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更新时间:2023-05-11 22:4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沉降、位移观测方案

一. 沉降、位移观测的重要性。

进行沉降、位移观测不仅可以控制填土速度(《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规定:垂直沉降不大于1.0cm/昼夜,水平位移不大于0.5cm/昼夜),还是确定何时施工路面的重要依据,应引起足够重视。

二. 沉降、位移观测的要求。

点位布设、观测频率及方法按《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中“沉降与稳定观测”的要求及《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的要求执行。考虑到匝道路基宽度不大,取消路肩及坡趾处的观测点,改在相应中线附近加密观测点的布点方案。

外业每次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时,应尽量作到:

1. 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 使用同一仪器和设置,要有DS1或DS3型水准仪一台,英瓦尺两把。

3. 固定观测人员,由王精灵负责。

4.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5. 水准测量时,视距不得超过40米。

外业观测完后,要及时整理内业,内业计算取值精度的要求:

资料要求:要长期保存沉降和位移观测记录,记录必须真

实可靠。要绘制沉降和加荷曲线,预压期结束后,报业主和设计单位。

三.沉降、位移观测的实施步骤。

1. 根据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单位及JTJ017-96的要求,

结合本标段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填土高度、软基处理措施、桥头增设观测点、桥梁长度及施工工艺五方面的因素,选定沉降、位移观测点的位置,具体位置见附图一、附图二、附图三及路基段沉降、位移一览表、桥梁段沉降、位移一览表。

2. 根据观测点的位置,实地布置好沉降观测网和水平位移

观测网(见附图四)。

沉降观测网按四等水准的要求布设,水平位移观测网按四等导线的要求布设。水准基点采用无缝钢管,埋置时打入深度大于10m,周边顶部50cm采用现浇砼加以固定,并在地面上浇筑1.0m×1.0m×0.2m的观测平台,桩顶露出平台15cm,在顶部固定好基点测头,如果附近有高压塔架,尽量把基点布置在塔架的基础上。

3. 实地布置沉降及位移观测点。

路基段沉降观测采用沉降板法,沉降板按每

100~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桥头路段增设观测断面的原则,埋置于路中心、路肩处,由钢底板、金属测杆和保护性套管组成。底板尺寸不小于50cm×50cm×3cm,测杆直径不小于4 cm,长度以1.2m为宜。保护套管尺寸以能套住测杆并使标尺能进入套管为宜。具体见附图五.

位移观测采用极坐标法测定位移边桩的方法进行,即通过测定测站点到观测点的方位角和距离来分析位移量.位移边桩(兼做沉降观测点)采用无缝钢管,埋置地表以下不小于1.2,管顶露出地面高度应不大于10 cm。埋置方法采用打入法,上部50 cm用砼浇筑固定,在顶部固定好基点测头。位移边桩埋设在路堤两侧坡趾外2.5m处。具体见附图五.

桥梁部分的沉降观测,清河特大桥在每道伸宿处的墩柱上及桥台平台处设置沉降观测点,匝道桥由于长度小于1000m,且结构不复杂,所以墩柱及桥台平台处不设沉降观测点。本标段所有桥梁的连续梁在预压期间、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后,梁跨中部每断面设3个沉降观测点。在清河特大桥的桥台台帽处设两个位移观测点。

4. 观测。

路基段在软基处理后开始埋设沉降板及位移边桩,进

行第一观测。以后每填筑1层应观测1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d至少应观测1次.路基填筑完成后,堆载预压期间每15天观测1次(如果预压期短于两个月,每10天观测1次, 如果预压期短于一个月,每7天观测1次),直至预压期结束。预压期结束后通车前,每1个月观测1次。

桥梁段在柱子施工完毕后,进行主要墩台的沉降观测

(该项只适用于清河特大桥),每次大型加载前后各观测1次;预压期结束后通车前,每1个月观测1次。连续梁施工前,预压过程中要进行梁跨中部模板的形变即沉降观测。清河特大桥半幅断面设左中右3个观测点,匝道桥全幅断面设左中右3个观测点。根据预压期时间的长短确定观测周期:预压时间小于5天,则每1天观测1次;预压时间小于15天,则每2天观测1次;预压时间大于15天,则每3天观测1次。连续粱施工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形变即沉降监测(一般每30分钟观测1次),发现异常形变,要及时中断施工,消除产生异常形变的原因。连续梁完工时、梁底模板拆除前后、预应力装拉前后各观测1次。清河特大桥的桥台在台帽施工完毕后进行位移观测,每15天观测1次,在该桥台的梁完工时加测1次。

5. 及时准确进行沉降、位移资料的整理,绘制沉降和加何

曲线图;预压期结束后报送业主和设计单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a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