

(三)案例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好心农民遭遇―恩将仇报‖,济源豹子伤农咋补偿。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地方偏僻、森林茂密,以金钱豹为首的野生动物得以繁衍生息。据金庸《鹿鼎记》记载,韦小宝小老婆曾柔也曾带领王屋派在此落草为寇、反清复明。近年来,因为地方政府加强了动物保护工作,野生动物增多且频繁扰民,袭击畜禽,糟蹋庄稼,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济源市王屋乡村民一致反映,野生动物得保护,人的利益也得保护。呼吁有关部门通过建立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促进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相处。

2、首博新馆光污染严重,致使附近住户短暂失明。“我一拉开窗帘,就被一道白光射得什么都看不见了。”家住西城区洪女士说,从上周日以来,她家对面的建筑物楼顶每到早上就会反射强烈的白光,影响了她和家人的生活。经过观察,发现强光来自于对面正在施工的建筑物楼顶,阳光是被楼顶的方形天窗反射到她家。西城区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光污染是个比较复杂的事,现在还没有具体解决办法,为避免对眼睛的伤害,可以戴墨镜。

分析:本案例是典型的负外部效应的案例。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主体的行为对其它主体产生影响,却不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享受应得的权益。外部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如果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获得了利益,而其他主体并不为这种利益支付代价则称为正的外部效应。而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受到了利益上的损失,而这种利益损失得不到补偿则称为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在本案例中,野生动物的保护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上海,首博新馆的建设对也小区居民带来了明显的负外部效应。从理论上讲,经济主体不太愿意从事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

9

动,如提供路灯照明,虽然自身受益,但其他主体跟着受益却须自己承担全部成本;经济主体更愿意从事具负外部效应的活动,如本案例修建漂亮建筑,而不顾及对其他经济主体的伤害。

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补正市场领域的外部效应。应当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建立特定主体对其他主体形成的负外部效应的补偿机制,以避免出现特定主体的经济行为使其他主体利益受损而这种损失得不到补偿的现象,以限制和纠正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负外部效应。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负外部效应的界定和补偿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标准,这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思考题: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是否产生外部效应?如何解决?

(四)案例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中国经济从2004年上半年又有新一轮的过热,投资增幅达到40%多;04年以来,经济增长率均在10%左右;核心问题是银行信贷规模超常增长。中国的银行信贷规模超常增长的原因,既来自于中国的银行体制特殊性,也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有关,且后者是主要原因。

观点1:银行尽可能多地发放贷款,试图通过加大不良资产率的计算分母来达到稀释坏账的目的,从而产生经济过热。

观点2(樊纲):中国的银行体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现在强调信贷过热缘于经济过热,仅仅是希望更正一些观念——即使没有了国有银行、没有了国有企业、中国真正实现了市场经济,那一样会出现经济波动。在一个市场经济体里,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高涨期来临,当人们对市场、投资前景的预期普遍发生变化,且普遍进入乐观状态时,银行也会受到这种乐观或过度乐观情绪的影响,从而加大它的信贷投放。中国银行业的体制问题有其特殊性,但金融随着经济过热却属于金融机制和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情况。没有这种预期的改变,银行突然从“借贷”转为“热贷”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哪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能够避开经济波动,这也是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同时更需要指出的是,往往经济出现过度的高涨,就必然会导致衰退,而衰退的过程中,银行坏账增加在所难免。美国这样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会出现IT泡沫,也会引发经济波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会有波动的,其本身具有风险”。

10

分析:经济波动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经济的运行如同人类的呼吸,时而高涨、时而衰退,人类不能不呼吸,相应的,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本案例是一个典型的宏观经济波动失衡的案例涉及到复杂的宏观调控理论,事实上2003年底就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经济过热的争论,一直到2004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基本告一段落。

市场经济存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就存在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并不存在争论,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也不存在争论,真正争论的是如何看待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态势。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政策以抑制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时采用扩张政策刺激需求,而包括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调整都要围绕着政府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而展开。因此可以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相机抉择政策的使用,其关键在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

2003年至200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是否存在经济过热的现象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部分产品和行业的价格上涨是否意味着经济过热?部分产品如电力的供不应求是否意味着经济过热?部分行业存在着泡沫是否意味着经济过热?银行贷款高速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是否意味着经济过热?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进行研究,但有一点是值得探讨的,那就是为什么在部分产品价格上升和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我国还存在着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我国目前是否存在“滞胀”的情况?

