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之外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更新时间:2023-09-02 01:34: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二) .. 13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三) .. 23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题库(四) .. 36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题库(五) .. 47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涵盖了历年考研常考题型和重点题型。

——————————————————————————————————————————

一、简答题

1. 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案】(1)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个体或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教育可能对个体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过分强调知识授受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又如反复的机械练习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教育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或作用,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推行“教育先行”政策,抑制了这些国家投资发展经济及其他社会事业,又如研究发现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在再生产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不平等。

2. 简要介绍终身教育的主张。

【答案】(1)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终身教育是一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产生于法国。60年代后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终身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家朗格郎。

(2)终身教育的主要理论包括三个方面:

①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在终身教育家看来,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以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一个人如果不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那他肯定就要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②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任务是学会学习,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更好地应付新的挑战。要做到终身学习,首先要打破学习的封闭办学模式,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使人的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联系性。从纵向的角度看,就是要求教育根据人的生理水平和实际,实现人生不同发展阶段教育之间的连贯,即要求人的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学校后教育三者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以形成上下一贯的纵向教育系统。

③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它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他要求整个社会从学历社会向学习社会转变;从“封闭型”学校教育向“开放型”学校教育转变;从以学校为中心向综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职能转变。终身学习对个人是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对社会是建立一种上下、老幼都学习,保持社会活力的教育体制。

(3)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也有助于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从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校将成为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总之,按照“终身教育”的设想,从学校毕业将不再被看做教育的终结,而是新教育的开始。

3. 简述美国《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内容。

【答案】(1)背景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又掀起了战后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改革运动是以1983

年4月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的著名报告——《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开端的。

(2)该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建议和实施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即要求中学加强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②提高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标准和要求,推行标准化测试;

③通过加强课堂管理等措施,有效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

④改进师资的培养,提高师资就业前应达到的教育专业训练标准。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⑤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官员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负责领导教改的实施。各级政府、学生

, 家长以及全体公民都要为实现教改的目标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

(3)该报告的影响

该“报告”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②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提出了严格的共同要求;③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重新激发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资助

4.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答案】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提出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①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但他要求对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会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②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③在智育方面,亚里十多德确定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 ④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智育不同,他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2)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启示

亚里十多德的中庸之道和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和谐”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他对其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极端现象的批判。现在我国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构,亚里士多德的“中庸”、“适度’、“公正”、“节制”的中道观以及和谐教育思想对如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5. 简述墨家教育的特色。

【答案】墨家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墨家之名从创始人而得。墨家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墨家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家是代表农民与小工业商业者、注重社会和生产实践的教育团体;

(2)墨家以教育为“兴天下利,除天下害”的手段;

(3)教育的目的,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5)强调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

6. 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答案】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有: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使学生学习在人类文化遗产中所存在的那些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即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学校的课程计划要保证学生学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种训练智慧的过程。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因此,学校要提高智力标准,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学校还要注意“天才”的发掘和培养,发现最有能力的学生,激发他们最大的潜力。

(3)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促使学生刻苦

,才能实现最有价值的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共同要素”和专心地学习。因为只有强调“努力”

不感兴趣,那就要强迫他们学习。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加强教师的控制。但是,教师必须具有一流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精通所教的科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具有很强的传授知识的能力,并能全心全意地献身于自己的工作。

7. 教育研究为什么要遵守针对研究对象的伦理原则?简述该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案】(1)教育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人的一些行为、思维等方面,有些研究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身心和权利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研究者应当遵守针对研究对象的伦理原则。

(2)基本内容

①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的权利,如知情权、保密权等。

②避免给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

③避免或消除不良后果。

8. 简述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答案】斯宾塞是19世纪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理论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论》中。具体内容包括:

(1)论教育目的与课程

①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他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针对古典主义者对古典学科价值的辩解,斯宾塞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比较的尺度就是生产、生活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②他根据人类完满生活的需要,按照知识价值的顺序,把普通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部分: a.生理学和解剖学。这是关于阐述和健康规律,以便直接保全自己的学科。

b.语言、文学、算术、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等。这些与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直接相关的学科。它们能使人获得谋生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对发展政党、建设国家起作用。

c.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是父母履行职责必须掌握的知识。

d.历史学。这是为“履行公民的职责”必备的知识。

自然、文化和艺术。这些事“为了欣赏自然、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做准备”的科目,如绘画、雕塑、音乐、诗歌等。

