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课程设计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0 00: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2014年1月10日

1

杨柳市构造地质图课程设计

姓名:吴倩珠 班级:1240101 学号:201240010109

专业: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

2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

第三章…………………………...构造发展史

第四章…………………………………...结语

第五章…………………………………...致谢

附图1……………………………构造纲要图

附图2……………....杨柳市地质构造剖面图

3

第一章 . 引言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本次实习的《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是将所学《构造地质》理论知识及有关课程相结合。本次实习的杨柳市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200000,图区内地势南高北低,主要山峰为:飞来峰、东山、板背、烟岗岭。最高点为卢家1762m,最低点为桐木小于600m,图区内山地分布广泛。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

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山峰、谷底落差不大。由于该地区经历了四次构造运动故可分为五个构造层,分别为:S1-S3构造层,D2-C3构造层,P1-T1构造层,J1构造层,K-E构造层;

该地区村镇分布广泛且较分散。其中,杨柳市位于西南部。

因此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分析能使我们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掌握并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好的了解。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为编制《杨柳市AB地质构造剖面图》,编制《杨柳市地质构造纲要图》,结合编制的《杨柳市AB地质构造剖面图》和《杨柳市地质构造纲要图》及《杨柳市地质图》,分析该地区地层、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编写《杨柳市综合地质报告》。

第二章.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泥盆世(D1)、中三叠世(T2)、晚三叠世(T3),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J2-J3)等时代地层。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古近系地层(E)、白垩系地层(K)、侏罗系地层(J)、三叠系地层(T)、二叠系地层(P)、石炭系地层(C)、泥盆系地层(D)、志留系地层(S)。其中,古近系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垩系地层分布在东南部,侏罗地层主要分布在正北部、东北角处及西部不明确断层所截,其余大面积地区都为石炭、二叠系地层。

S1:下志留统板岩,该时代地层分布在图区正南部,为香花岭褶皱的核部。与上覆地层

4

为整合接触;

S2:中志留统板岩夹千枚岩,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正南部,为香花岭翼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S3:上志留统千枚岩,该时代地层分布于香花岭翼部,与上覆地层为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D2:中泥盆统石英砂岩、含砾砂岩,为河流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西南角的东山向斜的翼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D3: 上泥盆统灰岩夹泥质灰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西部的东山向斜的翼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C1: 下石炭统厚层灰岩,为滨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东南部,东北部,中部及西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C2: 中石炭统白云质灰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 C3:上石炭统灰色纯灰岩,为滨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与侏罗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P1:下二叠统灰白色灰岩,黑色灰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东南-西北向成条带状广泛分布于图区范围内,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2: 上二叠统粉砂岩夹煤层,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东南-西北方向分布于图区的中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T1: 下三叠统薄层灰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茶岭附近图区西北角,与上覆底层J1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 J1:下侏罗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中的中西部,正北部,和东北部。与上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K:白垩统砾岩夹粗砂岩,为滨海或者湖相沉积,该时代地层仅分布于图区东南角; E: 第三系红色砂砾岩,为滨—浅海或者湖相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该时期的沉积范围增大,导致与下伏岩层存在超覆现象。

该地区发育有两种岩浆岩,位于松桃以及大岭头周围的花岗岩和位于彦家西侧的辉绿岩墙。

花岗岩:

5

分布于图区的东南角,在大岭头周围大面积分布, 面积约为9k㎡,与围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该花岗岩体侵入P2—P1以及S1-S3地层及其所形成的褶皱构造,又由于它被花生地-马尾正断层所切穿,所以它的形成时期晚于褶皱形成时期而早于正断层的形成时期。

辉绿岩墙:

