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吸收塔设备

更新时间:2023-08-14 06:15: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吸收塔设备

!"#$%&’(%#()’*+,#-./#0123&4&0#)

颜俭,惠润堂,杨爱勇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江苏南京5678897)

摘要:介绍了石灰: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吸收塔,其主要作用是以低成本和高可靠性提供吸收;<6的液体表面积,石灰:石灰石吸收剂在此与;<6反应达到脱硫的目的。关键词:吸收塔;烟气流速;喷淋层;布置

!"#$%&’$:!"#$%&’(%#()&$*#+,$(-’.-"#/)0#’(/)0#&-’1#2#-345&+&-#067-’&0$)1,8(,’&#)&-’8,9($:#/);8):&8(.$<#$(#$.’(=>!$%&’(%-)’1$-/’2<’&-$1:2)-"")9"(#/)$%)/)-+6?)0#$1:/)0#&-’1#$%&’(%#1-&(#$<-&2)-"=>!)1./8#9$&$-"#(#-’<’1-(’/=>!#0)&&)’16

()*+,%-#:$%&’(%#(;./8#9$&@#/’<)-+;&,($+/$+#(;$(($19#0#1-中图分类号:=>87?955555文献标识码:@55555文章编号:788ABC896(688D)8EB8879B8E

!"概述

自68世纪A8年代以来,我国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的应用,经历了由外商建造、引进技术与外方合作建造、国产化示范装置建造及国产化商业建造几个阶段。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将有更多的火电厂需要进行;<6的控制。当前,脱硫已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是目前脱硫率最高的123技术,包括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工艺流程,其中以石灰石或石灰作为吸收剂的石灰石:石灰—石膏烟气脱硫工艺约占全部安装123容量的>8F。

典型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流程如图7所示,其中;<6吸收塔是该工艺中的关键设备。吸收塔设计的最重要目标是以低成本和高可靠性提供吸收;<6

的液体表面。

#"吸收塔类型

#$!"按烟气及循环浆液流动方向分类

湿法脱硫最广泛使用的吸收塔可以分成逆流式和顺流式两大类,划分的基础是吸收塔内烟气和循环浆液流动的相对方向。在逆流结构中,来自反应槽的新鲜循环浆液首先在吸收塔出口侧与烟气接触,浆液流动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反。而在顺流结构中,新鲜浆液在吸收塔进口侧与烟气接触。浆液流动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同。两种结构形式示于图6

图65逆流及顺流吸收塔结构

123供应商提供的吸收塔大多采用逆流式。其主要优点是新鲜循环浆液在吸收塔出口侧与烟气接触,这样在出口侧吸收了;<6的浆液还可从进口

图75典型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流程

烟气中吸收;<6,另外传质系数随喷淋浆滴与烟气

79

万方数据 

.

间相对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液滴表面的紊流加大了。还有,液滴在吸收塔内的滞留时间更长,从而使吸收塔单位容积内有更大的反应表面积。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液滴与烟气逆向流动使吸收更有效。

与逆流式相比,顺流式的主要优点是吸收塔内烟气速度可以选取高一点,意味着吸收塔尺寸可以减小些,因而设备成本就可以降低些。在逆流式中,烟气速度的上限由烟气对浆液的携带特性决定,如滴大小是在一定范围内分布的,一些较小的液滴会被烟气夹带上行,必须由除雾器捕集。除雾器通常在塔内顶部整个断面上水平布置,也可垂直布置于

出口水平烟道内。

果烟速过高,烟气就会携带吸收塔上部的液滴,使其无法向下流动以充分接触烟气,这种限制对逆流喷淋吸收塔尤其明显。典型的喷淋液滴粒经在!"""#$"""!%之间。逆流式吸收塔内烟气速度必须小于&%’(,这样就不会有大量的液滴被烟气夹带到吸收塔上部。而在顺流式中,烟气通常从吸收塔上部朝底部反应槽液面流动,然后,急转向上到吸收塔出口。大部分被烟气携带的液滴通过反应槽浆液表面上的惯性撞击被捕集。顺流式吸收塔设计烟气速度在)%’(左右。

