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四章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更新时间:2024-04-12 22: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必修三 第四章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指在单位_______或单位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调查方法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_______ ①样方形状:一般以_______为宜。

②取样方法:_______取样法和_______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_______捕法

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1)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死亡率:在_______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3、研究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_______或_______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研究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四)年龄组成

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_______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

1)A增长型:种群中年幼个体很多年老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增长期,种群密度会增大。 2)B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3)C衰退型:年幼个体较少,而年老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减少。 3、研究意义:对于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五)性别比例

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六)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如右图) 【思考感悟】某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则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何?

雌性比例大,导致出生率较高,因而该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

【基础训练】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1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2、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集中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下甲图为种群的三种典型的年龄组成类型,乙图为种群的三个典型存活类型。 (1)在渔业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保证水域中该鱼种群年龄组成出现甲图中的A类型,才能保证鱼产量的稳定。

(2)若乙图表示对三个经营多年的养猪场的

调查结果,则经营最好的为Ⅱ猪场,而另外两个经营不好的原因是:Ⅲ猪场因饲养等技术问题造成幼猪大量死亡;Ⅰ猪场因市场营销问题造成老年猪积压。

(3)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生物分别属于乙图中哪种类型生物:人Ⅰ,鸟Ⅱ,蛙Ⅲ。 (4)某害虫种群年龄组成虽为A增长型,但有关专家却推断它不会泛滥成灾,因为这种害虫的年龄存活曲线如乙图中Ⅲ曲线。

【高考模拟】4、(2007江苏生物41)“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1hm=10000m),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

N=Mn/m。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__。 5、(2011北京理综4)根据下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2

2

2

2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32 4 14 18 18 18 初捕 32 重捕 36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一)种群数量的“J”型曲线

1、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__(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内因 1、起始种群个体数量。

2、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__________和迁入率。 3、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死亡率和__________。 (二)外因

1、自然因素:气候、_____、_____、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三、“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一)曲线比较 (二)列表比较 项目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K值的有无 曲线形成 的原因 环境资源无限 __________ 无K值 __________ “S”型曲线 _____________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__________ 种内斗争加剧, 天敌数量增多

(三)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 四、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

1、对于濒危动植物而言,由于环境污染、人类破坏等,造成环境对于此种生物的K值变小,通过建立__________等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这些生物的根本措施。 2、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_____(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得低于K/2,这样既可获得最大利用量,又可保持种群的高速增长。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

(一)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或不同温度(或O2、CO2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二)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 (三)设计实验(如右表)。 试管编号 (四)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五)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请设计):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管内 液体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液/mL 温度条件 时间/天 数量/个 1 2 3 A 10 0.1 28℃ 4 B 10 0.1 5℃ 5 6 C 10 0.1 28℃ ?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思考感悟】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当刚迁入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种群增长速率较快,接近“J”型曲线,当繁殖到一定程度后,环境中的容纳量接近饱和,种群增长减缓,呈“S”型曲线,最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基础训练】1、如图表示在一个池塘中当鱼的密度上升时,鱼产量、个体生长量、食物量和寻食耗能量的变化曲线。其中能代表鱼个体生长量和鱼产量的曲线是( ) A、1和3 B、2和4 C、1和2 D、2和3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3、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 A、a B、b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曲线最终呈S型

4

C、c D、d

4、(2007全国卷Ⅰ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m0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