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 2

更新时间:2024-05-15 03: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江西吉安横江中心小学 周汉华

毫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 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究体验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 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三、实践应用

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 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 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 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分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 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 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 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 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 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 分米的长度观念

1、 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 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 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 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 1把米尺长10( ) 1把米尺长100( )

2、 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 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千米的认识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用手势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长度。 2、 口答:

50毫米=( )厘米 5米=( )分米 60厘米=( )分米 9厘米=( )毫米 3、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的长15( ) 门高2 ( )

1千米的长度

橡皮长40( ) 课桌长60( )

二、探究新知

1、 通过投影出示书本第7页的例3图,“图中的情境大家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找二至三名学生回答。对,图上说的是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大家见过吗?找二名学生说说身边的类似问题。 你知道千米是个怎样的长度单位吗?(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 出示例3的图,如果我们用毫米、厘米、米来作单位好不好?为什么?找一至二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原因。(很不方便)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方便呢?(明确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4、 你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哪个同学能说说?老师:其实昨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跑完了一千米的路程,很多同学都说跑完了很累,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昨天我们跑步时的情境,想想跑完这一千米我们用了多长时间。我们的操作一圈是200米,跑5圈正好是1000米,看来1千米还是很长的。板书:1千米=1000米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第1、2题

第一题:把每小时行的路程与合适的出行方式连起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反馈。 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会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1千米=( )米 3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6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1000米=( )千米

并让学生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题目:3千米=( )米 2、 小组协作共同完成。

3、 汇报讨论结果。3千米=3000米,因为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一千米,就是3000米。

4、 出示题目:5000米=()千米

5、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6、 引导观察:两个小题中等号两边的长度单位起了什么变化?数字是怎么样变化的? 7、 反馈练习:完成课本第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1、 完成练习二第3题: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2、 完成练习二第4题,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小组讨论,对学生提出的出行方式及所需的时间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3、 作业:练习二第5题,这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课后交流。 4、 第6题为完成作业的同学准备,提示学生早上8时出发到中午12点一共有几个小时,汽车就行驶了几个小时(共行驶了4个小时)汽车一小时行80千米,四个80千米是320千米,所以中午12点可以到达。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吨的认识 学 习

共6课时 总第5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说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导入,引出课题。

回答: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情景里告诉我们了一件什么事情?限重一吨是什么意思?引出课题,板书。

2、 认识“吨”:老师问“吨是个什么单位?你们知道1吨有多重吗?”1吨=1000千克,请同学们和教师一起读二次。我们知道了1吨=1000千克,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动物能不能一起过桥?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将四个小动物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要重,也就是比一吨要重,所以这些小动物不能一起过桥。

3、 那它们应该怎么才能完全的通过桥到达对岸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的讨论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

4、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这些小动物终于顺利的过河了,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见过用吨作计量单位的标志。

5、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1)引导学生看情境图,“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只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等。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说说自己的体重,互相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几个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大约是1吨重。

(3)千克与吨的换算

出示例题:3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让学生独立填写指名口答,你是怎样想的?(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

三、实践应用

1、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中的第1题,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还有哪些。 2、完成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口述想法。

3、练习三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连线,再全班交流,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生活中的数学 学 习 共6课时 总第6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及应用,巩固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及其简单的换算,加深学生对千米和吨的认识。

一、整理和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想象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长?说出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

2、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说出相邻单位的进率。 3、1吨=( )千克 1千米=( )米 7000米=( )千米 3000千克=( )吨 9吨=( )千克 5千米=( )米 4、写在黑板上指名写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下面各数 6厘米 6分米 6千米 6米 6毫米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2千克 2500克 1吨 1500千克 1500克

二、巩固应用

出示情境图“生活中的数”。“我们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鼓励学生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可举出生活中一些其它的例子。

三、练习

1、练习三第3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找到不同的装车方案。

2、作业:练习三第4题,课后同学互相交流。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加 法 共9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计算法则,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学 习

总第7课时

一、复习

1、口算

4+3+1 7+4+1 8+9+1 8+7+1 9+7+1 6+4+1 7+6+1 6+5+1 8+3+1

2、用竖式计算:

36+57 48+34 56+29 48+37 找四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15页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2、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进行简单介绍。

3、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你能看着这张统计表,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4、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解答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8+25。”

5、你会算吗?试试看,让学生独立试算,再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过程。

6、教师小结:像这样连续进位的加法在计算时要特别注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

向百位进1。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指名说一说进位的过程。

2、完成练习四第1题。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连线后,再集体讲评。 3、第2题,先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4、第3题,先引导学生看图,解答书本的第1问,再引导学生独立提出不同的问题。 5、作业:练习四第2、3题做在练习本上。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加 法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8课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一、复习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3 6 4 2 8 7 +7 2 + 8 8 +4 9 2、结合板演对具体情况进行评议。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2、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怎样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76+284

3、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汇报。

4、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怎么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屏幕上出现课本第18页的估算方法)

5、教师小结: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时,通常我们可以把加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划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未能估计出和的范围,这一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6、下面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7、学生独立计算。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计算的过程,同时教师板书。

