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更新时间:2024-05-02 18: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前言 ...........................................................................1 一、家庭德育功能概述 ...........................................................2

(一)德育功能的含义 .......................................................2

(二)家庭德育功能的含义 ...................................................2

1.含义 ................................................................2

2.任务 ................................................................3 3.特点 ................................................................3 (三)家庭德育功能与学校、社会德育功能的关系 ...............................4 (四)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重要性 ...............................5

1.品质以及品质形成概述 ................................................5 2.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5

二、长沙市高校学生家庭德育功能的现状调研 .......................................7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7

1.调研对象 ............................................................7

2.调研内容 ............................................................7 3.调研方法 ............................................................8 (三)大学生品质形成中家庭德育内容影响程度的调查结果 .......................8 (三)大学生品质形成中家庭德育方式影响程度的调查结果 ......................10 (四)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缺位的表现 ............................12

1.大学生对家庭德育的漠视 .............................................13 2.父母对品质概念涵盖内容的狭隘性认识 .................................13 3.家庭德育方式的单调 .................................................15 4.高校生活与家庭的脱节 ...............................................15

三、大学生品质形成中家庭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17

(一)父母德育观念淡薄 ....................................................17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 ..............................................18 (三)越来越多的家庭结构遭到破坏 ..........................................18 (四)应试教育带来的智育压力 ..............................................19 (五)家庭德育理论研究不够 ................................................20 四、加强家庭德育功能,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 ......................................21

(一)父母应重视家庭德育,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21

1.提高认识,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和各方面素质 .............................21

2.建立和谐完整的家庭,形成积极良好的家风 .............................21 3.加强与子女的交流,特别做好大学离家期间的沟通工作 ...................22 4.充实、调整、改进家庭德育方式 .......................................22 5.调整对子女的期望 ...................................................23 (二)汲取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文化精髓 ........................................24

1.以德为“本”、以德为“富”、以德为“要”的重德思想 ...................24 2.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循序渐进、日省月检的德育方法 ...................25 3.慈爱与威严并重的德育方法 ...........................................26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4.家国结合,自爱与大爱相结合 .........................................27 5.重视早期德育,培养良好习惯 .........................................27 (三)充分借鉴国外家庭德育有益经验 ........................................28

1.注重独立自主与团结协作沟通相结合的德育 .............................29 2.注重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的德育 .............................29

3.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 .................................................30 4.讲究民主平等的家庭德育方法 .........................................31 (四)家庭与学校可共建家校合作德育新体制 ..................................31

1.家校合作概念的提出 .................................................32

2.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32 3.家校合作的模式 .....................................................32 4.家校合作的具体措施 .................................................33

结束语 ........................................................................35 参考文献 ......................................................................36 致谢 ..........................................................................37 附录1:调 查 问 卷 ............................................................38 附件2:英 文 原 文 ............................................................40 附录3:中 文 译 文 ............................................................44

2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摘 要

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发展,道德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德育这一概念的内涵已经演变成一个全新概念。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刻、最持久。家庭德育作为学校和社会德育的基础和补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家庭德育状况如何不但影响高等学校的德育效果,也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选择了家庭德育内容与方式的影响程度这两个主要维度进行调查。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家庭德育状况,主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在长沙本科、专科以及民办三类高校,利用随机抽样方式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0份) ,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大学生家庭德育缺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家庭德育的漠视、父母对品质概念涵盖内容的狭隘性认识、家庭德育方式的单调和高校生活与家庭的脱节。对此我做了原因分析,并针对大学生家庭德育缺位状况,提出了针对家长的几项对策,如吸收中国传统德育经验、借鉴国外成功德育理念等。另外,完整的德育还要把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组合起来,使之一体化,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研究和创造,改善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家庭德育功能;品质;功能缺失

I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ral education is undergoing profound and extensive changes. Moral of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has evolved into a new concept. In the family, school, socie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ree-in-one environ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family environment on the human impa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 the most direct and concrete, the most profound and lasting.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families as the basis of soci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added that the idea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olitical,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can not be ignored. Famil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ot only affect the moral status of the moral effec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llege and moral quality. Therefore, we have chosen the family of moral content and the way the impact of the two main dimensions to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oral status of the famil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ainly self-questionnaire in Changsha undergraduate, specialist and three privat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 use of sampling was 300 college students conducted a survey (300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through the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statistical packages and analysis.Moral integrity is to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oral and social and moral family together so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sharing,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School, family, the community combined organic moral concept needs to be updated, integrated force, as well as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system, the famil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its specific content and research education and family environ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create. Through research and creation,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ome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 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quality.

Key words: Family moral functions, Quality, Functionality is missi

II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前言

大学生的品质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婴幼儿时期到大学时期,品质一直处在形成当中,因此,研究大学生品质形成就必须从家庭德育开始。在大学校园里暴露出来的学生品质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家庭德育埋下的祸根。现有的家庭德育模式无论就其价值观念和德育职能层面, 还是就其德育手段和方法层面而言, 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它已远远不能适应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它的变革已成一种历史必然,因此,有必要重新构建现代新型的家庭德育模式。这是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也是对现有家庭德育反思的结果。 2004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 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 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 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如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完善家庭德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家庭德育功能的发挥效果,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文化精髓和国外德育经验就成了本论文写作的出发点和初衷。

1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一、家庭德育功能概述

(一)德育功能的含义

德者, 思想品德之谓也, 乃是作人根本。人的思想品德是一个系统, 包含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四个子系统。道德观系统, 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要素内容。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融汇贯通的,综合一致地作用于一个人, 形成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情感、思想品德意志、思想品德行为。???围绕“知”、“情”、“意”、“行”四个字所进行的教诲培育活动, 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德育或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功能,是道德教育的作用方式,也是道德教育的价值实现方式。???

德育效果的好坏、大小,是德育功能的结果。追求德育的最佳效果,必须发挥德育的最好功能。而德育的最好功能,又是德育结构所决定的,只有优化德育结构,才能获得德育的最好功能。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德育功能又通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来体现。

(二)家庭德育功能的含义 1.含义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在家庭内部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或其他年幼者所实施的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教诲与培育,是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具有奠基性、连续性、终身性、家庭德育与家庭生活一致性等特点,对于儿童、少年、青年健康成长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

??????