(2)教学原则与方法

斯宾塞认为,教学应该遵循心理规律。据此,他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②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

③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④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⑤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⑤重视实物教学。

9. 简述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答案】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可以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明确提出教育的总目的和培养目标后,课程目标才可能清晰化,才可能对整个课程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2)学生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课程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

(3)学科发展

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中的目标是不同的。例如数学课程,在小学和中学,

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其课程目标都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

(4)社会要求

社会对不同课程要实现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课程目标的确立也应考虑到社会要求。

(5)课程特点

课程可以分为宏观课程和微观课程。宏观课程又可分为普通课程、职业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应该不同。普通课程的目标一般以认知类目标为主,职业类课程则应以实践类目标为主,专业类课程则兼有两类目标。微观课程如语言一文化类课程、哲学一政治类课程和道德伦理类课程、以及艺术一体育类课程等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课程目标也应根据其特点来确立。

10.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答案】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是三种不同形态的综合课程,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1)二者的共同点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或亚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

(2)三者的不同点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

①相关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的课程。例如,物理、化学、数学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历史、地理、公民在某些主题上的关联,等等。相关课程可以克服分科课程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的缺陷,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彼此整合起来,有助于优化生的认知结构。当教师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以后,也可以彼此配合,避免对知识的不恰当重复。

②融合课程是指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的课程。例如,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等等。融合课程并非原先几门传统学科的拼盘或混合,而是打破或超越了被融合的各学科的固有逻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机体——融合课程的逻辑。由此看来,融合课程在学科综合的程度上远远超出相关课程。

③广域课程是将各科材料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材料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教学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高度整合分科课程,以便能与生活联系起来。它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广域课程在其出发点上与融合课程存在某种相似:都是围绕一个所选择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其独立性。但广域课程与融合课程也有区别,广域课程在范围上要比融合课程来得大。融合课程的范围主要限于与学科有关的领域,而广域课程不仅百科与学科有关的领域,人类所有的知识与认知领域都可以被整合。

11.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答案】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人文主义是这场运动的旗帜,在教育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3)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5)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12.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

,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的智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己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

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

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

①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②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

③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4)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不是把课程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

,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什么样的经验值等因素)

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建构主义强调帮组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惊醒意义建构。

二、分析论述题

13.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从“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下列材料中观点的合理性;

(2)根据相关理论分析下述材料中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3)联系学校德育实际,阐述下列材料中观点的现实意义。

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重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度。若不骂人,不偷,不怒,不慌,不得罪于人等事,先时多为此道德高,然而此为消极的,于今不能谓此为道德。盖彼者,不过无疵而已,与社会虽有若无。今因于社会进步上着想,吾等当另定道德标准,谓“凡人能于社会公共事业,尽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否则,无道德可言。易言之,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若斯数语,包含无限道理。愿诸生用为量人量已之尺,相染成风,使社会上渐渐均用此尺,度己亦用此尺,量入则去,所谓社会自觉心,社会进步者不远矣。

【答案】(1)材料中提到“即凡于社会上有效劳之能力者……,则有道德,否则无道德。”这体现了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以及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三个方面:①个体观念的社会化,就是个体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②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已成共识。学校教育对个体智力与能力的指导、

规范和促进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比拟的;③个体的身份是个人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以其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和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2)材料中所反映的是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材料中“夫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步。”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他们主张: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②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它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③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④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小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3)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所以,德育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德育,而且也包括一些社会劳动实践等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其优点是:①使学校德育的实施在课程和实践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②有利于系统全面的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③迅速的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间接的道德教育。主要有: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①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道德渗透是德育;②道德学习的核心是价值观或态度的学习;③教材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很重要。学校间接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各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学校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以及班主任工作。

1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

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己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答案】(1)材料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这段文字所蕴涵的是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乃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是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所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2)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对教育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和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社会变革的加速、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等对教育的挑战;人口增长及人的寿命的延长、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个人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文明形式的变更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危机等。这些来自人类生存环境改变的挑战,向人们提出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需要,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要求人们在智力、体力、情感等方面作好准各。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无止境的需求己不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求,它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深化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要使自己一生处于学习之中。

(3)应对挑战的教育变革

①教育观念的改变。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不仅重视学校教育,还重视社会教育;不仅重视学历文凭,更重视真才实学,营造才尽其用的环境。