呈长条状分别分布于图区的东南角,位于花生地-马尾断层东南侧和彦家西北侧。面积约为0.2k㎡,与围岩成侵入接触关系。其侵入时间为K之后。

(二) 构造 1.褶皱

该地区有5个背斜,3个向斜分别如下: (1)东山向斜

该褶皱分布在西部,穿过粟山、坊坪、下车,并被一个逆掩断层切断,其延伸方向为南北向。核部为中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下石炭统地层,为向斜。西北翼产状约为180°∠30°,东南翼被断层切断,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南北倾斜,属直立水平褶皱。该向斜形成于中石炭世之前。

(2)茶岭向斜

该褶皱分布在西北部,穿过粟山、茶岭,其延伸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核部为下三叠统地层,两翼为二叠、石炭统地层,为向斜。西北翼产状约为220°∠4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北东倾斜,属直立倾伏褶皱。该向斜形成于早三叠世之前。

(3)板背-候寨背斜

该褶皱分布在中西部,穿过板背、雷家镇,并被一个不明确断层切断,其延伸方向为南北向。核部为下泥盆统地层,两翼为石炭、二叠统地层,为背斜斜。西北翼产状约为220°∠30°东南翼140°∠28°,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南北倾斜,属直立水平褶皱。该背斜形成于早三叠世之后。

(4)骑田岭背斜

该褶皱分布在南部地区,穿过三合、邓家、燕窝、骑田岭和香花岭倒转褶皱为二次褶皱,其延伸方向为南北向。核部为中泥盆统地层,两翼上泥盆、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产状约为245°∠15°,东南翼被断层切断,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南北倾斜,属直立水平褶皱。该向斜形成于中石炭世之后。

(5)香花岭倒转褶皱

该褶皱分布在南部,位于香花岭,并被一块岩浆岩体切断,其延伸方向为东西向。核部

6

为下志留统地层,两翼为中、上志留统地层,为背斜。南北翼产状约为270°∠65°,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南北倾斜,属直立水平褶皱。该背斜形成于中泥盆世之前。

(6)老村褶皱

该褶皱分布在东北部地区,穿过老村、大湖、棋岭,其延伸方向为北东向。核部为上泥盆统地层,两翼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产状约为245°∠75°,东南翼为245°∠65°,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北东南西向倾斜,属倒转褶皱。该背斜形成于下二叠世之前。

(7)中龙山褶皱

该褶皱分布在东部地区,穿过北龙山、中龙山、南龙山,其延伸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核部为上石炭统地层,两翼中、下石炭统地层,为向斜。西北翼产状约为190°∠20°,东南翼产状约为170°∠25°,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北东南西向倾斜,属直立倾伏褶皱。该向斜形成于上石炭世之前。

(8)腊村-李家褶皱

该褶皱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穿过欧家、李家、腊村,其延伸方向为北东南西向。核部为上石炭统地层,两翼中、下石炭统地层,为向斜。西北翼产状约为210°∠40°,东南翼产状约为170°∠3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北东南西向倾斜,属直立倾伏褶皱。该向斜形成于上三叠世之前。

2.断层

该地区有7条断层,其中5条逆断层,1条正断层和一条不明确断层。分别为F1,F2,F3,F4,F5,F6,F7; F1粟山-峰岭南北走向断层

该断层位于西部地区,经过粟山、峰岭、塘村,延伸方向为南北向,断层长度约为32km,。

断层面产状约为170∠50°。上盘出露地层为C1、C2,产状约为170°∠60°;下盘出露地层为C1、C2、C3、P1、J1,产状约为230°∠35°。上盘有向斜,有地层重复;下盘从C1—J1,有地层缺失和重复。该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断距约为2.4km。该断层的下盘被1个不明确断层错开,止于J1地层,形成于J1侏罗系之后。 F2峰岭-麻地东西走向断层

该没断层位于西部的中部地区,经过峰岭、鸡公林、板背、侯赛和麻地,全长约为13km,

7

延伸方向为近东西向,断层产状不明确,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段距约为0.6km,形成于J1时代。

