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记录与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22 19:07: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平面镜成像》教学记录与反思

一、用“趣味引入”的方式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把课上出趣味性一直是我追求的理想课堂模式,我上的每一节课(尤其是新授课)都力求在趣味性上下功夫。我觉得趣味性课堂的一个很大的好处是能在上课铃响过之后瞬间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我要讲课的内筒上来。

《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个实验探究出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天天照镜子这件事看到的现象用物理规律解释一番。为了一开始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我先用课件播放两张图片,第一张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照片,第二张是猪八戒照镜子的照片。学生一下子就被猪八戒的形象所吸引住了,当学生看到第二张图片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大笑起来。我知道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过来了。

然后我接着问:

谁能从第二张图片中说出一个歇后语?

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然后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我又接着问:“谁能说出猪八戒照镜子,为什么里外不是人呢,谁来解释一下”

这个问题好像有点突然,课堂一片静默。

终于,有一个同学说:“因为他是猪八戒在照镜子”

又一次哄堂大笑。

时机到了,学生的思维已经被启迪起来了

我接着说:“我觉得现在不应该有笑声,而是应该有掌声,这个同学说的很对,猪八戒照镜子,镜子中出现的就是猪八戒的像,所以里外都是猪八戒,而不是人,如果猪八戒照镜子,镜子中出现的是人,那说明这个镜子不是平面镜而是照妖镜”

掌声响起来!

“趣味引入”到此结束。接下来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参与课堂。我一直认为,好的课堂至少要有两个维度的特性,第一是有趣性,第二是启发性。接着我又让学生看了几张照镜子的图片,然后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在照镜子时对自己的观察,预习课本内容,找到课本上所描述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启迪思维”从质疑课本上的结论开始

一般情况下,我在讲每一节新课的前一天都会留一个作业:在家预习下节课内容。由于上周期中考试,这个作业没有留,我只能留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预习。(关于如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有一套方法,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慢慢总结)。五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很多学生都是走马观花的把这节课的内容看了一遍,对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大致有了了解,但不管效果如何,学生总是能找到课本上描写平面镜成像特点这句话的,因为凡是结论性的语句,课本上都是用加粗的黑体字印刷出来的。学生一眼就能发现我问问题的答案在哪。(但是我的用意不在这里,接下来才是我想问的)

五分钟过去了,有个学生举起了手,接着他就站起来把课本上的结论读了一遍:“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他读完以后我说:“大家觉得他找到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句话对不对”

“对”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

站起来的这个同学准备坐下,我马上说:“你先别慌坐下,我还有问题”(这个学生已经上了我的套了,我接下来的问题就不是停留在在课本上找到答案这么简单的水平上了)

我接着说:“课本上这句话在描述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时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说出来像与物的关系,第一个是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第二个是像与物的位置关系。课本上说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说完上面的一段话后,我问站着的那个学生:“你刚才读的书上的结论,你觉得对么?你相信么?”

这个学生用不解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这个学生为什么会用这样的眼神看着我,因为他心里是这么想的,老师的这个问题有点白痴,书上写的怎么可能不对呢?),思考了一会说:“对”

接着我又对着全班同学问了这个问题:“你们觉得书上写的这个结论对么,你们相信么?”

没有人回答。

他们陷入了沉思。

这个时候我让那个同学坐下然后说:“大家不要觉得写在教科书上的东西都是对的,而且还是用加粗的黑体字写的,书上的东西错的地方多的是,教科书也是人编写的,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而且你们可能不太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多错误的东西都是借助于书本上的文字流传开来的,书上写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不相信,学习科学知识其实就是对现象、对权威质疑的过程,科学精神的本质就是怀疑。人类每一次科学的进步都是从怀疑开始的。今天就让我们怀疑一下课本上这个结论,现在请把课本合上,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现在不知道书上写的是不是对的,我们只能假设书上写的是对的,现在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证明一下书上写的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个结论,如果你能通过实验证明书上写的是对的,那我们就相信事实”

我看到很多同学在动脑筋,因为不能看课本了,他们只能从生活经验中去想,如何才能证明呢?

