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考前保温训练3 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4-01-13 21: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

(限时30分钟)

1.(多选)下列关于功和机械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阻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不等于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B.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改变量

C.物体的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其大小与势能零点的选取有关 D.运动物体动能的减少量一定等于其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答案:BC

解析: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始终等于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A项错误;运动物体动能的减少量等于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D项错误.

2.(多选)一质量为1 kg的质点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从t=0时起,第1 s内受到2 N的水平外力作用,第2 s内受到同方向的1 N的外力作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9

A.0~2 s内外力的平均功率是 W

45

B.第2 s内外力所做的功是 J

4C.第2 s末外力的瞬时功率最大

4

D.第1 s内与第2 s内质点动能增加量的比值是

5答案:AD

解析:由题意知质点所受的水平外力即为合力,则知质点在这2 s内的加速度分别为a1

=2 m/s、a2=1 m/s,则质点在第1 s 末与第2 s末的速度分别为v1=2 m/s、v2=3 m/s,11212

每一秒内质点动能的增加量分别为ΔEk1=mv21=2 J、ΔEk2=mv2-mv1=2.5 J,D正确.再

2221

由动能定理可知第2 s内与0~2 s内外力所做功分别为W2=ΔEk2=2.5 J、W=mv23-0=4.5

2J,则在0~2 s内外力的平均功率P==2.25 W,A正确,B错误.由P=Fv知质点在第1 s末与第2 s末的瞬时功率分别为P1=4 W、P2=3 W,故C错误.

3.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径为R的圆弧轨道,半径OA水平、OB竖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自A的正上方P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小球沿轨道到达最高点B时恰好对轨道没有压力.已知AP=2R,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从P到B的运动过程中( )

2

2

Wt - 1 -

A.重力做功2mgR C.合外力做功mgR 答案:D

解析:小球从P到B的运动过程中,重力做功mgR,A错误;小球在B点恰好对轨道没有压力,只有重力提供向心力:mg=B.机械能减少mgR 1

D.克服摩擦力做功mgR

2

mv2B,故vB=gR,从P到B,对小球由动能定理:mgRR111

-Wf=mv2B-0=mgR,Wf=mgR,C错误,D正确;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减少量,

222B错误.

4.如图所示,固定的倾斜光滑杆上套有一个质量为m的圆环,圆环与竖直放置的轻质弹簧一端相连,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地面上的A点,弹簧处于原长h.让圆环沿杆滑下,滑到杆的底端时速度为零.则在圆环下滑过程中( )

A.圆环机械能守恒

B.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弹簧的弹性势能变化了mgh

D.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圆环动能最大 答案:C

- 2 -

解析:圆环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A选项错误;下滑过程中,弹簧长度先减小再增大,即弹簧先压缩,然后恢复原长,再伸长,对应的弹性势能先增大然后减小,再增大,B选项错误;圆环滑到杆底端的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了mgh,动能不变,故弹性势能增加了

mgh,C选项正确;由系统机械能守恒知,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圆环的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

应最小,在最低点时弹性势能最大,此时圆环动能为零,D选项错误.

5.如图所示是游乐场翻滚过山车示意图,斜面轨道AC,弯曲、水平轨道CDE和半径R=7.5 m的竖直圆形轨道平滑连接.质量m=100 kg的小车,从距水平面H= 20 m高处的A点静止释放,通过最低点C后沿圆形轨道运动一周后进入弯曲、水平轨道CDE.重力加速度取

g=10 m/s2,不计摩擦力和空气阻力.求:

(1)若小车从A点静止释放,到达圆形轨道最低点C时的速度大小; (2)小车在圆形轨道最高点B时轨道对小车的作用力;

(3)为使小车通过圆形轨道的B点,相对于C点的水平面小车下落高度的范围. 答案:(1)20 m/s (2)333.3 N,方向竖直向下 (3)h≥18.75 m

解析:(1)不计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小车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gH=mv2C

vC=2gH=20 m/s.

(2)设小车在圆形轨道最高点B时的速度为vB,轨道对小车的作用力为N,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1

2

v2BN+mg=m

RmgH=mg·2R+mv2B

解得:N=333.3 N,方向竖直向下.