詹万生主编. 中国德育全书[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4. 胡厚福. 德育学原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家庭德育功能是指家庭德育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作用方式和价值实现方式。大学生家庭德育是大学生的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思想政治、品德等的影响和教育活动。家庭德育的实施者主要是大学生的父母,对象是青少年中的大学生群体。

2.任务

家庭德育的任务,一是不断提高子女的道德认识, 即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 表现在道德知识、道德判断、道德评价、道德观念上。二是不断培养子女的道德情感, 即在一定道德认识支配下在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时所产生的善善恶恶、慕正厌邪的感情。三是不断激励子女的道德意志, 即根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所形成的, 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道德目标而具备的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四是不断强化子女的道德行为, 使他们由不够稳定的道德行为逐步发展到自动的、无条件、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 3.特点

一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和灵活性。家庭德育不同于学校德育,它是在自然状态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的,与家庭生活具有统一性。这使家庭德育不仅局限在父母对子女的道德谈话和品德评价上,而是融于整个家庭的各项活动中。孩子接触父母的机会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大。无论从家庭所特有的血缘关系, 还是从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伦理道德的内在关系来看, 家庭一直对他们的品德形成起着陶冶作用。

家庭成员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时时处处都在进行, 显得非常灵活。家庭德育的灵活性以家庭成员交往接触的密切性为基础。家庭中非正式接触的交往活动能解除子女的紧张性, 使得子女在双亲面前不受拘束, 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接受影响。非正式的和高频率的接触方式, 加强了家庭中的内聚力,造成了家庭教育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使得家庭德育更机动灵活。

二是血缘伦理上的权威性。家庭德育是在父母具有较强的权威和子女对

??????

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周顺文. 当代大学生家庭德育内容及影响的调研[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

3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父母的本能依恋的亲子关系背景下进行的,权威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 它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 是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家庭德育的权威性有着较深的、稳定的社会基础和伦理情感基础。从家庭特有的血缘关系看, 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浓厚的依恋感和亲切感,子女对父母的批评教育比其他教育更容易接受。在家庭德育中的这种血缘伦理上的权威性, 具有巨大的教育感化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家庭的早期道德教育,比起学校、社会的影响更有权威性。

三是实施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性。???首先,当前家庭中的子女自主意识增强,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子辈有权作出决定,两代人在家庭中处于平等地位。生活上相互扶助, 人格上相互尊重, 情感上相互依托, 心理上相互理解。其次,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 对成年人的影响也在增大。现在的生活环境与成年人幼时的生活环境反差很大,社会上的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成年人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远不如孩子强。加上社会文化正由传统向现代变动,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父辈的知识过于陈旧,子辈则因为更贴近时代特点而能够向父辈提供新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因此,两代人间的影响绝不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的。家庭德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积极互动的影响过程, 是一种双向性活动。

(三)家庭德育功能与学校、社会德育功能的关系

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是德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三者是德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三者共同培育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但三者之间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相互之间不可替代。家庭德育是基础,学校德育是主导,社会德育是家庭、学校德育的补充和扩展。

家庭德育是奠定人的思想品德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起点和基础。从时间上看,孩子从降生到踏入社会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从广度上看,家长和家庭成员对子女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尤其是对青少年良好思想品德及健全人格形成,对接受学校和社会德育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并且,家庭德育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良好的实践机

???

阮学勇, 卢 佳. 论当代家庭德育的特点[J].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1),43-47

4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会,以及为巩固学校德育效果个、提供相关的保障条件。

???

(四)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重要性 1.品质以及品质形成概述

品质,在这里指人的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由道德行为到道德习惯的过程;是一个自觉意志的行动过程;是一个将外在道德观念内化为人们内心道德信念的过程。任何个人的道德品质者不是天生的,不是人的自然本性,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根源于社会。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根据,都是各人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各自具体的社会存在。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变化,依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个人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追求并经过长期的行为积累才能完成的。 2.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家庭德育是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 它可为个体人的个性和品德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如果师之以范, 教之得法, 就会产生巨大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尤斯大季茨基认为,导致青少年误人歧途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错误或者直接的不良影响,使青少年变得意志薄弱,从而很容易接受各种坏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家庭德育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搞好家庭德育,对

???

周顺文. 当代大学生家庭和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06),137-141

5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社会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不仅能使家庭培养出有道德的孩子,也能给社会增添善的力量,减少不安定因素。一个注重家教的家庭,一旦形成良好的家风, 就可能延续几代, 而且会对周围的家庭产生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每一个家庭具有良好的家风, 那么对社会稳定和进步所具有的意义就不可低估了。

6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二、长沙市高校学生家庭德育功能的现状调研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调研对象

本论文的调研对象是在校的大一至大四学生。问卷依次在长沙三类高校发放,分别是本科(以中南大学为代表,问卷编号为A1-100)、专科(以湖南财经专科高等职业学校为代表,问卷编号为B1-100)和民办院校(以南方大学为代表,问卷编号为C1-100)。每类高校发放问卷100份,总共300份。

问卷整理过程中,分别对来自城市和农村的两类家庭环境、来自双亲、单亲、孤儿、养父母四类家庭结构的大学生进行分类分析。

39, 464, 411, 54%男176, 59%女城市农村

图一:男女比例图 图二:城乡比例图

7, 2, 6, 4%双亲单亲孤儿264, 88%图三:家庭结构图

养父母

2.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围绕着家庭德育功能展开,对大学生品质形成过程中,家庭德育功能在内容、方式上的两个方面的影响程度以及子女在和父母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研,进而得出家庭德育在大学生品质形成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失,研究大学生品质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功能的关系。

问卷中,个人品质被分为A-S20个维度,即: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爱护公物、勤奋刻苦、自强自立、俭朴节约、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热爱劳动、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善良真诚、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自信

7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勇敢、宽容、乐观、集体主义精神。德育方式被分为10种,即:口头说教、以自己为榜样的身教、书信(包括短信)、以其他同龄人为正面或反面的例子、以名人或故事来进行教育、鼓励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品质、口头批评、棍棒教育、工作太忙交给父辈管教、完全交给学校和老师管教。

3.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课题研究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2)文献研究法

根据家庭德育以及家庭德育与学校、社会德育对大学生品质形成所起的作用,通过查找相关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继而进行更加科学的调研和分析。

(3)定量分析法

在本次调研中,通过定量分析法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4)SPSS统计法

SPSS是软件英文名称的首字母缩写,原意为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5)表格与图表呈现法

把统计数据在表格与图表中进行呈现,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调查者需要的结果,得出研究结论,配以文字说明,更生动形象的阐述了论文所需要表达的意思。 (三)大学生品质形成中家庭德育内容影响程度的调查结果

德育内容是指用以教育影响受教育者的、经过选择和处理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观点及其体系。它是进行德育的依据和基本要素,实现德育目标的保证。???因此,德育内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中

???

