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通论讲义5

更新时间:2024-06-26 22: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章 欧洲近代文化

从18世纪末经历整个19世纪,是近代西方文化形态确立的时期。近代文化的形成除了传统力量的推动外,即继承和发展了转变时期各种文化要素外,更为重要的的是经历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即欧美国家的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使得欧洲跃上了新的台阶,有了更为确定的文化基础。换言之,正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确立,近代文化的基本内核形成了。

这两大事件,不仅指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还意味着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等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结果,最终呈现了近代文化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欧美政治革命和现代西方国家体制 一、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立

资产阶级民族国家,是西方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质是一种以法治为本位,以国民为主权的的民主制度。 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建国三大历史事件标志资产阶级国家理论的成熟与实践的成功。

西方学者把近代国家理论称之为民主政治理论,是对这种理论的一种集中概括。

从理论来源看,西方国家理论是建立在人权理论基础上的,而这又得从文艺复兴人性思想与启蒙运动人权思想来追溯。

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最先实践者是英国人,在理论上先行一步的则是法国人孟德斯鸠。

对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历史回顾,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其国家制度的来源与依据。

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立在欧洲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反对封建制度是它的主旋律。

17世纪后,英国的政治首先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封建民族国家转向近代民族国家,即所谓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模式。

法国是启蒙运动的大本营,也是民主政治学说的起源地。法国大革命时世界革命的一个象征,世

界经历了整整一个革命的时代。

表面上看,人们愿意承认英国革命在代议制度上的贡献、美国独立战争所创造的宪法贡献,对于法国大革命,认为只留下革命原则。其实不然,法国不仅创造了革命原则,它是民族国家形式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所说:“法国革命的目的不仅是要变革旧政府,而且要废除旧社会结构,因此,它必须同时攻击一切现存的权力,摧毁一切公认的势力,除去各种传统,更新风俗习惯,并且可以说,从人们的头脑中荡涤所有一贯培育尊敬服从的思想。这就产生了法国革命如此独特的无政府主义特点”。

无论如何,法国大革命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国家与政府建构的模式,成为西方文明的宝贵财富。不仅对法国与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且对于世界封建专制制度,法国大革命都是其思想上的终结者,而且法国大革命所创造的民主政府体制,也为真正的民主制度提供了最丰富的经验。

美利坚合众国是一种联邦制度的新国家。它所具有的民主色彩与法制精神是旧

大陆诸国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它比一般的民主共和国来说,更能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更有利于限制然中央政府。

现代西方政治原则的形成

西方社会经历了17世纪英国革命与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剧烈冲击后,才基本确立了现代社会的政治原则。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虽然社会政治变化剧烈,但是政治基本原则保持稳定。西方社会政治的基本原则可表述为:

1、是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这种民主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继续发展。 2、通过议会改革,使民众意愿与政府决策之间。产生制约与平衡。 3、加强法律的制定与执行,以法律为准则,使现代社会政治有可靠的基础。 4、西方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监督机制建立起来代表民众对政府进行监督。

第二节 欧洲工业文明

18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关系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即进入了资本主义方式确立时期。它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至1860年称之为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此,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在欧美先进国家取得普遍胜利,从中可以看出,有着自身规律的经活动和经济变革以复杂的方式影响了近代社会文化生活。

工业文明的第一个最为显著和直观的特征是机器在生产劳动领域里的广泛使用。 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的近100年里,基本完成了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过渡,率先成为跨入工业文明门槛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什么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说:“英国比荷兰拥有更多的基本工业资源,比法国拥有更多不信奉国教的新教徒和船只,它还经历过1688年的政治、社会和宗教革命。只有英国才能将棉纺织业、煤炭和炼铁技术、蒸汽机、繁荣的对外贸易结合起来以实现目标”。 从18世纪80年代到以后的三代人里,一场史无前例的、意义深远的革命在整个英格兰展开。“从那时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现代化”帷幕。