政府宏观调控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调控的好。

思考题: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经济波动幅度较大,原因何在?如何解决?

(五)案例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近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有三个指标:一是分配率,指的是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同样,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越高,或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11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上述三项指标各自所占比重都很高。以美国为例,国民总产值的70%是―按劳分配‖的,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65%之间。另外,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至少在40%以上,有些国家更达60%以上。初次分配的这些特征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因素为主,以政府再分配中的公平调节为辅。

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有关数据测算,2005年,我国GDP实现18万亿元,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万亿元,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1.9万亿元,只占GDP的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另有2.9万亿元(约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通过非工资渠道分掉了。除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观点1:一些部委拟出台的政策或措施以及一些学者发表的文章来看,对于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一个似乎明晰的解决思路是,依靠政府的再分配政策,并辅之以社会的慈善捐款。也就是说,把希望寄托于二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

观点2(邓聿文):不能说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方式,或者企业家通过捐款给穷人,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指望它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不现实。因为,现阶段更多和更大的分配不公,其实不在二次分配或者三次分配中,而是在初次分配。初次分配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而二次分配的功能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宏观性调节,它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意义上的不公平。所以,把初次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推到二次甚至三次分配去解决,不仅在理论上说不通,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类似“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这样的观念是经不起事实检验的。不符合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事实,也不适应我国基本社会关系重大变化的现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造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关系紧张、利益冲突加剧的根源。

当然,强调初次分配的公平不是要否定效率,否定市场机制。有鉴于发展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观念和做法应该是: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实现国

12

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劳动者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并适当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同时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步伐,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真正体现初次分配中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总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础,而劳资关系又是市场经济国家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初次分配平衡了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才能从全局平衡社会总体利益格局,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分析:收入分配社会不公是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在比较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能够实现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劳动者、资本等生产要素能够根据其贡献取得相应的收入分配。但市场本身难以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要使收入分配在社会公众能够忍受的差距范围内,则需要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再次分配。

本案例探讨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我国当前存在收入分配社会不公问题,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但我国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不完善,尤其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从而导致严重的收入分配初次不公,按劳分配未能充分实现,而总体工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

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工会成为真正的劳动者组织,加强劳动者保护,提高劳动者在工资谈判中的地位;其次,进一步保障劳动者在国内外自由流动的权益,逐步废除劳动者身份限制,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臵;最后,完善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主导实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

问题: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六)案例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当我们的市场经济建设正在逐步走向完善时,可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诚信——为何屡屡缺席?

1、一条是“阜阳奶粉事件”。据说已经有13名婴儿死于这种劣质奶粉;

13

2、另一条是“西安宝马彩票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曝光“三名宝马得主的资料全部造假”。

观点1: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根据“市场失灵”的不同具体原因把“市场失灵”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就有“缺陷性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自身不具备某些功能或者在功能上存在某些缺陷而产生的市场失灵。“??在市场运行过程中遭受到非正常力量的干扰和破坏而导致的市场缺陷。例如,协议性垄断、行贿受贿、造假贩假、欺诈、陷阱式的广告与销售等行为都会产生非正常的市场缺陷,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理论的新发展与类型划分》王冰著)。“阜阳奶粉事件”和“西安宝马彩票案”,这些事关“假冒伪劣”、“制假贩假”行为,就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失灵”的结果产生的是一种“囚徒困境”。博弈论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一个“经济人”的选择总是取决于相关的“经济人”的选择,这种战略的相关性把他们紧紧联结在一起。就以诚信为例,当所有的人都守信时,这最好不过;然而,在某个行业中,当某个“经济人”因为不守信用时而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时,自然其他的“经济人”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也会放弃守信。结果是,所有的人都变得不守信了。在选择守信还是不守信的过程中,这里面的博弈过程就是“囚徒困境”。从这里来说,就有点类似“劣币驱逐良币”。

观点2: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总是与“政府失败”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因为市场失灵导致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不总能起到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不一定能解决得好。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时,其实并不是政府行为的无效,而是政府及其官员的素质、能力、职能、作用等方面不到位所造成的,其中就包括失职、权力寻租、官僚机构的低效率等等。在讨论“阜阳奶粉事件”中,有网友发出“是谁杀害了13名婴儿”的诘问,矛头直指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我想这并不是没有道理。