周顺文. 当代大学生家庭德育现状及实效性研究[J]. 中国教育创新,2002.07.06

8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介因素的作用,是提高德育实效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家庭通过德育过程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德育内容,其实际效果好如何,决定了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语任务世纪完成的状况。

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要求在个人品质的20个维度中勾出他们得到这些品质方面教育的来源,即:家庭教育(经常)、家庭教育(偶尔)、学校教育、社会影响、朋友影响、其他。以此来研究大学生在品质形成过程中主要的20个优良品质受哪方面教育影响最深,研究家庭德育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有没有做好它的影响教育工作,家庭德育功能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调查,把统计数据归纳在表格一内。

表一:家庭德育内容统计表

A 文明礼貌 B 乐于助人 C 爱护公物 D 勤奋刻苦 E 自强自立 F 俭朴节约 G诚实守信 H 为人正直 I 尊老爱幼 J 孝敬长辈 K 热爱劳动 L 责任意识 M 创新意识 N 善良真诚 O 保护环境 P 遵纪守法 Q 自信勇敢 R 宽容 S 乐观 T 集体主义精神 经常 161 120 80 180 160 202 200 157 150 199 120 130 30 170 30 140 98 150 151 50 偶尔 学校教育 60 110 100 70 60 39 50 62 80 51 100 90 90 50 80 20 71 40 40 60 30 10 100 60 30 20 40 40 50 40 40 60 130 40 90 100 60 30 29 130 社会影响 60 50 30 10 20 19 20 21 30 30 30 40 10 30 80 50 10 0 0 30 朋友影响 9 10 0 10 10 10 20 20 0 0 0 0 0 20 10 0 10 60 40 10 其他 0 10 0 0 40 30 10 20 20 10 40 10 40 10 30 0 91 50 60 30 没有 9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通过表一,我们可以看出:文明礼貌(161)、勤奋刻苦(180)、自强自立(160)、简朴节约(202)、诚实守信(200)、为人正直(157)、尊老爱幼(150)、孝敬长辈(199)、善良真诚(170)、宽容(150)、乐观(151)等11项品质被选择的频率都超过了50%,这说明在这些品质方面家庭教育的频率比较多,孩子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家庭德育功能在这些品质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实现。

但是,在爱护公物(80)、创新意识(30)、保护环境(30)、自信勇敢(98)、集体主义精神(50)等五方面,被选择频率几乎不到30%,这也说明家庭德育在这些品质方面的缺失很严重。

在对家庭德育比较重视和比较忽视的两大类进行比较后发现,父母比较重视的品质方面都是以个人和家庭为轴心的品质,而比较忽视的品质方面都是与社会和他人有关的品质,如:在公共场合,应该具备的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品质,在与他人集体相处时应该具备的自信勇敢、集体主义精神等品质。然而,社会是人的集合体,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关系之中,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因此,加强家庭德育在这方面的重视势在必行。

同时,通过这个统计表格,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家庭德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朋友之间的影响也能起到弥补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品质形成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家庭德育的应有功能,还要把家庭、 学校、社会德育充分结合起来。

(三)大学生品质形成中家庭德育方式影响程度的调查结果

家庭德育方式是完成德育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的手段,德育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来展开和推进,科学的德育方式,对青年大学生接受家庭德育,提高家庭德育活动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实际效果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德育方式主要通过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具体教育行为方式来体现,能够被受教育者接受的行为方式,有

10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利于提高家庭德育实效,增强对被教育者的影响。???

调研过程中,被调查者要求在家庭德育方式的10种类型中选择接受此种方式的频率,即:经常、偶尔、没有。通过调查德育方式对大学生品质形成的影响程度,来判断家庭德育功能的效果。

通过调查,把统计数据归纳在表2内,如下所示:

表二:家庭德育方式统计表

A 口头说教 B 以自己为榜样的身教 C 书信(包括短信) D 以其他同龄人为正面或反面的例子 E 以名人或故事来进行教育 F鼓励通过社会实践来培养品质 G口头批评 H棍棒教育 I 工作太忙交给父辈管教 J 完全交给学校和老师管教 经 常 偶 尔 没 有 203 74 30 96 20 51 80 10 22 40 97 188 80 145 190 179 190 70 40 60 0 38 190 59 90 70 30 220 238 200 通过表二,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德育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口头说教,选择“经常”的有203人,占到了全部被调查者的67.7%,选择“偶尔”的有97人,占32.3%。几乎没有家庭的父母进行德育时是不使用口头说教的。同时,以其他同龄人为正面或者反面的例子,也比较多见,选择“经常”的有96人,占全部被调查者的32%,选择“偶尔”的有145人,占48.3%,选择“没有”的有59人,只占19.7%。可见,在家庭德育过程中,经常被使用到的方式是口头说教和以其他同龄人为例子。这两种通常被使用到的方式即有好处也有不利的地方。适当使用,可以对子女起到直接的教育引导作用,但是如果口头说教使用过多,会使子女产生厌恶的情绪,导致不愿意听父母的教导;以同龄人为正面的例子使用过多,会使子女产生以为父母觉得别人的孩子就一定好,自己总是不使父母满意的思维,久而久之形成自卑的心理;以同龄人为反面的例子使用过多,会使子女产生骄傲心理。因此,每种德育方式都应当使用适当、适时。

???

佐 平. 论家庭德育[J]. 前沿,1995,9,62-67

11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三、大学生品质形成中家庭德育功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父母德育观念淡薄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庭表现了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和教育意愿。但整体来说,家长的德育观念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第一, 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支持。很多家长竭尽全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却忽略了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出冷漠、孤独、退缩、不愿意与人交往等倾向,极易导致子女情绪不安、创造力差、内向、自我封闭等扭曲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使孩子形成消极回避行为,偏离正常的社会化轨道。

第二, 重智力教育, 轻道德教育。在现有的教育制度和社会观念影响下,大多数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其他一切都姑息迁就。本次调查显示, 父母最重视的品质之一是孩子要勤奋刻苦。可见, 在以智力教育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中, 道德品质教育基本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把家庭教育狭隘的理解为智育,这使得家庭教育功能大大缩小,尤其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的逐渐弱化, 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家庭道德空白现象。

第三,重学校教育, 轻家庭教育。不少家长将培养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学校教育上,不惜花大量的金钱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或者在不断呼吁给孩子“减负”的情况下, 依然在正常的教学环节之外, 给孩子掏钱报课外辅导班, 以期提高孩子各方面的技能,增强孩子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却忽略了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影响, 似乎没有意识到家庭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价值。

第四,家长德育能力偏弱。???总体来说,多数家长都能具备一定的教子能力, 但仍缺乏相关的知识,整体教育水平不强。很多家长普遍缺乏对子女心理特性的了解,以及对家庭德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把握,往往都是仅凭自己的想法,以老习惯、老经验,甚至靠自己过去被教养的方式来对在新形势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子女进行教育。另外,有些家长知识结构还停留在受学校教育时所获得的水平上,而其子女获得的知识已经超过了家长。致使家长无法说服子女。这样,一旦在家庭德育中遇到了困惑和挫折, 则往往束手无策。

???