从此以后,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展开,至今方兴未艾。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地球上就开始存在着两类主要的文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当然中间还有很多过渡地带。工业革命是近代工业化的实际开端,是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折点。

工业化的法则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 以物质文化而论,工业文明在许多方面与古老的农业文明截然不同:

结构复杂的机器取代了简单的手工工具;

蒸汽、煤炭成为最主要的动力能源;钢铁及人工合成材料取代了自然原材料; 火车、汽船取代了马车、牛车和帆船;

城市取代了农村??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伟大飞跃,工业革命所建立起来的工业文明,成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终结者,它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创造出巨量的社会财富,而且从根本上变革了农业文明的所有方面,完成了社会的重大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等等,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所谓工业革命,其实是不同层次的统一,首先是产业和经济革命,然后是社会革命,最后是文化革命。不能把工业革命仅仅当做是产业革命,而应当从社会革命和文化革

命着眼来进行全面把握。

事实上,如果没有社会革命的支撑,工业革命不会最终完成。工业革命与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互为表里。实际上工业社会的一切都以工业大生产为基础进行,一方面国家建立起关联度极高、分工极为严密的产业体系,产生了大批的“自由劳动者”——产业工人(包括蓝领和白领),同时工业化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教育,因此国家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使得教育和职业训练社会化。另一方面,国家作为大企业利益的集中体现,与经济管理高度整合,管理能力和国家权力大大增强。如此一来,整个国家和社会高度组织化,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产生出令人生畏的能量。 一、近代时期的文化表征 1.新古典主义绘画和建筑

18世纪下半叶,在启蒙运动影响下,受到法国贵族赏识的洛可可美术已不能把持美术的阵地。新古典主义艺术诞生了。新古典主义诞生原因有: 1、对古代遗迹的发掘和对古典文明的兴趣;

2、18世纪欧美的政治革命召唤新的艺术形式。

在确立新古典主义地位方面,法国画家达维特(大卫)贡献最大。

而他的弟子安格尔则以精美高雅的画风捍卫着古典的理想,成为学院派保守主义精神支柱。

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是什么?主要是指严肃的题材,强调古希腊、古罗马的市民英雄主义,在艺术形式上注重塑造性欲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视感情,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在革命时期,则是借着古代的英雄主义,迸发着庄严而热烈的现实主义激情。不过,一旦失去了革命的高涨形势,它就丧失了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崇高古典题材和严谨形式的空壳。 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自然在各个艺术领域里都有表现。 文学领域中主要是戏剧,代表作家有拉辛和高乃依,他们从古典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中获取题材,人物塑造按普遍性和典型性理想化,戏剧结构严控三一律,艺术目标实现道德教化。

就造型艺术而论,古典主义思潮遍及于建筑、雕刻、绘画各个方面。在建筑上,对于古代严肃而朴素的风格和样式的摹仿极为盛行,尤其是在路易十六至拿破仑当政时期。巴黎的巴德兰教堂的形制柱式全仿希腊式,爱德华广场(现名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则属于罗马式,后者的雄伟壮观可以说是法兰西帝国精神的真正写照。

在雕刻方面,古典主义的特征是从内容到形式全以希腊罗马维准则,就是当代人物的制造业要加上古代的服装并赋予一种古代人物的气质。如意大利雕刻家卡康诺瓦巴拿破仑塑造成裸体的古代英雄,把拿破仑妹妹表现为半裸体的维纳斯的样子。

在绘画方面,古典主义的影响尤为深远,路易-大卫和安格尔是古典主义绘画的两位杰出大师。

大卫是法国大革命的官方画家,善于用古典主义手法展现当代事件。 前者的作品构图完整、庄严、有力,充满了英雄主义热情,如《荷拉斯散兄弟之誓》、《马拉之死》等,表现了革命时期的高涨热情。而安格尔的作品过分理智地严守古典的庄严形式和内容,缺乏充溢的时代感情和革命精神,以致于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他的代表作有《泉》、《土耳其浴室》等。

