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

更新时间:2023-05-06 14:0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

篇一:中庸读后感

作者:赵宏梁

随着学校的活动,我在这段时间读了中庸,感悟颇多,甚是受益。

《中庸》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暗然而日章,是因为它遵循了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的然而日亡,是因为它只是利用了一时一地的特定条件,而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相违背。

因此,找寻一条长久之道,必从天命之性出发。不能探究自然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并依照这些规律行事,就没有什么中庸之道可言。因为中庸之道,首先是率性之道,是帮助自己及世间万物充分发展其本性,充分发扬其生命力,充分实现自我之道,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

探究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是非常不容易的: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有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至广

大而极精微,哪怕全知全能的圣人,也无法完全洞察掌握。保持敬畏,保持谦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首要法则。

当我们知道规律的存在,并开始探究规律,尝试着去理解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缘由与路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就可以开始走上修养道德的道路了。

篇二:中庸读后感

作者:李金昊

中庸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如获至宝的经典书籍,我有幸在十月欣赏此书,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它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篇三:中庸读后感

作者:高铭泽

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到了大学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就买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今天读完《中庸》,感触颇深。

《中庸》里面涵盖了有关做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识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然而,对于这种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们必须批判的继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积极的,然而,也还有很多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一定不能迷信书本。

中庸之道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值得现今社会提倡和学习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值得我们深研。

篇四:中庸读后感

作者:张博

金秋十月,在阳光明媚,秋风飒爽的日子,我轻轻翻开

《中庸》古卷,领略圣人中庸之道,回味人生。在《中庸》第四卷鲜能章提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很少有人能做的到。我不禁感叹:在这现代化的美好时代,无数的人们南辕北辙,很难有人静下心来品味古之圣人做人的道理,与他们有相同的品行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君子践行中庸之道,小人不懂慎独。正如行明章说到: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舜能登上天子位,是因为他懂得百善孝为先,知人善用,好察迩言,隐恶杨善,在中庸之道上悟出一条条道理,并行于终生。尽管中庸之道不太容易做到,但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年,更应当迸发出青春的活力,循着古人走过的印迹,在涨学问的同时,领悟到为人的深刻道理。

篇五:中庸读后感

作者:张心雨

中庸,四书之一,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阐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中和。子曰:中庸其至矣乎!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其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第一章便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统照全篇。

全书字字可读,但很难读懂,二十四篇共三千五百多字,

但其中阐述的为人处事之道是无穷无尽的,讲究顺其自然,谨言慎行。大学是我们由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培训班,除了要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为人处世的技能。中庸强调的为人准则恰恰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当今社会依然拥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的人才不仅仅能专能研,更要学会人情事故,?中庸?蕴含的大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研

究的。

篇六:中庸读后感

作者:刘雅楠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中庸之道对我们而言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可以是我们对自身行为的一种约束准则,也可以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如果我们有能力领悟这其中的规律,哪怕十分之一,看待人生的境界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便是人生理想!

篇七:中庸读后感

作者:刘永通

中庸是天下之大本,要不偏不倚,不变不更;要至诚至性,率性而为;要行乎当行,止乎当止。其中尤以慎独最为重要。在生活中,我们不管在什么场合,都应该中规中矩,慎独自律,这才是君子所为。那些离经叛道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这样只会沦落到小人行径。是故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是一种追求,而是人性的本质回归。

篇八:中庸读后感

作者:赵岑芽

读了中庸,我看中庸是有三层含义的,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

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习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现在人们在物质的侵蚀下,在多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容易行为失据,离中庸渐远,以致于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绝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摆正,回到中庸上来,何尝不是消除烦恼,赢得快乐的一种途径呢?

篇九:中庸读后感

作者:周心恒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人既要做到能持中,又要有所节制。初读《中庸》,我深刻体会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原则、理论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孔子在书中感叹:中庸之为德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中庸思想不仅是在当时有很强的思想境界,而且运用到现在的中国仍

然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其实,儒学即为中庸之学,是人类智慧折射出的一致见解,是一种可以无往而不利的生活准则。同时中庸是君子的道德准则,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走捷径,因为那里可能是断路、绝路、死路、末路,我们应该走一条不偏不倚的路中庸之路。

篇十:中庸读后感

作者:邓祥吉

《中庸》是儒家经典,也是儒家哲学最高智慧的代表之一,最后一章中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想做好天边事,就要做好身边事;想要做好身边事,就要加强自身修养;想加强自身修养,就要端正态度、正心诚意。

我们的先贤圣哲早在《中庸》里面留下了开启智慧的金钥匙,在成长过程中,应谨记奉行先贤圣哲们的教诲,把握好理解好这三种关系,这将引领我们收获一颗美好的发心,开启内在的光明。

篇十一:中庸读后感

作者:王畅

《中庸》这本书,自小便是只觉得高深。读上一两句,脑子里只剩下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自然的也就放弃了。到了大学之后,心智成熟了许多,也终于有机会去品读了。

仔细算来,自己读完这本书大概用了几天而已。短短几天,几千个蕴含着古人智慧哲学的文字。我大概只能算作囫囵吞枣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庸之道这四个字成了贬义词。似乎人生只剩下了出人头地和一事无成一样。事实上,中庸即适中,君子随时能做到始终,小人则是肆无忌惮。中庸更多的是要求恰到好处,不及、过之都不是面对事情的正确做法。在读的过程中我总想起稼轩先生的那句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为了赋新词上了多少层楼,聪明人用他们的聪明,小人有小人的手段。而坦荡的君子又在何处?人们不应该借中庸之名行淡漠之事,而应凭心中的中庸之名站出来,自始自终坚信自己想新的东西。我想这才是《中庸》这本书真正想要去告诉世人的。

篇十二:中庸读后感

作者:张梦飞

在《中庸》中,我领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达到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中庸》让我更有感触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篇十三:中庸读后感

作者:朱若天

以前总听老师讲中庸也不知道是什么,如今认真的读后

让我学到了很多。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篇十四:中庸读后感

作者:李铭原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

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篇十五:中庸读后感

作者:张志宇

不是老师说我还没读过中庸呢,一读发现这是个好书!在中庸里,有两种人,一种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学会合度适中,做事有底线、有原则,这种人道德修养高君子。一种违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稳重最后一事无成小人。

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习、反思而得到,学习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做事的时候,要给自己自信,不要太过自卑,对于消极的思想要去除,对于积极的思想要推荐。

善于向人学习,光明正大发扬正能量。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懂时,向他人请教,经长时间积累,知识便加多,

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人,往往是胜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聪明的人不是智慧过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护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护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说自己很聪明,可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了太多的误事。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确的路;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确的方向;一个人,做事以道德原则,往往可以使他心灵开阔。懂得牢牢抓住,这种抓住是有道理的,没有违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对。中庸之道,是遥不可及的、深远的。我反正难以理解通过读《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带着虔诚的心,学习中庸之道吧,对我们肯定有用,最起码学学礼貌也好的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i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