!"!#按$%!从烟气向浆液传质表面积的产生方式

分类

除了按烟气和循环浆液流动的相对方向分逆流式及顺流式两类外,吸收塔还可根据*+,从烟气向浆液传质的表面积的产生方式分类。按此分类,目前石灰和石灰石-./工艺可提供的吸收塔种类有喷淋空塔、喷淋托盘塔、喷淋填料塔、双回路吸收塔和喷射鼓泡塔(012)。,3,3!4喷淋空塔

44喷淋空塔是石灰’石灰石-./工艺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吸收塔类型。图$显示了典型喷淋空塔的主要特点。

在喷淋空塔中,烟气通常由吸收塔下部进入,然后向上流动。导流叶片可用来使进口烟气在吸收塔断面上均匀分布。吸收*+,的表面由喷嘴产生的液滴提供。喷淋层在不同的高度穿过吸收塔的侧壁,布置足够数量的喷嘴。各喷嘴的喷淋面相互重叠,完全覆盖吸收塔整个横断面。通常每个喷淋层由相应的循环泵供浆。泵运行的数量可以按要求增减,以适应机组负荷和燃煤含硫量的变化,维持要求的脱硫效率。

喷淋液滴在塔内下落,或进入塔底部的一体反应槽,或引到一个外部反应槽。由于喷嘴喷出的液

!6

 方数据图$4喷淋空塔

此外,喷淋空塔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喷淋层布置。喷淋空塔内喷淋层的安装应使吸收塔横断面被喷淋液滴完全、均匀地覆盖。最重要的设计参数是层数和层间的垂直距离。这些参数涉及吸收塔的总高度,因而也是影响设备费用的重要因素。典型的喷淋空塔设计$#&个喷淋层。第一层必须布置在离烟气进口烟道上方足够远的位置,使得喷淋浆液能够接触进入的烟气,且不会有过多浆喷入进口烟道,距进口烟道顶部的典型距离为,#$%。相邻喷淋层的典型距离为!#,%。最上层与除雾器底部至少应为,%。

(,)喷嘴特性与布置。喷淋塔内的脱硫效率主要取决于液滴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塔内烟气速度。液滴数量和大小又取决于浆液总流量和喷嘴特性。-./应用中典型的液滴*5/在!&""!%#$"""

!%之间。较小的液滴会产生较高的每单位体积循环浆液的洗涤效率,液滴大小的下限主要由雾滴限制。在逆流喷淋塔内$#6%’(的典型气速下,小于&""!%的液滴会被烟气携带上行,进入除雾器。如果比例过大的液滴带入除雾器,除雾器

“夹带”

.

就不能正常工作,导致过多的液滴进入出口烟道和烟囱。典型!"#系统中,直径小于$%%!&的液滴数量应不超过总量的$’。喷嘴制造商可提供具体喷嘴的详细液滴尺寸分布数据。一般来说,在同样压力下小喷嘴产生的液滴尺寸较小。但是,喷嘴必须足够大以使得浆液中的颗粒杂质能够通得过。喷嘴布置还必须足够靠近,这样重叠的喷淋面才能消除“漏洞”,否则烟气会通过漏洞,不与液滴接触。在石灰或石灰石湿法!"#喷淋空塔的典型设计中,喷淋托盘塔的结构。喷淋托盘塔将逆流喷(-)

淋塔和多孔托盘结合在一起。托盘一般安装于塔内下部,上方有.个以上喷淋层。托盘下方也可能有喷淋层,以保证烟气在接触托盘前达到完全饱和。托盘本身为一个多孔板,孔的典型大小为.$,4%&&,开孔面积为.$’,4%’。托盘通常被隔板隔开以改善浆液的分布。在运行中,烟气穿过部分孔向上流动,而浆液则经其他孔向下流动。由于留在托盘上浆液的紊流运动,烟气与浆液通常会交替流过喷嘴运行压力为(%)*+,-%%)*+时,每个喷嘴的流量为-%,.%/01。用这种尺寸的喷嘴,典型间隔为-2%&.,-2$&.。

(3)烟气速度对脱硫的影响。喷淋空塔中的烟气速度对脱硫率有明显影响。在逆流式吸收塔中,烟气速度升高,烟气与液滴间的相对速度增大使得紊流加剧,从而减少了液膜和气膜的厚度。同时,液滴通过吸收塔的时间随烟气流速的升高而增加。一般会提高脱硫效率。