分析:“信用缺失”只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而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应当如何有效地干预和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毫无疑问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在高效配臵社会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失灵和失效。而政府也同样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政府的失灵。本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市场问题;其二是政府问题。

14

本案例的市场问题主要表现在“劣币趋逐良币”。经济学认为,当成色不足分明不定的劣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与成色和分量良好的良币同样的商品时,人们都会运用劣币去购买商品而把良币储藏起来,这样市场上流通的都是劣币,而把良币从市场中趋逐出去,这一理论说明了如果不良行为如信用缺失可以得到与优良行为如信用良好同样的利益时,市场主体都会选择不良行为去获取相应的利益,因为这种行为的成本是最低的。

本案例的政府问题则在于政府应当通过什么手段使不良行为不能获得与优良行为相同的利益。从而加大不良行为的成本,使市场主体运用优良行为获取效益,形成整个社会“良币超逐劣币”的局面。这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责。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使市场主体主动选择优良行为获取收益,进而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风气与氛围。在这里教育是必要的,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既然市场主体运用不良行为的目的是获取收益,同时政府必须利用一切手段阻断不良行为的获利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或养活不良行为的发生。例如通过立法和对不良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监督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为有不良行为记录的人建立黑名单等等。

本案例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于必须研究和分析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工作不到位所形成的,这里包括经验的缺乏、效率的低下、决策失误、认识不到位等在内;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腐败和权力寻租选成的,某些政府官员从市场主体的不良行为中得到好处从而为这种不良行为提供政府的保护,市场主体运用不良行为获取收益并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行贿政府官员,从而使进一步运用不良行为获取收益得到官员的保护,其实不仅是阜奶粉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煤矿惨案中又有哪一个没有此类问题呢?

思考题:诚信问题在我国显得尤其突出,如何解决?

二、原理综述

市场和政府是资源配臵和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系统,市场是无形之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应该起主体作用,政府对市场拾遗补缺且其主导作用。

在竞争的市场中,存在着利益边界的精确性,市场一般是有效率的,但市场存在着失灵的领域。市场失灵既包括市场运行得到但运行不完善的领域,如垄断、外部效应以及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也包括市场运行不到的领域,如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失衡。

15

三是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受到较大制约。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政府支出分类体系包括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如搞教育、办学校;经济分类是对各项具体支出进行剖析和核算,如办学的钱究竟是发了工资,还是买了设备、盖了校舍。现行的支出目级科目就属于支出经济分类性质,但它涵盖的范围偏窄,财政预算中大多数资本性项目支出,以及用于转移支付和债务等方面的支出都没有经济分类科目反映。另外,现有目级科目也不够明细、规范和完整。这些对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单位财务会计核算,以及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四是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职能弱化。现行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只反映财政预算内收支,不包括应纳入政府收支范围的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等,给财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收支活动,加强收支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五是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国际通行做法不相适应,不利于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均按国际通行标准作了调整,而现行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一直未作相应改革,财政部门每年要作大量的口径调整和数据转换工作,尽管如此,还是难以保证财政数据的准确性以及与其他统计数据的可比性。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指导思想: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较为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财政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二是要有利于预算的公正、公开、细化、透明。三是要有利于加强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四是要有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共分6大类、49款、354项、750个目级科目。改革后的收入分类全面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这为进一步加强收入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分类结构上看,现行收入分类分设类、款、项三级,改革后的收入分设类、款、项、目四级科目,多了一个层次。四级科目逐级细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原来的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及社保基金收入和预

31

算外收入等都统一纳入到政府收入分类体系,形成了一个既可以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分别编制预算,又可根据需要统一汇总整个政府收入的统计体系。

第二,建立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这是这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本建设支出、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共分为17类、170多款、1100多项。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如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外交、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如“水利”款下的“抗旱”、“水土保持”等。新的支出功能科目能够清楚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内容和方向。

第三,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主要是对原来的支出“目”级科目作了扩充和完善。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共分为12类、96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等。“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如基本建设支出进一步细分为房屋建筑物购建、专用设备购置、大型修缮、土地资源开发等各种形态。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总体上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能够基本实现“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的改革目标。新的科目体系与部门分类编码和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相配合,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清清楚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干了什么事,怎么干的,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分析: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关系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案例介绍了我国当前的财政收支分类改革的背景及具体的方案设计。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主要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其中,核心内容是支出分类

32

改革,变支出经费性质分类为支出功能分类。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政府预算的权利,配合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我国财政预算管理的又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案例: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之间的关系?