②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思想强调使每个人所受的教育都不会终止于学校教育阶段,而是使其一生受到连续的教育,直至生命的终结。

③教育目标的改变。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一个开放、灵活、发展、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家庭、组织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和多层次多样话的教育服务的社会。

④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终身教育模式的确立有助干冲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从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育和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人的身心所有方面的发展,不再是从外部的强迫管束的,而是自由的、根据个人需要和兴趣的。

15.试述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1)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被看作是最能反映认知观点的一派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对实践有较大借鉴意义的理论,其内容有:

①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②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第一,内外维度。内外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在此维度上,能力努力和身心状况属于内部原因,其他因素则属于外部因素。

第二,稳定性维度。稳定性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的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维度上,能力和工作难度是不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因素则属于不稳定因素。

第三,可控性维度。可控性维度是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能否由个人意愿决定。在这一维度上,只有努力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因素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③维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第一,成败归因的内外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当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第二,成败归因的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当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稳定性因素时,他对未来工作的成败就会有一个较高的预期;反之,如果一个人将归因于运气、身心状况等不稳定性因素时,则对未来的成败缺乏信心,觉得成败难以预料。

第三,成败归因的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当个人认为成功来自自己的努力,则他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将更加努力以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等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时,他很可能希望下次再度有好运气,也就不会努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同时要避免让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而形成习得性失助。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差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③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获、体验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

16.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答案】(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①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以其天性论为基础的,在人的天性方面,卢梭推崇性善论,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让人把自然感情放在第一位,这是教育

的责任;

②卢梭认为,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怜悯心可以使人的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教育应顺从这种天性:

③卢梭还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作用。他认为,良心也是自然天赋的,其作用不仅是指导人们判断善恶,而且能指引人弃恶从善;

④卢梭还深信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即理性,理性使人认识事物,良心使人热爱正确的事物,最终就能得到智慧和道德。

(2)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的内容:

,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①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

②人所受的教育,是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三者的结合,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十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十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③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让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④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具有以下特征:a.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b.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c.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d.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⑤自然教育的两个教育原则:

①正确看待儿童,这是自然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

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3)评价:

①积极影响: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谬,倡导了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这种观点曾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

②不足之处:对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过分强调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然成长,忽视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文化传统的教育作用;过高估计儿童的直接经验,忽视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因而后来遭到许多人的批判。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二)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涵盖了历年考研常考题型和重点题型。

——————————————————————————————————————————

一、简答题

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

【答案】(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下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 简述知识中心课程的主要特点。

【答案】(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可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有:

①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

②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知识中心课程流派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①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其主要特点:a.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b.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组织。

②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其主要特点: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认为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3. 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

【答案】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是南北战争后为适应工业革命、城乡变化、开发边疆和大移民的需要而出现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其“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新教育”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重学校的民主化问题。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兴起期(19世纪末~1918)、成型期(1918~1929)、转折期(1929~1943)、

衰落期(1944~1957).

,被杜威称作“进步(l)兴起期(19世纪末~1918).19世纪末,帕克创造了“昆西教学法”

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一些人受杜威影响,试图把学习和劳动、抽象的和实用的以及个性的和社会的等因素结合起来。

(2)成型期(1918~1929).1919年,进步教育发展协会建立,1920年该协会提出了进步教育的七项原则。1924年,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这一时期,进步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进步教育运动中心。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

(3)转折期(1929~1943).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进步教育运动的专业化倾向,使其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进步教育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的教育家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而以康茨为代表的教育家则强调“社会中心”的教育。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一方面,它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此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这种转变集中反映在“八年研究”上。另一方面,大萧条加剧了进步教育运动内部的分裂,“改造主义”正是这种分化的产物。进步教育运动还受到新保守主义教育思潮的攻击。

(4)衰落期(1944~1957).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教育协会更名

,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1955年,协会解散。1957年,“美国教育联谊会”《进步教

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结束。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

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

③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存在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

④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4. 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哪儿部分组成?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的组成部分。

【答案】教育文献综述报告是对教育学科某一课题的大量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研究和综合提炼而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它反映当前教育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研究的问题

