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每课时教
更新时间:2024-03-09 18: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第一课时
课 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
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
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 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 用厘米量 教学反思:
本课亮点在于:1、让学生参与本课的目标制订。2、体现两个转变,1厘米长度答案的多样化,从0刻度线开始或从任意刻度线开始量。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足之处在于: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
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教学步骤:
课堂导语:
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一、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1) 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
米?
① 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② 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③ 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④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
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 (2) 使用交流。
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二、 新知拓展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汇报。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四、 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五、 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一第9题。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小朋友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再加上刚刚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因此这样的题目是一个很
大的薄弱环节。有的小朋友甚至会直接拿尺子去测量图中所给出的实物图,真是让人谛笑皆非。这就要求老师时时提醒小朋友到生活中找一找,男女老少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来估测,不至于错得太离谱。
第七课时
课 题:10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
的兴趣。
(2) 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第11—13页的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 13+5= 2+17= 4+13= 8+12= 14+3=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iash动画。教材11页情境图。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① 口算。 ② 摆小棒法。 ③ 拨计数器演示法。 ??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 (3) 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①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3 5
+ 2
3 7
③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 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 说出列式理由。 (4) 教学例2。
3 5
+ 3 2
6 7
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教师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
35+32= 43+26= (2) 当医生诊断。 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 四、 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 35+2=37(人) 35+32=67(人) 3 5 3 5
+ 2 + 3 2
3 7 6 7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计算课,我一改过去说明法则,反复训练的教法,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第八课时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
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第14页例3图、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笔算下列各题。
25+42= 36+21= 24+35=
(2) 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 探究新知 (1) 教学例3:35+37
① 尝试计算。
②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③ 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 ④ 比较总结
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 反馈练习。
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 积累提高
(1) 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 (2) 列式计算。
(3) 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 四、 总结提升
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例3:35+37=72
3 5 个位和个位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 31 7 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5+2=7
7 2 满十向十位进1
教学反思:
教学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次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本节课应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从而明白算理。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学习任务。
第九课时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第5—11题,教材第14页“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2)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二第11题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
26+8= 7+25= 17+7= 5+57= 42+30= 30+52=
(2) 举例说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3) 指名板演
29+54= 36+45= 76+18=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二、 指导练习 (1) 独立完成第9题 (2) 完成练习二第5—8题。 ① 第7题,指名板演。 ② 请你当医生
③ 独立完成第6、8题。
(3)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1题情境图。 (4) 完成教材第14页“思考题”。 三、 积累运用 (1) 练习二第10题。 (2)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四、 总结提高
通过练习总结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 课后作业:略 教学反思:
归纳与总结是一个内容学完后的必要工序,应该认真对待。
第十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真切地感受
到我们祖国的伟大。
(2) 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北京2008年奥运会影像资料,以及颁奖欢庆场面,激发学生热情,然后出示第17页情境图。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几
枚金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 教学例1:36-23=
①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② 汇报交流。 ③ 归纳算法
A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 B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C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 反馈练习。
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完成后,指定2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二、 积累运用
(1)集体完成练习三第1题。 (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2题。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四、总结提升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36-23=13
3 6 3 6 3 6
- 2 3 → - 2 3 → - 2 3
3 1 3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要有足够的耐性,要把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提高、创造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习数学的快乐。
第十一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第17页的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
(1)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问题,谁能回忆一
下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
(3) 51-36=? 二、 探索新知 (1) 学习例2.
① 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 思考: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
② 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老师跟随画面讲解。 (2) 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 (3) 交流汇报。
① 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 ② 十位上算法:十位上被个位借1之后还剩下几? ③ 多媒体课件再现。
(4) 学习例3. 三、 积累运用
(1)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 完成练习三第6题。 四、 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51-36=15
4 11 4 11
5 1 5 1 5 1
- 3 6 -3 6 -3 6
5 1 5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作十。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采取了操作小棒的手段和小组合作交流来理解其意义。活动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心服口服地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第十二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第9—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
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 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
位数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在阅读:
2017-2018学年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含每课时教03-09
公差与配合高职试卷(2)03-15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征文02-15
公司任职岗位积分绩效管理制度(修订稿)05-17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08-24
快乐的元宵节的小学生二年级作文250字06-13
移动公司短信系统参数配置原则04-2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力习题精选04-30
高中一年级学生如何学数学03-21
景观建筑学 口袋公园 - 图文11-1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学年度
- 上册
- 课时
- 人教
- 教案
- 年级
- 数学
- 最新
- 2017
- 2018
- 北大法学考研各个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 锅炉个人工作总结三篇
- 鸡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及防控措施
- 预制箱梁技术交底记录(终稿)
- 九年级下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 金融学学习心得体会
- 第七小学2017工会工作计划
- 溅射镀膜实验报告
- 小孩满月酒主持词
- 小学语文冀教版《二年级上》《第三单元》《10 搭船的鸟》精品专
-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知识提纲归纳(编)
- 电梯维保单位备案审核表
- 2018年小班幼儿测评总结范文
- 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与投资强度标准 - 图文
- 2019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
- 比赛地理选择题部分
- 完整升级版高架桥钢箱梁支架法滑移施工组织设计 - 图文
- 2019年消防安全工作计划下半年(精选)
- 市场营销学(吴健安)七套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15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浣江教育集团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