(4)总喷淋量对脱硫的影响。在喷淋塔中,总喷淋量随循环泵数量的改变而增大或减小。大多数情况下,每个喷淋层由-台独立的循环泵供浆,吸收塔内的液滴总表面积基本上正比于总喷淋量,因为所有喷嘴在恒定压力下运行,而液滴尺寸分布并不随泵运行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总喷淋量和液滴总表面积间的比例关系还需假设液滴数量不因凝聚而减少,也不因液滴与喷淋层及支撑结构的碰撞而减少。

($)喷淋层高度(吸收塔高度)对脱硫的影响。在有多个喷淋层的喷淋塔中,每个喷淋层产生的液滴表面积随喷淋层在塔内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喷淋层位置越高,其产生的液滴在离开吸收塔之前经过的行程越长。但也有一些因素会减小喷淋层高度对脱硫的影响。由于液滴离开喷嘴后的行程加长,其速度降低,气膜与液膜厚度就会增加。另外,液滴表面的含碱量也基本耗尽了。液滴还会与其他液滴碰撞而凝聚。最后的净效果是顶部喷淋层产生的液滴表面积到达喷淋层下部时的脱硫效果比低位喷淋层提供的“新鲜”表面积的效果差,意味着喷淋层高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要比预期的小。

(5)进口67.浓度对脱硫的影响。在其他运行条件相同时,进口67.浓度升高,通常会使脱硫效率降低,影响程度则取决于液相的碱性。.2.2.8喷淋托盘塔

万 

方数据托盘上的孔。这种类型逆流托盘最普通的流动方式可以描述为烟气射流或鼓泡经过持续保持在托盘上的浆液。一个逆流托盘可使吸收塔烟气压降增加4%%*+,9%%*+。托盘也可以安装在现有吸收塔中

来提高性能。

.

其上方的喷淋区,喷淋区损失的表面积会明显影响从托盘获得的表面积。如果在现有喷淋塔中的托盘能改善烟气分布,脱硫性能的改进程度会超出上述水平。在喷淋空塔内加装象托盘这样的内部装置,可以强化传质,但也增加了堵塞的可能性。

(!)烟气流速对托盘脱硫的影响。增加烟气流速使托盘上液相保持量和紊流程度增加(也增大压降),性能试验数据表明,烟气速度增大时,脱硫率或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

(")浆液总流量对托盘脱硫的影响。加大喷淋托盘塔的浆液流量也就增大了液相保持量和托盘压降。试验表明,随浆液流量的增加,脱硫率也在提高。

#$#$!%填料塔

提高&’#吸收表面积的另一个方法是在吸收塔内安装填料。气体吸收塔中很早就采用各种类型填料了,但因为可能堵塞或结垢,填料在石灰石()*工艺中的应用一直很有限。和托盘的使用一样,也是由于化学过程及控制方面的发展降低了堵塞和结垢的风险,

填料已逐步成为一种较可行的方法。

 

方数据

.

*556年-----------颜俭等: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吸收塔设备-----------第,期反过来,!"#低则过量石灰石要多。

与单回路吸收塔相比,双回路吸收塔则可以在!"#和过量石灰石都较低的情况下获得相同的脱硫率。这是通过将下回路和上回路反应槽浆液$%值控制在两个不同设置值上来实现的。上回路以相对较高的$%值运行,其循环浆液中的过量石灰石多一些,可降低!"#和循环泵能耗。下回路以低$%值运行,循环浆液中的过量石灰石量就少。下回路使用的石灰石大部分由上回路反应槽溢流提供。因为固体副产物从下回路抽取,与单回路相比,浪费的石灰石较少。同时,下回路$%值低也有利于亚硫酸盐的氧化。

双回路吸收塔的另一个优点与浆液氯化物浓度有关。由于烟气中的%&’比()*更可溶,即使以低$%值运行,大部分%&’也能在下回路中被吸收,因而,只有吸收塔的下回路段接触氯化物浓度高的浆液。这样吸收塔上部就可以用比下部材料便宜的合金制作,以节省材料费用。*+*+,-喷射鼓泡塔(./0)

喷射鼓泡塔是日本千代田公司的专利设计,因其吸收表面积产生方式与众不同而在1#2行业内独一无二。其吸收表面积由烟气鼓泡穿过浆池形成,其他类型吸收塔由循环浆液流过烟气产生。图3表示了./0的基本特点。