这一部分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文献检索范围与方法

这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3)文献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这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说明研究问题的研究近况,己经取得哪些成果以及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4)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5. 分析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答案】进步教育运动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兴起、成型、转折和衰落四个阶段。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地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运动存在期间,美国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剧烈,对美国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美国在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社会结构也更为复杂,不同集团的利益日趋多元化,使进步教育家们无所适从。尤其是战后冷战局面的出现、与朝鲜的战争以及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盛行,美国社会的状况已经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客观基础。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使进步主义教育遭到更为广泛、激烈的批评。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的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过分否定学校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此外,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导致了运动内部的分裂。进步主义者所建议的做法在时间和能力上,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3)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6. 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案】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形成并盛行一时。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与民主并举,

,并主张用理性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判断一切社会问题,建设中国的视为“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真教育”。海内外相呼应,浑然一体。由于中国科学社的努力,科学教育蔚为社会思潮。“五四”以后科学教育运动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波助澜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表现为两方面:

(1)提倡在学校中加强科学教育,这是科学的教育化趋势。主要包括:传授科学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

(2)提倡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开展教育工作,这是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主要包括,注重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研究;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组织等研究,重视教育实验,心理与教育统计和测量等方法的应用。

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进步的促进表现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等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各种新教学方法如道尔顿制等的试验广泛开展;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7. 简述骑士教育过程的三个阶段。

【答案】(1)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其主要目的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①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教育,学习的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教育以及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②七八岁以后为礼仪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童送到高一级的贵族家庭中充当侍童,主要学习上层社会的礼节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赛跑、角力、骑马、击剑等内容的训练,以使身体强壮有力。

,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③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

奕棋和吟诗;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2)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典型的武夫精神,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对主人和君长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侠。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具有这些品质的骑士很少。骑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以至于目不识丁的骑士比比皆是。

8. 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作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

针对当时苏联学校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思想。

(2)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要求

和谐教育要求不要以分数取人,不要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内容。

(3)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的内容

①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提出了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他的学校教育的理想,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

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②和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己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4)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教育理论对70年代和80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接受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和教学工作整体性的观点,将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理想的观点。70年代和8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一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理论探讨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像阿莫纳什维利等人,也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的良好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强烈影响。

9.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答案】孔子,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各以下条件:

(1)学而不厌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时刻考虑的是不断进步。

(2)温故知新

只能记诵的人,不足以为人师。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3)诲人不倦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需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心、对社会有高度责任心的人来为其服务。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不仅表现在毕生从事教育,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教师应高度负责,对学生充满爱心。

(4)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实际指导行为方法。教师身教的示范,对学生有重大感化作用,因此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教师应以自己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凡提倡学生做的,自己必先做到,

不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说的和所做的一致,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

(5)爱护学生

孔子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他坚信仁道是正确的政治理想,应当争取实现,他把希望寄托在学生们身上。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对学生充满信心,对他们的发展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根据发展规律,认为新一代可能胜过老一代,学生可能会超过老师,学生是事业希望所在,应该加以重视和培养。

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对教师的要求,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等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10.简述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分,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优缺点具体分析如下:

(1)参与式观察的优点

①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

②便于获得较完整的资料。

③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2)参与式观察的缺点

①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

②观察的样本数少,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11.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答案】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是对教育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分析。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发展定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是使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方面。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如下:

(1)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常用的集中量数有三种: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差异量数

差异量数是描述次数分布中“离中趋势”这一特征的统计量,简称“差异量”。一组数据,若离中趋势小,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大;反之,若离中趋势大,则集中量的代表性就小。最常用的差异量有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

(3)地位量数(相对位置量数)

相对位置量数有百分等级与标准分数两种。标准分数,主要指Z分数。Z分数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分数中所处位置的量数。

12.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分析论述题

13.分析下述研究设计,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项名为“高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的研究,选择了某重点中学的高一(3)班为实验班,高一(6)班为控制班,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在实验班采用学生自学后尝试自己解题、讨论释疑、教师点拨等教学方式,并规定教师一节课上的讲解和讲述不得超过10分钟;在控制班则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巩固的方法。实验周期为一个学年,根据实验前后两班数学测试成绩的差异比较,判断自学辅导有无效果。

(1)请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和格式。

(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该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答案】(1)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是“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其格式为:

(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用前测成绩的比较来把握两班起始状态的差异。

(3)该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是:不打乱原有的编班,容易操作;有控制组和前后测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取样偏差,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

主要的局限性在于:选择现成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没有做等组处理,内在效度可能受到影响;实验仅以一所重点中学的两个班为研究对象,样本代表性不高,外在效度不高。

14.试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其中某个因素举例说明。

【答案】(1)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①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 ②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b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