关 颖. 世纪之交: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J]. 当代青年研究. 1999.3,17-20

17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

第一,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带来冲击。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挤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正在逐渐建立。在各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社会道德秩序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思想的分化越来越表现出多极形式,道德判断正处于一个质的不稳定时期。社会道德呈现的主流是进步的,但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也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社会道德滑坡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对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 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处于道德社会化关键期的少年儿童,也使得家长一方面自身道德判断出现困难, 其权威性极大减弱,另一方面对德育内容的真理性心存疑虑,在家庭德育实施中时常出现困惑,面临着道德问题的两难选择。

第二,改革开放,中西文化的碰撞给教育者带来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德育传统与西方伦理思想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商品经济形态文化与自然经济形态文化、产品经济形态文化并存社会主义文化成分与资本主义文化成分并存加之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已渐成事实。而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表现得十分主动、敏感和迅速, 他们往往以来者不拒的姿态在现代社会文化圈中定位。然而,成熟的价值观念体系尚未形成,这必然使家庭德育尤其是家长陷人困惑。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原来一元化文化的产物,其变化和发展带有较大的惰性。这样, 家长与青少年两代人在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就导致了家庭德育的种种矛盾和困难。

(三)越来越多的家庭结构遭到破坏

最常见的家庭结构分类是以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为标准的,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等四种类型。其他家庭有单亲家庭、残缺家庭等。单亲家庭是指离婚者与未婚者与子女组成的家庭。残缺家庭是指未婚子女组成的残缺父母或者残缺一方的家庭。????我们所研究的主要是正常家庭和其他家庭中的单亲家庭。

????????

丁 瑜. 文化冲突与家庭德育[J]. 吴中学刊,1998,12(3),16-20

马秀华. 家庭德育对青少年的影响[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2,10(1),22-23

18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本次调查中,有6%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4%的孩子来自养父母家庭。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状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当问及“你在和父母交流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吗?”时,选择“我不愿意与他们交流”的调查者中,78%是来自单亲家庭和养父母家庭。父母婚姻关系的变化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家庭中的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更多的可能还是“不合拍”,而单亲或养父母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面临着无人沟通或厌恶沟通的状况。由于家庭结构变化,这些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沟通,但是,往往这些孩子成了最缺少关爱和正常沟通的一群。

家庭自然结构受到破坏,即父母分居、离婚,一方或双方死亡,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会给青少年在感情上和心理上留下难以医治的创伤,甚至造成严重缺陷,特别是那些在事实上放弃了抚养子女义务的父母,他们留给子女的是恶劣的印象和受到委屈、侮辱的感觉,往往还有怨恨,甚至是仇恨。在他们的个性发展过程中,往往产生孤僻、冷酷、粗暴、怨 恨等心理变态,促成个人不良意识的萌发。 (四)应试教育带来的智育压力

中学面临高考压力,高等教育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就业率成为衡量高校学校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和大学生都不得不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造成了学校和家庭都在“重智轻德”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副司长傅国亮在谈到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指出: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 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要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摆在首位,并作为主线一以贯之。教子做人, 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和根本的任务, 就是要十分重视子女思想品德教育。许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家庭教育中的突出反映就是“重智轻德”。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捧下, 许多家长把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是否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把辅导、扶助孩子学习,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其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甚至是智优德劣的孩子。很多家长为孩子付出得很多, 但由于不懂得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劲使不到点子上,而往往事与愿违。

19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五)家庭德育理论研究不够

国外德育理论的研究主要有哈什的《德育模式》,他认为德育理论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关怀(caring)、判断(judging)、行动(acting)。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威廉认为道德教育理论应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道德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支持这些品质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方法上的建议;支持这些道德方法的理论前提和依据有哪些。????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前的德育原理论著,关于伦理或道德哲学的内容多;新中国成立后的德育原理论著虽然也涉及伦理、哲学内容,但主要是德育的应用理论和方法。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本德育理论著作是198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协作编写的《德育原理》。????就整体而言,关于家庭德育的理论却颇为罕见,家庭教育中,德育方法往往是通过经验进行传播。

核心家庭的巨增, 使得教育经验出现“真空”的现象。以往几代同居, 祖辈可以把自己的教养经验传递给正在哺育孩子的父辈, 联合型的家庭中先为父母的同辈也可将自己的教养经验传递给后为父母的同辈。总之, 一个人的经验可以有几个人分享。核心家庭出现后, 年轻的父母第一次成为孤立的教养、教育者,他们缺乏教育子女的经验, 也很难从自己的父母或他人处得到经验。虽然目前社会正不断通过报刊、杂志、影视、网络等多种传播媒介以及各种咨询机构来推广各种德育方法, 但许多德育形式过于僵化, 不够灵活, 也不具备双向交流功能。因而, 如何普及家庭德育知识, 推广家庭德育的成功经验, 有效地提高家长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德育方法,从而提高家长的德育能力就成为首要的问题。从社会的层面来看, 积极开展家庭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制定一套适合家庭德育,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学习的德育形式和方法,开发出一系列适用于家庭德育的教材和课程,创办能收到实效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就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需要发挥各类家庭德育学术团体的作用,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同时, 也应积极借鉴国外家庭德育经验, 提高我国家庭德育实效。

????????