(三)案例2.3: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尚须优化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过去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但是,多年来,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收入方面,各级财政部门的精力也主要放在争取财力上,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收入方面进行博弈,中央想要更多的集权,地方想尽可能多争取一些财力。而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却重视不够,财政支出改革相对滞后。

从1998年开始,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也进行了包括推行部门预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2005年,北京市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农业、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投入。但总的看,支出结构并没有根本性的调整,财政分配在相当程度上仍沿袭过去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供给制分配方式,明显落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

观点1(李扬):现行财政支出中存在着四种越位现象:一是有些企业本应由市场调节的挖潜改造资金、流动资金等由公共财政负担;二是各种补贴过多;三是各类事业费庞杂;四是行政机构和人员管理尚无法可依,致使行政支出负担过重。三种缺位表现在:一是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仍不足;二是对社会公益事业供给乏力;三是对城镇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偏少。

财政支出中的越位,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分散了财力,不利于快速推进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使财政支出范围过宽,影响市场机制的及早到位;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中的缺位,不仅会使政府难以弥补市场失效的缺陷,影响经济发展后劲,而且可能扰乱国民经济分配秩序,增加企业和居民的非税负担,并会侵蚀税基和国家财政收入,从而削弱国家税收和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因此,必须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观点2(张世超):财政支出中越位与缺位并存。由于国企战略性改组等各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政府又不得不承担巨额的改革成本,难以一下子从竞争性领域完全

33

退出。另一方面,由于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政府投资权利与责任不对称,具有扩大投资谋求政绩的冲动,有时又不愿意从私人产品领域退出,做了很多应由市场做的事。政府职能的错位导致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比重虽有下降,但份额仍然较大。2001年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仍高达34.24%,包括挖潜改造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等,财政仍有不同程度的介入。此外,还有大量未列入财政预算的政府融资建设项目,而这些融资最终的偿还责任主体还是财政,财政背负很大的债务负担,财政风险逐年加大。支出越位的另一个表现是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有关资料显示,我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我国同期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费增长过快,比重过高。据有关分析,从1993年到1996年,我国财政收入每年增加1000亿左右,但同期财政供养人口每年增加100万人,加上工资制度改革,财政每年增加的工资性支出就达600多亿元,占国家新增财力的60%。

财政支出的缺位,是指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并没有完全承担起来,存在财政当保不保或当保难保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投入差距仍然较大。近几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和相对比重上均有所较大增加, 2003年,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已达17%,但即便如此,也只占同期GDP的2.5%,离1993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本世纪末(指上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相差甚远,也远远低于国际5.1%的平均水平,与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总量不足。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是社会保障一个重要的责任主体,社会保障是财政支出中一个大项。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近些年,我国对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不断加大,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资金缺口大,历史欠账多,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有限,不能满足更多的社会成员对社会福利保障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还难以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此外,财政对“三农”、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还有许多急需办的事没有财力去办。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降低行政经费支出比例。我国由于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膨胀,行政经费增长过快,给财政支出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降低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压缩行政经费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措施,另外,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及我国加入WTO,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也势在必行。

34

二是逐步取消对竞争性领域的投资。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财政投资的基本政策取向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要科学界定财政投资的范围,改变财政投资包揽过多的弊端,逐步减少和退出在竞争领域的投资。具体说,就是要减少甚至退出对一般性企业的投入(包括清理对它们的退税和返税)。

三是加大教育支出比例。逐步向“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迈进。教育支出中重点是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出比例。基础教育具有很强的外溢效益,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高等教育的3倍。同时,加快对高中的建设速度,改变我国目前高中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争取在五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普及高中教育,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四是提高社保支出比例。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普遍推行和强化,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一般达到30%左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社会保障的任务尤其繁重,财政应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支出力度,完善养老保障、失业救济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让农村广大农民也逐步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温暖。

分析: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是个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有限的财政资源必须要用到刀刃上,必须遵循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本案例探讨了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2005年北京市就大力改善了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社会保障支出、文科卫等各项事业支出以及增加基建支出。但总体上,我国当前的财政支出结构问题严重,存在诸多的越位缺位现象。李扬和张世超二位学者,对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需要净化财政供应范围、针对性地调整支出结构以及强化对支出管理。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还在于完善市场竞争和转换政府职能。

思考题: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的具体手段和方式有哪些?

