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和老人现象的调查报告

更新时间:2024-06-07 06: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留守儿童和老人现象的调查报告

众所周知,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人力都相应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为了生计涌入城市。年轻人离开农村而老人和儿童就留在家乡。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以至于现如今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数量变得非常庞大,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强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子女则由另一方照顾。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子女则由亲戚照顾,大多靠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根据调查结果,现将情况归纳如下: (1)留守儿童面大。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数量都相当多。实际上没有父母直接监护的占非常大的比重。这些儿童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2)学校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孩子们的学校条

件都比较简陋,乡村教师在对孩子们的生活方面关心不够。很多留守儿童不愿多交流,平时遇到学习方面的问题爷爷奶奶不能解决,也没有意识要主动请教老师,于是越来越多的问题积压导致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中很多可能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因为长期与父母分开,缺乏交流导致内心较为封闭。学校方面对于开导孩子们的心理还是十分欠缺的。首先,老师缺乏相对的专业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其次,对心理辅导这一观念的淡薄,认为这并不重要。

(3)留守儿童的生活较为艰苦。调查的留守儿童家庭中,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爷爷奶奶仅仅依靠自己的田地满足日常所需。虽然在外打工的父母会定期寄一些生活费回家,但是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善。

(4)情感需求难以满足。有部分父母半年以上才与孩子联系一次,相当一部分父母一年才回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感情淡漠。

(5)心理问题逐步显现。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得不到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通常表现出焦虑、紧张、软弱等性格特征。当遇到问题时多数会自己解决,这虽然在一定程度

上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孩子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会引起留守儿童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

(6)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同属留守的祖辈需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农活,无法对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7)思想道德出现滑坡。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高,极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乱花钱等不良习气。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偷盗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8)安全隐患较多。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留守儿童伤害他人或被人伤害等安全隐患较多。

在农村中,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样存在。一个家庭中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闯荡,年迈的父母则留在家中。他们的生活现状也非常糟糕。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留守老人的生活条件普遍处于中低下水平。老人们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除了子女逢年过节送一些钱以外,其他的只能依靠自己种菜获得很少的经济来源。在农村,老人们也几乎没有享受到任何的医疗福利保障。生病了就要花很多的钱,政府的补助也非常少。

(2)生活缺乏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尤其是老人生病,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感到很失落。山区农户居住分散,老人在遇到意外时,更是束手无策。 (3)看病问题较突出,健康难保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甚至多病缠身,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有所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4)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的养老方式。由于子女都外出务工,家庭出现“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安慰和生活照料,在这方面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

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

那么,我们应当怎么做来改善这一现象呢?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当:

1.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让农民就近务工,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是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建议出台各项优惠措施,动员条件成熟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大力开展家庭创业工程、信贷助推妇女创业行动、青年创业小老板行动等,同时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就近就业。

2.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城就学问题。农民外出打工将是今后较长时期的必然趋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进城务工人员同等享受市民待遇,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使尽可能多的留守儿童能够随父母进城就学。

3.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留守儿童工作情况作为学校教育考核内容之一,各农村学校幼儿园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档案,分类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管教。一是教师要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将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与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材料结合起来管理;三是为方便留守群体与亲人沟通联系,在各

村委会建立“打工家庭亲情联络站”;四是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体系。

4.净化优化社会环境。文化、工商等部门要经常性开展清理音像、图书市场及游戏室、网吧和校园周边经营食品小店等场所,对出售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图书、游戏、食品等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

对于留守老人,我们应当:

1.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为留守老人筑“新巢”。引导有条件的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适当扶持,成立老年人互助会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组织留守老人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2.强化家庭养老功能,为留守老人搭起亲情沟通“桥梁”。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有效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尊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大力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批评。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3.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争取政策扩大农村低保范围,让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

本生活水平。其次是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4.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门诊费用大。目前不少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较多的费用报销,而村级的门诊费报销比例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提高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村级门诊费的报销比例,切实解决他们看病贵的问题。 现在我国正在建设新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看路修得好不好、电视机顶盒安装的多不多、房子刷的漂不漂亮,我们应该多给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一些人文关怀,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吸引农村青壮年回家创业致富。这一点政府是不能忽视的。总之,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留守老人都需要我们奉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过上幸福的生活!

11级英语:汪亚男

学号:112080102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2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