1789年后,新古典主义风格扩展到欧洲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国的前北美殖民地。在南国,新共和国的中产阶级把新古典主义当作时代的代名词,他们用象征共和主义信念和民主情感的古典主义建筑装点首都华盛顿。 2.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与其说是一个需要下定义的术语,不如说是一种需要探讨的态度。他始于1780年前后,持续到1830年前后,但直到1914年,浪漫主义的观点和议题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

浪漫主义最初主要是一场德国的运动,但它从让-雅克-卢梭那里受到启发。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人生来自由,但处处受到束缚”,认为人们应该回到大自然的天真状态。“回归自然”就成为行动号召。

到18世纪末,在欧洲有整整一代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的在很多方面大异其趣,但是他们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思潮归为一类,因为他们有一种 精神上密切联系,使他们显然脱离了18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想。

这一代人被称之为浪漫主义,他们所造成的革命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拜伦、布莱克、渥兹华斯、柯勒律治、贝多芬、肖邦、巴尔扎克、歌德等倾泻他们天才果实。这些人的气质彼此大相径庭,所持信念背道而驰,但他们所反映出某种信仰与共鸣,使他们在精神上彼此相近,并使他们有别于启蒙运动的精神。 浪漫主义兴起原因:

1、是对启蒙运动精神的一次反抗;

2、18世纪末,各国掀起了一场民族独立运动,各国艺术家纷纷投入到收集、整理、发掘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

3、也是对法国古典主义的一次回应;

4、浪漫主义是对机器文明的反抗。

作为一种时代思潮,浪漫主义艺术具有许多基本特征: 1、浪漫主义强调统一于综合;

2、浪漫主义对爱充满了无限的渴望之情; 3、回归自然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基本口号;

4、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喜欢描写特殊性格、异国情调、神秘幻觉和异常事件。 当然,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十分统一的运动,它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现实的特点很不一样,如英国的浪漫主义比较朴实、平和,喜欢用大自然来表达心中的泛神论情感。法国浪漫主义就比较入世,重感情的抒发,喜欢用悲剧和冲突来展示生活。而德国的浪漫主义则充满了神秘主义和玄想的色彩,深邃、敏感,对无限有着一种病态的偏好。 浪漫主义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表现得也各有特色。

在建筑上,英国人以复兴哥特式为主,如巴利的《伦敦国会议事堂》;法国人以追求德国风格和复兴罗马式为主,如布雷和勒杜的那些无法建成的方案。

文学领域的浪漫主义运动

文学领域的浪漫主义最初发端于被称作“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的德国文学运动。

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 但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艺术力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 \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 \。从根本上说,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出现,是要求个性的解放和心灵自由;封建政权和学院的古典艺术,同样让他们感到是必须摆脱的精神重压。浪漫派重视色彩,是和他们重视感情的要求相一致的。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

在绘画上,英、德出现了浪漫主义风景画,英国的泰纳、康斯太勃赫,德国的弗里德里希为代表。

法国的浪漫主义画家有席里柯和德拉柯罗瓦,他们的作品色彩鲜艳丰富,光与影对照强烈,主题充满矛盾和戏剧性。

在音乐上,浪漫主义找到了最好的表达形式。总体而言,综合性(指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和抒情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舒曼、柏辽兹、李斯特、肖邦、瓦格纳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

浪漫主义绘画

浪漫主义绘画最早出现于英国,表现为对自然的崇拜,分别两个各不相同的分支:田园派(thePastoral)和敬畏画派(the Sublime) 。

约翰-康斯特布尔主要描绘自然风景,从而构成人与自然间的一种精神联系。 透纳关注破坏力巨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

在西班牙,浪漫主义绘画通过弗朗西斯哥-戈雅的反古典主义作品发展起来。戈雅史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的宫廷画师。他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可以从他为皇室家庭绘制的肖像画看出端倪。