戴双翔,国外家庭德育一瞥[J]. 家庭与家教,2003(2),23 于钦波,中国德育思想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

20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四、加强家庭德育功能,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

(一)父母应重视家庭德育,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1.提高认识,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和各方面素质

第一,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家庭是一个可以积极作为的生动舞台,家长应明确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在重视孩子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要;在关心孩子学习的同时,更关心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重视家庭人文环境的建设。

第二,努力加强自身知识水平学习。????调查显示,家长的世界观、思想道德修养与价值取向等与家庭德育的优劣关系极大。城市家长的德育范围与德育影响程度要明显高于农村。因此,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掌握与家庭德育有关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儿童观、教子观和亲子观,掌握生动活泼的德育形式。同时,家庭德育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既要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也要在应对家庭内外部环境中做出批判和取舍,不断解决新问题,引导新价值。 2.建立和谐完整的家庭,形成积极良好的家风

家庭是一个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组成的集合,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离异性,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是对孩子施行德育的前提和基础。调查发现,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德育问题比完整家庭的孩子多。因此,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家庭德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教育者即家长应树立家庭德育整体观。

家庭风气是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思想作风、道德规范等。家风对孩子品德的影响尤为深刻。

首先,应树立尊重与爱的家风。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要做到孝敬老人,夫妻恩爱,爱护子女,让孩子生活在尊重与爱的环境中,感受爱,学会爱,从家人之间的尊重与爱逐渐扩展到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爱护与帮助。

其次,应树立勤俭持家的家风。父母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给儿童树立勤俭

????

赵裕民. 家庭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基础理论研讨,2008(15)

21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朴素的榜样,坚决拒绝铺张浪费的现象。然后要教育孩子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不挥霍,不攀比,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再次,应树立遵守规则的家风。规则是对孩子行为的约束。在家庭中,父母要为孩子制定一系列生活规则,使孩子知道做事不能随心所欲,能判断是非,从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做起,为将来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最后,应树立民主的家风。????民主家风是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平等基础上的,以尊重孩子独立人格和尊严为前提。父母应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其人格、自主权与参与权。民主气氛,不仅能使孩子在轻松、愉悦中树立主人翁意识,还能养成做事坦诚的良好品德,为个体的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3.加强与子女的交流,特别做好大学离家期间的沟通工作

目前孩子与父母之间普遍存在着“双方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少沟通艺术,沟通时间少,渠道单一,单纯关注学习,忽略全面发展”等问题。这是一种“表面顺畅其实并无深层思想交流的‘伪沟通’”,这样缺乏质量的沟通最终会影响到家庭德育功能的效果。因此,做好沟通这座桥梁,是实施家庭德育的前提。

另外,大学离校期间的交流工作不能因为空间的阻隔而停止。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作为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德育要积极探索出有效的方式方法,针对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特点,避免脱离社会实际,缺乏针对性的理想化、教条化的德育倾向,切实指导大学生与家庭形成有规律的良好联系网,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 4.充实、调整、改进家庭德育方式

父母的德育态度与方式对孩子的品质形成有密切关系。美国心理学家佩克与哈维格斯特研究显示:孩子良好品德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信任、民主精神、容忍的态度密切相关;反之,家长过分严厉或溺爱,会使孩子产生敌对行为、攻击性行为或任性、不合作等不良品德。父母应提高自身修养,优化德育态度与方式:

首先,恰当地运用奖励。对孩子进行奖励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奖励应注重

????

骆 风. 家庭德育主成分的实证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24(1),29-33

22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教育意义。奖励应是对孩子某种行为的鼓励与鞭策,不能为奖励而奖励;二是奖励必须是立即进行的。孩子的心理情绪虽然是积极、活跃的,但却缺乏等待的耐心和忍受的毅力,奖励及时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三是奖励不必总是物质。父母真心的喜爱,满意、愉快、承认与赞扬都是奖励。四是奖励不可过滥。过多过滥的奖励会失去原有的强化和激励作用。

其次,尊重和信任孩子是改进家庭德育方式的前提。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成长的可能性,相信他们的力量和能力,使其感受到爱及生命的价值,获得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最后,运用身教,以身作则。????子女总是以父母的要求作为自己生活的准则,以家长对周围的人和事的评价标准作为自己的评判是非的依据,因此家长必须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师之以范,以自己的模范言行、高尚的品德、情操给孩子施以良好的品德影响,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其品德健康顺利地发展。反之会给孩子以不良的影响, 造成孩子品德形成发展上的障碍、畸形、缺陷。 5.调整对子女的期望

当今家庭德育中最大间题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都无视孩子个性特点和具体情况,希望孩子能超过自己,出人头地,于是对孩子采取种种高压手段,其结果或是孩子失去自信心,产生自卑感,心理受到压抑,或是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加重孩子负担,成为一种误导。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爱要适度,期望值要适度。父母对子女的爱要有理智,既不能无止境地满足孩子欲望,也不能对孩子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对孩子的一切要求与爱,要以有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为前提。人才是多类型、多层次的, 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有觉悟、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 这些劳动者也是人才。提高孩子的素质,首要的是提高孩子的道德,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是使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

傅国亮. 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J]. 中华家教. 1998,4 (5 )

23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二)汲取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文化精髓

1.以德为“本”、以德为“富”、以德为“要”的重德思想

首先,以德为“本”。道德是立人之本,立身之本,这是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文化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思想。“夫人爪牙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糜鹿。飞扬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人知父子兄弟之亲。人之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司马光《家范》) 以德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古代思想家们对人的社会本质的理解。道德是人的本质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只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司马光《家范》) 道德不仅是立人之本,同时也是立身之本。

其次,以德为“富”。高尚的道德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它不仅是个人获得和占有一定物质财富的前提,而且也是留给后代的一份精神遗产。“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有至大、至久者在乎? 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况惟利是图,是损阴福,欲令子孙永享,其可得乎?”(姚舜牧《药言》) 只有“积德”,使家庭、家族具备丰厚的道德底蕴和良好的家风,才能保证家族的兴旺。以德为富的思想在古代家庭德育中具有普遍性,只有高尚的道德以及由此构成的淳朴家风才能保障家族的绵绵不绝和兴旺发达。以德为富的思想,反映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不同性质及对于人生的不同意义。个人和家族对于物质财富的占有总是暂时的、有限的,特别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更是如此。而一个人一旦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一个家族一旦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就可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

再次,以德为“要”。???? “进德”、“修业”在古代家庭德育中是人生最主要的内容,二者又以“进德”为要。“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干利禄哉?”(庞尚鹏《庞氏家训》)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陶冶情操,修养品德,而不是追名求利。“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为明道理,做好人。” (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修身是求学的根本要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对于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趋向,也是古代各类教育的基本原

????