烟气进入./0前先在一个冷却段预冷,./0内有一个由上下盖板形成的封闭气室。烟气强制通过下盖板上的多个喷管,这些喷管沉入./0底部反应槽内的浆液中。通过烟气喷出喷管时的鼓泡作用及浆液上升促进()*的吸收,然后烟气经贯穿上下盖板的上升管离开./0。一个外置除雾器除去从./0带出的雾滴。喷管底以上的浆液液位可以用一个溢流堰进行调节,以增加或者减少./0中气液接触面积。堰上溢流出去的浆液流入一个外置浆液槽,石灰石也在此加入。

./0与前述其他吸收塔相比有其特有的优点。由于烟气鼓泡进入反应槽,./0塔体比常规喷淋塔紧凑。因为没有浆液循环时产生的磨擦,./0产生的石膏晶体的尺寸分布相对较大。./0中测得的除尘效率比常规喷淋塔高,

总功耗也较低。

 

方数据。

收稿日期:*556756785;修回日期:*5567597*:

作者简介:颜俭(;:6,7),男,江苏常熟人,高级工程师,副所长,主要从事火电厂脱硫脱氮技术的研发及其工程应用。

;3

.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吸收塔设备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颜俭, 惠润堂, 杨爱勇, YAN Jian, HUI Run-tang, YANG Ai-yong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1电力环境保护

ELECTRIC 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6,22(5)3次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林永明 大型石灰石-石膏湿法喷淋脱硫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2006

随着国家SO<,2>排放标准的严格及国内脱硫市场的发展,石灰石-石膏湿法喷淋脱硫作为一种脱硫效率较高、运行稳定可靠的脱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依托所承担的烟气脱硫工程,对石灰石-石膏湿法喷淋脱硫技术基本参数选择与物料平衡计算、喷淋吸收塔的气液流场模拟及阻力特性、喷淋吸收塔的设计与运行优化、喷淋吸收塔脱硫过程建模与数值计算等开展研究;并根据工程应用情况及对喷淋脱硫技术的研究结果,采用模糊评价理论对300MW机组喷淋脱硫技术典型工况设计与运行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与选择。 在本文中对石灰石-石膏湿法喷淋脱硫技术基本参数选择原则进行了分析与讨论;针对物料平衡计算中的热平衡、水平衡、固平衡计算原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热平衡计算与国外技术支持商提出数据较为吻合,由于计算涉及到设备特性参数的选取,水平衡与固平衡计算结果有一定差异,但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本文研究表明:CFD技术可应用在喷淋脱硫技术工程设计、运行及优化;应用结构化/非结构化混合网格技术,采用标准κ-ε湍流模型描述塔内烟气湍流运动,颗粒轨道模型跟踪液滴运动,随机漫步模型考察湍流对液滴运动的影响,Rosin-Rammler模型描述液滴的粒径分布,用SIMPLE算法对300MW机组喷淋吸收塔内气液流场情况及不同设计和运行条件下喷淋吸收塔的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浆液喷淋对吸收塔内烟气流场具有整合作用;喷淋区和进出口区是吸收塔内压降构成的主要区域;300MW机组WFGD系统喷淋塔内阻力在烟气量为120×10<'4>Nm<'3>/h、塔径为13m、采用4层喷淋、喷淋层间距为1.7m时约为950Pa,与实际工程测量数据较吻合;塔径和喷淋层数是影响喷淋塔内阻力的重要因素,而喷淋层间距对于塔内阻力影响较小;运行参数-负荷和液气比对喷淋塔内阻力有较大影响。 本文中对WFGD系统喷淋吸收塔及塔内部件的设计与选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CFD技术对喷淋吸收塔及塔内部件几何结构变化对塔内气液流场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典型300WM机组喷淋吸收塔径宜取12m;烟气入口向下倾斜将有利于烟气流动的均匀,在工程设计时烟气入口倾角宜按13°~15°考虑;在工程设计时塔入口截面高宽比趋向小值,一般取0.4~0.5;烟气入口区上方设置挡板除有效隔挡喷淋浆液的进入外,还可利于烟气入口区的流场均布,档板宽度宜取0.5m~1.0m;当喷嘴喷淋角度发生变化时喷淋层覆盖率会发生变化,喷淋层间距、喷嘴压降与喷淋角度变化时气液覆盖效果基本不变。 本文对喷淋塔内脱硫过程采用非稳态传质渗透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针对喷淋脱硫技术不同情况下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浆液池pH值在5.2~5.8范围内变动时,脱硫效率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脱硫效率可达96%~98%;脱硫效率随着入口SO<,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入口SO<,2>浓度在3000mg/Nm<,3>~4000 mg/Nm<'3>范围内脱硫效率为