F3凤台-麻地-燕窝-白竹北东西南走向

该断层位于中部地区,经过凤台-麻地-燕窝-白竹,延伸方向为北东南西向,全长约为30km,断层产状为230°∠20°。上盘出露地层为T1,P2,P1,C3,C2,C1,D3,产状约为230°<20°,下盘出露地层为D3,C1,C2,产状约为230°<20°,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断距约为14km,形成时代为C2之后。 F4凤台-棋岭-半坡南北走向

该断层位于中部地区,经过凤台、邓家、棋岭、同子、半坡,延伸方向为南北向,全长约为26km,断层产状约为180°<40°,上盘出露地层为D3-P2,产状约为180°<65°,下盘出露地层为C2、C2,产状约为180°<25°,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断距约为15km,形成时期为晚二叠世之后。 F5观音-棋岭北东南西走向断层

该断层位于中部地区,经过观音、棋岭,延伸方向为南西北东向,全长约为24km,断层产状约为235°<20°,上盘出露地层为C1-P2,产状约为230°<30°,下盘出露地层为C2、P1,产状约为230°<30°,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断距约为1.4km,形成时期为早二叠世之后。

F6龟山-林场北东南西走向断层

该断层位于东部地区,经过龟山、山脚、林场,延伸方向为南西北东向,全长约为30km,断层产状约为240°<20°,上盘出露地层为D3-P2,产状约为240°<10°,下盘出露地层为D2-C3,产状约为240°<25°,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断距约为1.4km,形成时期为晚二叠世之后。

F7马尾-花生地北东南西走向断层

该断层位于东南部地区,经过马尾、松桃、花生地,延伸方向为南西北东向,全长约为16km,断层产状约为245°<80°,上盘出露地层为P1、K,产状约为245°<10°,下盘出露地层为K、P2,产状约为240°<25°,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逆断层,断距约为0.6km,形成时期为白垩世之后。

3.断层与褶皱间关系

该地区的粟山-塘村南北走向断层为逆冲断层,切断东山褶皱,与J1和大湖处的D3形

8

成逆冲推覆构造,一条近东西向的不明确断层将板背-候寨褶皱切断,又被另一北东南西向三合-麻地断层所截。F3断层经过三合、邓家、燕窝,截过骑田岭褶皱;F4经过三合、同子、半坡截过老村-棋岭褶皱,F5经过观音-棋岭,截过中龙山褶皱,F6经过龟山-玉兔岭,截过欧家-腊村褶皱,F7经过黄石-石头山,没有截过褶皱,但截过印支期花岗岩体。 三、岩浆岩

该地区的岩浆岩主要有花岗岩体和辉绿岩墙,主要由燕山运动期和印支运动期形成的燕山晚期辉绿岩墙、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和印支期花岗岩体。

(1)燕山晚期辉绿岩墙:主要分布在东南角,侵入印支期花岗岩体呈条带状,侵入体形成于白垩期。

(2)花岗岩体: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和中南部,为侵入岩,侵入体形成于中石炭世时期。

(3)中生代印支期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主要有招远玲珑花岗岩体、文登花岗岩体、磁山花岗岩体等,是印支运动的结果。岩体侵入胶东群之中,并被燕山期侵入岩体切割。如招远玲珑花岗岩体,面积可达1900平方公里,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侵入于胶东群中,并被燕山期郭家岭石英二长岩体侵入。该岩体可分为内带和外带,内带为中粗粒疏斑黑云母花岗岩,外带为中粗粒或中细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玲珑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及黑云母组成。同位素年龄值为1.45~1.91亿年。

(4)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

为早侏罗世晚期~早第三纪初期的岩浆侵入活动产物。该期侵入活动在鲁中南表现较微弱,在鲁东则十分强烈。按其形成顺序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晚期又可划分为艾山、崂山和峡山3个阶段。

