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美丽的校园》

更新时间:2023-10-09 19: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年级语文(上)第1周主题备课 主备人:于佃凤 胡顺秀

七年级语文第一、二、三单元集体备课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及课时 主备人 1 课外古诗词4首(4课时) 于佃凤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美丽的校园>写作指导》(2课时) 胡顺秀 《春》(2课时) 黄宝英 2 《济南的冬天》(2课时) 郭珍 小作文《军训记事》写作及评改(2课时) 于佃凤 《雨的四季》(1课时) 3 《古代诗歌四首》(3课时) 周世忠 《美丽的校园》写作(2课时) 史丕同 《秋天的怀念》(2课时) 4 《散步》(2课时) 黄宝英 “你形我绘——外貌描写”(2课时) 周世忠 《散文诗两首》(2课时) 5 《世说新语两则》(2课时) 张露 “学会记事”写作指导及写作 巩桂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课时) 6 《再塑生命的人》(1课时) 史丕同 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1课时) 孙绍波 “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指导及写作(2课时) 《窃读记》(1课时) 《论语十二章》(2课时) 郭珍 7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课时) 王西太 小作文《我心目中的伟人》写作及评改(2课时) 8 期中复习要点汇总 于佃凤 胡顺秀 9 记叙文专题复习 周世忠 黄宝英 巩桂芬 10 《常用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 张露 11 《病句修改》 孙绍波 史丕同 12 期中质量调研(11.16-17)

1

七年级语文(上)第1周主题备课 主备人:于佃凤 胡顺秀

主题:诵读古诗词,净化心灵 _____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把握诗的意境,熟练背诵诗歌。 2.学习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流程】

一、朗读古诗,了解大意 1.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 自由朗读。

要求: 把自己想象成诗人,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3. 指名学生朗读读。集体评议。

4. 译读。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5. 齐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研读,品读赏析

主要从作品赏析、问题研讨两个角度进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品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人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研讨问题】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指什么,本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

2

七年级语文(上)第1周主题备课 主备人:于佃凤 胡顺秀

“影”指月影。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3.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作品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

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出了时世凋零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问题研讨】

1.“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一语双关,看似是老朋友之间久别重逢,其实蕴含着对人世沧桑、身世飘零、盛世不再的惋惜和深沉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 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者简介】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代诗人。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岑参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

3

七年级语文(上)第1周主题备课 主备人:于佃凤 胡顺秀

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其他意思合理也可)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元和初,宪宗召李益回京,任都官郎中。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有名,《夜上受降城闻笛》,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

4

七年级语文(上)第1周主题备课 主备人:于佃凤 胡顺秀

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问题研讨】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③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三、总结提升,熟练背诵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在朗朗书声里,深情感受了四位诗人的思情愁绪,学会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希望我们能够学以致用,更多地运用在我们的写作之中。最后,让我们在激情飞扬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节教学,再次感受千古诗作的无边魅力!

主题:“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美丽的校园》作文教学设计

主备人:于佃凤

导语:生命就是奇迹,永远充满着希望。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你热爱生活吗?那么请拿起笔,用轻灵的文笔留住人生最美好的温情岁月!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度过一个短暂愉快的暑假,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步入了新的学校、新的学年,开始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新的校园,新的美丽,新的活力,新的希望,今天的作文课,请你用自己善于捕捉美丽的眼睛和心灵,用你轻灵的文笔,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

写作目标:

1.描写景物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比如空间顺序。 2.运用修辞方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

3.写文章时,加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文章的情趣。 4.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美好的校园景色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写作要求:

以《美丽的校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思路清晰,移步换景,要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想象和联想,情景交融,表达出对美丽校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自主浏览文本,筛选文中信息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lz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