(3)设小车在圆形轨道最高点B恰好不脱离轨道时的速度为v,释放高度为h,则

1

2

mgh=mg·2R+mv2

12

- 3 -

v2

mg=m

R解得:h=18.75 m

为使小车能通过圆形轨道的最高点B,相对于C点的水平面小车下落高度要大于等于18.75 m.

6.如图所示,AB为一长为5 m并以速度v=4 m/s顺时针匀速转动的传送带,BCD部分为一半径为r=2 m、竖直放置的光滑半圆形轨道,直径BD恰好竖直,轨道与传送带相切于B点.现将一质量为m=1 kg的小滑块无初速地放在传送带的左端A点处,已知滑动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

(1)求滑块到达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2)求滑块在轨道上能上升的最大高度; (3)通过计算说明小滑块最终的状态. 答案:(1)18 N (2)0.8 m (3)见解析

解析:(1)滑块在传送带上的加速度大小为a=μg=2 m/s 假设滑块在到达B点前与传送带共速,则

2

v2

x==4 m<5 m 2a即假设成立,滑块在传送带上先加速后匀速,到达B点时与传送带速度相同.

v2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N-mg=m rv2

得FN=m(g+)=18 N

r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滑块到达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18 N.

12

(2)设滑块在轨道上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gh=mv

2得h=0.8 m.

(3)由于h

- 4 -

2

复运动.

7.如图所示,一长为6L的轻杆一端连着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铰链O处(轻杆可绕铰链自由转动).一根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系于轻杆的中点,另一端通过轻小定滑轮连接在质量M=12m的小物块上,物块放置在倾角θ=30°的斜面上.已知滑轮距正下方地面上的A点的距离为3L,铰链O距A点的距离为L,不计一切摩擦.整个装置由图示位置静止释放,当轻杆被拉至竖直位置时,求:

(1)物块与小球的速度大小之比;

(2)小球对轻杆在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的大小; (3)此过程中轻绳对轻杆做的功. 121

答案:(1)1∶2 (2)mg (3)mgL

22

解析:(1)当轻杆被拉至竖直位置时,设物块的速度为v,小球的速度为v′,由于物块此时的速度与轻杆中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根据杆上各点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可知:小球的速度v′=2v,则v∶v′=1∶2.

(2)根据几何关系可知,物块下滑的距离为s=4L 对m和M组成的系统,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g·ssin θ-mg·6L=Mv2+mv′2

3

解得v=gL

2

1212

v′2

小球在最高点,由牛顿第二定律mg+F=m

6L1

解得F=mg

2

1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对轻杆在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的大小为F′=mg.

212

(3)对小球和轻杆,由动能定理W-mg·6L=mv′

221

解得W=mgL.

2

8.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上端连接一质量为m的物体A,一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滑轮,两端分别与物体A及质量为2m的物体B连接.不计空

- 5 -

气阻力、定滑轮与轻绳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弹簧的形变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1)用手托住物体B,使两边轻绳和弹簧都处于竖直状态,轻绳恰能拉直且弹簧处于原长,然后无初速度释放物体B,物体B可下落的最大距离为l.求物体B下落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2)用手托住物体B,使两边轻绳和弹簧都处于竖直状态,轻绳中恰好不产生拉力,然后无初速度释放物体B,求物体A的最大速度;

(3)将物体B放在动摩擦因数为μ=3

、倾角为θ=30°的固定斜面上,用手按住,恰2

能使轻绳拉直,且弹簧处于原长,如图所示.若要使物体B下滑距离也为l,则物体B沿斜面向下的初速度至少要多大?

答案:(1)mgl (2)2

mg2 (3)3k5gl 3

解析:(1)根据题意知,物体A、B与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Ep=2mgl-mgl=mgl.

(2)释放前,设弹簧的压缩量为x1,则mg=kx1,解得x1= 当物体A的速度最大时,设弹簧的压缩量为x2,有mg+kx2=2mg 解得x2= 因为x1=x2,所以物体A速度最大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释放前的弹性势能相等 12

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得2mg(x1+x2)=mg(x1+x2)+·3mv

2解得v=2

mgkmgkmg2

. 3k(3)由(1)知,物体B在斜面上下滑距离为l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仍为Ep=mgl 12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3mv0+2mglsin θ=mgl+2μmglcos θ+Ep

2

- 6 -

解得v0=5gl. 3

- 7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p4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