张如珍,张学强. 挖掘传统家庭教育思想,构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32(3),86-90

24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则。 “君子之道,修身为上,文学次之,富贵为下。苟能修身,不愧于古之人,虽终身为布衣,其贵于宰相也远矣;苟能修身,不愧于古之人,虽老于青衿,其荣于状元也远矣。”(唐甄《潜书·诲子》) 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可能性,但是由于个人生存的环境不同,就应当接受不同性质、不同侧重的家庭德育。

2.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循序渐进、日省月检的德育方法

首先,潜移默化。潜移默化即寓教育于不知不觉之中。家风熏陶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 也是古代家庭德育的一大特色。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女。

“人在年少,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子推《颜氏家训·慕贤》) 古代以熏陶为特点的家庭德育方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颜子推《颜氏家训·治家》) 所以, “教子弟无他术, 使耳所闻者善言, 目所见者善行。善根于心, 则动容周旋无非善。”(李邦献《省心杂言》)“父兄勉自克责,严守章程,使诸子弟承风凛然。”(庞尚鹏《庞氏家训·务本业》) 在家庭中形成有利于子女道德发展的舆论氛围、情感氛围、心理氛围,在耳闻目染之间实现对子女的道德熏陶。

其次,言传身教。必要的言教即晓之以理。孩子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既要靠观察体验, 又要靠理解思考。必要的言教可以使他们深刻理解做人的道理, 从而增强向善的自觉性。当然, 这种言教绝不能仅仅是“要怎样”,“不要怎样” ,还要说明为什么。这种言教也不只是在孩子有了缺点的时候才需要,而是要经常不厌其烦地进行。只要发现生活中有可资借鉴的成功与失败的实例, 就要引来让孩子认识其中的经验教训。此外, 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等, 用形象教育感染孩子, 也是言教的一种方式。

俗话说“ 言教不如身教” , 身教是导之似行。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淇身不正, 虽令不从。” 由于古人重视为子女创造一个风气良好的环境, 于是才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朱子家训》中特别指出,“押呢恶少,久必受其累”,身教作用最大的是父母。因此,良好的家庭德育对父母的言行提出了很高的标滩和要求。世传曾子杀猪的故事就很有启迪有一次,它告诫我们,做父母的在儿女

25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面前应言行一致,才能培养出儿女诚实的品质。古人在论及德育之道时总是把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置于突出的地位。赵鼎在其《家训笔录》中还特别强调作为家长,在家人面前一定要“惟是主家者持心公平, 无一毫欺隐, 乃可率下。不可以久远不慎, 致坏家风” 。只有家长正身率下, 爱憎不偏, 家庭才能和睦安详、乐业昌盛。

再次,循序渐进。育人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使其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任何人在接受社会规范时都有一个过程。司马光在其《家范》中提出了按照教育规律进行道德教育的思想。《家范· 家居杂仪》中就是按照年龄的不同, 而规定出了不同的习修内容和行为要求,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加强了针对性, 而且也使得受教育者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最后,日省月检。袁黄在其《训子言》中向家人介绍了自己通过将所有行为分为“功”和“过”两种,把各种行为按其“功”、“过”之程度给出一定的分数,继而把相应分值填人“功过格”中,来检省自己的得失。他还要求子女每天晚上都要认真填写“功过格”,这样就能“旧日知非,日日改过” 。通过这种方法, 进德修业、涵养德性就绝不只是一句空话。庞尚鹏在其《家训》中也规定每月初十、二十五两天召开家庭会议,省查各自半月来的所作所为,“或善恶之当鉴诫,或义所当为, 或事所当已者, 彼此据己见次第言之。各倾耳而听, 就事反观,勉加检点”。因此,父母需带领孩子每日反省、检讨自己的言行,当者继续发扬, 过者立即迁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认真总结, 以长善救失改过迁善。???? 3.慈爱与威严并重的德育方法

古人对子女,既提倡严格管教,又提倡爱孩子,把慈爱和威严结合起来。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提到“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态其所求,态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罪以保母,陵栋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 则日小未可责, 日渐日渍, 养成其恶, 此父母由爱之过也。及其年龄渐长, 爱心渐疏, 微有庇失, 逐成憎怒, 撅其小庇, 以为大恶, 如遇亲故, 妆饰巧辞, 历历陈数, 断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 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过也。子幼必待以严, 子壮无薄其爱。”他认为为了使子女健康成长, 孩子幼时必

????

吴 捷.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现实意义.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1),86-88

26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须严格教育, 同时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爱子女必须教育子女, 严格教育子女才是真正的爱子女。

因此,家长爱孩子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切忌对孩子娇纵、放任、护短、偏爱。严格不是简单地限制、命令, 更不是严厉、专制、打骂、体罚,而是包含着说理、引导和启发并与尊重、信任、关心、热爱相结合。 4.家国结合,自爱与大爱相结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语) “, 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语) ,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家庭德育中,一个有知识的人,“仁以为己任”“, 仁”,就是他的责任,即是对家庭、社会应尽的责任。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离娄上》)“古之善治其国者,必先齐家,言自家之刑于国也。”(《李文公集·正位》) 张九龄指出:“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家且未正,焉能正人”。家齐则国治,移孝与国。正如魏象枢所说:“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教化既行,在家则充前裕后,在国则端本澄源。十年之后,清官良吏,君子善人,皆从自中出,将见人才日盛,世世共襄太平矣。”从培养人才和治国的角度对待家庭德育,不把子女的德育视为个人的私事。正是这种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今天的家庭德育同样也需要继承爱国精神。了解国史,熟知国情,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把人生理想和民族的共同理想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身价值。 5.重视早期德育,培养良好习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刚出生时, 本性都是良善的,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人性会逐渐变迁,如果不加以教导,善性就会变成恶性。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早期教育容易养成相对稳定的习惯,而良好习惯一经养成就容易保持。《颜氏家训》中也提出“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如果骄纵傲慢的恶习形成之后再来管教,就为时过晚了,那时即使打死他孩子,他也不会听你的,相反还会增加对你的怨恨,等长大以后,成为道德败坏的人。对

27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于防止坏习惯的养成,古人提出了“以防为先”的原则,注意从小从早抓起。古人把早期德育的必要性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促使子女形成优良的品质。“人之一生,多有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一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圣祖玄烨《庭训格言》)孩子建构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成自己的道德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化外物为自身的同化、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早的影响会给儿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童稚之学——当以先入之言为主。”(刘清之《戒子通录·杨文公家训》) 早期家庭道德教育可以及时地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社会价值标准,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引导儿童以社会的价值标准来建构自己的道德思维。这种价值标准的确立和行之有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庭道德教育要尽早开始,子女“自小时,须导之孝友,习之端悫。”(毛先舒《家人子语》)。

第二,避免子女形成不良道德品质后重新塑造的痛苦。“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知识,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之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 个体道德品质虽然是一种后天的社会属性,但是,其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主体一旦形成了某种不良品性,若要改变则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且会因此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子女教育“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第三,充分利用少年时代精力旺盛的优势。????强调子女早期家庭道德教育,不仅符合个体道德发生发展的规律,而且能充分利用儿童少年时代精力旺盛的优势。“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知识储备时期,其基本的人生发展课题就是学习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形成一定的生活能力,促进其道德思维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因此,少年时期进行德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借鉴国外家庭德育有益经验

我国与西方家庭德育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有其共性的一面,即均主张“扬善除恶”、“尊老爱幼”,唾弃“唯我独尊”、“损人利己”。但由于不同的历史、

????