8、教师小结: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4=10,现实性0向十位进1,十位上7+8+1=16,写6向百位进1。所以,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9、反馈练习,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三、巩固练习

1、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2、 第二题,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再集体进行订正。 3、 作业,练习五第9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加 法 综合练习课

共9课时 总第9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复习检测 1、口算下面各题

7+8+1 5+9+1 6+4+1 3+9+1 7+5+1 9+6+1 2、笔算下面各题

649+273 786+245 392+508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课堂练习

1、 练习五的第3题。指导学生看图说图意,并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1) 学生列式计算 (2) 集体订正

2、 练习五第4题,指名学生读题,出示本题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

3、练习五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评议。

4、 练习五的第6题,把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提醒学生看清数字,认真计算。 5、 练习五的第7题,找出这几题中的错误,指出该如何改正。说一说平时自己计算中常用的错误有哪些。

6、 练习五的第8题,要求把和是1000的两个数连起来。学生独立完成后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前位凑9,后位凑10)

7、 练习五的第9题。指名读题,理解题。说一说你的走法。通过计算,找出最近的路。让有余力的同学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三、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减 法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10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计算法则,学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2、学会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估算。

3、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快乐小学组织学生游玩昆明、大理、丽江。师简介后,大家上车出发去大理喽!

2、师说:车先行了159千米,让同学们在途中吃了午饭,接着,又行了189千米,到达了大理。你们想一想,昆明到大理的路一共有多长?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同学们到达大理后,这时,有一位同学问导游:“我们游玩过大理,去丽江,还有多远?”

导游说:“从昆明到丽江,一共517千米,我们到大理,行了348千米,你说还有多远呢?”教师板书部分线段图

昆明 大理 丽江 2、听了导游的话,你可以在图中标出哪些条件?(请学生继续板书完整线段图。) 3、教学估算:

(1)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大家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2)生汇报交流,师板书。

(3)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两种估算的方法,你同意哪一种呢?

(4)同学们说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道理,等我们用笔算的方法得出准确答案后,再来比较这两种方法。

4、教学笔算:

(1)小组合作,探究517-348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后总结算法。

5、师生总结:计算中,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呢? 6、比较一下,两种估算结果中谁与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呢?

三、巩固练习,合作进步

1、游过丽江同学们去了生态果园,园里栽植了三种果树。(如图)

(1)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问题吗?先提一个给自己,再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做一做,最后交换批改。批改时注意竖式的格式,答案是否正确。

(2)果园里还藏着不少数学问题呢,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

果园为超市运去410千克水果,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四、全课总结

减 法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找朋友。

415-228 556-379 538-89 362-135 269-180 910-461 218-129 747-520 2、如果把218-129改为208-129,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3、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计算208-129

(1)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2)2人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请板演学生把计算过程叙述一遍。 (4)师生齐小结计算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 2、学生在书上自主完成第26页例2。 3、学习例3。

(1)出示例3:500-185 (2)独立思考:怎样计算?

(3)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各自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4)全班汇报交流。(可以列竖式,也可以

4、师生齐小结:被减数为0,且已被借时,一定要先从前一位退1,然后看作9再减。

三、实践应用

1、 小组比赛:完成25页第1题,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2、 独立完成25页第4题。

3、完成25-26页第3、6题在练习本上。

四、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加减法的验算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2、出示挂图,观察图1: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3、生汇报交流:生1:从图1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

生2:从图1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生3:要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应用加法计算。 4、指名板演,余生齐练。 板书:135+48=183(元) 1 3 5 + 4 8 1 8 3

5、师:看小精灵说什么? 生: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6、导入板书课题:加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2、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1)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 (3)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3、小结: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27页做一做。

2、数学门诊部: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 1 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回家调查一下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加减法的验算 学 习

共9课时 总第1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

2、生汇报交流。

3、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出示挂图2)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应怎样计算呢?

4、指名板演,余生齐练。板书:200-183=17(元)

2 0 0 - 1 8 3

1 7

5、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导入板书课题 :减法的验算。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2、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1)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 (3)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3、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4、生汇报交流,师生小结。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

2、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3、完成练习七第1题。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加减法的验算 练 习

共9课时 总第14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加强计算。

2、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比一比,谁最快打开金锁链(小组合作) 2、在正确的计算结果下面打

6 3 4 3 5 9 6 6 3 4 0 4 8 6 9 2 3 9 -1 8 2 + 4 7 1 - 2 8 2 -1 8 6 - 5 7 8 + 5 7 1 5 5 2 8 3 0 8 4 5 3 1 8 2 9 1 8 0 0 ( ) ( ) ( ) ( ) ( ) ( ) 小组讨论,每道错题错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 3、选择。在正确答案的格里涂上黄色。 563+528= 696+241= 70+260= 991 □ 837 □ 330 □ 1081 □ 937 □ 230 □ 1091 □ 1037 □ 267 □

师: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看看谁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教科书30页第6题。

小精灵说:再开船时客轮上有多少人?你能帮助小精灵解决问题吗? 2、教科书31页第8题。

小精灵说:用500元可以买哪些商品,还剩多少钱?每个小组提出三个问题,并计算。

三、全课总结

1、小结:通过这节练习课你知道了什么? (自己总结,小组交流)。 2、作业:

(1)第29页:3、4 题。 (2)第30页:5、7 题。

3、回家对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复 习

共9课时 总第15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

一、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师:昨天同学们回家对万以内数的加减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请同学们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整理出本单元有这些内容: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小组2:还有用数学、加减法的验算。

小组3: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3、师: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用数学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1)师:谁能分别编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

(2)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3)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4)订正提问: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呢?在计算的时候,还有哪些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5)生汇报交流。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1)考考你:做老师发给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道,就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33页第1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师:得到8面小旗的请举手,真不愧是这节课的计算小冠军。 (2)啄木鸟诊所:比比谁当小医生又快又好?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4 2 3 5 0 0 5 0 1 3 0 1

+ 3 4 9 - 4 5 3 + 3 8 9 - 8 4 7 6 2 1 5 7 8 8 0 2 2 7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生独立完成33页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2、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设计

共7课时 总第16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 、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有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3)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学习设计

共7课时 总第17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 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1)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 (2)生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1)小组讨论。 (2)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周 长 学习设计

共7课时 总第18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总结概念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课本第41页图形。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汇报交流。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概念,探索方法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交流: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实践应用,概括总结

1、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2、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3、思考题:

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学习设计

共7课时 总第19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 2、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学习能力。

4、体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成就感。体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物品,请同学摸一摸物品表面的周长。

2、师:同学们,有一天,小狗和小兔为了一件事发生了争吵。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小狗用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小兔用绳子围成了一个长方形。小兔说:我用的绳子长,小狗说,我的绳子比你的长。同学们,你们能有什么办法判断谁的绳子长一点,谁的短一点呢?

3、学生思考,出主意。

同学们所用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长方形或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周长。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小组合作,量长方形的边长。根据量出的长度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3、生汇报师板书。

4、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5、2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边长。根据量的长度算出正方形的周长。

6、全班汇报交流:说出量出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或毫米),再说一说周长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7、生汇报师板书。

8、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你的理由。

9、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谁用的绳子长?

三、实践应用

1、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2、我们数学课本的封面是一个长方形,请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3、作业:

4、完成的同学量量五角星的边长,求出它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练习设计

共7课时 总第20课时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⑴生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估 计 学习设计

共7课时 总第21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试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板书课题:估计。

二、探究体验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三、实践应用

1、完成46页做一做第1题: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2、完成46页做一做第2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四边形 复习设计

共7课时 总第22课时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复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完成P47页第2题。

(1)指名说一说题意:怎么才能知道奖状能不能放进镜框?就是要知道它们的什么? (2)你准备怎样计算?小组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2、完成P48页第4题。

(1)学生分组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2)分组展示,看看哪个组围的种类多。 (3)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3、完成P48页第6题。

(1)同桌讨论: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2)组织汇报交流: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

三、实践应用

1、独立完成P47页第3题。

2、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在P48页表格中。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教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口诀。

二、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思考问题: A、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B、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A、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B、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C、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D、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4)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分小组讨论。 (5)学生汇报交流。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1)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2)生自由回答。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2)生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2、摆一摆,填一填。

(1)∮ ∮ ∮ ∮ ∮ ∮ 【 】 【 】 【 】 6 ÷ 3 = □

(2)∮ ∮ ∮ ∮ ∮ ∮ ∮ 【 】 【 】 【 】 7 ÷ 3 = □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24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在( )里最大能填几?

5×( )< 16 ( )× 6 < 25 4 ×( )< 23 13< 3 ×( ) 47 > ( )× 6 ( ) × 8 < 26

二、探究体验。

1、教学教材P50例1。(出示挂图)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15 ÷ 5 = [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 ???????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除数??5/ˉˉ1ˉ 5ˉˉ???????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ˉˉˉ0ˉ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学习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3 ÷ 5 = 4 (组)???? 3 (盆)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A、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 B、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完成教材P53第1题。

3、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

四、全课小结

1、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注意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有余数的除法 学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卡片上最大能填几?

□×6<57 □×7<43 □×5<38 □×4<31 □×8<26 □×9<60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教学P52例3。

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 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

2、如果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 如果是17盆呢?如果是18盆呢? ??

如果是24盆呢?如果是25盆呢? 3、生列出算式,分小组列竖式计算。 4、指名板演,汇报交流。

5、小组讨论:观察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6、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余数 < 除数。

被除数增加,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加而增加。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

2、完成课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3、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师总结。

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设计

共6课时 总第26课时

练习目的:

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练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4×7-28= 34-5×6= 4×8-24= 2、根据题意写出横式。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

(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 3、计算:(用竖式计算)

37÷4 49÷6 32÷5 25÷7 4、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 (1)48÷5=9????3 ( ) (2)33÷7=5????2 ( ) (3)63÷8=7????7 ( ) (4)5×6+4=34

2、当师傅:完成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 7、把计算卡片分一分。(P54第7题) 8、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三、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四、补充思考。(与家长同学习)

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 2、有羽毛球23个,如果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 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n0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