绘于1798-1805年的“裸体的玛哈” 和“着衣的玛哈” 是戈雅的代表作品,“玛哈”是西班牙语“俏女郎”的意思。两幅画中人物姿态都相同,双掌交叉于头后,身躯斜卧于床上,人物俊俏丰满。画家致立于表现人物身上所诱发出来的青春美的魅力。作为近代描绘赋予现实意味的女性人体,可算是一个先驱。这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黑暗统治年代,不能不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反封建意义。

这两幅画给戈雅带来了极大的声誉。戈雅在这两幅画上运用淋漓酣畅的小笔触,几乎是一气呵成地把握住同一形象的基本造型。这两幅“玛哈”是戈雅的独辟蹊径之作,因为在西班牙绘画史上极少有裸女像,它是不为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容忍的。

“5月3日的枪杀”的画中表现了那种对正义惨遭蹂躏和愚昧与丑恶得势的愤慨之情。“5月3日的枪杀”通过光与影、明与暗、冷与暖、美与丑、勇敢与怯懦、正直与卑劣的强烈对比,戈雅的激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在描绘这一历史事件时,他运用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奔放画法塑造人物形象,并不斤斤计较细节是否精确,而是一心一意抓住最重要的东西,以最具特征的动作、神态和氛围,传达他炽烈的爱憎。

位于画面中心的那位穿白衫黄裤的西班牙青年,形体塑造也许并不怎么准确,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最动人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一个民族的反抗精神在他身上获得了集中体现。这是戈雅的一件杰作,一件在整个美术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杰作。

1814年席里柯又展出了这幅同样震惊画坛的描绘骑兵题材的作品。

画中描绘受伤的骑兵正沿着山坡往下滑时的挣扎情景。他成功地利用了人和马之间即将发生的悲剧性的情节,突出表现了战场的气氛,令人惊心动魄,画面的激情,用笔用色已基本上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

席里柯特爱好画马,是马的雄健吸引他去研究和描绘那种不可驯服的、野性的自然力,与马有关的题材是他绘画的主要题材,他自己就当过骑兵,酷爱骑马急驰,最终还是坠马而死。

这幅画所表现的,就是筏上最后剩下的人们正在振臂呼救的刹那情景。它在艺术上引起的反应,远不如在政治上引起的反应强烈。由于取材于轰动一时的新闻,是波旁政府的一个“疮疤”,国王路易十八带病参观了这幅《梅杜萨之筏》。他,注目很久,对作者说:“席里柯先生,你刚刚搞了一场灾祸,不过对你来说,恐怕还不只这一件吧?”可以想见,当时的法国

政府和艺术中的学院派,绝不会给这件作品和作者任何荣誉的。展览之后,席里柯始终郁郁寡欢,直到死去。

在这幅画中,画家没有去仔细刻画人物具体个性特征,而着力描绘人驾驭烈马的气势,竭力夸张人与马的动势,借以传达画家自身不可按捺的狂暴的情感。狂暴与激情是浪漫主义画家的基本品格,这和古典主义画家根本不同。为了表现激情,一切艺术语言、构图、人物造型及笔触和色彩都成了传达情感的符号,本身是无什么意义的。

德拉克罗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派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 十八岁成了古典派画家的学生。他是个情感、丰富知识广博、有多方面才能的人,他擅长音乐,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也画壁画、肖像画、静物画、动物画、风景画。他的绘画创作所表现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浪漫主义的种种追求--呼吁自由、缅怀历史、对文学名著的再现、异国情调和东方色彩、神话幻想和宗教情感、自然和原始的力。他用奔放的笔触、用色彩来塑造形体。这些作品反映的生活的范围各异,它们达到的水平也并不相同,但肯定的说,所有这些探讨都是与他的浪漫主义的精神相关联的。

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 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 资本主义和机器生产所加到人们身上的束缚,他缅怀往古,寄情于神话,羡慕原始的自然之力或东方的奇风异俗,都为了从中获得灵感以抒发自己的幻想激情。他为人类文化创造了丰硕的财富。他被称为“ 浪漫主义的狮子”。留下不朽的作品有:《自由领导人民前进》、《希奥岛的屠杀》、《加利列海》等 。