95%~97%;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数据均表明随液气比的增加脱硫效率亦增加;脱硫效率随着浆液喷淋量的增加而增加,改变浆液喷淋量到一定程度后对脱硫效率影响下降;脱硫效率随着浆液喷淋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浆液喷淋强度下,脱硫效率随着塔径的增加而增加;脱硫效率随着入口烟气流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数据的最大误差小于1%;300MW机组喷淋吸收塔内烟气流速按3m/s设计,脱硫效率大于95%,而在较低负荷运行(如70%负荷),脱硫效率可达97%~98%;随着浆液粒径的增加,脱硫效率逐渐下降;脱硫效率随着浆液喷出初速度的增加而下降,浆液喷出初速度从3m/s增加到10m/s,脱硫效率将由约99.5%下降到约95.8%;在烟气量937000Nm<'3>/h时,四层喷淋层全部投运的情况下,脱硫效率可达97.38%;三层喷淋层投运情况下,脱硫效率仍超过95%;在三层喷淋层投运情况下,2,3,4层的组合比1,3,4层的组合脱硫效率高约1%。

本文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以喷淋吸收塔直径、塔内烟气流速、液气比、喷淋层间距及pH值为影响因素的诸个300MW机组喷淋脱硫技术设计与运行方案从脱硫效率、单位kw造价、单位kw运行费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采用方案I(即喷淋吸收塔直径11m、塔内烟气流速3.5m/s、液气比16L/Nm<'3>、喷淋层间距1.5m、浆液池pH值5.4)为针对300MW机组喷淋脱硫技术典型工况最佳的设计与运行方案。

2.期刊论文 钟毅.高翔.骆仲泱.王惠挺.霍旺.岑可法.ZHONG Yi.GAO Xiang.LUO Zhong-yang.WANG Hui-ting.HUOWang.CEN Ke-fa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脱硫效率的影响因素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42(5)

基于非稳态理论建立了电站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WFGD)系统模型,模型分别描述了喷淋塔吸收段和氧化段的工艺过程.对于吸收段,建立了液滴运动、SO2吸收、石灰石溶解和石膏结晶4个子模型;对于氧化段,根据物料平衡建立守恒方程.针对国内某300 MW机组脱硫系统,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求解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浆液pH值与液气比的提高以及烟气流速与入口SO2质量浓度的降低能够提高脱硫效率.模型计算结果与测量结果吻合较好.根据分析结果,对300 MW机组WFGD系统而言,建议pH值取5.4~5.6,液气比取16~18,烟气流速取3.5 m/s左右.

3.学位论文 韦飞 氨-硫酸铵法烟气脱硫实验研究 2008

氨-硫酸铵法烟气脱硫是一种硫资源回收型技术,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能够实现经济循环发展。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是燃煤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热点。 通过自行设计氨-硫酸铵法烟气脱硫实验系统,建立模拟烟气湿法脱硫装置,包括填料吸收塔反应器、模拟烟气、吸收液配制及循环、强制氧化空气、实验仪表控制及实验检测等几部分,对SO2吸收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 以工业氨水作为吸收剂,在氨-硫酸铵法烟气脱硫实验系统上进行脱硫实验,通过对液气比(L/G)、吸收液pH值、吸收液组成、吸收液浓度、烟气流速及进口SO2浓度等研究,结果显示,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气比2~3L/m3,吸收液的初始pH为5.4~6,烟气流速为1.5~2.0m/s。进口SO2浓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调节吸收液喷淋量或是吸收液的初始pH值使SO2脱除率保持稳定。在最佳工艺参数下对SO2的脱除率达96%以上。 实验通过对(NH4)2SO3浓度、强制氧化空气流量、(NH4)2SO4浓度、反应温度以及溶液的pH值等影响(NH4)2SO3氧化的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低浓度(NH4)2SO3的氧化动力学方程,并得到(NH4)2SO3氧化反应活化能为

