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更新时间:2024-05-14 10:3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摘 要

近年来,农村地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环境日益恶化,不仅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逐步改善农村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 键 词

环境保护;问题;原因;对策

引言

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发展农村的重要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又面临当前我国城乡环境质量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环保投入力度严重不足的重重问题,农业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并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为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我们更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来抓,努力改善农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为此本文在认真分析当前客观形势、深入了解我地区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就农村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分析阐述。

一、农村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1. 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受到威胁

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主要来源于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的无组织排放和面源污染。

2. 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

生活污染也不可小视,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的缺失,致使无害化处理率低,生活垃圾一般都直接排入周边环境。生活垃圾由可被降解的有机物质和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和玻璃瓶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而大部分农村地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还有由于农村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大量产生,受城镇垃圾处理能力有限的影响,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镇周边的农村原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情况令人担忧。

3. 畜禽养殖场污染较重

养殖业造成的严重污染,据农业部的数据,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

便的年排放量就达30亿吨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还有养殖獭兔、狐等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4. 工业污染呈现向农村转移趋势

原来我们只是关注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但现在看来很多地方污染型企业有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直接搬出城区建到农村,这是不容忽视的。据统计,目前工业“三废”污染农田已达0.1亿公顷,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因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13.3万公顷以上,533.3万公顷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每年粮食减产

100亿公斤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在乡镇企业中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如此污染可想一些农村地区的污染状况了。

5. 农村化学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化学品污染主要是指由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对水体、土壤和产品造成的污染。相关研究表明,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亩使用量的一倍多。目前,我国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4 000万吨,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另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化肥量已达360多公斤,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农田使用农药量为150克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一半。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化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低、流失率高,不仅严重污染土壤,通过农田径流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而且还通过受污染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威胁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6.非环保的开发造成的污染

一些农村地区大量开矿、挖河取沙、毁垦殖、围湖造田、毁林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利益,以牺牲农村地价,对本地区的矿产开采,使得大量土地退化、水土地质量下降,每年流失的地表土超过50亿吨。这不仅使得农地大量养份流失,同时,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的淤塞,也导致蓄洪能力的下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发生;一些牧过度放纵,使得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人退的局面,甘肃民勤和内蒙古的一些地区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原因主要的有两点,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以及农村环保机构不健全。目前,涉及农村环保工作的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卫生、建设及环保等部门,职能各有侧

重,缺乏统筹规划协调和监督管理。

三、对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情况提出建议

切实推进全省农村环保工作,实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农村环保目标,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综合推进的思路,从农村环保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要求,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自觉环保意识,养成环保卫生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从教育百姓、提高百姓思想认识和基本素质入手,使老百姓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的战略意识。有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才有绿色食物,才能保证人身的健康和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必须有生活环境、生态状态的现代化,必须把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问题提高到四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2、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环保经费投入,加大农村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改厕、改水及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针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资较大,而镇、村无力投入,社会资本因回报率低不愿投入的实际,应按照各级财政扶持、地方配套、镇村自筹的思路,采取农民出一点、乡镇财政拿一点、省市级财政投一点的方式,增加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各地要根据当地污染物排放成分和经济条件,推广使用成本低、易管理的污水处理技术,最大限度节省投资。建议首先在现有条件县的中心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并达标运行,然后逐步推开。积极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集运、县处理”的处理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排放量小、成份单一的,镇村可建设简易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推进“三格式”生态厕所,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3、完善法规建设。县和乡镇应制订以保护人身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具体政策和乡规民约,如规范农村环境卫生、住宅用地、保护水质、集中污水处理的政策法规等等,以法治污,法治从严从重,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贯彻执行和监督,有关监督部门应进行不定期抽查,严查深究污染土壤、水质、破坏森林与植被等行为者的责任,在环境污染问题上做到防微杜渐;

4、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发挥对农村环保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管职能。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切实有效的农村环保机构设置模式是,设置乡镇环保站,作为县市环保部门派出机构,配备适量人员,主要职责是编制农村环境保护总体目

标及阶段性目标规划、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污染源监管、环保执法及环保政策法规、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等。

5、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对不卫生不文明现象予以曝光;强化养殖业污水、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避免垃圾造成二次污染。

6、结合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引导,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要求,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电、改水、改厕、改房、改厨”工作,逐步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7、堵住污染源头。采取必要措施禁止使用白色泡沫塑料、农药瓶的乱弃乱埋,将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作无害处理,顾及化粪池、沼气池的建设,以及在农村普遍建立污水处理站。总之,要组织分类垃圾及回收利用,把有机垃圾沤制堆肥,将无机垃圾分类,有利用价值的回收利用,不能再利用的集中处理; 8、要加强治虫施药的统一管理。即对大田治虫有专仓储存农药,专人检测虫情,统一时间施药,同时还应逐步开展天敌治虫、灯光诱杀治虫等,以减少滥施农药造成污染的机会。

9、通过深化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卫生村”“卫生户”等行之有效的创建活动,营造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保卫生的良好氛围。

结论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稳定。加剧“三农”矛盾的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是:人口压力过大、滥垦、滥牧、粗放式农业生产等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必须多方面寻求综合对策,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与农村和谐,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农村环境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农村环境问题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农村环境问题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深化改革,力争为解决三农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伟光.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生态农业,2006,(1).

[2]杨勇刚.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2). [3]聂国卿.我国转型时期环境治理的经济学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9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