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创作谈

更新时间:2023-10-29 2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散文创作谈

李智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散文大国,有着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早在先秦、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开始写作散文。

所谓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分经、史、子、集四部,认为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清乾隆时曾由政府编纂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编辑)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等都是优秀的散文集。我们国家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能企及,所无法攀比。

历史上,写作散文的人数不胜数,写出来的优秀散文也层出不穷。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这些都是优秀的古体散文,是古体散文中的典范,千古流传。哪怕是到了白话文取代古文至今,散文仍备受青睐,依然是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一说到散文,很多人脑海里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是指文章结构的脉络要放得开,主旨则要收得拢,象一把伞一样,伞有轴心骨,由伞骨支撑开伞面,都得围绕着轴心骨,所以撑得开也收得拢。

散文有了这样的要求,那怎样写好散文呢?

1

一、要写出散文的韵味。

散文写作虽然不必追求诗歌的平仄押韵,但得写出散文韵味。所谓散文味,指的是,散文这一文体所特有的某些品格,比如自然、朴实、自由自在、随意而无拘束等。

散文文体“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定论之外。在白昼筹谋已定的种种规则笼罩不到的地方,若仍飘泊着一些无家可归的思绪,那大半就是散文了——写出来是,不写出来也是......它从不停留,惟行走是其家园。”史铁生的这段话,便道出了散文韵味。

散文的韵味,不仅是指文字表达的技巧、风格,而是作家人格、个性和散文这一特殊文体融洽无间散发出来的一种包括氛围、美感在内的艺术境界。这种散文韵味的追求,往往体现出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我们在读五四到建国时期的散文,我们会读到鲁迅先生的冲淡平和;叶绍钧的宁静淡泊;郁达夫的热情浓郁;沈从文的轻灵美妙;朱自清的朴实细致;冰心的典雅飘逸;郭沫若的史诗合一;许地山的自然哲理;周作人的闲适雅致等等。

而要写出散文的韵味,不是靠文字的雕琢、修饰的功夫,就可以达到的艺术境界,而是凭借其思想、意识、品德、其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而产生的。各种方面的修养,往往得靠他山之石,多读、多想、多写往往是积淀起自己写作风格的途径。

正因为散文它自由了没有定体,其中的艺术奥秘往往更不易捕捉,犹如来去无踪的春风,浪漫无羁的晓雾,但大体却是有的:就是要让别人品出味来。大千世界浩瀚雄奇,散文的韵味,当然不必担心

2

单调和平庸了

二、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写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不能见别人怎么写也跟风怎么写。余秋雨式的文化大散文曾经风靡一时,引得无数人跟风效仿,可我们记住更多的依然是余秋雨,甚至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个文人是经效仿他而成名的。每个作家都有他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个作家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这就是周作人之所以不是周树人的原因。

散文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语言个性;二是文风个性,三是情感个性;四是思想个性;与别人的语言雷同、风格雷同、思维雷同、文章雷同,只会是这世界多了一个别人,而不是拥有一个真实的个性化、创新化的自我;有些人写文章,都是别人的语言与结论,看不到自己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也就是可有可无了。

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一段文字: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3

这便是个性化的东西,至少在这之前,我没有发现哪个作家是这样的语言特色、情感色彩、文风个性以及思想内涵,除了一个史铁生。 三、要把握好虚与实的度。

散文虽形散却不能写得太泛,要注重虚实相间。情感的泛滥为文显得弄虚过多而成假,写得全是记实记事的文章则缺乏情感的交流互动,让读者产生不了共鸣。

很多人写文章,特别是散文,都会注重辞藻的华丽唯美,可太多华丽语言的堆砌难免会飘,给人一种不踏实的感觉,这是不注重虚实相间的体现。

写散文不能太飘,即满篇文章中不能尽是抒发感慨,而这些情感或情怀没有一种现实的基础,没有景、事、现实的状态等眼前或现时社会状态的支持。写散文不在“实”,不在“虚”,而在虚实之间;太“实”的文章,死气沉沉,缺少灵动;太“虚”的文章,灵动有余而沉淀不足。 那何谓散文的虚与实呢?

实:即眼前画面,自己故事经历或现时具体动作,社会现实发生的事情——凡是涉及到自我实践与当前社会实践的真实的客观的东西,都是“实”;

虚:词汇、结论,主观体验,与现时很遥远的故事、神话、典故包括诗词杂句等,及非真实的虚假的臆构,凡是主观的、非现时的东西,都是虚;

掌握了虚实的度,文章就应有感而发,为时而发,因时而发,有事有物可指,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

4

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呵,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翻检。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是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有人这样评论过余秋雨的这段文字: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时,余秋雨也在现场。当然余秋雨不可能在现场,这里只不过采用了舞台艺术的聚焦镜头凭主观想像当年王道士发现洞穴的经过。王道士发现洞穴古物已成不可争的“实”,而余秋雨的主观臆造则是“虚”的体现,没有实做基础,估计王道士也要从地狱里冒出来把余秋雨上告法庭的。 四、要以情动人,突出真性情。

真,就是真实,实实在在的,不是生编硬造的;情,就是要有情感,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事文,也要尽量带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文章,但是,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渗透了司马迁的个人感情。而像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都是写爱、写温暖、写光明、写希望,作者的一腔深情渗透其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m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