这是我得做出一点提示,要不然学生根本没有思路,在那乱想。

我接着说:“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假如现在就有一面镜子放在了你的面前,你会看到镜子中出现了你的一张美丽的脸,你有办法准确的知道你在镜子中的像的脸跟你自己的脸一样大么?”

好多学生顺口说:“一样大,看着就一样大”

我说:“看着一样大只是你自己的感觉,我们以前在学习长度测量的时候说过,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有个学生迫不及待的说:“老师,可以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大小”

学生们在窃窃私语了。他们在低声的讨论。

我用眼睛环顾了一下所有人说:“你们觉得一把刻度尺能准确的测量出一个人脸的大小么,比如你怎么能用刻度尺准确的量出我的鼻子有多高,眼皮有多厚,耳朵有多大,这些根本就量准确”

学生又陷入了沉思,那该怎么办呢?

有一个同学突然说:“老师,刻度尺量人的脸太难了,换个好测量的不就行了,比如用一个正方体木块放在平面镜前,或者用一张白纸放在平面镜前不就可以测量了么”

(我心里想:“好吧,算你动脑筋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好。但是我下面的问题有把他们难住了,我接着说“好吧,我们现在不测量人的脸了,我们测量白纸,可是问题是,当你测出白纸的大小后,你怎么去测量镜子中白纸的像的大小,当你转到平面镜后面去测白纸的像的时候,你能摸到它么,平面镜成的像根本就不是一个实在的物体,只能看到而不能摸到,对于一个虚构的东西你怎么测量”

思维又一次陷入了僵局。

我接着说:“这个像的大小不能测量,怎么比较大小呢?不能比较书上凭什么说像与物大小相等呢?”

我接着说:“好,让我们打开课本,看看书上是怎么做的,课本上主要是通过一个实验来得到的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结论,现在请大家认真地阅读这个实验的实验过程,找出书上是怎么测量出像的大小的”

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看到刚才走马观花预习的同学现在已经是很认真地在找出书上是怎么解决这个不能测量问题的答案,我想学生们一定是很好奇,没有办法测量的东西,书上是怎么做到的呢?我饶了这么大一圈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本。

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知道了,书上这个实验根本就没有测量物和像的大小,就用两个大小相等的蜡烛,一个点燃一个没有点燃,点燃的放在玻璃板的左边,然后就会在玻璃板的右边成一个像,然后再拿着一个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点燃蜡烛的像的位置上,看上去好像被点燃了一样,这时候看到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像跟物大小相等了”

这个时候我看到有一部分同学脸上的疑惑已经解开了,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明白什么意思。

为了对这个同学表示鼓励,我提示说:“此时应该有掌声”

掌声过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现在蜡烛不好买,为了上这节课,我跑了好几个地方才买到蜡烛,玻璃板还是从玻璃店里借的)和一个玻璃板,开始做实验。学生立即就被我手中的东西吸引住了,后面的同学已经站起来看了。

接着,为了消除另外一部分不理解这个实验原理的同学的疑惑,我又拿着实验器材比画了一下,然后叙述了一下实验原理和步骤。

到这里,实验前的一切准备都已经就绪,我用一个又一个问题步步深入的把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可以说接下来就要进入这节课的高潮部分。然后通过实验得出书上的结论,这个时候,学生都认为,书上写的没错,这个时候,知识才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因为经历了这么一番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这个实验怎么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是在做实验之前,在得出结论之前,学生是认真思考过的,是被问题难倒过的,是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课本的。

上完这节课,在课后反思的时候我意思到,好的课堂一定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而是思维的启迪。以前有一段时间,“高效课堂”提的特别想,我听过一个学校领导说“高效课堂”就是要提高上课效率,老师只能讲不超过十五分钟,让后就让学生做练习,当堂的问题当堂解决,达到堂堂清。我现在想想,不能说这个领导说错了,但至少是肤浅的。我不相信有什么课堂模式可以像万能钥匙那样任何一堂课都适用,更不能规定老师讲多长时间,凡是固定靠模式、硬性规定老师怎么上课的学校领导,都是不了解教育规律,瞎指挥的领导。学科不同、上课内容不同,所面对的学生不同,每个老师上课的风格不同,你怎么可以要求上课可以用同种模式。我觉得所谓的高效课堂并不是提高上课效率,而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过这节课的重难点,并初步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p3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