浪漫主义音乐的出现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着一个时代。浪漫主义风格音乐注重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打破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种种形式上的束缚。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有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终结在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时代。

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3.现实主义及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飘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

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

在《人间喜剧》的序言里,巴尔扎克自称为社会典型的研究者,泰纳则频繁使用此术语讨论社会阶层人物的性格,逐渐演变成现实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典型也是别林斯基论俄国小说时常用工具。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在韦勒克看来,历史性是现实主义理论中比较可行的一个准则,他援引奥尔巴赫对《红与黑》的评述说明这一点:\主人公'植根于一个政治、社会、经济的总体现实中,这个现实是具体的,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韦勒克的看法是对的,现实主义确有历史性的维度。

现实主义,就广义上而言,是指不同历史时期中努力用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狭义上看,现实主义则是指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一个艺术思潮和流派。这派艺术家是用忠于对象的手法写自己眼界所及的事务,只表现当代的平素生活,因此有时他们又称为“写实主义”,以示区别。

现实主义认为,艺术不能只表现高雅的或高贵的题材,同时也应该表现平凡的、普通的东西,它应当真实地再现我们周围生活和世界。 先是法国的巴比松画派,他们继承了英国风景画的康斯塔伯的创作原则,以新的眼光观察自然。

以风景画为主的巴比松派的出现,是在复辟时代末期和七月革命初期,波旁王朝的腐化和政治空气的低压之际。一些画家希图通过自然风光的描绘,寄托他们民族的情感和向往自由的理想,而巴黎郊外白露附近有个巴比松小村,有一群画家常常到那里写生,甚或住在那里画画,人们即称这群画家为巴比松派。由于受其它传统的影响,产生不少受它影响的画家。巴比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而且成为后来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的先导。

奥诺雷·杜米埃是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杜米埃的艺术生涯始终与法国的现实主义相联系,他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

这幅画好象既表现了短暂旅途生活,也象征着人生漫长的道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情,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在这类作品中,既没有幽默,更没有讽剌,而是十分严肃地表现了画家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心。在杜米埃的画面上常有着流畅的轮廓线,所以颇有版画的特点。

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农民画家。他出生在农村,童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较少受学院派或同辈画家的影响,自有其独特的朴素风格 。米勒一生非常贫困,艺术久久不为人所重视。他把艺术奉献给“泥土上的英雄”--农民劳动者这一点对他一生的艺术成就是有决定意义的。

他是赞美劳动和自然的艺术家,也许他笔下描绘的法国农村与中国农村有某些相象之处,也许是因为中国艺术家对农村生活历来就是感兴趣的,所以他的画似乎特别令中国读者感到亲切。可以说是最受中国观者欢迎的画家之一。他留下的不朽的作品:《拾穗》和《播种者》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

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

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 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库尔贝把自己的艺术称为“写实主义”,立志于把存在于自然生活中的美--以千变万化方式表现的现实的姿容以艺术的形式流露出来。单单这一点,他就不知比许多同时代的画家高上几许了。

越出理想的界限,把生活的原形和事件直接搬上画布,在当时看来似乎缺少艺术的处理,展览招来了各方的批评。实际上,\现实主义\的提出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质疑,对艺术的质疑也是对生活的质疑,对生活的质疑就是人类对自身现状的思考,思考是人类的传统,是艺术的理由。库尔贝的这次展览凭借艺术家个人的勇气和信念,确立了现实主义绘画的地位,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运动载入人类文明精神的发展史。

在1849 年时库尔贝创作了一幅表现贫苦人民生活的人物肖像画“采石工人”。 这幅画后来毁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的主题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创作这幅画的灵感,是来自于库尔贝在迈西埃尔附近的一次邂逅:他在路上看见两个凿石头的男人。他们那悲惨的境况和他们的窘状让库尔贝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艺术必须描写这种真实的现象,结束当代那种矫揉造作的艺术。

