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12讲学案 文言文重点课文精析

更新时间:2024-03-31 12: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个性化学案 第十二讲 文言文重点课文精析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知识点 语文 人教版 《论语》 句子翻译 文章理解 一词多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适用年级 课时时长(分钟) 新初一 120分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论语>十二章》及孔子的有关知识,理解每段语录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辨析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和一些虚词的用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领悟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读音、字义,诵读、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复习预习

1.回顾有关实词的文言现象,能根据提示分别列举出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回答文言虚词“之”的用法,重点分析作代词时具体指代的内容。

2.结合小学所学知识,说出自己所了解的孔子和儒家学派的相关知识,举出有关孔子的轶事和名言,并谈谈对名言的理解。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孔子及《论语》介绍 1.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1

个性化学案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3.创作背景介绍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

2

个性化学案

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考点2

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根据平时积累判断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词语。学习实词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学习文言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等,(2)起组合作用的,“以”“于”等,(3)起连接作用的,如“则”“而”,(4)起语气辅助作用的,“也”“乎”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考点3

翻译文言文语句的方法 1.重点实词意思一定要译出。

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 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 考点4 内容理解突破

文章内容往往除了包含最表层的含义外,还蕴含着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目的,这都是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理解内容的时候,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都应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如下图: 归 纳要 点

信息提取法 归纳信息 人、事、情、理 疏通文意 乎?(《学而》)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题目验证法 利用试题题面 整体把握文意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3

个性化学案

【答案】(1)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理解:这一则有三问,每一问谈了一个方面,分别是学习的方法、乐趣以及做人的态度。温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和学友共同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心胸开阔,才是君子之风。

【解析】翻译时注意“子”“时习”“说”“愠”“君子”的意思,明确“学”与“习”不是一个意思,对于学习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例题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2)强调了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的修养,要反省自己的行为,替别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诚信,强调老师传授的知识要按时复习。

【解析】翻译时注意“日”“三省”“为”“信”“传”的意思,曾子的“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例题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理解:这是孔子回顾自己一生的历程。我们需要具备悲悯之心,将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融合,当这些融合形成了规矩,形成了习惯,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

【解析】翻译时注意“立”“惑”“天命”“耳顺”“逾”“矩”的意思。“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成了生命中的习惯,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

4

个性化学案

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例题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2)理解:这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温故知新的重要性。

【解析】翻译时注意“温故”“知新”“可以”等的意思。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与升华。

【例题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翻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2)理解:讲的是学习方法,从反面强调读书与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解析】翻译时注意“而”“则”“罔”“殆”的意思,孔子认为读书学习,“学”与“思”二者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例题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2)理解:这一则写君子应当有坦然面对艰苦环境的境界,应坚守自己的志向,做到贫贱不能移。

【解析】翻译时注意“箪”“堪”的意思,在理解“堪”时,可结合“不堪重负”这一词语。孔子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

5

个性化学案

也自得其乐。解读这一则时要知人论世,在历史记载中颜渊的原则是:只要活着就有快乐。所乐的是走在人生正途上,完成人性向善的天赋使命。人的尊严就在这种“乐”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学生在此基础上来了解为什么孔子要如此地赞美颜回。

【例题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理解:这一则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提倡以学习为乐趣。

【解析】翻译时注意“之”“者”“好”“乐”等词的意思,解释和“好”时可结合成语“叶公好龙”进行分析。本则孔子指明了学习的三大境界:知之、好之、乐之。三者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孔子在此强调的是以学习为兴趣的学习态度。

【例题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理解:孔子主张君子应当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为吃穿而到处奔波,提倡不符合道的荣华不应接受。

【解析】翻译时应注意“饭疏食饮水”“肱”“于”等词的意思,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权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这句话,代表了孔子主张求富的思想。孔子主张为了求富,象执鞭这样微贱的工作也不排斥,可见,孔子反对的是不正当的富贵和不合“道义”、“不守信用”的行为,并不反对可富、可贵本身。学生注意不要片面理解。

【例题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

个性化学案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翻译: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2)理解:这则是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这是学习态度的体现。 【解析】翻译时注意“三”“行”“焉”“其”“善”等词的意思。文中一个“择”字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见,善于“择其善者”,去“其不善者”,这样才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例题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2)理解:本则孔子在强调时间的珍贵,我们必须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有效时间来学习,充实自己的人生。

【解析】翻译时注意“川”“斯”“舍”等词的意思。这句话浅显易懂,我们很容易想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等相应表示珍惜时间的诗句。

【例题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翻译: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2)理解:这则讲的是人要有志气,要有坚定的志向。

【解析】翻译时需要注意“三军”“匹夫”等词的意思。本则运用对比手法,说明再高的官职也有可能失去的一天,但是一旦志向坚定,将无所畏惧,鼓舞人要有明确而坚定的志向。

【例题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题干】翻译上文,并说说你的理解。

7

个性化学案

【答案】(1)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2)理解:这则强调博学笃志,提问及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解析】翻译时需要注意“笃”“切问而近思”“仁”等词的意思。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与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

四、课堂运用

【基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题干】1.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 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 、 、 , 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题干】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不惑( ) 不逾矩(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 ) 好之者( ) 笃志( ) ....

8

个性化学案

【题干】3.解析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学而不思则罔 .(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 .(4)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巩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题干】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题干】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B.吾日三省吾身 三人行 ....C.回也不改其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拔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9

个性化学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题干】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B.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C.不亦说乎(也,也是) D.吾十有五志于学(有,拥有) ..【题干】2.下列语句中,谈论学习态度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题干】3.《论语》一书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请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其中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五、课程小结

本课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学习方法与态度,第二,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第三,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是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准则。

同时,学习本课时,需要注意异读字、多音字等现象的读音,结合现代汉语,与文言文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在对语句进行翻译时,需要注意“字字落实”这一原则。

六、课后作业

【基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0

个性化学案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题干】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思而不学则殆 (2)吾日三省吾身 (3)人不堪其忧 (4)博学而笃志 【题干】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亦说乎(yua) 人不知而不愠(yùn) B.《论语》(lún) 传不习乎(chuán) C.学而不思则罔(wǎng)吾日三省吾身(shěng) D.博学而笃志(dǔ)思而不学则殆(dài)

【题干】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巩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1

个性化学案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题干】1.对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友人) 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C.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D.传不习乎(传授) ..【题干】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七十而从心所欲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人不堪其忧 【题干】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拔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①为人谋而不忠乎?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题干】1.下列句子朗读时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题干】2.比较下列各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判断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 A.(1)/(2)(3)(4) B.(1)(4)/(2)(3) C.(1)(3)/(2)(5) D.(1)(3)/(2)(4)

【题干】3.文中三处画线句子①②③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12

个性化学案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m1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