三、 原理综述

财政支出是国家各级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力进行再分配的活动,解决由国家支配的那部分社会财富的价值如何使用的问题。财政支出的分类有助于分类汇总国家的各项开支,有助于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也有助于各国支出的比较对照。

35

财政支出从按费用类别角度,包括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费和其他支出。从支出最终用途角度,分为补偿性支出、净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从经济性质角度,包括购买性和转移性支出。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包括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经常性支出用于维护公共部门运转,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支出;资本性支出则用于购买或生产耐久品的开支。购买性支出指政府在支出同时,存在商品服务的等价交换,包括行政、国防等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就业、资源配臵,间接影响收入分配。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资金对单位个人的单方面转移,包括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捐赠和债务利息支出。转移性支出则相反,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生产就业和资源配臵。

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的财政支出合理结构,增加支农资金、社会保障支出、文科卫等各项事业支出以及增加基建支出。具体政策措施有:重点倾斜、有保有压、积极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第二节 财政支出原则

一、案例及分析

案例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公平与效率实践。从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看,2003年,全国财政用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支出比1998年增长了6倍。1998年—2003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上述三项资金合计超过2600亿元。从影响起点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来看,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达19%,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此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人们身份界限的模糊、选择机会的增多??都表明我们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努力和进展。另一方面,效率的提高也非常明显。从电话的普及、汽车进入家庭、高速公路飞速发展到国有企业利润率的提高、多种经济成分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大家看在眼里,创造在忙碌的岗位上,享受在便捷的生活中。

观点1(阿瑟·奥肯):公平与效率存在着交替关系,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公平,而为了公平就要牺牲某些效率。奥肯定律即“漏桶理论”说明了这种对立,大意是:如

36

果对富裕家庭征收一定的附加税,来资助贫困家庭,那么,贫困家庭得到的资助总量一定小于富裕家庭所缴纳的税收总量,因为这笔资助在转交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要花费成本,如行政管理成本;同时,这种政策又会对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储蓄和投资等产生影响。这样,这种政策就成了一个漏桶,而这种漏出则代表了效率的损失。

观点2(马宏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奥肯的漏桶放在我国,虽仍然在漏,而且考虑到我国相关体制的不完善,可能漏得更多,但里面的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随着政府和社会采取越来越多的促进公平的措施,经济社会效率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这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适用条件,所针对的都是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问题。奥肯的理论是在美国提出来的,针对的是美国的问题,而美国经济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在那里,形式上的公民权利平等久已取代等级、身份壁垒,市场规则的公平早已确立,人们为所谓“前程为人才开放”的机会平等也进行了长期的奋斗。因而,分配结果的不公平基本来自竞争,来自对效率的追求。所以,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非常突出,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对立性关系。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有待健全,诸如行政性垄断、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身份界限等依然存在,因而非竞争性因素还是导致分配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更多的表现为辩证统一、互相促进。一方面,提高效率的过程就是促进公平的过程。且不说效率是对个人才能和努力的肯定,它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公平,仅就深化改革的过程来说,打破既不公平也无效率的平均主义,打破垄断,完善市场经济规则,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如果我们的眼光不局限于结果公平(片面强调结果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那么,这既是提高效率的过程,也是促进公平的过程。另一方面,促进公平的努力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因为有公平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效率。只有在同样的权利、机会、规则下展开的竞争,才是真正的市场竞争,才能带来效率的提高。而促进分配公平,有利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也能增进效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致力于实现市场参与者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的公平,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可见,漏桶里的水之所以会越来越多,根源就在于促进公平的努力激发了社会经济活力,从而打开了桶上创造财富的水龙头,使得流入的水远多于漏出的水。

在我国现阶段,公平与效率的一致性远大于对立性,实现它们的统一和双赢正是改革开放的追求目标。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会更为客观。比如,

37

当前收入差距拉大,公平问题凸显,并不意味着效率问题已解决了;相反,在一些领域通过改变不公平竞争提高效率的潜力还很大,我们在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两方面都还须付出不懈的努力。