郭长华. 略论传统家训的育人之道及其现实价值[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2-124

28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文化背景、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我国与西方家庭德育存在着某些差异。通过对许多国家进行调查比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经验。 1.注重独立自主与团结协作沟通相结合的德育

首先,独立自主。美国的家庭德育是从培养孩子的开拓精神,使孩子成长为自食其力的人开始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即使是富人家的子弟,也要从小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挣得零花钱、旅行费用甚至学费。日本孩子在很小就被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很多初中以上的女生会去有教养的人家当佣人,一方面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 同时还可以学习语言,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其次,协作与沟通。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国家里,协作与沟通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瑞士是一个有三四种主要语言、两种主要宗教的国家,如果没有沟通,正常的社会生活都是难以想像的。把独立自主与协作沟通相结合并不矛盾,国外德育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是要求孩子能在与人合作中充分发挥每个人呢的优势和长处,而懂得如何更好的合作能使个人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这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在中国,很多独生子女都生活在父母的襁褓里缺乏生活的锻炼和独立自主性。即使有些父母开始意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偏差,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中国的父母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学习和个人成长, 而比较忽视对孩子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与技巧,导致孩子的协作沟通和团队精神比较差。

2.注重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的德育

首先,个性发展。西方孩子更多地成长在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的积极鼓励中, 所以他们一般会更为自信, 敢于发表自己任何不同于别人的看法, 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西方德育尊重每个孩子说话的权利和表达自己意愿的自由,孩子从小就习惯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课本可以被质疑,教师可以被质疑,家长可以被质疑,权威并不永远是权威。

29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其次,责任意识。泰国人对责任感的重视程度在世界上是最高的,他们认为责任感是一个人成家立业的基础。荷兰、瑞典、智利父母也相信,孩子的成功取决于责任感与勤奋努力的统一。责任感也包括敬业奉献的精神。世界上最重视敬业精神的要数前苏联和法国人。个性的成长可以使孩子用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而责任意识可以使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用个性的东西去填补社会的空缺。

在中国,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孩子,孩子个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责任意识这一价值观在中国父母的眼里普遍不被重视。在父母的庇护下,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是很多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有的缺点。社会的转型使中国人目前的敬业与奉献精神的确不那么浓了,许多父母更多地关心的孩子的眼前利益,如学习的好坏,收人的多少,工作的轻重,境遇的优劣等。而在美国, 即使是一个总统的儿子自谋职业, 甚至是上街推销货物, 都没有人觉得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3.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

一个健康的人格包括很多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目前,美国的人格教育已取得初步成效。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教育意义。”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家长人格力量对孩子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人格三要素理论,我们可以把家长的人格力量分为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三方面,它们是通过家长的自身素质和行为表现显露出来的。从家庭教育角度讲,家长人格力量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等产生的。 家长的人格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以身作则、建立和谐的家庭气氛、高尚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情趣最能反映家长的文化修养,思想水平和人格品质。文化修养、精神境界越高越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愚昧落后,自私保守,享乐腐化,低级庸俗等思想作风均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30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4.讲究民主平等的家庭德育方法

在家长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理解与尊重是良好的素质。对他人的忍让与尊重是中国濡家的优良传统, 而现在却只有很少的人仍然认为这一价值观非常重要。在欧洲, 斯堪的纳维亚人对容忍和尊重别人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瑞典人则愿意被看做是自由人—和别人在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工作,挪威人也不像很多国家的人那样咄咄逼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则在不久前呼吁重视全民的情操教育, 建立一思想崇高的社会。

美国的十二点教育法中,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对中国的德育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民主的氛围有助于人格的形成,因为民主的氛围既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思想得到评价,群体的需要得到强调的场所,也能创建一种支持性组织。\民主的氛围通过加强孩子的信心,促使孩子践行尊重与责任等道德行为,使得孩子表现最好的道德自我,并在美德方面形成一种优秀文化。创造民主的氛围的主要方法是召开家庭会议,面对面的会议可侧重于交互式的讨论与问题解决,首先应有明确的主题,当会议存在有明确的主题时,会议会进行得更好。家庭会议应能够处理问题,并帮助计划即将来临的需要处理的事件。

家长要有民主的行为作风,尊重家庭成员的独立人格。父母在孩子面前作风民主,和蔼可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父母要摆正“角色”地位,对孩子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要有母爱童心,学会尊重孩子,千万不能按家长的主观愿望,随心所欲,拔苗助长。

总之,无论是西方家庭德育还是我国传统家庭德育均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我们应吸收、借鉴其合理成份,摈弃封建、陈腐、落后的观念,应将古代的经验与现代实情相结合,将西方的经验与我国的实情相结合。 (四)家庭与学校可共建家校合作德育新体制

在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三者中,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联系最为广泛紧密,二者又凸显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只有家庭和学校合作,家庭德育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依托,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效能。因此,应让家庭和学校携起手来,建立起相互合作的德育机制。

31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1.家校合作概念的提出

家校合作(home-school-cooperation),即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的合作(本文特指高校德育和大学生家庭德育的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有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德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 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在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德国和我国香港,家长正在不同层次的参与学校的教育事务。在国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 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合作,形成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的德育合力。 2.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首先,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各有优势,要紧密结合。将家长施教的权威性、感染性、以及鲜明的针对性、天然的早期性、连续性等和学校施教时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有机地整合起来,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使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达到协调同步,加强家庭德育的功能和效果。

其次,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各有劣势,要相互弥补。????部分家长在孩子考上大学后,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资金支持,对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思想等情况了解甚少。这种家庭德育功能的弱化使社会影响中的不健康因素乘虚而入,引发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导致家庭德育处于无力甚至失控状态。此外,社会道德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高速化使学校德育同样面临德育方式的挑战。因此,联合家庭德育的高校教育同样是迫切的需要。

3.家校合作的模式

美国学者大卫·威廉姆斯研究发现,按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可以将家校合作划分为三个层次。

????????

