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原因
更新时间:2024-02-13 15:11: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汶川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及注意的问题
昨日,国家地震局有关专家对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发展趋势和今后应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初步分析。
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四川周边可能发生余震
在地震学中,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7.8级,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剩余能量还要继续释放,连续余震应该是正常现象,因此四川周边地区有可能发生余震。
张国民说,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区,也可能造成新的灾害,要防备余震造成的灾害影响。因此,目前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避免引发更大的灾害。
有震感地区≠本地发生地震
近期某地区不会发生5级以上地震
国家地震局表示,有震感地区,并不等同于本地发生地震。
国家地震局新闻发言人张宏卫形容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某、某等省区市均有震感。震感不等同于地震,但有些地区群众最先以为本地发生了地震。
释放能量大导致有震感地区广
国家地震局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表示,此次地震波及面广,震源较浅、震级大是最关键的原因。国家地震局专家指出,有感地区不是本地发生地震,而是地震波及造成的。
篇二:汶川地震成因分析
中新网5月18日电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日前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航遥中心、环境监测院、地科院、地质所、地质力学所等单位的专家根据各自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的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认为,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惹的祸: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汶川地震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
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
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东部龙门山构造带汶川附近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该构造带是青藏高原内部巴颜喀喇地块和中国东部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构和构造。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灌县-江油断裂(前山断裂)、映秀-北川断裂(中央断裂)和汶川-茂县(后山断裂)及其相关褶皱之上,这次8级强震发生在映秀-北川断裂之上,是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向东南方向推挤并伴随顺时针剪切共同作用的结果(图1和2)。
图1 龙门山断裂带及强震分布
映秀-北川断裂全新世(10000年)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性,其长期地质滑动速率小于每年1毫米。GPS观测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的现今构造变形也是以逆冲和右旋剪切为特征,但变形速度不大(图2)。因而,龙门山构造带及其内部断裂属于地震活动频度低但具有发生超强地震的潜在危险的特殊断裂。
图2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地壳运动速度场
汶川地震的发生及龙门山向东南方向推覆的动力来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其向北的推挤,这一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大规模的构造变形,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地貌隆升和向东挤出(图3)。由于青藏
篇三:四川汶川地震原因一二三
四川汶川地震原因一二三
2008-05-30 11:19
中国地质调查局最新分析提出,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地震活动的机理,可能是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持续的挤压引起。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四川地震灾区地质简图,并进行分析评价表示,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一带的八级地震发生在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结合部,也是一个大型的重力异常梯度带,两侧地块的基底深度和厚度都有数十公里的差异。该断裂带有大量的断裂及活动断裂组成,后续的地应力释放造成的断裂活动,形成余震。该次地震活动的机理可能是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持续的挤压引起。
资料表明,历史上,这个断裂带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的地震。如: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川西发生了七点五级地震,九千三百余人遇难;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松潘、甘孜发生七点三级大地震。
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分析认为,根据观测,印度板块现正以每年五十毫米的速度向亚洲俯冲。这个地质活动在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的同时,因东侧四川、鄂尔多斯低地形形成的位势和重力势差,还造成了高原向东的侧向流动和挤压。四川、鄂尔多斯地块比较稳定,自一点六亿年以前的晚侏罗纪以来,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青藏高原向东的挤压,在这个稳定地块突然受阻,必然在两个地块接触地带发生应力集中和变形。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向东巨大挤压应力持续释放的结果。
二00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昆仑山八点一级大地震显示出青藏高原北部的应力大释放。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分析认为,汶川地震表明,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集中区已经由北部转向东部,沿中央龙门山断裂带约两百公里长的地带释放,能量巨大,波及范围广。
汶川地震最大的特点是传统认识的龙门山冲断层,发生了明显的右行水平位移,正因为此,沿龙门山断裂带,震中的汶川,北东方向的茂县、绵竹、北川等县市,都遭受了重大损失。
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精细分析结果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监测结果都显示,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属浅层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通常认为,两个板块的界面摩擦作用形成地震。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到亚洲板块之下,主俯冲面一般深达四十至八十公里。而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只有十公里。这个现象引发了中国地质科学家新的探讨,并在地球物理数据支持下,提出青藏高原向东分层流出的观点。原来以为,青藏高原是整体的地壳地幔物质向东流动,现在看来,这个流动不是整体发生的,而是分很多层发生,而且不同层之间,流动的速度也不一样
广东天文学会专家分析,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日期与时间,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
大地震日期恰好发生在上弦(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上弦时刻出现在中午11时47分。上弦
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的角度恰好等于90度,上弦这天,有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对地球施加影响。历史上有些大地震出现在上弦或下弦的前后:如里氏9.1级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发生在1957年3月9日(农历二月初八),这天恰好是上弦;里氏8.8级的南美洲厄瓜多尔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七),次日为上弦;里氏8级的我国甘肃古浪大地震,出现在1927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廿三),次日为下弦;里氏7.3级的我国辽宁省海城县大地震,出现在1975年2月4日(农历十二月廿四),下弦为2月3日。
太阳月球地球处于同一平面
汶川大地震时刻恰好出现在太阳月球地球3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在平时,月球与太阳地球的运行不是处于同一个平面,而是有一个5度多的夹角。当3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可能对地球地壳的某些板块产生特殊的或共振的影响。
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纬线
汶川大地震前夕,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纬线上。5月11日,太阳位于天空北纬18度,而月亮由北往南掠过北纬18度。也就是说,5月11日有一瞬间,太阳和月球位于同一条纬线(北纬18度)上。日月两天体位于天空同一条纬线上,这种合力可能对地球的地震起引发作用。
地震的地点和强度主要来自地球的内部,而地震的时间可能受地球外天体的引潮力及辐射和磁场等外因影响。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空间的排列状况处于特殊的位置,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合力将会出现一个临界点或转折点时,就有可能触发地震,这就是地震的天文外因。
两个强天文潮汐值得注意
据广东天文学会表示,今年6月初,有两个强天文潮汐值得有关方面注意。一个出现在6月3日21时,这时月球距离地球最近,只有357251公里,这是2007年11月24日以来月球与地球相距最近的时刻;另一个是6月4日凌晨3时23分,太阳、月球和地球排列成一条直线(朔)。如果这两个强天文潮汐的时间间隔较长,那只属于一般的孤立的天文现象,但它俩相距只有6个小时,将会形成叠加的强天文潮汐,就有可能对地球的气体潮(大气潮)、液体潮(海洋潮)和固体潮(地壳潮)产生显著影响。目前,四川汶川里氏8级大地震后,还存在地壳板块错动,还有余震能量释放不彻底等因素的存在。因此,6月4日前后,这两个强天文潮汐相继出现,值得地震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关注。
5月15日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召集国内权威专家,对四川特大地震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第一,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第二,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第三,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正在阅读:
汶川地震原因02-13
一年级安全教育计划.教案06-01
促进农村妇女创业就业的调研报告03-09
古树的神秘故事09-16
巩义论文网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住宅建筑设计要点论文选题题目05-09
最新简单的房屋转让合同模板05-25
高等数学.厦门大学出版社徐荣聪.高数课后习题详细参考答案06-08
蒸馏习题解答11-12
51单片机实验指导书08-09
实验九 用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