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复习提纲含答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15 05: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居住区复习提纲

第一章

1、20世纪30年代由谁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并提出哪六条基本原则?

答: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的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 六项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园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共经历了哪些类型阶段?

答: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80—90年代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1978年之前,是单一模式,主要服从指标规划;改革开放之后,仍沿用传统观念,以福利分房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进入商品房的发展阶段

3、通过我国居住区规划建设的长期发展共总结出哪些经验规律?

答:研究城市特点(南北差异) 生活变化规律 人口结构的变化 城市设计创新

第二章

1、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用地的40%~50%。

2、城市住宅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3、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

4、住宅区的类型与规模(人口与用地规模) 答:1.居住区:

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50~100公顷。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

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10~35公顷。

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

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4~6公顷。

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区的用地项目构成及其解释

答:1、住宅用地: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3、道路用地: 居住区范围内的不属于上两项内道路的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等.包括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5、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用地。

6、居住区规划结构等级形式包括什么?

答:1、二级结构: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

2、三级结构:居住区---小区---组团 3、独立式组团结构

7、居住区规划布局形态的六种类型及其特点?

答:(1)中心式布局:以自然地形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成居住区中心。

(2)围合式布局:中间主导空间可以形成宽敞绿地和开敞空间,容积率较大要注意建筑层数和间距,次要空间尺度要适中。

(3)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并通过主轴上主要和次要节点来控制整体节奏和尺度。

(4)隐喻式布局:注重对形态的概括,简洁、明了、易懂,但同时要注意联系相关理论,做到形、神、意相融合。

(5)片块式布局:传统居住区常用的形式,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规律紧密排列,各片块不强调主次,但要强调可识别性。片块之间应有绿地、水体、道路等分隔。

(6)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公建集中紧凑布置,开发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垂直贯通,使内外空间渗透。这种布局由于节约用地,组织邻里交往生活活动,尤其适用于旧区改建和用地较为紧张地区。

第三章

1、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利用系数、层高、长度、进深等技术参数,

2、多层住宅的平面组合方式包括: 平直、错位、转角、多向。

3、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方式包括:插入式、外接式、半插入式、院落式。 4、公共服务设施的制定的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5、公共服务设施制定的计算方法包括千人指标(为主)、千户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

标等。

9、居住区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

6、简述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1)点群式:低层独院、多层点式、高层塔式布局组成。优点:可围绕中心自由、规律

布置,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对地形适应能力强。缺点: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差。

2)行列式:在布置时可采用山墙错落、单元错开拼接、成组改变朝向、扇形、直线、

曲线和折线形等多种形式。 优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间距合理,便于施工,居室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缺点:单调、呆板、识别性差,容易产生穿越交通。 3) 周边式:住宅沿街坊道路周边布置有单周边、双周边。优点:易形成良好街景,

具有内向集中空间,利于邻里交往和节约用地。缺点:部分朝向差东西比例较大,转角单元空间差、噪声干扰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差。

4)院落式:将住宅围合成封闭或半封闭的院落空间。优点:易形成院落空间和公共绿

化空间、阻挡风沙利于邻里交往和节约用地、提高容积率。缺点:部分朝向差,转角单元施工复杂,易产生阴影遮蔽。

5) 混合式:是指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或院落式,其中二种或多种相结合的组合

形式。优点:空间丰富,适应丰富。可将多种层数与类型相结合形成多变组合。 6) 自由式:优点: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灵活性强‘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缺点:

外墙面积太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差。

7、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要便于居民使用同时要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是多少?

答: (1)居住区级: 800~1000米 (2)居住小区级:400~500米 (3)居住组团级:150~200米

8、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包括什么?

答:①沿街布置。②步行商业街。③成片集中布置。④混合布置。⑤集约化布置。

10、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分级组成及其各级道路断面图示?

答:第一级 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交通的联系,红线宽度一般为20到30米,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如需通行公共交通时,则增至10~14米,人行道宽2~4米。

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红线宽度一般10~14米,车行道宽度6~9米,人行道宽1.5~2米。

第三级 住宅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内的内外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

第四级 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者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不小于2.5米,(连接

高层住宅时其宽度不宜小于3.5米)。前三项为道路用地,第四项为住宅用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nj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