越 人. 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J]. 江西教育科研,2005 ,2 ,38-42

戴文英. 开展家庭德育调查,办好家长培训学校[J]. 德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2000(1),16-18

32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第一层次: 相互交流。这种模式的目的主要是学校得到家长支持,家长在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有关的德育理论和方法,实现和加强对子女的科学德育,家长作为“支持者”、“学习者”参与合作。这种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第二层次: 人际参与。在这种模式中,家长作为学校德育的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或赞助。同时,家长不仅关注自己子女的教育,而且学校的整体教育也成为家长参与的一部分。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第三层次: 管理式合作。在这种模式中, 家长作为学校教育的决策参与者, 参与学校的管理。家长参与决策的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4.家校合作的具体措施

高校与大学生家庭合作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大学生家长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家校合作共育意识;进一步强化学校的服务功能,创新方法,加强家校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形成合力。

第一,确立“以人为本, 服务成才”的合作教育观念。家校合作不应只是大学生家庭和高校德育愿望的统一和双方德育方法的完善。美国著名专家范德格里夫特和格林提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在的积极态度。家校合作应该具有共同的“内在积极因素”,那就是共同体现服务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显现“以人为本”、“服务成才”的理念。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合作只有在这样的合作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在促进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建立“积极主动, 平等融洽”的合作教育关系。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如果合作的一方总是领导、支配另一方,这种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伪合作。因此,在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合作中,要建立相互信任、积极主动、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确保家长积极主动与教师合作交流,相互配合。

第三,探索“与时俱进, 科学有效”的合作教育方法。

首先,重视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处于社会不同阶层和环境的家长在德育内容

????

陆 瑾, 夏骄雄. 高校中家校合作教育的策略研究[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117-120

33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和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品质形成。因此,高校有必要采用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德育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如何帮助子女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如何帮助子女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涯, 如何面对子女的情感困惑和心理问题, 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等。

创办家长培训学校是对家长进行培训的有效方式。高校可建立讲师团队,编辑团队和通讯团队。学校可对家长进行家庭德育、家长行为规范、孩子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学习指导等现代家庭德育的系统培训。编辑报刊可以使更多的家长学习、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德育态度和掌握德育方法,报刊要设计精美,形式活泼,所载文章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实用性强。一些函授课本,也可起到系统介绍各个层次的家庭德育的特点和基本知识的作用。

其次,创建家长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兼有开会、休息、娱乐、阅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同时陈列学校的相关政策、学生的课程安排等文件和资料。另外,可借用活动时间广泛征求家长关于制定教育计划的意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部环节,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与决策监督;邀请家长共同商讨制定孩子的个性培养计划。让家长与学校一起为孩子的成长计划做出决策,可以在真正意义上融合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力量,发挥家长关注学校德育的主观能动性。

再次,建立沟通长效机制。在目前已有的家校合作形式的基础上, 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包括: 大学生定期家访制度; 学校开放日的校访制度; 合作教育的联席会议制度; 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的互动教育制度; 电话、书信、网络交流的方法和分层、分类的家长会制度等。

第四,营造家校合作氛围。在家校合作过程中, 高校与大学生家庭不存在领导权问题,只是根据目的、需要和任务,存在主导角色。例如:家长会可以由校方召集, 也可以由家长召集;家长学校可以由教师主持, 也可以由家长运作;在条件成熟时学校可邀请部分家长代表参加学校的管理决策会,让家长做好学校决策的参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 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作用的过程。家庭和学校作为其中重要的两个部分, 只有理念趋同、目标一致、方法互补, 形成合力育人的氛围, 增强合作教育效果, 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成才, 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才能更好地体现。

34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结束语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本论文的选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取之生活,用之生活。国家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教育的起点便是家庭教育。这不仅是学者应该钻研的课题,更是每一个国民都应该研究的领域。积极拓展家庭德育方式,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功能,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关系到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不但应该尊重传统,挖掘传统家庭德育文化的精髓,也应该善于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呼吁全社会、政府、媒体都为完善家庭德育做出贡献,是思政人的使命之一。

35

家庭德育功能在大学生品质形成中的缺位及弥补对策

参考文献

[1]周顺文. 当代大学生家庭德育内容及影响的调研[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 [2]黄小莲. 应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决策[J]. 中小学管理,1999,12

[3]越 人. 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J]. 江西教育科研,2005 ,2 ,38-42

[4]周顺文. 当代大学生家庭和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06),

137-141

[5]张如珍,张学强. 挖掘传统家庭教育思想,构建新型家庭教育模式[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

32(3),86-90

[6]周顺文. 当代大学生家庭德育现状及实效性研究[J]. 中国教育创新,2002.07.06

[7]阮学勇, 卢 佳. 论当代家庭德育的特点[J].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1),43-47 [8]佐 平. 论家庭德育[J]. 前沿,1995,9

[9]周顺文. 关于当代大学生家庭和学校德育效果的调研[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3(6),62-67 [10]马秀华. 家庭德育对青少年的影响[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2,10(1),22-23 [11]关 颖. 世纪之交: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J]. 当代青年研究. 1999.3,17-20 [12]骆 风. 家庭德育主成分的实证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24(1)29-33 [13]荣子阳,王洪峰.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有益启示[J]. 基础教育研究,1994(06) [14]王 瑜. 浅论中国古代的家庭德育教育[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12(2)

[15]吕 静. 我国与西方家庭德育文化的两种明显差异[J]. 教育科研通讯 , 1997(02)14-15 [16]钱晓玲. 优化儿童家庭德育环境[J]. 绥化师专学报,2005,22(3)

[17]赵裕民. 家庭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基础理论研讨,2008(15) [18]戴双翔. 国外家庭德育一瞥[J]. 家庭与家教,2003(2),23

[19]戴文英. 开展家庭德育调查,办好家长培训学校[J]. 德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2000(1)16-18 [20]陆 瑾, 夏骄雄. 高校中家校合作教育的策略研究[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117-120 [21]段文阁. 古代家训中的家庭德育思想初探[J]. 齐鲁学刊,2003(4)

[22]郭长华. 略论传统家训的育人之道及其现实价值[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2-124 [23]吴 捷.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现实意义[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1)86-88 [24]丁 瑜. 文化冲突与家庭德育[J]. 吴中学刊,1998,12(3),16-20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o1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