库尔贝的现实主义,不仅拿破仑三世不能接受,连一些著名评论家或者同时代的好友也不时发出挖苦与讥讽声。

库尔贝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和强烈的人文情感同样反映在他以其它自然对像为题材的作品之中。库尔贝一系列以劳动为题材的人物画创作,可以让人们度量失落和提升的比重;库尔贝一系列的静物画创作,实物的质感和量感不弱于塞尚(Cezanne)和夏尔丹(Chardon)静物画的份量和丰润;库尔贝一系列的人体画创作,直言不讳地坦坦荡荡是不断涨潮的欲望。库尔贝也为世人留下了不少性格外向、直爽自信的自画像。库尔贝仍以他出生的家乡,奥尔南山区的自然风光为题材创作了一些优美感人的风景画,敞开心扉的抒情是画家美丽的灵魂祷告。

4.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

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耶·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兴起的一个以反官方艺术沙龙垄断地位为基本出发点的艺术流派。1874年,以莫奈、毕沙罗、雷诺阿为代表的一群艺术家,在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里举办了一个画展。画展名为“独立的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艺术展”。

结果,他们自己给画展起的名字,倒没有叫响,反而一位保守派艺术评论家的讽刺挖苦之辞,却让这帮画家和他们的画展名垂青史。这位艺术评论家名字叫路易·勒鲁瓦。他在1874年7月25日的《噪声》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这次展览的评论,题目就叫“印象派展览”。据说,他的灵感来源于莫奈的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参展作品。“印象”这个词,此时已经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了。

与古典学院派相比,印象派在艺术创作中推崇的是人的感觉,而不是人的理智。他们普遍认为:法国艺术在新古典主义的约束下,“美”已经变成了机械的公式。 印象派画家在艺术上表现的是自己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他们用敏锐的目光来捕捉富于变化的大自然的一瞬间的内容。在这一视点下,顷刻间,世界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大自然在光的作用下,抖动起来,并焕发出了诱人的光彩。而昔日被画家们关注的题材,甚至是人物目光中的眼神,都渐渐地被印象派画家们抛在了脑后。光和色彩成为了他们笔下的主旋律,而整个画面的自然气氛则成为了他们追求艺术的目标。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 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印象派的绘画观念: 光线在物体上的变化,阴影下的微妙色彩,是印象派画家所要表现的主题。印象派把「光」当唯一真实的对象,不知不觉中把「形象」破坏。剩下是画家视觉的主观性。具代表性的观念 : 1. 以光谱色(分析太阳光后得的七色)作画。

2. 在画布上将补色并置,在观者的眼中自动调色,增加画面的彩度和明度。

3. 否定固有色,不用黑色和深咖啡色。

4. 不用线条画轮廓,认为阴影是有颜色的,只是彩度、明度较低。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都是鼎鼎大名。

马奈(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 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把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

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他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佳作。大致为《露台》、《草地上的午餐》、《吹笛子的少年》等。

提起雷诺阿,令人不禁浮现女性盈盈含笑的妩媚画面,或是孩童纯挚的容颜、轻松欢乐的聚会,还有阳光下款款起舞的人群...... 他的作品呈现一种优雅自然的美,除了最直接的愉悦感受外,不会让人有任何思考性的负担。在他的画中找不到对人生负面的反应与答案。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

代表人物有修拉、塞尚、高更和梵-高。 修拉(Georges Seurat, 1859-1891)

法国画家。新印象画派(点彩派)的创始人。认为印象派的用色方法,不够严格,不免出现不透明的灰色。为了充分发挥色调分割的效果,用不同的色点并列地构成画面,画法机械呆板,单纯追求形式。作品有《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修拉描绘的法国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等。他的继承者有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出生年月:1839年。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塞尚由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介绍加入印象派,并参加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人依他的风格也归於后印象派。

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 思考题:

1.十九世纪的欧美政治文明

2.工业文明及所带来的社会巨变

3.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原因和特征 4.比较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文化表征 5. 现实主义的涵义及文化表征 6.印象派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ma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