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警察--传统文化

更新时间:2023-11-07 20: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监狱警察—传统文化

摘要:在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壮大的当今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越

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是全世界的瞩目。如何有效运用这一伟大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它为罪犯的再社会化作出贡献,提高罪犯教育改造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通过传统文化对罪犯的认知态度,行为习惯和人格修养的转变等层面分析这一改造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实践措施,以帮助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

关键词:传统文化 罪犯改造 矫正教育

Abstract :In the Chines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gradually grow in today's societ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fix eyes upon. How to effectively use this great ancestors left us precious wealth, let it for criminals to society to contribute,

improve offenders education quality, is worth us thinking deeply the new task. This paper tries to pass traditional culture on criminal cognitive attitudes, habits and personality transformation to analyze this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is feasible and valid,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s, in order to help prisoners early return to society.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 Reforming criminals , Correctional Education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的精华,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有鉴于此,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部分,为罪犯的再社会化服务,使得罪犯改造不再走单一模式的老路,而是寻求一条更为人性化和事半功倍的捷径,成为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重要议题。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的历史影响

- 2 -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也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的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更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的作用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十大特色:1、勤劳智慧,奋发有为;2、爱国爱家,仁政恤民;3、勇于创造,革故鼎新;4、廉洁奉公,为民请命;5、轻利重义,舍生取义;6、自强不息,艰苦奋斗;7、尚贤选能,注重文事;8、敬老慈幼,尊师重教;9、诚信谦和,敬业乐群;10、胸怀博大,协和万邦。而这十大特色,无不对人性的锤炼和品性的塑造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矫正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再社会化的过程。因为矫正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种类型的特殊性取决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普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而矫正教育的目的则具有再社会化的特征。

因而,矫正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普通教育的方法、策略同样适用于矫正教育。这也就为传统文化介入罪犯的矫正改造活动确定了理论依据。

- 3 -

二、 传统文化之于犯罪人的品行再养成的指导意义

(一)对罪犯认知态度转变的积极意义

具有重要代表作用的儒家思想首先从“仁”和“礼”约束并教导人们,在罪犯矫正改造的过程中,“仁义”是应当被放在优先位置的。孟子就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的认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所以,如何从根本上唤醒犯罪人的“恻隐之心”,让他们对自己的犯罪事实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是十分关键的。

譬如说,《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论述,讲的就是仁人想要自己立于天地之中,也希望别人能立于天地之中;自己想要通达幸福,也希望别人能够通达幸福。只要能够将心比心,就是实践仁义的最好方法了。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换位思考”。教育罪犯回归社会,重新做人,其首要问题就是要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为人处事不要有嫉妒之心,不要有怨恨之心,而要推己及人,在期望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加幸福,但不应将自己的幸福建立于他人的不幸之上。这是一般的做人道理,虽然从文字表述理解有所晦涩,但其含义却十分浅显而深远。

其次,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要学会宽恕。所谓“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自己不愿意遭受的痛苦,就不要让别人遭受这样的痛苦。教育并引导罪犯学会为别人着想,再试图去关爱别人,最后学会回报社会。

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样地,对于在监狱场所服刑的改造人员,也要引导其每日在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这一天之中在这三个方面,自己做的怎么样。“为人谋”讲的是“信”,“与朋友交”讲的是“义”,“传”讲的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态度。在这三点上,如果犯罪人每天都能有所进步,有所新的认识,将更有助于他的认罪和悔过。

- 4 -

(二)对罪犯行为习惯优化的借鉴价值

中国传统将文化内涵分为“体”和“用”两部分。“体”是指中心指导思想,“用”则是用来表现中心指导思想的外部技艺技能。确切地说,诸子百家代表的是“体”,而琴、棋、书、画等用来陶冶性情的技艺则代表了“用”。在监狱场所之中,利用教导服刑人员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艺,锻炼并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不至于在闲暇时分无所事事,而是有所追求、有所思考。也就避免了服刑人员在监狱中,互相切磋犯罪技巧,进而发生交叉感染。

再者,学习中国传统技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辅助教育手段。把中国传统技艺和儒家思想中的“礼”的主导思想相结合,从根本上转变服刑人员的行为模式。许多服刑人员自身的文化涵养可能较低,通过一系列的礼仪规范的训练,让服刑人员从一些生活细节之处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虽然不能完全“知书”,也应初步“达礼”。这也是让服刑人员养成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三)对罪犯道德修养提升的指导意义

加强服刑人员的道德意识,是完成全面改造任务的重要指标。而目前,服刑人员的道德观念普遍存在着家庭观念普遍淡薄,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正确的培养,伦理肤浅,重物资享受,轻精神修养,价值观念以自我为中心等缺陷。

道德观念的淡漠,其核心问题在于意志力薄弱,侧重于物质生活的享受。对此《老子》中有十分精辟的阐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

- 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6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