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的实现途径-2019年精选文档 -

更新时间:2023-11-30 05: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的实现途径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8BZC009)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教育类型,既姓“高”又姓“职”。作为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是学校服务社会最重要的基本功能,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适销对路”。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也是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对高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设置起到了宏观指导和专业名称规范的作用。为了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动态管理,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时,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为了获得社会对人才专业类别、规格层次需求的准确信息,学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工厂、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包括当地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现状、人才需求发展势态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对区域内相关职业院校所办专业、专业方向及教学资源进行调查分析,

其结果作为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构建以主体专业为重点、相关专业协调发展、专业口径宽窄匹配的、结构合理的专业群。

在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切忌两种极端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学校本位论,即专业设置由学校自身条件来决定,有什么条件就办什么专业,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课程,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关门办学,其结果是使学校陷入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困难大、进口不旺、出口不畅的被动局面。第二种倾向是盲目跟热,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开办什么专业。这种做法也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变化的影响。由于高职教育的周期一般为三年,故专业需求预测,做的是“期货”而非“现货”,今天热门专业的学生由于“人满为患”,而在三年后很可能成为滞销产品,就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由于学校完全不具备开办热门专业的资源条件,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人才培养达不到规格要求,使学校的社会信誉受到严重影响。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受教育者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及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养培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突破学科体系的束缚,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其教学改革必须实现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实现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深度融合。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对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专业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的设计蓝图,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从业人员,就必须将国家标准中对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的要求,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与就业后的岗位工作要求相适应,真正做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 第二,要实现教学新模式和教育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将教学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广泛采用“任务引领”“项目驱动”“问题研讨”“案例导航”“现场演练”等符合高职教学规律,体现高职教学特色的教学新模式。教学技术通常是指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新技术包括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教室等。新的教学模式不能依赖传统教学方法来实施,而必须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通过教学新模式促进教学新技术的发展;通过应用教学新技术,使教学新模式得到推广。

第三,在实践性环节中,要实现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深度融合。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申请者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因此,对技能训练项目的选择应根据专业特点,在国家公布的职业标准范围内进行。

技能训练的内容和要求,要以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基准,将技能训练和技能鉴定相结合,真正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第四,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实现“教、学、做”的深度融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互动,边讲边练、边说边做、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同时,要改变考核方法,不仅要考查学生学和做的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掌握的实际技能,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实际收效。

三、以双师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与其他的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对教师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如何建设一支既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又具备工程基本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所在。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对从普通高校招聘的毕业生(本科生或研究生),除了要进行新教师资格培训外,还要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专门安排半年至两年的工程实践培训。新教师深入工矿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生产的经营管理,了解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的教学工

作积淀工程实践的基础。

第二,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中青年教师,要对其进行工程实践的补课。中青年教师除了对企业作一般了解外,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重点解剖相关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并将其工程实践所得,融入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从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遴选优秀者进入教师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都具有较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但同时又是教育战线的新兵。因此,应对这些人员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促使其提升教学能力。也可通过导师制等措施,使他们尽快熟悉教育规律,尽早完成角色转变,过好教学关。

第四,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的组成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也可从科研院所聘请少量高层次人才为客座教授,以了解学科前沿和专业发展势态。同时,还可返聘身体健康、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退休教师,充分利用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资源优势。 四、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教学文件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建设、教学资料建设、课程企业文化建设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qh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