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

更新时间:2023-05-27 09:3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现行的污染环境犯罪立法对污染环境犯罪的犯罪形态规定不科学、主观罪错规定不明确、法定刑规定不合理以及附属刑事法律规范不健全。因此,应当在污染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中确立环境保护理念,构建以危险犯为基本犯罪形态的污染环境犯罪体系,明确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错内容,建立合理的刑事处罚制度,健全污染环境犯罪的附属刑事法律规范,最终实现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

第 1第 9期 O卷 21 0 0年 9月

宜宾学院学报Ju a fYii iesy o r lo bnUnv ri n t

Vo . 0.№ 9 11 S p e e,2 0 e t mb r 01

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余晓龙(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济南 2 0 1 ) 50 4

摘要:国现行的污染环境犯罪立法对污染环境犯罪的犯罪形态规定不科学、观罪错规定不明确、定刑规定不合理以及附属刑事我主法

法律规范不健全。因此,当在污染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中确立环境保护理念,应构建以危险犯为基本犯罪形态的污染环境犯罪体系,明确污染环境罪的主观罪错内容,立合理的刑事处罚制度,建健全污染环境犯罪的附属刑事法律规范,最终实现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完善。 关键词:污染环境犯罪;立法完善;危险犯;主观罪错中图分类号: 9 4 3 9 D 2 .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6 1 5 6 (0 0)9 0 1—0 17— 35 2 1 0— 0 8 3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 1 3益成为威胁人类生保障措施的滞后、无效。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的立法基本上是以④ 命健康、制约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 结果犯的规定为主,同时也有行为犯的规定,这种规定是不符合应,我国19年在刑法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中增设了破坏环境法律领域预防为主原则的, 97同时也无法有效制止污染环境环境资源保护罪一节,规定了五种污染环境类犯罪,它们分别是:

的行为。一方面,结果犯的规定体现了现行立法对环境利益的 忽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刑法第 38, 3条)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视,人为地将预防、惩治污染环境的行为推后,错失保护环境的最罪(刑法第39 3条第 1,款)擅自进I固体废物罪( S l刑法第 39条佳时机, 3导致污染环境危害结果屡禁不止。另一方面,行为犯的 第2,款)环境监管失职罪(刑法第 48, 0条)走私固体废物罪(刑规定则缺乏审慎的考虑,无视环境污染问题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法第 15 5条第 3刑法修正案(已将该罪删除,款,四)改为刑法第容易造成刑罚手段的滥用,对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合理的制 12 5条第2款的走私废物罪)。污染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对预防约。尽管国外(如美国)对故意非法处置危险废物

也规定了行为环境污染、惩治污染环境犯罪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一举措在犯的犯罪形态,但这与我国刑法对行为犯规定的不一致以及不实践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现行的污染环境犯罪立科学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法不符合污染环境犯罪的特殊性,不适应预防和惩治该类犯罪的需要,削弱了法律规范的预期效果,需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完善。一

(主观罪错规定不明确二)我国立法对污染环境犯罪的主观罪错规定存在模糊之处,

容易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以刑法第 38 3条规定的重大环境我国污染环境犯罪立法的主要缺陷

污染事故罪为例,无论是从刑法总体规定(如重大安全事故罪) 来看,还是从该罪的法定刑(法定刑较轻)来看,该罪的主观罪错

(犯罪形态规定不科学一)

现行刑法对污染环境犯罪规定了不尽统一的犯罪形态,如都应当是过失。然而,单从该条的规定分析,并不能排除故意犯

的可能,这是立法规定的模糊之处。不仅如此,该条的规定并没 特征,世界各国的纵观污染环境犯罪立法,都以危险犯作为犯大 有明确主观罪错的内容,容易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同样以本刑法第 38 3条是结果犯的规定, 3条第 1第39款则带有行为犯的

罪的基本形态。污染环境犯罪造成的损害不同于一般犯罪, 条为例,具有它仅仅规定了因主观过错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人隐蔽性、滞后性和难以恢复性的特点。一旦损害结果出现往往难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要承担污染环境罪的法律责任而没有指明这以恢复,或者即使能够恢复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危险犯种主观罪错的具体内涵。如果以故意或过失杀人的主观心态排的规定能够及时反映污染环境犯罪领域的危害现实,避免刑法放污染物是否还应以该条为定罪量刑的标准,这是法律没有明收稿日期:2 1 0 2 0 0— 3— 0

作者简介:余晓龙(9 7一)男, 18,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依据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lb4.html

Top