分析:本案例主要探讨了公平和效率的对立统一关系。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经济公平指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一致,经济公平要求初次分配符合市场等价交换规律,效率和经济公平存在统一性。社会公平依赖于政府再次分配,指收入分配差距合理。公平、效率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成熟、发达,初次分配合理,市场经济、有效,经济公平基本实现。其主要矛盾集中于收入分配社会公平方面,所以才出现效率公平间的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而我国则不然,除收入分配社会不公外,经济不公平问题甚至更加严重,我国解决经济公平努力大大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因而会出现公平和效率相一致的情况。

思考题:如何实现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

二、原理综述

效率与公平是财政支出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财政支出的两大基本原则。效率属于生产率问题,是“最小最大”问题——即成本最小、受益最大就有效率。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最优的效率状态。公平则属于分配问题,包括功能收入分配公平(即经济公平)、规模收入分配公平(即社会公平)。财政主要参与规模收入分配公平,追求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则主要由完善的市场竞争来实现。效率与公平原则具有同一性,经济公平地追求有助于经济效率的实现;但也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的方面,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财政支出中协调效率与公平原则,根本问题在于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和其实现机制(市场、财政)。市场机制有助实现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但配臵资源比较分散(竞争市场)、分散;财政机制则相反,可以集中配臵资源,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平

财政支出也要遵循“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即财政支出既要注意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也要照顾到国家基本的财政支出需要。其中,“量入为出” “量入为出”是基础,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量出为入”则反映政府在资源配臵上的重要

38

地位。

第三节 财政支出规模

一、 案例及分析

案例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急剧扩张。在经济增长年均10%情况下,财政支出增长年均约20%。

观点(朱军):财政扩张既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来自转轨过程中各种矛盾激化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竞争白热化所构成的压力。

从经济环境来看,财政支出规模随经济的增长而扩张。我国的GDP近年来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规模会以更大比例增长;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而信息时代的到来,致使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有了更宽的比较范围,纳税人对政府支出的“非理性要求”前所未有的巨大,远远大于经济发展阶段政府支出的需求增加的规模。这就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演进和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财政支出环境。

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竞争”使中央财政支出压力骤然增大。地市级政府领导人为了政绩的需要进行的“经济竞争”,主要采用以下这种融资模式:把任内直接投资或担保项目贷款偿还期延迟到任外,而这些资金是政府通过借款、提供政府担保形式筹集的。结果是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和潜在负债越积越大,财政支付的潜在风险非常大。根据“李嘉图等价原理”,政府发行公债的效应等同于向纳税人征税。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导致的债务危机是当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潜在的财政支出压力。

从社会环境来看,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丛生。一方面,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存在诸多社会问题,如文化教育危机、公共健康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三农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也会在较短时期内大量地产生,如虚拟经济犯罪问题、电子商务税收流失问题、贫富差距导致的地区安全问题、人口流动与国民待遇问题。另一方面,各种社会问题纠缠在一

39

起,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必须以另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或者是多个问题一起解决才能治标治本。如“三农问题”,涉及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建设、农村金融的稳定、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结构的提高、乡镇财政解困、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持等一系列既相互关联又错综复杂的问题。

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国际投资环境的激烈竞争。一方面,随着 “北京共识”(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经验,西方学者总结中国模式的简称)持续升温,发展中国家纷纷模仿中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模式,抓紧时间进行经济改革,打劳动力成本优势牌吸引国际投资。这对我国在保证经济增长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造成了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经济事务已经扩展到全世界,但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政府公共财政对外经济管理事务职责的增加,要求提高涉外经济管理的财政支出规模。

分析:财政支出的多少反映出政府职能范围和经济干预的程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到底是多少合适,众说纷纭,难以道清。尽管如此,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也解除了相当的理论硕果,如早期的瓦格纳及其财政支出扩张论,后来的马斯格雷夫及其经济发展阶段论以及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的财政实践提供了分析指南。

本案例主要探讨了我国当前财政扩张内在根源。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急剧扩张,一方面,对财政和国民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积聚了较大的财政风险;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和经济社会转轨的必然,没有这些财政扩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失去了强力的资金支援,而长期积累的如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等等社会问题就难以排解,因此,政府处于极端困难的经济。

财政扩张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积极鼓励市场机制在各领域发挥作用,而市场逐渐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就可以相应节约财政资金,用于其他更需要的领域。

思考题:我国近年财政支出急剧扩张的现象正常吗?支出效益如何?

二、原理综述

衡量一国财政支出规模大小的指标有两种:绝对额指标和相对额指标。财政支出总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q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