31.32KJ/mol。 对反应产物(NH4)2SO4溶液进行蒸发结晶实验,然后对产物晶形、纯度及晶体粒径等进行分析。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表征,证实了溶液中存在铁离子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消除影响。同时对晶体粒径进行分析,得到产物径粒主要集中在185μm左右。 建立了填料塔中SO2的吸收模型,运用Visual Basic6.0编制程序求解方程组,同时利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ChemCAD进行模拟。对液气比、烟气流速、pH值以及SO2气相摩尔分率等进行模拟计算,并将模拟结果、实验结果以及程序求解结果相比较,为氨-硫酸铵法烟气脱硫工艺工业化提供一定依据。

4.期刊论文 丁承刚 湿法烟气脱硫关键参数简析 -国际电力2002,6(1)

概述脱硫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对影响湿法烟气脱硫(FGD)吸收塔脱硫效率的主要参数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液气化、烟气流速和钙硫比对传质单元数的影响.说明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中对吸收塔脱硫效率有影响的各个参数的选择原则,这些参数包括:浆液pH值、浆液停留时间、吸收剂原料和石膏过饱和度.

5.学位论文 李仁刚 强化湿式石灰石烟气脱硫工艺研究 2001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提高逆流喷淋塔内的烟气流速,强化塔内的传质过程,优化工艺条件,在保证高脱硫率的前提下,降低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通过实验室小型脱硫试验台,开展了逆流喷淋塔内的气流分布、阻力损失及烟气脱硫传质过程的研究,寻求了适合于高流速吸收塔的气流分布板开孔率,建立了喷淋段阻力损失数学模型,分析了烟气脱硫吸收塔内的传质特性,并进行了工艺参数的优化,为逆流喷淋脱硫塔设计提供了计算方法和基础数据.

6.期刊论文 李仁刚.管一明.孙祥志.周启宏 高流速强化湿式石灰石烟气脱硫工艺的实验室研究 -电力环境保护

.

2001,17(2)

建立了湿式石灰石烟气脱硫实验台,并开展高流速强化湿式石灰石烟气脱硫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吸收塔烟气流速可强化传质过程,显著地提高脱硫率,同时减小液气比.

7.会议论文 李仁刚.管一明.孙祥志.周启宏 高流速强化湿式石灰石烟气脱硫工艺的实验室研究 2001

建立了湿式石灰石烟气脱硫实验台,并开展高流速强化湿式石灰石烟气脱硫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吸收塔烟气流速可强化传质过程,显著地提高脱硫率,同时减小液气化.

8.期刊论文 田琼.苏妮娜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 -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3)

本文以内蒙古某发电厂两个机组的脱硫项目为依托,深入分析研究了石灰石-石膏脱硫工艺,对其化学反应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对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工艺流程及设备进行了剖析;并通过绘制曲线具体分析了主要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如烟气温度、原烟气进口SO2浓度、烟气中O2含量、循环浆液 pH 值、吸收塔烟气流速、液气比及Ca/S等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9.期刊论文 沈煜晖.沈明忠.陈学莹.SHEN Yu-hui.SHEN Ming-zhong.CHEN Xue-ying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设计节能分析 -华电技术2008,30(1)

从吸收塔烟气流速、改善吸收塔周边区域烟气和浆液的分布等方面探讨了吸收塔设计优化对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能耗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规格的石灰石粒径与湿法烟气脱硫系统能耗的关系,并以600MW机组为例对上述因素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

10.期刊论文 居进.JU Jin 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调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及参数分析 -电力设备2008,9(10)

文章探讨了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艺设计不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逻辑控制、运行培训滞后、现场环境复杂等.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脱硫工程做精、做细、做大的详细建议,如保证合理进度、合理安排调试任务、及早与供货商交流和沟通并安排运行培训.对液气比、烟气流速和温度、钙硫比、浆液pH值、吸收剂、石膏品质等运行参数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升压风机压力、石灰石供浆量、吸收塔液位、石膏浆液排出量、废水排放等闭环控制参数进行了分析.

引证文献(3条)

1.郝艳红.邱丽霞.白静利 石灰法处理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电站系统工程 2009(3)2.薛琴.王子波.雒维国 2×300 MW机组石灰石-石膏烟气脱硫吸收塔设计[期刊论文]-电力环境保护 2008(04)3.李镇.方莹 中小型锅炉烟气脱硫技术中的吸收塔[期刊论文]-新技术新工艺 2008(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lhjbh200605003.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16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d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