1、燕山早期侵入岩该期侵入活动早于白垩纪青山组,发生在晚侏罗世。以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为主,有孟家花岗岩体、郭家岭石英二长岩体等。孟家花岗岩体分布在黄县东北孟家,其产状为小岩株,岩性为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郭家岭石英二长岩体分布于栖霞郭家岭、黄县、招远横沟、南截、上庄、南围山等地。其产状为岩株,侵入于胶东群和玲珑花岗岩中,受东西向断裂控制,被燕山晚期艾山岩体所切穿。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35~1.77亿年。

2、燕山晚期侵入岩该期侵入活动晚于白垩纪青山组。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复杂。由早到晚可分为艾山阶段、崂山阶段、峡山阶段。

(1)艾山阶段岩体侵入于青山组三段,被王氏组一段覆盖。鲁东与鲁中南均有分布。其中:

基性岩类:主要有济南杂岩体,由橄榄苏长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角闪辉长苏长岩等组成。同位素年龄值为1.64亿年。

9

中性岩类:主要分布于莱芜金牛山、铁铜沟、矿山,泰安角峪,淄博金岭镇、月明泉,五莲七宝山,沂南铜井,临朐铁寨、松山及蒙阴虎头崖等地。主要为闪长岩、辉石闪长岩、角闪闪长岩等,同位素年龄值为0.78~1.80亿年。

中酸性岩类:分布于鲁东区。主要有艾山花岗闪长岩体,荣成伟德山岩体,栖霞牙山岩体、桃花岘岩体,牟平盘茶岭岩体,胶南石英闪长岩体,掖县南天门花岗闪长岩体,日照石场花岗闪长岩体等。艾山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12~1.58亿年,伟德山岩体为1.30亿年。

花岗岩类:主要有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等。分布于海阳龙王山,牟平盘长岭,乳山三佛山、南天门,荣成人和集、登登口,日照石场,莒南兴隆店,五莲会稽山,沂南金厂,汶上卧佛山,滕县桑村等地。海阳龙王山岩体同位素年龄值为1.63亿年。

(2)崂山阶段侵入于王氏组第二段,被王氏组第三段覆盖,先后有5次侵入,以酸性岩类和碱性岩类为主,主要分布于鲁东。其中:

酸性岩类:主要有花岗岩、白岗岩、花岗斑岩等。分布于青岛崂山,荣成槎山、马山、龙须岛,蓬莱解角山、北崮,乳山下马山,海阳岚店、东玉叶、招虎山,日照马吉山、奎山,胶南藏马山、大珠山,莒南石柱山,平度花山,费县忠义山,莒县老营顶、玉皇顶,沂水石宗崮,莒南王家山等地。先后有多次侵入,如青岛崂山花岗杂岩体呈岩基产出,据其岩石特征和相互关系可分4次侵入:第一次为黑云花岗岩,第二次为钾质白岗岩(崂山花岗岩),第三次为正长白岗岩(青岛花岗岩),第四次为中细粒花岗岩。崂山阶段尚有第五次酸性岩类侵入,仅分布于薛家岛一带,岩性为花岗斑岩。

碱性岩类:主要有枣庄龙宝山岩体和微山县郗山岩体。前者由黑云辉石正长岩、角闪正长斑岩、斑状含石英角闪正长岩、含霓辉石正长斑岩组成。后者由霓辉石英正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碱性花岗岩组成。同位素年龄值为1.40亿年。

(3)峡山阶段侵入于王氏组第三段,被第三系覆盖。主要有分布于安丘峡山一带的峡山石英斑岩岩体和蒙阴常马庄、西峪一带的金伯利岩体群带。金伯利岩的同位素年龄值为0.88亿年。

(5)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规模很小,主要表现为呈脉状产出的超基性岩和基性岩。超基性岩脉主要分布于鲁东南,如莒南的碱性苦橄玢岩脉等;基性岩脉分布于鲁中南,如沂源等地的辉绿岩脉等。

第三章.构造发展史

该地区经历了四次构造运动分别为:志留纪至泥盆纪的加里东运动,石炭纪至二叠纪的海西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印支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燕山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 1、 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o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